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室外展园景观分析
——以湖南园为例

2022-11-23严思钰李建乐张杨思慧黄程前

乡村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湖南景观植物

严思钰 李建乐 张杨思慧 黄程前

(1.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2.湖南省植物园,湖南 长沙 410116)

0 引言

四年一届的中国花卉博览会始于1987年,是我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影响最广的国家级花事盛会,全面展示出我国乃至世界花卉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及园林园艺发展的新成果、新理念,被称为中国花卉界的“奥林匹克”[1]。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以下简称花博会)于2021年4—7月在上海市崇明区举办。园区总面积约589 hm2,总体规划布局为“一心、一轴、六馆、六园”,其中有国际、国内、企业及国家花协等室外展园共98个。室外展园一般是指一个地区、一个企业或一个专业组织在特定的空间内,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元素,通过花卉诠释主题,用独特的造景手法营建的小型园林景观,展现景观特色、地域特征、历史文化[2],其面积通常为1 500~5 000 m2。花博会共设有35个室外地方展园。湖南省地处洞庭湖以南,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优渥、历史文化丰厚,自古人才辈出,自五代时就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称。基于此,笔者以湖南园为主要研究对象。

1 湖南园设计分析

湖南园位于华中展区,与湖北园、河南园毗邻,面积3 000 m2,呈不规则五边形,整体较为平缓,视野开阔,地势略呈东北高西南低。

1.1 文化传承,主题精确

文化是地区的灵魂,是展园设计的重要因素。湖南园以“云梦花开·华彩潇湘”为主题,契合花博会“花开中国梦”主题,充分展示了楚风与湘学等湖湘文化的主题[3-4]。以《楚辞》为代表的楚风文化作品描写了上百种芳草香花,是中国最早的花卉全书,用香草来表达对德行的“修美”,用美人象征对贤君的“求索”,暗含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影响至今。洞庭湖古称“云梦”,是湖南省的母亲湖,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湖湘文化的代表与缩影。因此,湖南园以《楚辞》为灵魂,以洞庭为境来表达潇湘地区特征。

从《楚辞》中提取诗词托物言志,设计配香、沐芳、腾凤、栖荷及饮露5个章节作为主线贯穿全园,成为完整的空间构架布局。如在“栖荷”章节里取用《楚辞》中“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主体建筑取名为远香坞,建筑应用荷叶造型做屋顶,滚落露珠为坐榻,荷叶叶柄中栽植了具有湖南省特色的湘妃竹,水中的荷花与睡莲交相盛开,远看是连绵起伏的山丘,体现了湖南省特色的地形地貌。

1.2 布局新颖,空间多变

湖南园打破了多用传统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整体规划大气简洁,用流动的空间、起伏的地形、独特的铺装来展示展园的梦幻,彰显湖湘特色。融现代生活和传统文化于一体,探索新的造园理念和发展方向。在园区内使用现代感的构筑物,如入口处用钢架构造物营建大门,建立花墙。

1.3 分区分析

湖南园面积为3 000 m2。场地内最低处海拔为3.6 m,最高处7.0 m,高差为3.4 m。园路及广场面积532 m2,占比17.73%,绿化总面积为2 468 m2,占全园的82.27%。其中绿化用地面积为2 011 m2,占绿化总面积的67.03%,景观水面面积457 m2,占绿化面积 的15.23%。

总体布局上,以水体为主线,营造富有内涵且丰富多变的空间。用构筑物、平台等提供观赏休憩空间,以植物、地形、景墙等景观要素构成不同的动静区域,丰富景观层次。通过缓坡、景墙、山石、桥梁和植被等形式过渡空间布局,形成5个主要展示空间。

1.3.1 配香(入口展示区)。位于展园西南部,地面采用不同颜色的沥青铺装,引导游客路线。以草坡台阶的方式种植半枝莲、夏堇、秋海棠和美人蕉等花卉,形成一个有不同层次变化的花境。以诗词为主要载体的文化景墙形成一个半围合空间,园内以微地形造景,种植凤仙花为地被,运用罗汉松为造型乔木,形成一个起伏灵动的空间。

1.3.2 沐芳(花园秘境区)。花瀑浴池内植物景观的应用形式多样,利用缓坡下降的方式处理将近1.5 m的高差,选用姬小菊、美女樱等植物共200多种不同材质、颜色,高度相似的时令花卉,种植花瀑图案,达到似锦效果。场地另一侧使用不同造型的钢质构筑物配以诗句,形成较为安静的可供游客休憩交流的围合空间。小径两侧选用杜鹃、石竹等百种香草花卉,建成长度约10 m的层次丰富的特色花境。美人蕉等株型较高、斑叶芒等颜色较冷的植物植于花境后部,起到加大花境深度,增加花境宽度的效果;叶片光滑、柔软纤细的石竹、金鸡菊来加大空间伸缩感,给人以整齐、清晰、规则的感觉。

1.3.3 腾凤(彩桥穿梭区)。该区全园高差最大,建有腾凤图和湘江源水系景观。以地面不同颜色、花纹的沥青铺装展现凤凰的身体,以艺术护栏组合成翅膀,以五彩斑斓的彩叶草缀成凤羽,构成凤凰腾飞图。利用高差与道路起承转合,形成多样空间,通过凤彩桥将游客引至高处的观景平台,总览园内核心景观。园内东北部建涌泉和喷泉,配置景观石,表现湘江源景观。不断转换的视觉层次和空间位差,配以丰富的植物色彩和群落变化,在视觉上破除了场地小、地形平等问题,都改成“以小见大”的空间效果。

1.3.4 栖荷(中央水景区)。此区域是展园的核心。以湿地水景为主体,形成展园的动态空间。以缓坡入水方式做成驳岸,应用石头、地被、灌木、乔木及草坪来增加水体灵动性,创造动态的美景。建有荷屋,以荷叶形为顶,为全园标志性建筑。荷屋中心设圆柱形展览墙,陈设近100种湖南特色植物标本,空间内以景墙分割,景墙前盆栽展示湖南特色花卉,墙后以湘妃竹形成半围合空间。荷屋前观景平台为全园最佳观景点,也是休憩空间。水中植荷花、睡莲、菖蒲及千屈菜等湿地植物,岸边植吉祥草、杜鹃、红叶石楠、圣音竹、香樟、柳树及水杉等花木,营建出多层次植物景观,打造出了多层次、具有起伏变化的空间。

1.3.5 饮露(梦幻花境区)。该区地形平坦、面积最小。采用碎石作为地面铺装,应用透明装置配置高低不同的12个露珠,分别栽种彩叶草、藿香莉等花卉,露珠旁放置多种不同颜色的圆形小灯,白天作为装饰,夜景灯亮则显区域晶莹剔透。周边选用常绿低矮的草本配置自然山石,形成小场景内微缩景观。

1.4 植物配植分析

1.4.1 植物种类丰富。湖南展园共展示有74科85属159种。其中乔木41种,占总植物种类25.79%;灌木地被112种,占总植物种类70.44%;竹类6种,占总植物类型3.77%。其中,常绿乔木有罗汉松、湿地松、香樟、楠木及桂花等18种,落叶乔木有朴树、乌桕、垂柳、水杉、二乔玉兰、枫杨、鸡爪槭及结香等23种。常绿树与落叶树比例约为1.0∶1.2。灌木地被等共有112种,其中灌木有春鹃、圆柏、常山等7种;观花草本有山梗菜、萱草、桔梗、鼠尾草、金鸡菊、蓝猪耳、石竹及蓝花鸢尾等31种,观叶草本有狼尾草、拂子茅、彩叶草、蓍草、射干、积雪草及醉鱼草等24种。观赏竹类有圣音竹、斑竹、黄竿京竹、罗汉竹、紫竹及菲白竹6种。展示湖南省本土特色植物86种,占植物种类的56.20%。如观赏水稻、金萼杜鹃、水杉、睡莲、山茶、萍蓬草、芦苇、山麦冬、翠芦莉、四照花及含笑花等。

1.4.2 群落配置科学、多样。利用地形采用自然式、规划式、混合式等配置出丰富的景观层次。强调上层林相与下层地被,弱化中层灌木,形成视野开阔、独具特色的植物景观群落。第一,适地适树原则。如入口处配植矾根-秋海棠-醉蝶花+红花檵木+朴树(“-”表示同一层植物,“+”表示不同层植物搭配),通过栽植乡土树种朴树与色彩斑斓的醉蝶花、秋海棠,形成层次丰富、季相变化明显的景观群落。第二,突出主题原则。以远香坞为例,应用水杉+睡莲-荷花-鸢尾+草坪的配植方式,展现洞庭湖的湿地生境。第三,生态优先原则。以岸迹空间为例,垂柳-香樟+红叶石楠-杜鹃-红花檵木+千屈菜+菖 蒲+睡莲+苦草,空间内各种植物长势良好,植物群落稳定,利于形成一个富有意境、景观层次丰富的岸迹空间。

1.5 生态造园,持续发展

湖南园采用海绵技术、湿地净化、仿生群落等现代造园理念来体现“生态办博”原则,以此实现生态造园,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5-6]。

1.5.1 海绵技术的应用。将海绵城市中渗、滞、蓄、净及排等技术应用到建园中。例如,在彩桥穿梭区应用湿地跌水净化装置;在花径区通过散置砾石透水铺装构建雨水花园,从而保护土壤,为植物提供水分;在入口区通过地形变化,应用美人蕉等植物构建植物缓冲带,以硬质材料形成多级滞留带等。

1.5.2 水景观设计。展园内水域面积为454 m2,平均水深0.7 m。在水域建设过程中,前期通过覆土防渗、杂质处理,建立有益底质系统;中期种植苦草等沉水植物,投放鱼类,以提高水体透明度,采用景观增氧喷泉等装置来进行水体增氧。驳岸采用柔性的自然生态驳岸,以全自然护岸为主,点缀景石,种植水草、千屈菜、杂交水稻或结缕草等植物组成生态屏障减少冲刷。

1.5.3 植物选择。园内采用的千屈菜、芦苇、菖蒲、水葱、花叶芦竹、睡莲及水杉等湿地植物,其根茎叶发达、净化能力强、抗污效果好且吸收利用富集作用显著,同时具有滞留雨水,减缓雨水径流,促进水流均匀等作用[7-8]。这些植物利于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优化景观效果。在入口处采用佛甲草等植物营建绿墙,增加了绿化量,丰富空间层次,拓宽视野范围。展园内其他区域选择红叶石楠、瓜子黄杨、小叶女贞等易生长、适应性强的植物,体现低成本维护发展趋势。

1.5.4 材料选择。在材料的应用上,展区内道路采用能够储存水分,通过水蒸发降低区域内温度的透水型路面。通过孔隙影响材料的吸水特征,达到储存水分、降低区域内温度的效果。在水边放置木制平台和砾石嵌木桩,夜光灯采用环保节能的LED灯,降低能源消耗。

2 现存的问题

2.1 植物景观缺少独特性,空间利用单一

场地内乔木应用较少,难以形成自然的植物群落,景观可持续性较弱。场地建设周期时间较短,植物细节处理不强,场地内有黄土裸露的区域。

2.2 设计细部考虑不周全

首先,展区中除了构筑物之外,缺少休憩、交流的空间。且没有明确清晰的路线导向,游客进入园区内无法真正感受设计者的造园思路。其次,花博会应具有科普功能,而展园内植物种类较多,游客在游览时因缺乏专业知识而易出现走马观花等问题。

3 未来发展方向

3.1 设计时兼顾实用性,提高场地利用率

考虑花博会的主要受众范围,在进行展区设计时应更亲民,增加游客游览路径引导和植物标志牌等,起到科普教育的作用。未来花博会可将展园设计方法、理论与市场相融合,将展览上的品种用于实际造园中,既可以兼顾美观功能又能有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3.2 扩大植物选用范围,丰富植物表现形式

展园内因气候、土壤、水文等问题而很难大规模引入特色乡土植物,因此可选择适应性强、应用价值更高的植物。在此基础上以布局形式、植物造型方法或当地植物象征解决各地方展园同质化景观的问题。除此之外,可选择形态特征、生长效果类似的植物代替,或者利用小空间营造来展现当地独具特色的景观,保证更好的展示效果。

猜你喜欢

湖南景观植物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景观平面图》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
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