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2022-11-23山东省邹城市西关小学
山东省邹城市西关小学 侯 梅
新课改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的优化需要教师从实际出发,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引导,毕竟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学方法更多的是被当作一种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提升教学质量。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素质良莠不齐,教学方式单一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起始,数学又是基础学科,所以对小学数学教师的需求量很大。但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人才相对来说比较缺乏,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加入基础教育行业。因为受过专业师范教育的专门人才的数量满足不了基础教育的需求,所以前几年在教师招聘时门槛设置不高,进入教师行业的人有相当一部分不是本学科或相关学科专业的毕业生。这些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学习,也没有教学实习经验,只能在老教师的帮助下和自身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而教师的自我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探索。
此外,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很深,课堂授课方式单一,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还是以讲授为主,不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方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不适应国家的教育导向。对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对教师来说,墨守成规不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教学浮于表面,过分强调知识点
小学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但小学生的年龄小,心智发展不成熟。他们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在课堂上他们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将相当多的精力用于维持课堂纪律,本身的任务和压力比较大。为了保证教学进度、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在授课时往往只是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教授给学生,其他内容只是简单讲一下,重点放在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上。其实还是应试教育影响使然,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点教学,认为学生记住概念和公式定理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教师的教学表面看起来不错,但没有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引导。学生靠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在短期内可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在后续的学习中难以做到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不能形成完整的数学思维体系。
以知识点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使本身抽象乏味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机械刻板,学生被教师牵着走,没有自主思考探索的空间。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枯燥的学习失去兴趣,不利于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三)教案陈旧,缺乏创新
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是教学多年的老教师,他们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但他们也容易凭经验教学,一直吃老本,在教学上很少有创新,这一点在教案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教案是教师为课堂准备的教学活动的流程大纲,设计周密,有很强的计划性。一般学校对教案的撰写都比较重视,经常对教师的教案进行检查和评比。教师为了应对检查,往往会借用或参考别人甚至是网上的所谓优秀教案,这就使得教案的设计雷同,内容不深入,停留在表面,缺少实践经验和例证,也缺少自己的领悟和反思。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教案过于依赖,教学的每一步都按教案的设计走流程,但在实际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千差万别,不按计划的突发情况也经常出现,这些都不在教案的设计之中。遇到这些情况,教师如果不会变通,既定的教学计划往往就会被打乱,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必须转变照本宣科的态度,改变看起来漂亮的教案,认真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提升自我,改进教学方法,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二、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上学生情感的表达对知识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不同情感的表达可以显示学生对所学内容或者对当前学习过程的态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建立良好的情感,在课堂上学生情感正向且积极时对知识的获得才更有帮助。课堂上的情感内容不仅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甚至学生对班级产生的情感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要注意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之间能和谐相处、高效交流。日常学习生活中,班级良好的凝聚力和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对学生学习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情感状况,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将情感交流投入知识的学习中,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交流学习,获取知识,同时让情感更加牢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大多以知识点的讲解和习题训练为主,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改变思路,精心设计课堂环节,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程开始就要设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用多种方式导入新课程,比如,以学生喜爱的动漫人物为原型,通过让他们演绎故事情节,从中发现数学问题;还可以从身边或生活中的事物和例子入手。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教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如他们常见的楼梯扶手,小汽车的窗玻璃等,这样可以迅速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量力而行,培养学生自信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难题,有的是知识本身难度所决定的,有的是不同阶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同所导致的。对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能在课堂上紧跟教师的脚步,对所学知识能承前启后相互印证,不断地提高,这样的学生的学习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对一些成绩一般或者成绩暂时不好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办法很好地跟上正常的课程进度,或者部分问题无法解决,最后导致这些学生陷入恶性循环,努力学但是学不会,这样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导致情感上的滑坡。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了解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课前预习、上课前的回顾、下课前的总结等都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好办法,教师灵活运用这些方法,给学生留有一定的余地,让学生能不断地获取知识,增强自信心,这样学生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质量。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提问意识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提问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是学生学习的开端,之后一步一步地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提升,逐步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能力。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1.按照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提问
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贯穿课堂学习的始终,尤其是课程开始的导入环节尤为重要,良好的导入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为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向。教师要为课堂设计良好的导入环节,在帮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提问,为之后的学习做好准备。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要注意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及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合理采用教学方法。要想努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适当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学习内容,并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可以将面积求解问题同化到动画中,让学生更加有兴趣去探寻问题,教师可以通过题目及图画场景提出辅助性的问题,例如,“图画中的场景让你想到什么?”“如何计算长方形土地和正方形土地的大小?”“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征?”教师通过辅助性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提问,培养学生良好的提问意识,逐渐培养学生完整的问题解决能力及良好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
课堂上问题提出之后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教师要注意新课改对学生学习提出的要求,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但是教师要注意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帮助学生,让学生保持自学的方向和持续性。教师要注意每个学生的情况,在学生遇到问题反复思考不能解答的情况下给予点拨,将学生的思考方向引导向正确的方向,防止学生因为问题太难积极性不高。教师要关注学生,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让学生得到反馈,及时调整学习行为,提升自学能力。
(四)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分析
小学阶段的学生不仅要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意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1.引导学生领会题目编排意图
掌握题目编排意图更加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掌握学习方法。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领会题目编排的意图,通过逐步分析学习内容,抽丝剥茧,寻找到编排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理解和掌握。这样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加容易理解题目意图,进而采用合适的思维模式进行解题,掌握解题方法和思路,促进学习。
2.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迁移是心理学中有关学习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学可充分运用迁移的理论,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要从一无所知到逐渐掌握数学符号,逐渐形成相关的概念、原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建立知识网络等。当学生学到新的知识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迁移,让学生能逐级提升,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逐步掌握更多的学习内容。同时,知识的迁移常常是在不经意间的,很多时候学生是意识不到的,需要教师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加快学生知识迁移的速度,并且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获取知识、不断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重视实践的操作性
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教师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水平,进行相应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能使用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知识内容的特点进行教学,并且要保证学生在学习之后能进行操作,能独立地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蕴含的知识、原理讲清楚,让学生理解内在的知识内容,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分析,让学生将实际操作同理论基础相结合,将操作变成解决理论性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逐渐掌握这种方法。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采用分割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然后求出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将这个方法推导出来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动手进行分割,然后复习学过的三角形面积的相关知识,并且动手求出最后的结果。这样学生经历整个学习过程之后有了更强的体验感和操作性,并且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进行有机结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新课改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学习潜能的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激发是一个十分复杂且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生充分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此为基础对学习的问题进行思考,发散思维,分析问题,拓宽思考的方向和内容,尽量发掘自身的能力。因此,这个过程是十分复杂的,但是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帮助学生拓宽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新课改提出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情感的影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等设置不同的任务,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