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
2022-11-23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石庙镇于王小学康振国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石庙镇于王小学 康振国
在当前的数学学习中,计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一部分,计算能力也是数学学习的必备技能,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同时计算能力与思维能力息息相关,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通过解题步骤体现出来,而解题步骤往往需要数学运算。此外,计算能力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小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计算思维才能解决,数学学科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和精确性给数学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当前教师应当不断改变教学策略,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当前小学生在计算思维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耐心不够
数学计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耐心,但是当前一部分学生耐心不够,在做题时比较懈怠,心态上比较轻视,为了急于得到答案往往快速计算,但错误率较高。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只需要依据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就能尽快得到计算答案,在遇到计算题时,学生有时会过于自信,这样就会犯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如有的学生小数点弄错。此外,对于那些复杂的运算,有的学生不耐烦,没有足够的韧劲来计算,经常草草得出答案,计算的正确率也不高。
(二)计算习惯不好
当前小学生往往不能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计算时往往缺乏正确的计算思路,计算和验算的过程比较乱。教师在讲课中多次提到在计算时应列式计算,要逻辑清晰、有条理,但是实际计算中就会发现一部分学生的稿纸上比较混乱,密密麻麻,无法分清题目与计算过程的界限,这样学生的计算思维也会受到影响。有的学生甚至在手背和试卷、书桌和课本上计算,这种坏习惯会使学生的计算思维受阻,无法结合数学题目开展正确的运算。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将计算出错的原因归咎在粗心大意上,实则是不良的思维习惯和不良的计算习惯导致的。
(三)基础知识不牢靠
小学生在一些综合性的题面前,经常手足无措,面对较为复杂的计算流程,不知道怎样才能运用灵活方便的计算方法,不知道如何化繁为简,简化计算过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不牢固,不能灵活运用所学过知识,不能将其运用在复杂的问题中。有些综合性的数学知识往往是由若干个基础知识经过演变和强化变形而形成的,如果基础知识不牢固,学生解题也就无从下手。
(四)过于注重计算工具
如今科技迅速发展,计算机和计算器等先进工具的发明为数学计算带来了较大的便利,只要学生输入数据就能得到计算结果。但是也应当看到,这种工具的出现不仅带来了便利,还带来了一定的弊端。一些小学生在计算时,过于依赖计算工具,在遇到计算难题时,第一时间不是自己动手去运算,而是去寻找计算器,长此以往,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有所下降。学生会产生较强的依赖性,其计算思维能力会逐步下降,给数学学习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提升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提高思维活动频率,使小学生具备计算耐心
运算符号和数字符号形成了数学计算的主要形式。由于数字和运算符号比较抽象,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很容易给其学习带来困难,小学生在学习时也会出现厌烦的情绪,失去计算的耐心。为有效解决这种问题,教师在设计和优化计算训练题目时,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耐心,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其思维活动频率,调动其计算积极性。例如,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比较复杂,教师应当化繁为简,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运算时,教师可以设计“帮小动物回家”的教学游戏,每一个小动物身上都标上数学计算式子,然后用这种小动物的名字标示出计算结果,这样一来能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种小动物,二来能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此外,教师也应当优化设计,将一个答案设计成两个或多个对应的数学式子,如16设计成9+7,8+8或6+10等,这样能拓展小学生的思维,使其在计算时能养成勤思考,有耐心的良好习惯。日积月累,学生的计算能力将会得到一个质的飞跃。
(二)使小学生形成较好的计算习惯
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有益的,尤其是对其未来的数学学习将会带来巨大的帮助。教师应监督和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首先,学生要掌握正确的计算步骤,一个较为完整的计算过程,即读题、审题、计算和最终的验算等,这几个步骤缺一不可。教师应设计一些较为经典的案例习题使学生掌握上述步骤,尤其要在日常的课中和课后练习中要增强学生的计算意识。例如,在应用题的解答中,教师首先应培养学生的读题意识,知道题目表达的意思,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列好算式,然后计算得出最终的结果。其次,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书写规范。书写流程体现了学生的计算思维,也是整个解题过程的呈现,教师应多注意观察学生的书写情况,积极引导学生工整地将整个过程一步步地写下来,这样就逻辑分明、有层次感,小学生乱写乱算的缺点也能得到改善,好的计算习惯自然而然就会形成。最后,教师要让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等工具,只有在计算一些复杂性的计算问题时,才使用计算器,以此减少对计算器的依赖。
(三)创设计算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计算思维
在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创设优良的计算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计算思维。小学数学知识点比较灵活,教师可以将其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以实际生活情境带动整个教学的发展,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逐渐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才得以拓展。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山东青岛出版社小学二年级数学的过程中,在学习第一节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能结合生活情境、优化计算流程,使课程内容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此部分内容是认识乘法,重点在于认识,因此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小明、小红和小江各买了3支钢笔,那么他们一共买了多少支钢笔?小学生在学习乘法之前已经习惯了使用加法进行计算,即3+3+3=9支钢笔。为了使小学生尽快掌握乘法的性质及运算法则,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引入,在学生运用加法计算完结果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还有一种更加简便的方法。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学生习惯了旧有的思维模式,出现新的方法会使其兴趣大增。然后教师向学生讲述乘法的性质,即几个相同的数字相加可以引入一种新的计算法,即乘法,上述的加法式子可以转化成“3×3=9”。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还应当进行变形,即对上述情境进行优化,在上述基础上再加入一个人,即小刚也买了三支钢笔,然后根据上述的内容将计算式子转化为“3×4=12”。在初次学习乘法时,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师需要创设大量的实践情境来加深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熟能生巧,掌握所学知识,为将来学习更加复杂的知识打下基础。
三、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应当与时俱进,根据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的计算能力至关重要,计算能力关系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关系着数学学习效果。教师应根据教学现状,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计算习惯,形成正确的计算意识,不断提升学生的运算水平,为其未来发展奠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