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新词“跩”探析

2022-11-23

关键词:形容词情绪身体

王 平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跩”是一些方言中的动词,基本意思是“身体肥胖不灵活,走路摇晃”;发展为形容词,基本意思是“骄傲”。“拽”是普通话中的动词,意思是“拉、拖”。大约在2003 年,“跩/拽”以新的词义和用法出现在互联网,读音zhuǎi,形容词,意思是“骄傲、得意、了不起”等,一般和程度副词搭配使用,结构形式有“有点~”“很~”“太~”“~得很”“~什么~”等,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很~”。

张谊生对这个词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认为“拽”原是动词,本义是“拉、拖”,是“强行、生硬地拉”,由此衍生出“不顾一切”,再到“目中无人、自以为是”,因而表示“自傲自大、骄傲张扬、嚣张狂妄”,再引申表示“爽、酷”“很牛、很可爱”等;已由动词演化为较为典型的形容词,演化机制是隐喻[1]。

这个流行词不是“拽”而是方言词“跩”,互联网上的用例大多是误写;在方言之中,“跩”原是动词,已演化为形容词,在互联网上流行以后,其语义和语用特点又有了发展变化。因此,本文拟对“跩”的确定、演化机制、流行原因等作一些探讨。

一、“拽”是“跩”的误写

(一)“拽”和“跩”一同出现

“拽”和“跩”在2003 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互联网。例如:

(1)这小子实在太拽了。(蜂鸟网·论坛,2003-12-12)

(2)阿杜好拽哦!(百度贴吧,2004-07-03)

(3)求很拽的脸的图片,就是那种目中无人的脸的图片。(百度知道,2008-11-26)

(4)《神枪手》里的黄晓明,也太拽得没边了吧。(天涯社区,2009-04-10)

以上用例为“拽”,以下用例则为“跩”:

(5)那家伙好跩。(豆瓣读书,2005-01-01)

(6)章子怡招致香港名媛公愤 被狂批太跩太势利。(天涯社区·论坛,2004-04-21)

(7)很跩很酷的熊猫店“Hi Panda”。(中国服装网,2008-11-11)

(8)中国第一管家婆鼓励大学生当保姆,称家政跩得很。(搜狐新闻,2008-09-24)

可见,“拽”和“跩”一同出现在互联网,词义、语法和语用特点都相同。不过,“拽”的用例远远多于“跩”。在百度上搜索含“拽”和“跩”的网页标题,结果分别约有4 300 万和28 万(搜索时间2021-08-08 11:10)。但用例多寡只是表面现象,要探求哪个是本字,必须做实质性的分析研究。

(二)“zhuǎi”是“跩”的读音

早期互联网上的“拽”和“跩”主要是文字形式,没有语音形式,但也有网民讨论其读音、含义及用法。例如:

(9)问:这人很“拽”读(zhuǎi)吗?注:很牛,很能扯的意思。是zhuài 还是zhuǎi?自己平时都读三声。字典有解释可没有三声的读音。

答1:反正我一直念三声。

答2:应该是三声,你说字典里面没有三声是因为这个词属于方言。(百度知道,2008-01-12)

可见,早期互联网上的书写形式虽然大多为“拽”,但网民读为“zhuǎi”。近年来,多种社交和媒体软件(如微信、抖音、快手等)不断开发、改进并普及,反映日常生活的音频视频材料大量出现,表明这个流行词的读音是“zhuǎi”,即是“跩”的读音,而不是“拽”的读音。

(三)“跩”和“拽”的区别

“跩”,《汉语大字典》的解释是“体胖不灵活,走路摇摆不稳”[2]3946,《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由于身体肥胖不灵活,走路摇晃”[3]1718。根据《汉语方言大词典》,“跩”广泛分布于官话区并见于晋语、闽语;共有15 个义项,其中作动词9项,基本义是“扭摆着走、大摇大摆地走”;作形容词5 项,基本意义是“傲慢”[4]6543。

“拽”,《汉语大字典》的解释是“用力拉”[2]1976,《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拉”[3]1718。根据《汉语方言大词典》,“拽”广泛分布于官话区并见于晋语、闽语;共有17 个义项,其中16 个义项作动词,1 个义项作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有“扔、扯、塞、打、抢、硬送硬卖、打盹、张狂”等意思,基本义是“拉、扯”,作形容词意思是“漂亮”(湖北随州)[4]4005-4006。

通过比较可以看到,“跩”本为方言中的动词,后来发展演化为形容词,作形容词的基本义是“傲慢”;“拽”既是方言也是普通话中的动词,基本义是“拉”。现在,互联网上流行的“zhuǎi”,在词义、词性和用法上都跟“跩”一脉相承,而跟“拽”无关。可以确定,当前流行的这个词是“跩”而不是“拽”,“拽”是误写。施建平认为误写的原因是“拽”出现早(至少在南北朝时期)而“跩”出现晚(明清著作中也无用例),导致人们对“拽”熟悉而对“跩”陌生,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跩”;此外,早期的输入法无法输出“跩”,只能用“拽”替代,因此误写[5]。

(四)形容词“跩”的语义和语用发展

“跩”在方言中由动词演化为形容词,基本意思是“傲慢;自以为了不起”,表达的是人们(观察者)对陈述对象(被观察者)的负面的情感、情绪或评价,基本上是否定的心理。比如:不要去找他,他跩得很(四川成都)/这个人跩呢很(云南昆明)[4]6543。成为网络流行词以后,语义和语用特点既有沿袭也有发展。

首先,用来表现人的气质、情绪,有“高傲、得意、潇洒、帅、酷、霸气、张扬、厉害”等意思。比如:

(10)大叔很跩/你举手投足都很有派(网络歌曲《大叔很跩》歌词)

(11)赌侠:星爷拍MV 与众不同,这坐姿语气比赌神还跩!(爱奇艺·片花)

(12)悟空传:悟空涅槃归来,将天庭闹个天翻地覆,最跩的大圣!(优酷2019-09-28)

(13)科比02 年造访洛克公园引轰动!就喜欢你这么跩(爱奇艺·体育)

(14)热血高校2 里那个叫林的长头发疯子看起来好像蛮跩的嘛(百度贴吧·热血高校吧 2009-10-17)

(15)穿虎皮裙坐大轿,比赛就像在跳舞!很跩很嚣张的拳王哈麦德精彩 KO 集锦(bilibili 2019-03-04)

其次,用来表示事物、事情的性质,有“厉害、了不起”等意思。比如:

(16)北京那家维京税点在什么地方啊?听上去很跩的样子。(百度知道2008-02-29)

(17)跟记者上车瞧,时速600 公里磁悬浮车有多“跩”(新华报业网 2019-12-06)

(18)为什么《港囧》故事一般,票房却这么跩?(搜狐·滚动2015-09-29)

(19)这家面馆开了十八年,只卖小面,你说跩不跩?(搜狐·吃在重庆 2017-08-30)

从以上的用例可以看出,“跩”的词义变得丰富而细微,兼具多个词的含义。比如例11 描写周星驰扮演的角色“跩”,综合了“潇洒、帅、霸气、有底气、有心计”等意思。例17 写我国最先进的磁悬浮列车也用了“跩”,既反映列车“超高速、了不起”,又表现记者“自豪、得意”的情怀。语用上,“跩”的大部分用例不再限于负面的反感、批评和指责,而更多的是正面的肯定、欣赏和赞扬。例10 是2015 年网络流行歌曲《大叔很跩》的歌词,“很跩”表示一位中年成功男士潇洒、有风度、有魅力,表现出歌者的倾慕与赞扬。例14 说的是一位长头发男生,虽然把他说成疯子,但语气中也透露出钦慕之情。例19 表示个体经营者专注于一种重庆地方特色小吃(重庆小面),精益求精,立于不败之地,言者也是带着赞扬的心情。

二、“跩”的形容词化

(一)语义基础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转化的现象比较普遍。张国宪指出:动词转化为形容词的语义前提是性状义,而激活其形容词化的根本是程度义[6]69。侯瑞芬也指出:“程度义的凸显是动词发展为形容词最重要的条件,能转化为形容词的动词通常是具有程度义的动词。”并认为动词的程度义可以通过动作次数、强度、持续时间和动作结果产生的变化程度来体现[7]178-194。

“跩”的意思“由于身体肥胖不灵活,走路摇晃”,其语义成分(义素)可以分析为:

跩:人或动物/行走/向前/身体摇晃/缓慢

其性状义和程度义主要表现在“身体摇晃”之上。“摇晃”义具体表现为动作者在行进时肢体较大幅度地摆动。人和动物行走时身体摇晃是正常现象,但“跩”的动作显然超出正常的摇晃幅度,使行走动作呈现出明显的性状,是为性状义,从而区别于“走、跑、跳”等行走类动词;同时,身体摇晃幅度跟活动者的肥胖程度或腿脚病况密切相关,从而体现出程度义。具备了这样的语义成分,动词“跩”也就具有了演化为形容词的基础。

不过,动词“跩”要演化为形容词,仅仅具备性状义和程度义还是不够的,还有认知上的原因。

(二)认知解释

“跩”表示“走路摇晃”,此“摇晃”是超出正常范围的活动状态,原因是身体肥胖或腿脚有毛病,是不得已的、被动的活动所呈现的状态。如果活动者身体正常,行走就不会“跩”。但是,生活中常常有身体正常的人走路时夸张地摇晃,就是故意“跩”。这是什么心理呢?他人(观察者)对此会有什么感受?

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概念形成、语言理解等高级心理过程本质上是以感知觉和运动经验为基础的[8]心智和认知与身体密切相关,它们之间存在内在的和本质的关联。人的身体结构、动作行为和心智是交互作用的:一方面,身体结构和动作行为决定人的认知;另一方面,人的心智通过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得以展现[9][10][11]。就“行走”活动来说,正常情况是活动者从原来的位置向前移动到新的位置,从而占据新的空间;行走时必然伴随一定幅度的身体摇晃,这是常态。肥胖者或腿脚有毛病者行走时,除了向前移动,还伴随较大幅度的身体摇晃。与“走”相比,“跩”的动作由于伴随着较大幅度的身体摇晃而占据了较大的空间,属于非常态,更能引起他人的注意。如果身体正常的人行走时故意摇晃身体,就是有意识地占据更大的空间,也属于非常态,也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并引起特定的心理感受。

根据具身认知理论,个人占据的空间跟个人意志、地位、权力等具有正相关关系。个人意志越强、地位越高、权力越大就越想占据更大的空间;同理,个人想要体现自己的意志、地位、权力等,也常在肢体动作上占据更大的空间。这是人们共有的体验,一方面通过占据更大的空间来体现个人情绪;另一方面,看到别人占据了更大的空间而激发了自己相同的情绪。有关实验也表明,扩张、舒展的肢体动作就是占据了更大的空间,跟积极情绪相互关联,在汉语里的表现如“昂首挺胸、高视阔步、大摇大摆、手舞足蹈”等;反之,收拢、压缩的肢体动作就是缩小所占空间,与消极情绪相互关联,如“缩手缩脚、卑躬屈膝、垂头丧气、低眉顺眼”等。身体肥胖者或腿脚有毛病者走路“跩”,身体大幅度摇晃而占据了较大空间,容易引起他人注意并使其产生特定的情绪,但考虑到活动者的身体原因,这种情绪大体限于体谅、同情、关爱等。而身体正常的人走路“跩”,客观上跟肥胖者或腿脚有毛病者的行走姿势相当,主观上则是故意占据更大的空间,以显示自己特定的情绪;同时,该活动也能激发他人(观察者)相同的情绪。这种情绪就是“骄傲、自豪、得意、了不起、酷、帅”等。这样,“跩”就由表示行走动作转化而表示人的内在情绪,由动词演化为形容词。

所以,“跩”由动词演化为形容词,并成为网络流行词以后词义和语用特点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演化的机制就是具身认知。

三、“跩”流行的原因

(一)竞争促使个性张扬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传统文化熏陶下,中国人普遍养成了内敛的性格,为人处世讲求协调、适度、恰到好处,而不是张扬、显耀,总体上呈现出“温柔敦厚”的特点。同时,平和、谦逊、忍让、坚韧等品质成为历来所推崇的美德而得以传承和巩固,而个性的张扬、显耀、狂放等则普遍受到排斥和否定。

近、现代以来,随着中外交流的发展,西方文化中的一些成分逐渐渗入中国文化,其中自由和民主思想是对传统文化最大的冲击,中国人追求自由、民主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在此过程中,中国人的性格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内敛之外也有了一定的张扬成分。进入21 世纪,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小农经济已逐渐让位于现代化大生产,商品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竞争机制使经济领域充满了活力。并且,竞争机制已从经济领域扩展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现代社会的常态。竞争需要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作用,也给人们提供了发挥个人能力和作用的机遇和平台;有竞争就有成功和失败,优胜劣汰法则又使人们更加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和个人作用的发挥。这样,在竞争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仅仅依靠原有的谦逊、隐忍、含蓄的品质已远远不够,还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展现个人的能力和优势,积极主动地争取和创造条件,及时准确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竞争和艰苦奋斗获得了大大小小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个人的价值,成为人们普遍肯定、赞扬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从个人性格到民族精神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内敛和隐忍,而逐渐注入了开放和张扬的特质。也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个性张扬已成为社会普遍首肯的品质,能形象生动地体现个性张扬的形容词“跩”就得以流行。

(二)语言表达的空位及“跩”的填补能力

“跩”流行的语言学原因主要是满足新的表达需要。

语言是一个不自足、不完备的系统。该特性在词汇系统的主要表现就是,人们的有些意念很难在现有的词汇系统中找到适当的词语加以表达;尤其是社会发展变化以后,人们有了新的表达需求,而现有词汇系统缺乏相应的表达形式。这就是语言表达的“空位”。但语言又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在词汇系统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不断产生新的词语以满足新的表达需要。网络新词的流行是人类求新、求简、求异社会文化心理的映现,是不同时期社会面貌和文化变迁的缩影和印记[12]。

就表示内在情绪的形容词“跩”而言,先前是在方言区使用,没有进入普通话,普通话表示相近情绪的词语有“骄傲、高傲、傲慢、自豪、得意”等,也有近年通过借用外来词cool 并引申产生的“酷”(有“冷漠、高调、帅气”等意思)。但这些词都只是大体对应方言中的“跩”,不能准确表示“跩”的含义,更没有“跩”的生动形象性。

首先,从词义来看,“骄傲”有负面和正面双重含义,负面义是“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3]652,“高傲”和“傲慢”与此同义;正面义即“自豪”,是“因为自己或者与自己有关的集体或个人具有优良品质或取得伟大成就而感到光荣”[3]1737。“得意”意思是“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3]272。“骄傲、高傲、傲慢”的负面义都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语义程度高,是人们普遍否定、反对的特性。负面义的“跩”有“骄傲、高傲、傲慢”的意思,但语义程度较低,一般只会引人反感、厌烦,尚未达到使人否定、反对的程度。正面的“骄傲”“自豪”“得意”与正面的“跩”在语义上比较接近,但在语体色彩上比较正规、典雅,不如“跩”那么通俗、口语化。

其次,在形象色彩方面,“骄傲”等与“跩”完全不同。“骄”本是名词,指“马高六尺”(《说文解字·马部》),引申为“马雄壮”“傲慢;骄矜”[2]4874。可以说,“骄”原本具有很强的形象性,但是由名词转化成形容词并组成“骄傲”,经过长期使用,形象性已为大众所不知。至于“傲慢、自豪、得意”等,很难说具有什么形象性。“跩”则不同。“跩”是由动词演变而来的形容词,作动词表示“走路摇晃”,演化为形容词也带着很明显直观的动作性,表示活动者故意通过行走时的身体摇晃而显示的内在情绪;对于观察者及语言理解者则具有很强的可视性,能激发相应的视觉感知,从而激发相应的内在体验。就是说,“跩”作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具有很强的视觉刺激性;作为形容词,所表示的内在情绪也能激发人们的视觉感知,从而具有很强的形象性。这是其他相关的词语都不具备的。

因此,“跩”以其表义的丰富性和生动形象性而得到大众的认可,从而流行开来。

结语

“跩”原是分布范围比较广泛的方言词,起初作动词表示“走路摇晃”,演化为形容词表示“傲慢、得意”等意思,一般表示负面的态度、评价、情感。21 世纪初开始在互联网流行,语义和语用特点有了发展变化,除了表达负面情绪,更多的是表达正面情绪,即“自豪、得意、酷”等意思。促使“跩”由动词演变为形容词的机制是具身认知,即人们有意识地通过“走路摇晃”来显示“自豪、得意、酷”的情绪。“跩”流行的原因,一是当代社会的竞争机制促使人们彰显个性、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二是普通话词汇系统存在表达空位,而“跩”正好具有填补该空位的能力。

“跩”被误写为“拽”,有积非成是的趋势,甚至有人认为“拽”已演化为形容词,更有人建议将此“新义”收入词典。从词语规范的角度来看,应该坚持确立“跩”的本源身份和地位,在辞书编写、修订时或可考虑将“跩”纳入共同语词汇系统,并注明其新义。

猜你喜欢

形容词情绪身体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Comparative Adjectives (形容词比较级)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情绪认同
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