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主视域下的教师权威消解研究

2022-11-23

山西青年 2022年1期
关键词:权威民主师生

刘 敏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一、民主与教师权威的内涵

(一)民主的内涵

民主,该词源于希腊语“demos”,意为人民,具有明确的对象性。基于国家政治制度视角,可将民主理解为一种国家制度,以保证国家权利和人民权利为核心;就管理层面而言,主要表现为原则、体制的民主化组织与管理;而民主观念、民主精神是思想观念层面重要体现。倘若将民主概念应用于政治领域外的其他领域,如经济、文化、生活领域时,便形成了经济民主、文化民主和社会民主。[1]民主作为人类发展史中一璀璨的“东珠”,是每一个人都为之不断奋斗的理想,其普遍适用性跃然纸上。

(二)教师权威的内涵

当代社会的民主意识早已深入人心且占据重要地位,但为何在这样一个更加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环境中,教师权威却在逐渐消解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权威有着其自身独特的作用,是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本文将教师权威分为四类:教师传统权威、教师制度权威、教师知识权威和教师感召权威(又称教师魅力权威)。[2]

1.教师传统权威

教师传统权威,受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方式所导致的,即人们思想观念中的教师权威。

2.教师制度权威

教师制度权威,是国家和学校以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是教师职业所独有的且具有法律保障的权威,是教师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的重要保障。

3.教师知识权威

教师知识权威,与教师的主要职能紧密相关,是指教师自身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发展性息息相关。

4.教师感召权威

教师感召权威,又称教师魅力权威,这种权威主要是指教师个人的魅力,[3]包括教师的道德品质、人格、风度、同情心等,与其知识素养、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密切相关,这种权威对学生的影响力最为深刻全面,亦是学生内心真正认同教师的初始。

二、教师权威消解的现状

(一)教师传统权威失却

身处于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教师的传统权威受制于社会舆论。“互联网+”时代,人们在网络上的言论相对自由,且发表言论的平台众多。毫不夸张地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自媒体,其中以各式手机APP中的类型各异的Vlog最具代表,人们通过拍摄Vlog的形式,分享信息。当遇到个别行为不端的教师时,通过各种网络平台的分享、转发等,极易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如某一学校毕业班级仅给班主任送花,未收到花的语文教师大闹毕业班会,并辱骂学生及家长的视频流于网络,引起热议。这个别不端的行为不仅与我国尊师重教、以身作则的传统文化相背离,还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公众形象,危害教师传统权威的形成与发展。

此外,各式各样的辅导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传统权威的加速消解。辅导机构将教师职业定位于服务行业,教师“等同于”服务人员,学生成为教育教学环境中的主导甚至是主宰,长此以往,无疑会影响甚至扭曲学生心中的教师形象。与此同时,当代的学生对民主、平等、自由有着更大的渴求。教师要如何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兼顾学生的张扬、独特的个性与学生对民主的渴望呢?究竟又要给予学生多大的自由呢?这对于很多教师而言无疑是一项新颖且难度较大的挑战。

(二)教师制度权威减弱

在民主社会环境中,教师制度权威的减弱具有双面性。就其积极一面而言,教师制度权威的减弱有助于保障学生的权利。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管控和约束下,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有效避免了教师侮辱、打骂、体罚学生等不良行为的发生,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独立人格等的养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同时,以一个自由、民主、平等、宽容的教育教学环境为辅助,其效果事半功倍。就其消极一面而言,教师制度权威的减弱束缚了教师的能力,致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畏首畏尾。

近年来,尽管国家放开二孩政策,但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孩子的现象仍十分突出,家长对孩子视若珍宝,参与甚至管控着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家长的影子“无处不在”,家长对孩子的保护意识增强,致使教师陷入“想管却不敢管”的尴尬局面。此外,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赋予教师惩戒的权利。而惩戒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手段,致使教师难以把握惩戒的尺度。

(三)教师知识权威消解

传统时代中,教师以自身知识的专业性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教师位于“绝对的”统治地位,而学生只能是“单向”的学习者,此时,教师教“主导”着学生的学,二者间的界限十分明显。在这个全媒体信息化时代,该界限被逐步缩小了。全媒体时代信息的采集、生产和传播方式由传统媒体“灌输—接受”单向模式转化为扁平化原则下的多向传播模式,即在一个扁平的平行网络之中采集、生产和传播“形彩各异”的信息。现代社会中的我们都是网络中的“一粟”,拥有接收信息资源、表达想法的机会和权利。由此,我们扮演着“生产者”和“学习者”的双重身份,此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界限逐渐融合。[4]

一般来说,相较于学生而言,教师作为长者,“闻道先于学生”,人生阅历亦更为丰富。但“互联网+”时代弱化了教师“闻道先于”学生的优势,网络MOOC、手机学习APP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便利性和有效性,学生可通过网络去听世界各个国家名校名师的公开课,甚至“现在学生的知识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过了学校老师,这使教师向学生学习更成为可能”[5]。在该情境中,教师的身份发生了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权威的代表者逐渐向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者转变,致使师生间的工作关系日渐模糊,教师的知识权威逐渐消解。但网络时代的知识真假难辨,多且杂,学生无法辨别知识的真伪,难以建立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知识素养,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知识权威,促使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教师感召权威隐退

教育教学环境中的两大主角——教师与学生,两者必然产生自然的人际关系。在古代,学校教育深受社会发展条件和传统文化的影响[6],所教授的科目有限且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与学生接触频繁,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关系紧密,学生尊师重道,教师则对学生爱护有加。

然而,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变迁,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教学科目不断增加,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课程体系,但随着科目的增多,教师数量也势必会增多。每天的课程是提前规划好的,各科教师按照既定的课程表进行教学,每个教师的课程数量有限,进而与学生的接触也是有限的。教师仅从课程的30~45分钟内接触学生,对学生性格特点的了解较少,更无法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等,进而无法真正实施因材施教。同时,学生对教师也是知之甚微,教师感召权威几乎隐退了。

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实现师生之间的交往的跨时空性、跨地域性,且增加两者交往间的便捷,有效地提高师生交往的效率。手机微信、QQ等即时聊天工具的使用,使得师生间的交往具有了这个时代独特的“跨时空的间接化”性。然而,“网络空间里的师生交流本质上却是一种符号交流,师生情感很难介入”[7],与此同时,交流工具的频繁使用意味着现实交往的减少,大大地压缩了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时间与机会。学校中的师生交往不仅是语言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情感与态度的交融,这样才能引起彼此情感的共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深入交流。[8]

简言之,师生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有利于情感的传递与交流,增加师生关系的温度。然而,网络提供的跨时空便捷性交流,表面上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实则隔离了师生间面对面交流的通道,阻隔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感召权威在这一虚拟的跨时空交流中难以展现。

三、教师权威的重构

(一)以民主为价值导向,重振教师传统权威

1.树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各大媒体在报道教师相关新闻时,力求实事求是、真实客观地进行评价,不可为博人眼球而弄虚作假,盲目夸大。同时关注教学能力优秀、思想品德优秀的教师,向社会展示教师的正面形象,进而增强人们心中的教师传统权威。

2.以民主为价值导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和规则的约束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避免学生陷入个人主义的迷途。

3.构建主体间开的师生关系。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既强调双方外在的民主与平等,也要求双方的内在精神能够“相遇相知”,坚持利益互惠的交往原则,把民主与平等视为彼此的一种基本利益而相互尊重和相互维护。[9]与此同时,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间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共振。

(二)以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为前提,提高教师制度权威

1.进一步加强我国教育法规制度建设,逐步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增强对教师权利保障。现有的教育法律法规更注重保障学生权利,而关于教师惩戒权方面并无明确规定,教师难以把握力度。教师权利的“肆意挥霍”势必会损害学生的合法权利,但倘若教师一直“不作为”又会加重学生的“肆意生长”,因此细化教师制度权威的内容和行使范围至关重要。

2.完善教师监督制约机制十分重要。要求学校、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参与,建立合法合理的教师监督制约机制,保证教师制度权威运行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三)以知识教学为核心,提升教师知识权威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师职业的基石,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提升教师知识权威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

1.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新时代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自身更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地学习与反思,以保障教师专业素养的持续性发展。因网络的便捷,学生易获取知识且不断丰富,这也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不断丰富和更新自身的知识库。而要达成这一目标,终身学习是唯一的选择。

2.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在现代社会,知识的获取途径多样且便捷,学生的知识不断丰富,甚至出现学生在某方面知识超越教师的现象。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育教学,逐步实现由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向学生对学生自身教育的转变,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教师要重视知识教学的“温度”。真实的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有着线上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即教师让原本“死”知识变得有“温度”,灌注了教师的情感,充溢着人生的智慧,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师生感情的升温。

(四)以情感交流为纽带,重现教师感召权威

全媒体时代,手机、电脑、平板等工具化的人际交流隔离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导致以人格魅力为核心的教师感召权威无用武之地。因此,教师要提升自身感召权威在工具化交流中的作用。

1.教师要学会生活。此处的生活着重强调提高其自身的生活质量,不仅包括教师的工作生活,也包括教师的日常生活。教师善用网络,以其扩展自身的爱好,展示自身魅力,提高其对学生的吸引力,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拓展师生交往空间,从而形成师生间的良性沟通。

2.教师应注重自身道德修养,严于律己,充分发挥教师“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最后,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以尊重、信任、关爱等作为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着其自身独特的个性、兴趣、思维方式等,教师应承认且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同时,教师要以更加宽容的心态与学生交往,善于换位思考,真正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感召权威有利于实现师生关系由主体间性的交往转变为他者性的交往。[10]

猜你喜欢

权威民主师生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中国式民主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以书画教育引领师生成长
见证民主法治铿锵前行的力量
思政课,师生如何“动起来——因为扣准“问题链”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尼日利亚 民主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