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渗透方式
2022-11-23山东省威海市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明珠小学
山东省威海市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明珠小学 徐 雪
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尚未成熟,小学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阶段,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及时、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班级管理作为教师的主要工作,其目的是为学生营造正能量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能协助教师建立科学的班级管理机制,并能辅助教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渗透的作用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围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内容展开论述。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压力大
家长对自己孩子普遍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会给孩子报名各式各样的辅导班,防止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导致小学生的休息时间大大缩短。加上学习任务繁重,作业量大等原因,使得小学生严重缺乏睡眠。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能正确排解自己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使得小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得力不从心,甚至会出现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
(二)厌学情况严重
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基本都是在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下完成的,很少有小学生能做到自主学习,对知识的学习也不感兴趣,有些小学生会认为知识是给教师和家长学的,因此厌学情况十分严重。有一些课程对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学校和家庭如果不能给予及时的指导,小学生学起来会非常吃力,长期下去就会越来越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从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人际交往能力差
由于大部分的小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受到了家长的宠爱或者溺爱,使其在与同学的相处中经常以自我为中心,性格比较任性,只重视自己的感受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导致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状况,甚至有的小学生会因此被同学所孤立。教师在班级教学中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小学生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就会使小学生对人际交往产生恐惧,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渗透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帮助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对文化知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小学生的心理正处在成长阶段,往往容易受到自己身边的同学、朋友、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在这个阶段不能及时解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会使小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产生焦虑感和自卑感。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班级管理中,就能及时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排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促进小学生健康、积极地成长与发展。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渗透的方式
(一)营造和谐与积极的班级氛围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情绪调试和学会学习的内容,教师首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促使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和指导,使学生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一个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更多的小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另外,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注重为学生营造积极的班级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利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班集体。
首先,制定班级口号。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正能量的班级口号,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如可以引导学生先明确一天内要完成的小学习目标,再明确一周内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再明确接下来的一学期要完成的大目标,逐渐从小目标的积累中实现更大的目标,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最后,树立榜样作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以身作则,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具体而言就是教师应该用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处世态度影响学生,避免将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进取心。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积极的班级氛围,能有效促进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打好基础。
(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进行的,具体从《纲要》中认识自我的内容可以看出,小学生的年龄虽然比较小,但其心理变化速度很快。比如,很多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得不到家长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他们自己也无法用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针对这个原因,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了解学生。
首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应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引导学生主动沟通自己遇到的困难,并积极寻求教师的帮助。比如,某个学生感觉自己融入不到同学之间,自己的性格又偏于内向,心理素质较差,不太主动与同学进行交流或玩耍,有困难也不敢向同学或教师请教。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站在这个学生的角度,倾听他的感受和想法,利用科学、恰当的方式引导他融入集体活动,并让学生学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困难,使其在和谐的氛围中塑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
其次,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除了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外,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状况。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比如,教师与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多加沟通,帮助他们找出自己的不足,并用激励的语言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升他们的学习水平。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多给予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学生关注与照顾,充分尊重他们的自尊心,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积极开展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要积极开展多元化的教育实践活动,以此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从《纲要》中人际交往与情绪调试方面的内容来说,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开展趣味性活动教学。教师可以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之后,围绕教学内容开展一些趣味性活动。如词语接龙、速算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教师还可以组织辩论赛、多人跳绳比赛等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游学活动,带领学生到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场所参观与学习,或者可以组织一些才艺比赛,如绘画比赛、歌唱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通过开展趣味性活动教学,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第二,组织专题讲座。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排解心理压力,加强学生的心理保健。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需对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心理问题较多的小学生及时给予帮助,舒缓和排解他们心理方面或情绪方面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并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会自我调节心理状态,提高学生自身的适应能力。
第三,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心智发育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比较差,教师除了要将自己积极的一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还应为学生注入更多的正能量。因此,小学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渐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并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应对、处理学习及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和问题,这对学生良好素养的形成将大有裨益。
第四,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抓住每一个机会向小学生渗透心理健康知识,使该教育活动得以有效进行。例如,教师在讲解《愚公移山》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对文章有整体感知。之后,再向学生提问,如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体现愚公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和精神是什么?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设置和提问,让学生深入思考,体会愚公身上遇到困难下定决心克服,以及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应对任何困难,培养他们攻克难关、战胜挫折的抗逆力。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以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始终保持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
(四)发现学生身上的独特之美
小学教师在班级管理中需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明白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小学生认知特征、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的不同,使他们的个性也千差万别,这也就造就了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独特美。教师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除了要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和与家长的沟通外,还应借助多种测试手段,如阶段性心理测评、绘画测验等,来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的年龄和性格特点。
例如,在每一学期的开学季,学校可以更新全校学生的心理档案,并对他们进行新的心理健康测验,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心理活动与真实感受。之后再根据测评的结果,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他们受生活事件的影响。教师通过测评结果,可以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独特之美,从而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通过与学生的有效沟通来帮助他们认识真正的自我。如有需要,还可以带学生到学校设立的心理辅导室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五)通过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增强自信心
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通过对学生需求层次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教师掌握这一理论之后,可以对学生某一时期的需求有清楚的了解,有利于和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沟通。
例如,针对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发现,他们的需求大都是来自生理和安全方面。学校可以对这一时期的学生进行一周一次的习惯培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倾听习惯、自立习惯等。这样可以使他们一生受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基本需求。
另外,针对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增加,有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同时也具备了强烈的归属与爱的需求以及尊重的需求。对此,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指定班级中的每一位任课教师分管六名至八名学生,做他们生活的导师,关注他们的内在需求,了解他们的喜乐与忧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认可与关怀,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能更好地投入日后的学习中,并能以更加自信的态度面对未来生活中的任何挫折和困难,进而为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作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阶段,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为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及时缓解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用自身积极乐观的态度影响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及性格特点,采取趣味性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之美,同时更要关注不同阶段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有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渗透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