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内涵、掣肘因素及实践路径
2022-11-23董愉彤
董愉彤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014)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这一战略,标志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来到了新的历史阶段。同时近年来,一系列支持红色文化发展的相关举措出现,鼓励支持农村地区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但目前,在乡村对于弘扬红色文化的举措依然存在着教育形式单一、相关人员素质不强等诸多问题,无法持续培育乡村地区的红色氛围。这都呼唤着弘扬红色文化实践路径的完善发展,因此本文将以弘扬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为切入点,根据现状找到掣肘因素,以期推动红色文化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
1 红色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国家历史内涵的反映,对于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文化所表达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文化是具体的历史产物。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理清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是研究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逻辑起点。
1.1 “红色”是“红色文化”的显著特征
我国文化宝库百花齐放,璀璨耀眼,红色文化的特色是“红色”,着力于这个特殊属性,挖掘红色文化的本质和精神,就必须由“红色”谈起。
从国际视野来说,19世纪的欧洲是黑色的,那时欧洲社会正经历着资本主义剧变。马克思在《马克思的自白》中讲到“最喜爱的颜色”时,明确回答为“红色”。在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其也将红色作为标志。
1.2 “红色文化”概念的提出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在我国,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概念被明确提出,可见于1965年出版《乌兰牧骑——红色文化工作队》,乌兰牧骑的蒙古语原意为红色的新发芽叶,象征着红色文化的冉冉升起。
乌兰牧骑,是发起于宽广无垠的大草原上的队伍,是奔走于牧民之间的基层队伍,旨在丰富牧民的文化世界,首支队伍诞生于1957年,自此之后代代队员持续接力,冲破重重阻碍,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撒下文明的种子,将党的关怀带给每个牧民。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本色”,扎根生活沃土的“传承”。世间最打动人的情感,是心系人民;万千种事业中,最无悔无私的是服务民众。这支队伍追随着人民,追随着人们的轨迹和期盼,以艺术启迪思想,传递欢乐,丰富创作的内涵、表现手法,推动文艺创新。
在当时,红色文化的概念基本上等同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红色文化诞生和发展于党带领人民的奋进历程中,是推动国家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1.3 中国特色的“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红色文化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五四运动”宣告了红色文化的光荣诞生,其后,红色文化始终顺应历史的潮流、感应时代的脉动,以豪迈的姿态、坚定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展现出崭新的风采,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红色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和拼搏中创造并不断发扬壮大的,在硕果的取得与历史的检验中不断增强说服力和凝聚力,孕育塑造了革命精神和文化底蕴,并通过具体可感的红色物质进行表现和传递。
红色代表着权威、勇气与革命,红色与文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相加,是红色文化与生动的历史实践相交融的结果。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不断地选择和重组,探索借鉴了中外先进文化思想,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
2 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
红色文化作为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资源,将以其特有力量在人才培养、思想认同和文化自信等方面赋能乡村振兴。
因此得到三组薄膜的吸收率净增加量分别为8.35%、12.76%、13.85%,但是增加的幅度并不和膜厚成比例,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膜厚增加会导致其吸收激光能力增加,以及薄膜相变现象的累积,这二者共同促使了薄膜吸收率的增加.但是随着膜厚增加,在相变效应累积的同时,薄膜对激光能量的吸收能力增幅是随膜厚增加而衰减的,从而导致40 nm到60 nm薄膜的吸收率净变化量增幅相比于20 nm到40 nm薄膜的吸收率净变化量增幅放缓.
2.1 红色文化为乡村振兴指明人才培养方向
乡村振兴是全方位、多层面和总体性的历史复兴,其中经济发展和产业进步是复兴的持续动力,教育则是实现全面复兴的基础所在,只有充分发挥我国的思想与制度优势,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能办大事的优势;同时,教育是百年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只有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乡村振兴人才,实现发展的动力源泉就永远不会枯竭,其中红色文化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只有以正确的思想武装头脑、指引实践,才会保证不迷路。
2.2 红色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感召
红色文化是党和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见证,在此过程中,更加坚定了人民的理想和追求。同时,也充分阐释了其卓越的艺术价值和审美追求。审美活动是人类特殊的精神活动,是人们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红色艺术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内独有的艺术形式。红色艺术作品中洋溢的爱国热情、文化自信和奋斗精神,彰显理想之美、信仰之美和崇高之美。红色文艺是时代精神的火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凝聚人心、智慧和力量的重要价值。红色文艺所承载的红色文化是宝贵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在凝聚政治共识、增强道路认同和提振全民精神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激励人民在新时代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红色文化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是乡村振兴整体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时代,思想的广泛传播已在更大范围内凝聚共识,是其发挥引领力的关键,是党理论武装人民和思想政治领导的能力。要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体验、生动语言,形象、具体地展示成果,传递精神,激发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同,并且外化于行。
2.3 红色文化助力乡村地区坚定文化自信
红色文化达到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是深情讴歌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摆脱压迫、挺直脊梁的情感历练和精神记忆。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于百年之际再出发之时,必须充分发挥红色艺术培根铸魂、凝心聚力的独特作用,把红色文化转化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伟力,让红色文化的光芒照亮伟大新征程。
红色文化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极具中华美学意蕴,其作用和影响不仅局限在国内,也不仅局限于革命战争年代,而是放眼整个世界,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情感和树立中国形象,再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改造旧世界、追求新生活等极具能量的艺术写照和中华民族以自信昂扬姿态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符号。在宏大叙事的背景下找准“小切口”,在接地气、通人气和扬正气中在大众的内心植根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红色种子。抚今追昔,红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将随着时间的延长、空间的延展,积蓄更深远的力量。
3 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掣肘因素
当前,要想实现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必须要明确认识到专业人才引进难,考核标准尚不健全,社会氛围缺乏,数字化融合低等掣肘因素。
3.1 弘扬红色文化的专业人才引进难
由于农村人才缺口相对较大,人力资源难以集中在弘扬红色文化等相关工作上,“敷衍了事”的现象偶有发生。比如,弘扬红色文化局限于形式,投入资源不集中、不到位等情况。
同时,在乡村的人才引进方面,特别是弘扬红色文化的专业人才引进方面仍有阻碍因素。对于人才引进的宣传工作略显不足,吸引力不强。相关专业需要人才学历程度高,需要宣传工作来答疑解惑。其次,人才引进后的机制建设不足,“先扬后抑”的情况会使得大量高端人才在引进后无法拥有展示才能的空间和平台。
3.2 弘扬红色文化的考核标准尚不健全
首先,考核评价机制的创新性还有待提高。部分乡村地区仍然套用传统标准,考核方式趋向单调化、纸面化。据相关调研显示,目前部分乡村地区的考核评价工作,依然停留在单纯地采用纸面化考核评价方式,考核评价机制还存在着“单调主义”“纸面主义”,这并不符合乡村地区和弘扬红色文化实际发展的需要。其次,考核评价机制中的奖励体系也不够完善,因而就导致对提升弘扬红色文化的质量和水平的激励程度不足。
3.3 弘扬红色文化的社会氛围仍待提高
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在农村地区,部分村民还认为“红色文化是知识分子的事”“没有文化,难以接受红色文化教育”“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后依然在田间地头,毫无用处”等传统思想,长此以往便会制约弘扬红色文化的长远发展。
简言之,弘扬红色文化在广大农村地区社会认同度有待提高,在广大农村地区弘扬红色文化的功能定位与乡村振兴精神要求仍需明确。需加强对红色文化支持、鼓励和引导的社会舆论。
3.4 弘扬红色文化与数字经济融合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对于现代化、数字化技术的接受程度还不足,未对现代化、数字化技术形成系统性的科学认识,也缺乏组织人员力量认真地分析如何将二者融合。如若乡村地区对于数字化、现代化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如何使用仍然处于“一问三不知”的状态,这将严重阻碍红色文化与现代化、数字化农业技术融合的长足发展。
4 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根据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现状来看,仍有较多措施有条件、有能力去采取或是改进,目的皆是弘扬红色文化,推进乡村振兴。
4.1 培育“红色节日”氛围,开展红色文化教育
国庆、建党日、建军节和国家公祭日等红色节日是弘扬红色文化的良好契机,应筹划组织各类庆祝活动,以红色节日氛围打动人、教育人和升华人。面对阳光下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高昂地唱出国歌,会使得村民感受到升国旗的庄严氛围,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采取学习红色歌曲的形式,庆祝红色节日,会使得村民感受到红色歌曲带来的激昂的感染力。在学会诵唱这类歌曲的同时加强对红色节日的宣讲工作,使每名村民真正理解到红色节日的真正含义及内在作用。
此外,应该明确,对于村民的红色文化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将书本上的知识进行照本宣科,而是应不断推动学习形式和载体的创新,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可接受程度。村民往往对于红色文化学习的印象是刻板且单调的,对于红色文化的学习没有很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使红色文化深入浅出、简明直白,才能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
4.2 打造高素质的红色文化工作队
弘扬红色文化需要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弘扬红色文化的根本在于培养群众的红色意识,而实施这一目标的重要抓手就在于红色文化工作队伍。红色文化工作队伍对于农民红色意识的培养,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因此,打造一支高素质、多专业且立场坚定的红色文化工作队是必不可少的。应积极尝试探索将身边的“老师”与红色文化工作队伍体系中的相关课程教师有机结合、通力合作,形成身边的“红色教育”与理论教学协同机制。但此类过程对于农村地区而言,缺乏的是工作队伍的数量与质量,应积极引进党政、文化等专业相关人才,为红色文化队伍提供人才保障,同时,乡村地区也应出台有吸引力的红色文化人才吸引方案,突破老旧思想的限制,转变服务思想,积极为引进人才创造出良好的人才培养高地。
4.3 创新考核机制
积极寻求关于乡村振兴的考核切入点,将红色文化的内容渗透进多项考试中去,形成多指标、体系完整的考核机制。具体来说,对弘扬红色文化的考核,应加入相关“硬指标”,如地方政府是否在日常宣传内容中做好了红色文化相关资源的挖掘与渗透,是否能够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创新弘扬红色文化的形式,以及村民对于红色文化的接受程度是否提升等。红色文化工作队也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通过阅读相关教育文献、专著等提升理论基础,通过更新教学观念、改良教学方式等途径,不断推进红色文化教学行为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需要。最终,使村民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为培育乡土中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4.4 提升“数字化+红色文化”
数字化时代到来,将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增长动力,为农业生产提供数字化的驱动引擎。因此,弘扬红色文化也要着力于培养懂得大数据技术与数字经济相关产业的现代化人才。简言之,要深刻认识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弘扬红色文化工作中网络大数据与新媒体的重要程度。由大数据作为技术支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弘扬红色文化,将对大众产生强烈而持续的吸引力,推动红色文化品牌的打造。同时,要把与群众的沟通桥梁拓宽、提速,实现农业人才对数字化弘扬红色文化的正确理解,实现数字经济与弘扬红色文化融合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5 结束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定一个核心,就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的发展方向。弘扬红色文化是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各项部署要求,坚定始终跟党走的初心本色,持续为乡村振兴进程培育凝魂聚气的必然要求。弘扬红色文化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与发展源泉,也将为乡村振兴贡献属于红色文化的独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