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虫害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
2022-11-23黎世杰
黎世杰
(陕西省镇安县米粮镇农综站,陕西 商洛 711500)
1 森林虫害生物防治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1.1 缺乏完善的林业资源保护管理制度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步伐逐步加快,而林业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建设却没有跟上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脚步,在林业资源保护管理方面还存在相关单位管理方式落后、基础设施落后、相关从业人员数量不足等问题。我国幅员辽阔,林业资源分布区域广,不同林区在林业资源保护和管理方面有不同的规章制度,导致政府难以对林业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进行统一化、规范化管理。不同林区林业资源覆盖率不同,相关部门在开展具体保护与管理工作时无法有效参考其他林区的保护管理模式,导致当地居民对林业资源进行大量采伐,致使森林生态环境被破坏,森林虫害暴发的可能性加大,虫害危害程度加剧。
1.2 外来物种危害
近年来,部分地区的林业部门开始尝试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开展森林虫害防治工作,但在生物防治方法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林业部门未对当地森林的主要生态结构进行重点考察,未对当地的多发性虫害的特点、暴发周期、暴发原因进行系统总结,导致防治效果不理想。同时,部分森林的原生生态系统中缺少害虫天敌,因此需要当地林业部门引入外来物种,但林业部门未对外来物种的习性、环境适应能力等进行深入研究,容易导致外来物种过度繁殖[1],不仅无法对森林虫害进行有效防治,而且会进一步加剧森林生态环境的恶化程度。同时,部分林业部门缺乏完善的林业资源管理保护体系,无法对森林虫害生物防治的实施效果进行持续性监管,加之部分林区乱砍滥伐情况严重,还存在森林火灾的风险。这些问题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森林虫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导致林业部门无法有效保护森林生态资源。
1.3 长期喷洒农药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部分地区的林业部门在治理森林虫害时,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在喷洒农药时没有严格控制药水比例,在扑杀害虫的同时,也威胁到了啄木鸟等害虫天敌的正常活动,对森林虫害生物防治措施中的捕食性天敌的正常活动造成了严重影响,并且长期大量喷洒农药,会导致害虫出现抗药性突变种群,极大地增加了后续森林虫害的生物农药防治难度。同时,林业部门针对森林虫害的生物防治手段较为单一,没有根据森林生态结构特点、虫害类型等因素科学合理地配置生物农药药剂,缺少专门的生物农药喷洒装置,导致我国整体森林虫害生物防治效率低下。
2 森林虫害生物防治思路与技术措施
2.1 微生物防治
微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真菌、细菌及能够分泌抗生物质的抗生菌等微生物实现森林虫害的有效防治。在实施微生物防治措施过程中,林业部门需根据森林虫害的特点,合理选择微生物的种类,以提高防治效果。若害虫类型为松毛虫、蜀柏毒蛾,则可通过在树木表皮、枝叶上涂抹病毒粗提取液的方式达到防治效果;若害虫类型主要为马尾松毛虫、松褐天牛,则可在森林中投放一定比例的白僵菌,当害虫误食白僵菌后,会丧失行动能力并在短时间内死亡[2]。林业部门在实施微生物防治措施时,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微生物制剂,并严格控制制剂配比。通过合理实施微生物防治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害虫发生抗药性突变的可能性,对建立林业资源保护管理体系、维持森林生态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2 捕食性天敌防治
森林害虫的捕食性天敌主要包括啄木鸟、山雀等鸟类生物及部分益虫、蛇、蜘蛛等生物。以瓢虫为例,其主要用于防治蚜虫、螨虫等森林害虫,其中螨瓢虫可大面积捕食森林果树树叶上的螨虫,防治效果极佳,无须额外喷洒农药,对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积极意义。在食蚜性瓢虫中,龟纹瓢虫具有较强的自然环境适应能力[3],常用于夏季高温天气的生物防治工作中。在实施森林虫害捕食性天敌防治措施时,林业部门要认真考察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调查当地捕食性天敌的数量和分布范围,若需引进外来物种,则应充分考虑外来物种入侵等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3 寄生性天敌防治
寄生性天敌防治是一种新兴的森林虫害防治措施,可对松毛虫、蚜虫、白虫等上百种害虫进行防治,应用范围广,防治效率高。通过分析部分林区的防治效果可知,这类生物防治措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对森林系统原生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小。通过将森林害虫的寄生性天敌,如赤眼蜂、黑卵蜂、寄生蝇等投入害虫虫卵或幼虫体内,从内部破坏害虫的生理结构,能够消灭害虫。同时,害虫的寄生性天敌在自身发育成熟后,还会主动对其他的害虫幼虫进行寄生,因此可有效抑制森林虫害的周期性暴发。在寄生性天敌防治措施的实施过程中,林业部门要对寄生生物的类型、环境适应能力、寄生方式进行详细调研,结合森林虫害的暴发时间,计算出实施寄生性天敌生物防治措施的最佳时间,并根据往年森林虫害受灾面积,确定寄生性天敌的投放量,在保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提高森林虫害生物防治措施的实施效率[4]。
2.4 生物农药防治技术
生物农药种类繁多,主要分为微生物、植物生长调节剂、昆虫病原细菌及昆虫病原病毒等新型农药。通过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可有效缓解传统化学农药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保证森林虫害防治效果的持久性、安全性,并且对调节森林生态结构具有积极作用。同时,生物农药经济环保。分析相关资料可知,每年仅需喷洒两至三次生物农药即可对森林虫害进行有效防治。需要注意的是,工作人员需根据森林环境温度、年降雨量、日照时间等关键因素,合理配制生物农药剂量,将森林虫害生物防治效率稳定维持在最高水平。
2.4.1 昆虫病原细菌型生物农药。根据相关研究,在森林病虫繁殖培育期间,若森林环境中微生物含量过大会导致害虫虫卵受到微生物细菌侵蚀,则每代害虫虫卵孵化率仅为20%,严重情况下只能达到5%[5]。白僵菌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昆虫病原细菌型生物农药,通过在石硫合剂中加入适量白僵菌、斯氏线虫并定期喷洒到树木根部、叶部,可很好地抑制苹果靳氏苔螨、果树豹蛾、美国白蛾等森林害虫的生长发育。需要注意的是,微生物细菌侵蚀易受森林环境温度影响,因此在使用昆虫病原细菌型生物农药时,工作人员需严格根据森林环境温度配制农药剂量,当森林气温不高于15 ℃时,应将生物农药剂量控制在50 mL/m2,若森林气温超过25 ℃,生物农药剂量则需比15 ℃时高出2倍以上,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森林虫害的生物防治效果。
2.4.2 昆虫病原病毒型生物农药。昆虫病原病毒型生物农药是目前一种较为热门的森林虫害生物防治药剂,在森林害虫的扑杀效果上远高于昆虫病原细菌型生物农药。该药剂主要通过向生物农药中加入适量对害虫具有致死性而不影响植物生长的病毒,以达到扑杀害虫的效果。可从害虫繁殖、发育、活动等多个阶段进行生物防治,同时现阶段应用该药剂并未出现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影响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案例,其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绿色生物农药。现阶段应用较广的是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农药。该药剂对大部分鳞翅目森林害虫均具备良好的防治效果,可有效破坏甘蓝夜蛾、烟青虫、尺蠖等害虫的生理活性,同时不会使其产生耐药性突变,并且不会对原生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对调控森林害虫种群密度具有积极作用[6]。
3 森林虫害生物防治优化措施
3.1 合理选择生物防治措施
在开展森林虫害生物防治工作时,林业部门需调查往年森林虫害的暴发原因、发展方向、蔓延速度及害虫种类等,并对虫害持续时间进行科学预测,结合森林气候环境特点,合理选择生物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虫害防治的时效性、动态性,实现对森林虫害的有效预防。同时,在实施森林虫害生物防治措施时,林业部门要引导当地林区企业、居民共同参与虫害防治工作,划分森林虫害监管区域,当某一区域出现虫害或存在害虫蔓延趋势时,应立即上报当地政府,同时密切观察森林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若该变化是由生物防治措施引起,则应及时停止防治措施,并制订相关策略,抑制生态环境恶化,以保证森林虫害生物防治措施的有效性,推进我国生态经济快速 发展。
3.2 提高森林虫害预防水平
森林虫害防治工作的重点是对虫害进行合理预防,因此林业部门需定期开展森林虫害排查工作,以预防工作为主,尽量降低森林虫害暴发的可能性,降低森林虫害的治理难度,以更好地推进林业虫害防治工作。林业部门应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期专业技能培训,强化林业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全面提高我国森林虫害预防水平。同时,林业部门要从人才市场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森林虫害防治专家,加大森林虫害预测系统的投资建设力度,实现对森林虫害全天候全方位的监测,以帮助林业部门采取科学有效的森林虫害生物防治措施。
我国森林面积广,树木种类多,同时已知的森林病虫害种类不低于8 000种,并且有200种以上的虫害会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因此林业部门需因地制宜地开展森林虫害生物防治工作。林业部门在开展森林虫害生物防治工作时,需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的实际情况,科学选取生物防治措施,确保防治措施不会对当地的生态结构造成严重影响。同时,林业部门要从人才市场上引进熟悉森林虫害发生原因、有一定森林虫害生物防治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组建出一支高水平、高素养的森林虫害生物防治专家队伍,巩固森林虫害防治阵地,建立健全林业资源保护管理体系。要想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林业部门必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对森林树木等林业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前,及时做好保护管理措施,预防虫害、消除虫害、根除虫害,努力打造城市森林绿色生态发展圈。
3.3 健全森林虫害生物防治监管体系
森林虫害的防治工作需要完善的监管体系来规范和指引。林业部门在开展森林虫害防治工作时,需结合当地林业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虫害防治措施进行合理改良。同时,林业部门需对林业资源进行严格管控,严禁对林木过度采伐,严惩偷伐树木的违法犯罪行为。林业部门应遵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以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对林区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保证森林生态结构的完整性。林业部门需根据当地森林的生态系统结构,依照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森林虫害防治监管体系,因地制宜地选择森林虫害生物防治措施,以保护林业资源为前提,合理控制森林中害虫、捕食类天敌、寄生性天敌的比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当地政府全权管理、统一领导,解决林业资源产权分配问题,组建林业资源保护管理部门,明确各部门林业资源保护的责任,加强基层对林业资源保护措施的落实,对林业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虫害防治意识,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大对森林虫害防治工作的监督力度,保证监督工作有序开展。林业部门应紧跟信息化时代潮流,更新老旧的虫害防治设备,完善森林虫害预防监管系统,最大限度地提高对林业资源的保护管理力度,避免森林暴发大规模虫害,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4 结语
在开展森林虫害生物防治工作时,林业部门要积极应对森林虫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森林虫害预测模型,对防治工作进行动态监督,及时对森林虫害生物防治的相关措施进行优化,保证我国林业资源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