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西部边远山区村干部治理能力存在问题及提升路径研究
——以甘肃成县黄陈镇为例
2022-11-23闫慧彬
闫慧彬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兰州 73007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西部边远山区的短板及不足与其他地区相比越来越明显。尤其是作为乡村振兴实施主体的广大村干部在治理能力上的诸多不足越来越突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最终要靠广大村干部抓落实,因此抓好基层干部这一“领头羊”并加快提高西部边远山区村干部治理能力对于实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部边远山区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原因等因素与东部等其他地区各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推进西部边远山区现代化进程中,村干部作为乡村各类工作的基石和主体,作为乡村治理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农村各项治理工作的重要责任。本文以甘肃省黄陈镇为例,通过分析西部边远山区村干部治理能力现状及原因,探索出一条加快提高村干部治理能力切实可行的路径。
1 西部边远山区村干部治理能力现状及原因
1.1 村干部文化程度较低,落实政策不到位
村干部是指按照村民自治机构选举出来,在基层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中担任一定职务,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农村公共事务,享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待遇的基层工作人员。广义的村干部不仅包括村两委干部,而且包括其他在村级组织开展工作的人员。以甘肃成县黄陈镇为例,黄陈镇位于甘肃陇南市成县西南部,距县城50 km,全镇辖9个村,全镇曾有深度贫困村4个,总人口11410人,每个村平均配备村干部主要有4人,村支书兼主任1人,副主任1人,监委会主任1人,专职文书1人,村干部文化程度85.2%为初中,10%为高中,4.8%为大专。全镇9个村共有党员410人,其中男性党员341人,女性党员69人,60岁以上的党员占40%。由于村干部文化程度普遍低,因此相当一部分村干部对国家政策把握不到位,精神领会不深入,长期以来在传达落实国家政策的过程中严重滞后。在执行政策中又由于宗族关系或裙带关系的影响而招致部分群众的不满。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大都是老人和儿童,这些老人参加村级各类会议积极性不高。长此以往,村干部在日常工作中逐渐形成“一言堂”,而村干部又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有效监督,长期下去,不仅侵犯了村里弱势群体的利益,还降低了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进而也影响了政府在广大群众中的形象。
1.2 村干部工资待遇低,激励机制不健全,村干部队伍不稳定
农村基层的很多工作都需要这些村干部进行落实,而村干部没有纳入国家公务员,属于无行政编制人员,工作压力大事务又繁多,还要应对各个职能部门的各项检查,最终的执行者又都落在薪酬最低的社长身上。黄陈镇的9个自然村中,村支书、村主任及专职文书工资统一由财政拨付,人均年薪3万元,各社社长年薪按社的规模大小结合绩效分发,社长的工资人均年薪9 000元,每个村办公经费每年平均5万元,如有村集体经济经费会稍多一些,社长人均年薪最多不超过1万元,最少4 000元不等,由于缺乏激励机制,村干部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稍有偏差或失误又要遭受各方批评,付出与回报严重不对等,工资待遇低,福利保障不够,往往是在较低的工资收入基础上和不太稳定的社会保障的情况下为党做工作,有时还得牺牲个人的一些利益,长此以往容易造成村干部懈怠思想,严重挫伤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造成村干部队伍极不稳定。其次,村干部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现象凸显。村干部这个职业发展缺乏好的“出路”和“退路”。农村有文化、有劳动力的青年均外出就业寻求发展,这样就造成部分村培养青年干部或发展党员缺少合适年轻对象,难培养、难选拔出真正愿意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青年人才。
1.3 基层党建薄弱,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弱化
黄陈镇下辖9个村共有农村党员410人,55岁以上的党员占58%,农村党员老龄化严重,全村25周岁以上的青壮年基本都外出务工,年轻党员流动性强,每次能参会的大都是老党员,由于年迈行动不便,能去开会大部分也只是凑数而已。长期以来,党员大会的内容多是传达文件、念念报纸等。其次由于村干部大都文化程度低,能力有限,基层党组织建设缺乏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部分党员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再次,西部边远山区由于自然条件受限等原因导致村集体经济薄弱,黄陈镇下辖的9个村,只有2个村有集体经济实体,一个是水烧酒,采用的生产方式还是小作坊,集中生产时雇佣10多个农户,年产量最大时达5 000 kg,获利15万左右,另一个是水泥厂销售公司,由于地处偏僻,销售不景气常年处于亏损状态。由于村集体经济非常脆弱,没有强大的集体经济作为党组织的经济后盾,村干部在开展各项工作时也缺乏足够的底气与威信。
2 西部边远山区村干部治理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2.1 加强村干部的培训学习,加快提高村干部的文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因此,村干部必须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党性修养,做一名新时代忠诚干净有担当的好干部。乡村干部的治理能力是我国治理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村干部作为乡村社会治理主体的直接责任人,必须努力提升所在村的治理能力。西部边远山区和其他地区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最为突出,加快西部边远山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就要加快提高农村政策的直接执行者村干部的治理水平。一些村干部由于年龄较大、学历较低,对于一些新技术和治理模式总有一种抵触和懒惰思想,所以要对村干部加强培训,包括政治理论的学习,通过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培训,定期举行学习班。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现场学习和网络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组织西部边远山区的村干部到发达地区学习,开阔眼界和视野,让村干部在学习中快速成长起来。
2.2 提高村干部的薪资待遇,建立健全村干部的长效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
乡村振兴战略执行的连续性需要一支长期稳定的农村干部队伍,所以大幅提高村干部的薪资待遇对于稳定村干部队伍就显得迫在眉睫。要在2035年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没有西部边远山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广大的村干部每天事务繁重,西部边远山区又面临着加快迎头赶上其他地区的任务,所以建立健全村干部的各项激励机制,大幅提高村干部的薪资待遇和健全保障制度,让广大的村干部在生活上有保障,在政治上有盼头,才能激励广大的村干部尤其是西部边远山区的村干部在乡村振兴的伟业中沉下心来建功立业,带领广大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从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在评价方面,村干部的薪资要和绩效工资挂钩,不能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要营造争先创优的氛围,展开良性竞争,推广好的做法,合理确定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推行目标管理。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结合、乡镇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力求考核结果客观公正。根据考核结果,积极运用奖惩手段,按照考核办法给予奖惩。
2.3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基层党组织要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须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要加强学习,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支部班子要带头学,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乡村振兴的最新相关论述。党支部可定期检查学习笔记,对学习扎实到位的予以奖励,通过这种争先创优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把广大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其次,乡村振兴要以产业发展为抓手,发展才是硬道理。农村党组织要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个最重要的抓手,产业先行,整合各种资源,吸纳各种社会资源。目前在西部边远山区乡村可采取“村党支部+帮扶单位党支部+农户”联合发力,同时还可以采取“党支部+百企进村+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支柱产业,比如黄陈镇毕家河村由于气候湿润,日照时间长,又处于犀牛江沿岸的半山腰,可以发展大红袍的花椒产业,目前毕家河村已建成黄陈镇最大的花椒产业基地。所以只有在党的引领下壮大集体经济,广大的村干部才有解决问题时的底气,才能解决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在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有了资金支持才能切实解决许多短板缺口,各项建设才能大刀阔斧推进,才能真正让群众从内心信服村干部,才能切实树立起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号召力。
2.4 吸纳乡村中的贤能精英,激发内生动力,建立一支稳定的乡村干部队伍
村干部作为乡村各类工作的基石和主体,肩负着农村各项治理工作的责任。大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落实,小到邻里街坊的日常纠纷,都需要村干部身体力行地进行宣传、落实和调解,作为村里的“发言人”和“大管家”,村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到基层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一支稳定的乡村干部队伍对于执行政策的连续性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要拓宽选拔村干部的渠道,可继续选派政治素质强、文化水平高的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再加上驻村第一书记及乡镇驻村干部,这些大学生村官、驻村干部可以带动广大党员加强理论学习及推进村党组织的政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党组织涣散的局面。其次,还可以从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复员军人和乡绅精英中选拔出致富能手,选拔一些声望较好、学历较高、能力较强和人缘较好的“乡贤”,这些乡绅精英在“三农”方面有着其他治理主体无可比拟的优势。这类人群视野开阔,思维新,开拓创新精神强,在群众中威信高,可以发展产业带动群众勤劳致富。新时代的村干部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充分调动、盘活并整合乡村社会各类资源和力量,扎实推动各项治理工作有效落实,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扮演好乡村社会现代化的推动者角色。再次,加强村干部队伍梯队建设,黄陈镇的党员有58%以上属于老党员,所以从年轻人中培养后备干部就显得迫在眉睫,在培育产业发展、发展村集体经济时可纳入年轻人中的致富能手,给其更多的自主权,发展特色产业,大胆创业。形成乡村选出的“内生型”领导班子及选派的各类驻村干部为主的“外生型”体制内治理精英,内外联动,最大限度地加快村干部的成长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农村基层工作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底层工作,农村基层工作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新时代农村基层工作需要广大的村干部要有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闯劲,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钻劲,还要有吃苦耐劳和持之以恒的韧劲,尤其是西部边远山区的农村基层工作任务最重、条件最苦且工作最难。做好农村基层工作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基础,广大的村干部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学通吃透党的农村政策,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在各种“外生型”力量的支持下,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坚守初心、敢于创新且勇于担当,在干事创业的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治理能力,才能带领广大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