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共同富裕的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
2022-11-23王蕾
王 蕾
(喀什大学,新疆 喀什 844007)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我国的共同愿望,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首先要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以便更好地指导共同富裕的实践,同时要把握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特殊背景,了解共同富裕在乡村共同富裕中重点和难点的问题,把握乡村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阻碍与困难,精准施策,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1 共同富裕的内涵特征
1.1 共同富裕的内涵
共同富裕指的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包括人民的精神和物质2个方面,这是实现全国共同富裕需要掌握的基本内涵。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足和精神丰富的富裕,是包含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环境、公共社会和公共服务等各方面的富裕。实现人民物质生活方面的丰富要以取得高质量的、全面的发展为基础和前提,是“五位一体”的能够体现效率、质量的发展[1]。人民精神方面的丰富,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下,不断实现公共文化事业的新的更好的发展,不断完善现有的公共文化体系,不断满足人民对于精神文化生活多样的需求。
我国要实现的共同富裕目标不是指少数人的共同富裕,也不是根据社会财富现有条件的贫富的平均,而是指在社会中每一个人都通过劳动致富的机会和社会环境,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共同建设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普遍富裕,是指社会上的全体人民都能够根据自身的能力、通过劳动、在相互交往中共同建成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共同建设实现富裕的基础上,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够更充分、公平地享受通过劳动实现的成果。
1.2 共同富裕的特征
一是体现出全局性的特征。我国的共同富裕目标包括全体人民在内,因此在进行共同富裕实践时要注意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注重避免两极分化的出现。如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由于选择制度的不同,在社会发展中出现严重的贫富分化。
我国要实现的共同富裕在过程上是长期性的,在形式上是复杂性的,在难度上是艰巨性的,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对于现实社会存在的差距要理性地对待,在发展中不断平衡富裕的程度和水平,避免操之过急、过偏过倚,在发展中要坚持通过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的飞跃,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二是体现阶段性的特征。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时间和空间过程上表现出阶段性逐步地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一起实现的平均主义的富裕。改革开放以来,强调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可以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经过劳动先富裕起来,但由于我国资源分配特征不同,因此实现的共同富裕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在程度上也存在相应的差别。
我国建设的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的特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指出,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三个阶段性的目标。第一阶段的目标是指在发展到“十四五”末期时,使我国共同富裕的步伐更加坚实,不断缩小居民收入和消费间的差距。第二阶段的目标是指到2035年,我国的共同富裕要取得更加实质性的进展,社会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水平。第三阶段的发展目标指出到21世纪中叶,要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事业,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差距达到合理的区间水平,经济的发展水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居民收入分配更加合理,实现人民的富裕,国家实力和美丽中国建设都达到更高的水平,实现社会更高程度的进步,全体人民更全面的发展。
三是体现发展性的特征。我国在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实践中,由于客观发展条件的不断进步和自身认识水平的不断深化,我国在实践中对最终要实现的共同富裕的目标也不断提出新的、更全面的要求。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共同富裕的概念在《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最早被提出使用,指出要在不断形成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克服农业和工业之间存在的差别,从而“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2]的目标。改革开放时期,通过对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总结,为了避免两极分化和出现普遍贫穷的状况,提出可以使一部分人或者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后富的思想,发展了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路径方法。进入21世纪后,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通过合理解决效率和公平之间的问题来化解在社会公平方面存在的挑战,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增添了新的活力。进入新时代以来,通过发展扶贫理论和实践,解决实现共同富裕实践中的重大挑战,使绝对贫困问题得到解决,为在新的水平上发展共同富裕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2 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现实挑战
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乡村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要对乡村共同富裕存在的现实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精准施策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实现。
2.1 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动力不足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要“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3],从而使全体社会成员得到全面发展的思想。私人占有社会财富不利于社会全体成员共享发展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可能产生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并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乡村的共同富裕,要注重农村经济尤其是农村集体经济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以分配到户为主,呈现出资源利用范围有限、规模较小及资产主要为自用等为主的特点,不同地区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农业与工商业等经济形式相比,竞争力明显较低。2020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财产净收入达到418.8元,远低于同期城市居民人均现金财产净收入1 569.3元的水平[4]。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内在动力不足,难以创造新的经济社会价值,在带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能力上作用较小。
2.2 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增加农民收入效果较小
加快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促进农村现代农业和城乡之间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交流,探索多种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实现农村的共同富裕。但现有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相比较发达国家在企业规模、产业链和发展水平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农业发展仍处于较为滞后的状态,竞争能力相对较弱,且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程度有待提高,就业机会较少,无法使农民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因此农民提高收入的水平也相对有限[5]。同时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以家庭经营为主,农业总产出量较小、人均产值较低,无法实现农业的全面提质升级。
2.3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农民致富机会较小
在现阶段我国人民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而这一问题也是在进行共同富裕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农村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障碍。因此要实现农村地区的共同富裕,要注重减少城乡与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从总体上来看,虽然城乡发展差距问题正在逐渐减小,但其内部不平衡的状况仍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消除;而我国国内区域之间的差距也由传统的“东西”差距为主向着“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共存发展,并且在这之中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同一区域不同主体之间仍存在较大的不同。
2.4 乡村建设水平落后,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但农村目前达到的保障体系水平与要实现的现代化强国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相比较城市而言,在农村进行的民生保障措施仍有短板需要弥补。乡村的水、电和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乡村建设水平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农民实现共同富裕。
2.5 资源发展条件匮乏,快速发展能力不足
要实现农村农民的共同富裕还要注重解决土地、人才等现实方面的局限,增加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在土地上,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国农村耕地面积有限,且土地质量水平较低,为实现乡村共同富裕造成了阻碍。在人才方面,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是以高素质的人口结构为基础的,因此要实现乡村共同富裕也要重视人才方面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的速度和规模不断提高,进一步增加了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状况,减少了农村地区发展的人才支撑,使农村呈现出老龄化的人口状况,为农村实现共同富裕增加了挑战。此外,广大农村存在较为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但农村的生态资源优势无法很好地转化为经济发展效益,无法充分发挥自然生态资源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 实现乡村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
乡村作为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在探索乡村共同富裕的实现中需要根据乡村发展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
3.1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实现农村农民的共同富裕,要发挥党在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中的领导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作用。首先要提高农村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探索新型农业农村环境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形式,增强基层党组织科学性建设能力和水平,不断探索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及时发现并解决农民在发展中遇到的现实困难和挑战,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其次在进行农村建设时要注意把党的领导作用发挥在全过程中,探索集体经济的新道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使农村集体经济与社会发展新情况相适应,促进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后要加强基层党组织进行共同富裕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干部任用和选拔体制机制,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人才培养力度,创建高质量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为农村发展提供人才动力支持。
3.2 发展更高质量的农村集体经济
建设共同富裕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种内容的共同富裕。因此,在探索实现农村共同富裕道路的过程中,也要注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的协调发展。加强农村集体经济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能力和水平,将信息技术转化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效能,增强农村农民对于现代化市场的竞争力,发挥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能力。根据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特点,要注重农村集体经济在第三产业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农作物的深加工和转化,通过创新农业服务增加就业机会。同时探索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3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增强乡村发展动力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会引起社会发展的问题,为实现共同富裕增加了困难和阻碍。推动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要提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要增强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为乡村发展注入更多的动能,有序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稳健入市,建设有利于实现农村人民共同富裕的收益分配制度,提高土地流转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实施劳动力、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乡村积极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乡村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减小乡村发展的差距。此外还要探索农村生态产品经济价值实现形式,将生态产品转化为经济收入,同时延长农产品加工利用的价值链,培育本土特色农产品品牌,在对“绿水青山”进行保护的同时,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方法,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增加新的动力和增长点。
3.4 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缩小城乡区域发展之间的差距还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一是要促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为广大农村农民提供更加舒适的人居环境,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乡村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二是要发展更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公共服务事业,增加乡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和资金的合理利用,采取积极措施吸引教师向乡村地区发展,提高农村人民文化水平和人才结构;完善乡村养老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养老质量和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三是加强农村科学技术建设,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引进和发展体系,加强新型农村技术推广使用,增强农民通过乡村科学技术致富的能力,发挥科技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5 巩固提高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实现共同富裕与现实的收入分配状况具有紧密的联系。在发展中要注重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也要注重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精准施策,使更多的低收入者提高收入。农民作为低收入群体的主要部分,是进行共同富裕中需要抓住的主要方面。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一方面要建立更加完善系统的帮扶体制,注重对于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的追踪和帮扶,确保不发生返贫和新的贫困人口。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脱贫人口增加收入的能力,对相关产业扶贫项目根据时代发展进行完善和补充,加强东西部之间劳务合作的力度,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最后还要发挥三次分配的作用,完善相关慈善机制,探索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第三次分配的科学性,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和人群积极回报社会,不断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实现共同富裕是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始终、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斗的最终目标。要通过对现阶段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存在的现实挑战的分析,提出相关应对措施,从而丰富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