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劳动教育的内涵、意义及实践路径
2022-11-23林贤明臧安琪
林贤明,臧安琪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2020 年3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之后教育部就如何落实劳动教育问题,出台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新时代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做出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划和指导,有效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构建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教育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劳动教育的内涵
(一)劳动彰显人的本质的特殊性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劳动是在不同社会历史形态下,通过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达到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目的,从而彰显人的本质的人类特殊运动方式。
劳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坚实的“地基”之一。“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1],马克思恩格斯从其思想发始之端就将劳动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论揭示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思想的核心点,而“在马克思的语境中,人的实践活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表现形式是劳动”[2]。劳动是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创造人类精神文明的根源。唯物主义历史观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生产工具也是在人类不断劳动的过程中得以变革与创新,社会形态的更迭更是离不开人类劳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人类作为社会存在的客观实体,并非是进行动物式的本能劳动,而是在不同社会形态下通过劳动不断追求全面发展,力求主客体的价值统一。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下,劳动是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要手段,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要途径,是达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方式。
(二)劳动教育以精神上的自我实现为出发点
劳动并不等于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旨在正确的、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劳动观的指引下,使劳动者通过劳动,提升其自身劳动素养,达到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目的,同时以自身自觉主动的劳动行为,促进社会发展。
马克思提出“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强调将教育作为辅助性因素融入生产性劳动中,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环境变化中,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时俱进,劳动教育出发点的背景就必须从先辈重视的生存危机转化为后辈重视的存在性危机,或者说是精神性困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但社会意识也具有独特的反作用。劳动教育的教育出发逻辑点就必须从谋生转为精神。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占比变化、生产方式以及劳动形式的变化等社会现存状况,都表明劳动教育的出发点必须是实现精神上的自由。正如马克思指出,劳动幸福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劳动本身不是手段,而是目的;劳动必须是“自由劳动”。幸福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劳动幸福,劳动美丽,劳动光荣,都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实现。
(三)劳动教育以“未来感”作为教育形态的新要求
新时代劳动充满科技性,同样劳动教育的教育形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也富有“未来感”。唯物主义历史观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此基础上,劳动教育的内容以及发生方式也同旧时代存在不同。在新时代生产力快速发展、生活劳动化和劳动生活化背景下,劳动教育形态充满“未来感”。科学技术在社会不同行业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使得劳动的科技含量、准入门槛以及自由度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劳动者提出更高的劳动素养要求。充满“未来感”的劳动教育就不仅要培养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形式思维,更重要的是在科技感十足的劳动方式下,塑造尊重劳动、创新劳动的观念。
(四)劳动教育以劳动价值观教育为核心
劳动教育发挥的核心作用就是使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下,劳动始终作为实现价值的承载途径。科学社会主义展现了国家最终要进入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只有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并重,才能助推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实现。劳动教育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纵轴线,将知行合一作为实施的主要模式,在劳动中塑造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劳动美德,达到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目的。
二、劳动教育在新时代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内在要求,需要更好地发挥作用,为人才培养服务。
(一)劳动教育贯彻教育的本质要求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3]。一方面,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的不再是普通的识字教育,而是可以应对快节奏、高发展的优质教育。在优质教育中,劳动教育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这就要求劳动教育不仅关注受教育者的精神认知层面,同样还关注受教育者的现实实践活动层面。在新时代社会发展背景下,只有重视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才能培养符合优质教育的人才要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里的共同富裕并不是单指物质上的富裕,同时也是指精神上的满足。劳动被用来区别人与动物的根本,是财富的创造源泉。一旦人类在发展进化中失去劳动,那么就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人类在劳动中获得了手、脑、心的锻炼,同时获得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只有在劳动中,人民群众才能正确明白劳动的意义,懂得越来越丰富的教育内容。
(二)劳动教育达成教育的知行统一
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3]。劳动教育以实践为横轴,认识为纵轴,受教育者只有在二者的同时作用下,才能实现劳动教育追求的知行统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实践决定认识。劳动作为实践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同样也发挥了决定人的现实思想的重要作用。“实践具有多样性,最基本的就是物质生产实践,即通过劳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推动人类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4]。譬如,“杂交水稻”其基本的思想和技术,以及首次成功的实现是由美国人Henry Beache 完成的,但是存在的缺陷使其没办法广泛应用。袁隆平以不断地科研实践为横轴,以原有知识为纵轴,所研发出来的“杂交水稻”成功地缓解了中国人民缺少粮食的危机。可见,在劳动教育中,通过劳动能够获取生存的基本经验,同时还能创新人的思维。劳动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汗水劳动”,同时还应该是有时代特质的创新性劳动。“在劳言育”以及“以育促劳”,劳动教育贯彻了知行统一的客观要求。
(三)劳动教育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
马克思谈及“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无论是创造的物质性价值还是精神思维性价值,都是人类通过活劳动、主动自觉地创造出来的。可见,劳动教育是锻造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通过劳动教育,无论是亲历劳动现场还是利用科学技术营造虚拟劳动场景,学生都可以达到总结劳动经验,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行为。并且在充满“未来感”的劳动教育形态的新要求下,更能促进学生在新常态下的劳动创新思维。不仅对实现自身价值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利用自身对劳动热忱影响自己的家庭,形成“1+1>2”的效果,达到自身价值反哺社会的目的。譬如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袁隆平院士通过劳作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以及使专业知识得到了现实应用。同时他也通过劳作不断总结经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又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变革生产结构起到促进作用。
(四)劳动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劳动发展史。无论是“夸父逐日”还是“愚公移山”等,都为我们展示了中华文化中“劳动”对人类的重要意义。通过劳动教育,学生了解国家发展过程的艰辛、曲折,触及每个历史事件发生背后的历史必然性。“在劳言育”,学生以劳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蕴含的革命精神;“以育促劳”,学生通过浓厚的专业知识,形成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坚定信仰,明白国家政策背后的时代真理性,从而更好地达到劳动实践的教育目的。我们不能抵挡浪潮,但是绝不会忘记灯塔。例如袁隆平院士一生研究“杂交水稻”,自称为“90 后”,他号召并感染青年“90后”,不畏艰难、敢于突破、勇于尝新,在面对困难时,要始终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精神。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劳动教育的困境及实践途径
(一)劳动教育面临的现状和困境
1.劳动教育“理论指导之困”
第一,物质财富变迁对劳动教育的消极影响。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变化,劳动及劳动教育的内涵也受到了相对的影响。对于农民来说,劳动意味着从谋求基本生存需要到逐渐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转变;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劳动不仅意味着基本生存,同时还力求在教育上满足下一代的需求。物质财富的变化,使得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投入占比也逐渐提高,开始不断追求优质教育。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逻辑也发生了变化。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谋生作为最低层级的刚需,一旦其得到满足,那么对劳动的需要就会丧失极大的兴趣,对劳动兴趣的降低、对劳动刚需的减少,随之而来的就是劳动教育无法发挥其作用,无法使学生、社会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第二,长期以来对劳动教育认知存在偏差。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家庭和学校对劳动教育存在认知偏差。劳动教育通常被学生认为是一种惩罚的手段,是一种行为不道德的象征,一旦某位同学犯了错,老师的惩罚措施往往是进行劳动体罚。在学生的认知中,劳动是浪费时间、无意义的,只有成绩不好、被惩罚的人才会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小学生被家长赋予厚望,参加各种辅导班,小学生对劳动的天生兴趣感被逐渐磨灭。追求成绩的节节拔高,并且通过成绩的进步给予学生一定的物质奖励,这让学生从小树立一种“我不用劳动就可以得到我想要的”的错误观念。在成长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渠道了解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父母所付出的辛苦劳作;学生也不会明白,劳动是一切财富的创造源泉;学生也不会感知劳动能够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财富,同样还能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在高中阶段,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犹如虚设,“超过一分,干掉千人”等口号、激烈的竞争氛围、希望凭借高考可以翻身的寒门子弟等等现状,使参与劳动从而起到教育的作用就成了海市蜃楼。在大学,提倡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但是碍于对劳动教育认知存在误区,即使每年寒暑假,各大高校会设置实践任务,但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真正去从事实践的学生是少之又少。
2.劳动教育“社会环境之扰”
第一,当前劳动教育无法满足技术高速发展的需求。在新时代经济发展中,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超过50%,第三产业的占比日益攀升,使劳动者的就业格局发生了变化。在过去从事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的劳动者,其生产能力足够可以满足生存所需,甚至可以留有富余。而新时代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者,在面临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为满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社会平均劳动能力的提高,就意味着劳动的门槛会逐步提高,尤其是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发挥的作用越发重要之时,对生产力结构的基本要素就会提出新的要求,劳动门槛的提高,就意味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以及形式就必须做出改变。从生产力结构的基本要素变化的角度来看,劳动教育必须培育具有创新性、变革力的劳动者,而并非是传统范畴中的刻板劳动者。而从目前现状来看,劳动教育培育重点的转变还未响应生产力维度、技术维度的多样化需求。
第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的普及为劳动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虚拟网络的应用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可能和便利,提升课堂趣味性,却也导致许多学生认知的偏差,存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传统授课模式以及参与社会劳动实践非常乏味而缺少实质性的意义。同时,互联网内容纷繁复杂,面对极具诱惑的资本万能等网络热点事件,学生的价值观等极易被动摇。
3.劳动教育“实效不足之忧”
第一,劳动教育的宣传学习手段刻板僵硬。一方面,从普遍意义上的劳动者转化为各行业中的人才,培育学生成为创新者、变革者,当前的劳动教育方式方法无法满足时代所需,过分强调深入劳动行为,忽视劳动过后的教育意义。这种情况下的宣传学习手段,一般集中于简单的“出汗劳动”。另一方面,过分强调“互联网+”宣传模式的行为,模糊了劳动教育本身宣传学习的重点。
第二,学校应用实践手段盲目跟风。一方面,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与各专业学科特点没能相互融合,面对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与其他专业学科进行融合时,片面强调“必须劳动”的观念,忽视学科专业本身的客观规律性。另一方面,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基础发生地,视野过于狭隘。学校没能及时转换劳动的“知”与“行”,既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又真正培育学生的正确劳动观。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立足劳动教育面临的现状和困境,可以从培育国家认同感、建构区域模块式课程、创新劳动教育应用式等途径,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
1.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并增强国家认同感
美好生活与劳动教育息息相关。当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了劳动不再是仅仅作为满足日常物质资料生产的手段,同时也是用来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手段。
第一,提升民族融合意识。劳动教育要重视民族融合教育,建构开放融合、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劳动教育观念[6]。要明确自身的劳动目的、底线,维护民族团结,构筑稳定的民族精神“实体”。
第二,重视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辩证统一。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既要立足时代要求,同时也要展望未来。依据“十四五”规划、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让劳动教育呈现既“古老”又“年轻”的发展态势,在人民群众中不断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共识和信念。
2.构建区域模块,推进“一体化”发展
第一,提升对劳动教育的理论认知水平。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体系范围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统范畴的劳动观。首先,回归到最初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学习。“在马克思那里,劳动到处都处于中心范畴,在劳动中所有其它规定都已经概括地表现出来”[7]。劳动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重要核心。要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没有良好的理论作指导,要想做出促进国家、自身发展的实践,是非常困难的。其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指引国家、社会、学校、家庭落实劳动教育内容、完善劳动教育渠道、发挥劳动教育功能的指明灯。历届国家领导人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提出劳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对国家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最后,劳动教育需要激发学生内在学习驱动力。学生强烈的学习意愿是劳动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其理论,积极参与劳动。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只有自觉学习、主动参与,从心理上认同劳动教育在自身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意义,才能真正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第二,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基于国家人才培养的需求,因人因时因地设计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课程模块。先培养其简单的劳动行为,再上升至专业化、系统化的劳动课程。对不同劳动素养的培育,通过设计不同模块课程来学习。比如,针对劳动技能的培育,可以设计专门的劳动技能课程以及劳动技能大赛;针对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可以设计专门的情景模拟课程。利用学校现有师资及设备,通过将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相结合,双轨道同时进行。对于不同学科的特性,将本学科的课前或课后实践,积极与劳动或者大自然相结合,使学生的劳动素养在不同模块的课程体系中都能够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将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同等对待。新时代的社会现实表明职业教育是最能直接接触到实际劳动的教育。然而谈及职业教育,往往面临“有技能没学历”的窘境,这需要在就业理念等方针政策上,同等对待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减少歧视现象。
3.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性
第一,创新劳动教育实施手段,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在当今万物互联的现实世界中,科学技术的应用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发展手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劳动教育的实施手段进行创新改革,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目标。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利用现有的科技博物馆,比如利用VR 虚拟技术,学生身临其境,经历劳动、感知劳动。同时还可以将劳动与游戏相结合,使虚拟网络中劳动的关卡进行不同水平、结构、难易程度的设计,使学生不仅有劳动的快感,还有胜利的喜悦。
第二,创新教学模式,采用情景沉浸式劳动教育,提高体验性和获得感。劳动教育中选择不同的社会热点问题,模拟其过程,使学生们改变传统劳动教育刻板印象。可以聚焦中华经典劳动故事,从中遴选最值得演绎的优秀劳动精神文化作品,以“文化节目+戏剧+影视化”的方式,彰显劳动榜样、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等,让沉寂在作品里的劳动教育因素“活”起来,展现作品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这种沉浸式的教育模式,无论是现场的还是收看的观众,都能够感叹于中国的魅力,自觉凝聚中国力量。同样,劳动教育通过这种沉浸式的教育方式,让被边缘化的劳动“活”起来,展现劳动教育所蕴含的哲学意蕴,使劳动教育有形与无形相结合,使学生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