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证书制度下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构建研究

2022-11-23罗净天

山西青年 2022年2期
关键词:证书职业高职

罗净天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高等职业教育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面临新的挑战,新兴专业不断涌现。传统的应用型专业也需要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新换代,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技术技能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更新。面对新情况,职业院校作为国家生产力的培养基地,更应推出新课程、新标准,甚至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专业知识与现实技能的融合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一、“1+X”证书制度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旨在“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校所提供的资源,能在学校中同时完成学历的教育与职业技能的教育,进一步将学历证书与若干职业技能证书有效地融合起来。即让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社会的真正需求相结合,1与X具有相同的教学目的,是一种互补而非对立的关系[1]。

与之前国家推行过的“双证书”不同的是,“1+X”证书制度更加全面,更加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培养复合型多技能人才为主要目的。即更加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与职业发展。

目前,“1+X”证书制度在不同的高职学校、不同的专业展开实施,目前仍处于政策实施初期,配套设施仍待完善,一些问题仍待探索。如X证书如何与专业课程衔接与结合而非简单地累计叠加,如何通过X证书提高学生整体职业水平与素养等[2]。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素养是个体行为的一种外在表现,也是个体在长时间积累而得的内在涵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中对工作者综合品质的整体评价,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包括职业道德信念、职业知识技能与职业行为习惯。

其中,“职业道德信念”是职业素养的前提,高职学生作为职业技能人才,应该具备正面积极的职业心态与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意识,才能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岗位需求,保持良好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职业知识技能”不仅仅包括专业知识和能力,也包括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在实际运用中能否学以致用、能否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职业行为习惯”是前两项的综合体现,学生在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的那天开始,就应该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通过长时间的学习,明确对自我的认知,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独立性、责任心、团队意识、职业操守,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在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3]。

是否具备职业知识技能,是否具有职业道德,是否拥有良好的职业作风和行为,对自身是否有职业进步的要求与意识,都是评价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1+X”制度在职业素养教育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素养教育流于形式

“1+X”证书制度的实施是为了通过多种措施解决应用型课程设置不足的问题,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人才培养质量”通常包括素质、知识与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通常容易被放在知识技能之后;实际上,技能与素养是无法分割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需要最终培养出的目标[4]。

高等职业学校的特色一直被认为是“职业技能教育”,由于高职教育的学制普遍为三年,其中学生真正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二年甚至更少,学习任务紧凑,所以课程与人才培养方案往往以“技能”方面的学习为主,突出能力本位,以更短的时间教会学生更多的知识技能为目的。

学校也会开展文化素质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等,但大都流于形式,课程内容无统一标准。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方面往往没有专门的课程体系,并且随着“1+X”证书制度在各个高校中落实,学生可选择的X证书不尽相同。学校很难做到每门证书都开展配套的职业素养课程,大多数学校至此没有形成系统化、长效化的职业素养教育机制,故职业素养方面实际教育效果欠佳。

在考核方面,高职教育的教育评价体系存在不足,课程考核标准也不够完善。对学生的评价与管理大多采用结果导向,以学生取得的课程学分、期末考试分数为重要参考以此评价学生,使职业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处于相互割裂的状态[5]。

(二)部分高职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高等职业院校一直在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发展,但是“双师型教师”在每个不同的高校都有不同的认定方式。有的学校为了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将教师的一些与专业毫不相关的证书或早些年考取的已被国家取缔的证书都归纳入“双师”范围内。

实际上,部分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无法满足“1+X”证书制度的要求。甚至有的院校连日常的教学需求,都需要依靠兼职老师的力量。兼职老师一部分来自外校教师兼课,一部分来自企业兼职,学校难以对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职业素养方面有准确把握;发现问题时常常伴随着教学事故的发生,非常不利于开展高质量的教学。

而“1+X”证书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谨,不仅需要有常规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还需要对相关职业等级证书有所了解,并能将两者有效融合。但目前大多数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无法达到此要求,导致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三)1与X证书的衔接不明确

由于师资力量问题,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大量兼职教师,严格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占比并不大。“1+X”制度下,此情况有可能更加割裂:1代表学历证书,在实际教学中也就是学校本身存在的所有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而X证书课程,可能更多的通过选修课程的形式由企业教师授课;兼职教师企业经验丰富,校内老师教学方式多样,而往往兼职教师与校内老师之间缺乏联系与沟通,导致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并不密切,获得的知识可能存在误差。从而导致1与X证书的衔接不明确,造成课程之间简单的累计叠加,而非融会贯通的真正提高学生实际职业水平。

此外,“1+X”证书制度下,部分学校的教材、课件等没有更新,目前各个专业也没有能够与相关职业等级证书相适应的新教材。一些学校可能已经开始安排教研室进行教材的更新、编写,但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撰写完毕,直至出版社出版中间有较大的时间差距,导致1与X证书的衔接没有落实到日常课程中。

(四)企业所提供的工作岗位对能力提升作用不大

近年来,一些专业的学生对口就业率下降,除开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有所提高,还有一些是由于个别专业设置滞后,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轨。“1+X”证书制度培养出的人才就是为了更好适应社会的变化,为日新月异的企业工作岗位源源不断地输送新能量。

高职学生的课程设置中,一般会有至少两个学期在企业进行实习。“1+X”证书制度也需要企业的大力支持,为实习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岗位。但通过教育观察,大多数学生实际的实习过程中,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之间联系并不紧密,甚至还会出现毫不相关的现象。

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无论什么专业,到企业去都只是做一些接待、销售等无门槛的工作,且工作内容简单,对学生没有实际锻炼意义。学校虽然会请企业派一名“校外指导老师”作为学生的实习指导,但大部分企业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情况并不了解,甚至一些公司对学生的评价可以由学生自行填写,没有真实性,对学生的工作能力提升作用不大。

四、“1+x”制度下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建构

(一)开设独立的通用课程

高职学校应做好主要核心课程与X证书的有机结合,从行业和岗位出发,了解岗位动态。与相关的企业和劳动部门探讨制定“证书型课程”与相关考核标准,积极开展X证书的培训与考试。基于核心素养的可迁移性,开设独立的通用课程,如电子媒体伦理、商业文化伦理等具有专业针对性的职业通用课程。而非单凭大学生职业生涯、就业指导等通识课完成职业素养的培养。进一步明确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岗位中所要达到的素质目标,并以课程的形式提高学生的重视,转变学生一贯以来以成绩为导向的观点。

(二)课程中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将职业素养内容融渗

融渗式教学是职业素养与专业课程之间、专业课程相互之间的渗透、交叉、综合。利用多门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将一些课程专业知识内外的重要观念或价值观,通过化整为零的办法,融入基础及核心学科的教育教学[6]。

任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课程与课程之间不是完全独立开的。“1+X”证书也是一样,学生原本所学课程与X证书需要的知识技能有重合和相链接的部分,教师在理论、方法与实践上都可以融渗职业能力素质的要求。其中包括行业规范、产业管理标准、职业技能资格考核标准即X证书考核的要求,这样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使学生将职业实际要求融入每一刻专业课程,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职业素养。

与此同时,学校要定期展开对教师的培训,依托“1+X”证书对学生的要求,同步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能力,对教师实行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以及职业水平,加强教师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使学生得到更科学、先进的教育方式。

(三)完善和优化职业素养相关的考核评价体制

20世纪末,美国评价专家库巴和林肯发表《第四代教育评价》,打破了之前具有管理倾向的评价模式,提出评价的本质是一种心理建设,也是一种主观行为,是通过互相商量达成的“共同心理建设”。认为评价需要学校、企业等各个涉及的利益主体共同表达,考虑多方主体,并随着意识而变化。如果评价的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主体的对象,那么需要在评价中汲取各方面的意见,使参与评价的所有利益者形成一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按照第四代评价理论,“1+X”证书制度是国家提倡,政府主导,所以高职教育中的职业素养的评价体系标准需要教师、学校、企业、政府乃至社会共同参与制定。在学校的实际考核操作中,考核的主体也应涉及多方;除了科任老师,还可以包括共同学习的同学、共同完成项目的小组成员、教务部门的老师等,并学校应根据实际的专业需求,制定稳定的评价体系,将评价中的各个要点细化。如课堂出勤、上课纪律、为人处世、仪容仪表、资源运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共同构成职业素养的动态评价体系部分。推动学校学业评价与职业技能考核的融合,打破“应试”评价倾向,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学生终身发展。

(四)企业积极参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1+X”证书制度下,校企合作更加紧密,企业应随时关注社会最新的需要,并将此反馈给学校,帮助学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评价体系。积极参与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参与学生实习考核方案的制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且按照方案中的要求严格考核学生。

学生的“校外实习导师”也就是企业指导老师,能够为学生提供真正适合的岗位实习,宣扬企业优秀的文化,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让学生在工作中懂得为工作负责,通过项目或课题,或工作任务,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与此同时,企业也要参与学生的评价,完善评价反馈机制。学校与企业全方位的评价可以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到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在实际的课程学习与岗位实习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对未来工作岗位有更加全面的认知。形成正确的岗位认知、择业就业观念,从而达到职业素养的教育实际的培养[7]。

五、结论与展望

目前,“1+X”证书制度正式实行不到三年时间,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无数经验后的进一步尝试,也是一个会不断更新发展的制度课题。国家与教育部门的目的都是培养有更好职业素质的人才,这也要求各个高职院校积极与企业、政府等相关机构共同构建更好的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高职业水平、高职业道德的优质人才。

猜你喜欢

证书职业高职
IES四大核心期刊证书
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重要探索
——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收录证书
《安徽医学》统计刊源证书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假证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