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优化探析
2022-11-23周桂生
刘 鹏,周桂生
(扬州大学 农业科技发展研究院(国际联合实验室),江苏 扬州 225009)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面临诸多国内外风险挑战,如国际冲突加剧、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引发的经济衰退和农业供应链中断等。因此,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科技创新给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带来了重大变革。长期以来,在传统模式下农学学科教育教学培养出的农业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和未来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因此,高等农业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新型农业人才培养之路必须调整方向。
1 新农科内涵及新农科建设进展
新农科是传统农科顺应新时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升级版,是指高校设立新的农科专业或改造原有的农科专业,实现高等农业教育主动适应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逐步到信息文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与传统农科相比,新农科不仅要充分吸收农业资源集约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发展成果,也要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生物技术等新兴学科实现交叉融合,为新时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1]。
2017年,农林教育专家开始关注“新农科”概念。2019年在教育部统筹规划下,全国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密集讨论,新农科建设大幕拉开。2019年6月,《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发布,提出了“四个面向(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和新生态建设)”新农科人才培养理念,标志着我国新农科建设的启动[2]。同年9月,“北大仓行动”从8个方面提出新农科建设的新措施,推出“八大行动”[3]。2019年12月,新农科建设“北京指南”推出[4],涵盖5大改革领域、29个选题方向,启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的“百校千项”新项目。新农科建设是一场农业人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高等农业教育更好服务新时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依托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以一定质量、足够数量的多元化人才为支撑。高等农业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科技创新的支撑地,新农科建设培养的农业人才及知识技术要切实服务于乡村振兴和国家发展需求[5]。
2 新农科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优化
为顺应新农科建设的需求,各地农林高校以现代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发展为导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农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6]。从优化升级农业类专业和课程设置、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夯实学生农业情怀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入手,积极探讨具有新农科特色人才培养途径,力争打造“懂农业、爱农村和爱农民”的卓越创新人才,真正服务于“三农”工作,推进乡村振兴。
2.1 升级农业类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新农科建设中,为培养出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现有的农业类专业必须优化和升级。现代农业需要现代农业技术支撑,在各涉农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应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等相关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到农业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致力于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农业类专业。乡村振兴是产业、文化、生态和管理等的全面振兴,因而需要具有多元化及复合型人才,包括农业产业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和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各涉农高校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专业设置,推进农科与理工文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主动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推动形成招生就业与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高校与地方需要持续互动,周期化常态化优化涉农专业设置,切实增强农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供给的匹配程度。
涉农高校应构建适应新农科发展的农业类专业课程架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强课堂知识和实践运用能力的结合。公共必修课可由基础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课程组成,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基本素养。专业必修课应包括农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重在巩固学生的农学专业素养。专业选修课设置体现农学学科和专业特色的课程,重在拓展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技能。公共选修课重在完善和补充学生跨专业的知识,如增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课程,推进人才培养由单产业型向全产业链融合型转变[7]。
2.2 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和实训平台
培养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离不开一支结构合理、师资力量强大的教师队伍。在新农科背景下,各涉农高校应对接人才培养新需求,打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建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的专业教师队伍。应鼓励有经验的教师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的领域和方向,依托专业理论和教学方法上的优势,参与企业研发和生产实践,加强对教师育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大力吸引有实践经验的农学企业专家担任“产业教授”,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各院系同时探索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培养模式,选聘企业人才担任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另一方面,应加大研发创新型师资队伍引进和培养。各高校应加大引培力度,引进和培养具有基础研究、科技创新优势的卓越农学师资,建立“知农爱农”师资储备库,积极创造条件使其走上讲台,授课育人。具备条件的高校可利用各类学生国际化培养项目,特聘具有国际高水平的师资,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农业专家,建立健全“国内外双导师制”或“国内外多导师制”,培养具有“爱国情怀、本土经验、国际视野、专业精湛和管理能力强”的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各涉农高校应推动新农科实训基地的建设,将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训有机结合,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通道。在构建“龙头企业+科研院校+高校”发展的新格局中,打造师资队伍的创造力和行动力,充分发挥师资队伍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热情,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出更有利的条件。
2.3 夯实学生农业情怀教育
新农科背景下培育的农学专业人才,只有在思想上“知农爱农”,才能在行动上“强农兴农”。各涉农高校应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站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积极主动为国家培养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急需专业人才的新高度,强化学生农业情怀教育,引导学生学农知农爱农。依托线上学习和线下授课2种途径,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集体研讨活动2方面入手,增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鼓励学生把握历史机遇,确立服务“三农”志向,投身农业现代化事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知农爱农”思想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使得在学生中尊农崇农的氛围更加浓厚,不断推动学生的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和往实里走。涉农高校可组织校内实践锻炼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浸润成长,增强学生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应利用校外农场、试验田和农业企业作为教学基地,让学生尽早接触农村,开展农民丰收节、农业主题文化节等活动,引导学生对农业的兴趣和对职业的自豪感。对于拔尖的学生,可以提供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和深入“三农”工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时得到实践锻炼。通过上述措施,引导学生在“学—思—践—悟”中把“知农爱农”转化为“强农兴农”。
2.4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构成新农科人才素质能力体系的核心。传统农科人才培养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够等问题。新农科背景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懂农业、爱农村和爱农民”的创新人才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
实践教学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环节。各涉农高校应进一步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课程的地位,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及毕业设计等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实用技能型的转化,进一步推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科研实践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环节。各涉农高校应充分利用学院及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优势,依托教师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在科研实践中训练构思及实施科研项目。这一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还能达到科研创新的目的。另外,通过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深入企业、走入农户农田进行合作创新实验,拓展教师与学生对乡村的认识,做到真正了解乡村、理解农村,进而懂农业、爱农村和爱农民,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农村,打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壁垒”。
3 结束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8]。要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人才振兴是关键,各地高校着力打造卓越的农业人才,在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伟大征程中奋力作为。
新农科建设必须紧紧立足于现代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发展需求,培养一批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创新型人才,更好地在美丽乡村规划、农产品深加工、特色产业发展和现代乡村治理等乡村振兴舞台上作为。自新农科建设启动以来,高等农业院校积极探索建设途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努力打造各自高校的改革新示范。如今新型农业人才培养能力和科研创新水平都得到提升,在强化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优化农业专业布局和课程建设与创新农业人才培养路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高等农业院校还做到应需而动,通过建立农村发展研究院,与地方共建新农村服务基地,助力农业转型升级、农民脱贫致富。2018年6月,扬州大学兴化乡村振兴研究院成立,致力于打造苏中地区农业为主导市县的乡村振兴模式,也是江苏省内首批校地共建的乡村振兴研究院[9]。四年多来,校地双方在产学研活动对接、重点科技研发和联合攻关、乡村振兴产业技术服务和乡土人才培训等方面硕果频出。扬州大学先后派出教授、博士团队600余人次助力地方乡村振兴,组织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50余场,培训乡土人才300多人,设立“订单式”科技研发项目30多项,与兴化市20多个种植、养殖和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等建立科研合作关系。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小治研究团队与江苏省田缘基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点对点”服务,为该企业研发的水稻、果蔬育苗基质和专用有机肥为企业增收150万元,显著提升了产品销量和经济效益。
在未来发展中,各涉农高校要进一步心怀“国之大者”,高质量推进新农科建设。积极探索改革新路径,加快构建新农科建设体系,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着力培养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乡村振兴的引领者和美丽乡村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