APP下载

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

2022-11-23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20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民族德育

李 娜

(新疆奎屯市第九小学 新疆奎屯 833200)

应从小学阶段就开始让学生们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与智慧,在当代生活中还能从民族文化中吸取营养。小学生由于思维限制以及各种现实情况,能够直接接触到的民族文化实在有限,因此就要求小学的德育教师需要懂得利用多种渠道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德育管理的实践中有效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观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且在历史长河发展中不断丰富其思想性、情感内涵等,现在一切德育管理活动都是要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内进行,而中国传统文化也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之一。小学德育教师应该积极寻求有效的应用策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并且从以下几点主要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内涵入手:

(一)爱国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与当代爱国主义的一致性

最初的《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就已经让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强调集体意识的雏形,而儒家思想对人的基本德行要求则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因为在这种集体意识主流的带动下,才会相继有了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毛主席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等强烈的为国家民族献身精神[1]。在当下,国家强调爱国教育,其与上述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意识和爱国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价值取向和最终目标实现是一致的。小学生从小就开始听了许多古往今来的爱国故事,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民间教育中的价值所在。

(二)着重突出传统文化的“仁”,倡导和谐相处

“仁”的理念可以说是始终贯彻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是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社会中对思想的精髓凝结。孔子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等思想都是关于“仁”这一概念的表现,我国基于社会核心价值观所建立起来的现代化文化体系,强调人对人的友善,就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互为表里的关系。和谐社会是现代文化体系所追求的目标,这一目标在人际关系上的体现就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都将“以和为贵”作为解决人际关系纠纷的重要原则,虽在历史各时代中存在缺陷,但在现代化文化体系的规范中又再次迸发出了指导社会中人与人如何相处的强大生命力。

(三)为渗透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营造浓厚的氛围

新课改之后,德育课更关注对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和提高。绝大多数小学生有非常强烈的爱国热情。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小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远远不够,对公益活动不是非常感兴趣,对爱国主义情怀体验感受不深刻。对此,在德育管理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为学生创建健康向上的爱国主义体验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学校需要积极营造爱国主义校园文化的环境,通过爱国主义情境的渲染和引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比如,可以由校园电台在课余时间播放一些经典的古人爱国故事、在校园宣传栏粘贴爱国诗词等来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校园和班级氛围。再比如,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传统爱国主义的演讲征稿活动,而且给予一定的实质奖励来鼓励学生们参加[2]。学生在对爱国主义主题进行写作时,则会主动去收集一些与古往今来爱国有关的资料,去联系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与现代的爱国主义有哪些联系,在收集的过程中爱国主义自然也会对他们起到感染的作用,使得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就接受了爱国主义的渲染。而演讲也能让他们将自己心中的爱国思想用外在的形式表达出来。全校进行爱国主义作文征稿活动,让学校师生都积极讨论和分享自己的爱国情怀,使学校的爱国主义氛围显得更为浓厚。

二、注重在渗透文化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代的教育原则之一就是要重视潜移默化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一个人会具有什么样的文化修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的思想觉醒以及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从广义角度来说,不仅仅是代指一个人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还应当包括其人生中的所见所闻。因此,德育教师通过对教育环境的创设,将中国传统文化巧妙地渗透进教学内容中,使他们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的各种活动,还是自身主动进行的思想探讨,都可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影响,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向价值观。当下不少小学生将成为大明星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虽说明星也只是众多职业的之一,没有进行批评的必要,但是以小见大,小学生的这种思想动态反映的是将物质追求当作人生终极目标的错位价值观,而这种现象的产生就是因为受到现代明星容易赚钱的浪潮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此,德育教师要利用好中国传统文化来充实小学生的思想,纠正其错误的思想动态发展。比如可以通过展示一些能够体现“为万世开太平”的古代英雄例子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不能仅局限于在课堂上向小学生将这些例子讲一遍就好,还要让他们主动对所讲的例子进行探讨,比如让他们结合喜欢的例子来谈一下自己的民族气节是否可以经受考验,又或者让他们写一篇民族气节在我国近代历史中都有哪些具体表现的作文,学生为了更好地对民族气节有更深的理解,必然会展开相关资料的查询,而在查询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便会使脑海对该精神所具有的思想有更深刻的印象[3]。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就是要让学生的思想多往同一个层次进行探讨。

三、利用传统民族节日渗透传统文化

民族节日是小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有关传统文化的为数不多的媒介之一。而且现在一些重要的民族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都是我国的法定假期,因此学生们会对其有更浓厚的兴趣。如何利用民族节日来有效渗透传统文化,主要有以下几点可用的策略:

(一)在班级上积极开展一些重大民族节日的活动

在小学德育的课堂上来开展民族节日文化活动,其一是为了丰富学生们的文化内在素养,让他们的精神境界可以通过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来得到提高,其二是为了让民族节日作为传播民族文化的载体,使学生们能够始终对中华民族保持着自信[4]。

首先,德育教师应该根据重要性将有关民族节日的内容来梳理出民族节日文化的纲要,就像学生们熟悉的又比较重要的一些民族节日如中秋节和春节,那么德育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些民族节日按照时间、节日特色饮食、相关人物、节日特有的活动等来编排大纲。

民族节日繁多,如果在德育课堂上过多开展民族节日文化活动则会挤掉很多必要的教学课时。因此,德育教师可以挑选比较重大的民族节日例如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等,这些民族节日相隔时间较长,举办一次民族节日活动的周期长,从而不会占用太多的教学课时。

开展相应的民族节日活动时,德育教师对学生们进行分组,让每个小组收集开展节日文化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素材,比如与活动相应的民族节日的渊源背景、历史人物故事、民间传说、特色饮食等,然后对每个小组所收集到的素材进行整合,按照活动的顺序插入每个环节中去。

德育教师还可以对民族节日活动进行深一步的细化,将活动设计成几个模块,然后让不同的小组负责不同的模块[5]。比如在进行春节活动时,可以让一个小组负责猜灯谜模块,收集一些有趣的灯谜,另外一个小组则负责寻找春节对联,然后让学生们在活动上学习如何张贴春联以及分析对联的意思。

(二)注重民族节日中的情感表达

我国几个重大的民族节日,无一例外都蕴含着整个民族对人或者某些事物的深厚情感,并且情感种类丰富,父母之情、思乡之念以及对前人的追思等,这些都构成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情感,所以德育教师应该在德育管理上引导学生们在节日中感受这些深厚的情感,以情感教育的方式在德育管理中渗透民族节日。例如中秋和春节都是我国重要的团圆节日,家人们在这些民族节日的氛围中感受亲情的温暖,共享天伦之乐[3]。清明节和重阳节我们都会去祭拜先祖,感念先祖为我们今日的幸福所付出的艰辛,这也能让学生备感珍惜生活。如何在这些民族节日中开展情感教育,有以下几点策略可供参考:

1.宣传与民族节日相关的人物故事。小学生情感单纯,容易在人物故事中找到情感共鸣,德育教师可以通过伍子胥、屈原等与民族节日相对应的人物故事,分析他们的精神内涵[6]。通过人物故事来达到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从分析人物精神来摆正学生们对学习、家庭、民族与国家的态度。

2.引导学生们在生活中寻求民族节日的情感落脚点。虽然学生普遍了解各个民族节日都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但是他们却没有切实地在现实生活中用心去感受,这是因为小学生身心不成熟,不像成年人那样对各种情感都有着切身的感受[7]。比如家人团圆的中秋和春节,小学生很难理解成年人为什么会如此珍惜这次的团圆时刻,这是因为小学生并没有像成年人那样经历过与家人分离的情形。德育教师可以从引导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找到民族节日相应的情感落脚点,例如让学生们尝试去和家人们沟通询问长期的分离之后再团圆是什么样的感觉,又或者在清明祭祖时向老一辈询问祖先都为家族付出过哪些艰辛,虽不能完全体验到切身的情感交流,但可以引起小学生对民族节日所蕴含的情感进一步地思考。

四、通过德育管理来鼓励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行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庞大且底蕴深厚,虽然有众多经典书籍通过理论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阐释,但这并不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只存在于书籍理论中,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将文化授受、文化行为修养以及文化实践这三位一体作为其系统来推动自身发展的。学校的德育管理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与崇高的文化信念,但如何对其进行检验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主要就是依靠实践。从“知行合一”的观点出发,德育教师应该告知小学生,在实践中践行文化理念并不是一件难事,对于小学生而言在生活的小事中也可以完成对自身文化理念的践行。比如向学生们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便可以让学生们在生活中践行这样的文化价值观,其践行难度也并不高,但背后则是体现出和谐友爱的礼仪,从小就让学生懂得仁爱,在一定的范围内去对他人进行关怀,有利于让他们养成有爱、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德。在德育课程上想要教导学生们懂得谦让,可以选择“程门立雪”这一则故事,是因为其可以要求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谦虚求学,且践行起来不会太难。既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智慧,也不会对人过于苛刻[8]。

小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限,德育教师在鼓励他们通过实践来检验自身的文化素养时,要把什么是有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讲清楚,并且鼓励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德育的教育功能之一也是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善自己的品德。

结语

我国的文化底蕴极其丰富且具有魅力,并且多体现在生活和学习诸多方面上,因此德育教师能够利用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也是多样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由于长期在教育实践中没有得到应当的重视,导致很多学生对我国的民族文化没有足够的了解,这就使得他们没有很好地树立起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心,也难以树立起有足够力量的文化自信。因此,在德育管理中大力去对小学生们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既是为了让学生们在未来人生中能自觉担当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也是为了让中国传统文化将学生们塑造成具有仁、智、德、礼的高尚品德的人。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民族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MINORITY REPORT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