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南冷棚羊肚菌高产高效管理技术

2022-11-23冯尚斗蒋仁奎张洪海

西北园艺(综合) 2022年4期
关键词:羊肚出菇陕南

张 莉 冯尚斗 蒋仁奎 张洪海

陕南为陕西省秦岭以南地区,北依秦岭,南靠巴山,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5~17 ℃,降雨量800~1 000 mm,属典型南北过渡地域。 陕南地形复杂,生态环境好,海拔170~3 000 m,森林覆盖率平均达60%以上,高的可达92%,羊肚菌、红菇、松乳菇、牛肝菌等野生食用菌资源丰富。

羊肚菌,又名羊肚菜。 陕南地区2016 年开始进行人工栽培,2021 年栽培面积达6 万多亩,主要栽培地区为西乡、城固、石泉等县。有林下栽培、冷棚栽培和日光暖棚栽培,以冷棚栽培模式为主。

陕南山区不同海拨、不同地块的土壤质地、温湿差异非常大,春季气温变化更是剧烈,波动常达20 ℃以上,冷棚栽培条件下常遇到低温冻害与高温热害, 羊肚菌亩产水平多在150~200 kg。由于受羊肚菌较高的经济效益驱动, 羊肚菌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而生产成本逐年攀高。 据统计,2021 年全国羊肚菌栽培面积超过20 万亩,市场价格出现了波动式下行态势。

为稳定提高羊肚菌生产经济效益, 推进羊肚菌高产标准化技术, 近年来我们开展了羊肚菌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2021 年秋冬季在石泉县城关镇、 云雾山镇、 中池镇开展多点亩产500 kg 冷棚栽培规模化生产示范推广, 应用面积142 亩。 在2022 年出菇期出现恶劣气候条件下(出菇期低温与高温交替发生, 最低气温-7 ℃,最高气温超过28 ℃),仍获得了平均产量505 kg/亩,最高田块达750 kg 的高产。 根据管理经验及系统调研, 总结形成了冷棚亩产500 kg 技术,现撰写成文,以供参考。

1 田块选择与土壤处理

1.1 田块选择 选择靠近水源、排灌系统配套的田块,以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或壤土为佳,优先选择两山夹一沟地形,气候温凉、生态环境好的地块。

1.2 土壤处理 调节土壤pH 值到6.5~7 之间, 每亩用生石灰50~150 kg, 磷酸二氢钾2~4 kg,深翻旋耕,深度15~20 cm,土块直径3 cm左右,对易板结的黏土可适当使用黄(黑)腐酸钾肥提高土壤的团粒结构。 之后整平地面做畦, 畦宽100~120 cm,畦间留30~40 cm 作为操作道。

2 冷棚设施搭建

冷棚多以钢架单体大棚与竹架大棚为主体结构, 外覆0.06~0.08 mm 厚的膜, 棚下周设0.6 m 高裙膜; 最外层盖遮阳率达90%~95%的黑色遮阳网,遮阳网最好不要紧贴在棚膜上,两者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流通空气, 便于高温阶段散热;做好大棚加固支撑工作,防止冬春大雪压塌棚体;畦面铺设喷灌设施,以便补水补湿;棚四周开好排水沟,防雨水倒灌。

3 菌种选择

实施出菇试验,选用高产、优质、抗性强、商品性状好的优良品种, 从具有相应生产和经营资质的供种单位引种。

4 播种至采收期管理

陕南羊肚菌适宜11 月下旬至12 月上旬播种,要求最高气温低于20 ℃,过早过晚播种都不利于后期高产管理。 播种前调控土壤含水量,以手用力攥可以成团、 丢在地上可散开、 不粘刀具为宜。 每亩菌种用量200~250 kg (湿重), 采用撒播或条播方式,播后可用培土机覆土,厚度3~5 cm。

播种后补墒,调整土壤含水量至手捏成团、以手稍用力攥手心有水印,补墒结合通风进行。补墒后第2 天在畦面覆盖黑色地膜, 宽度与畦面一致, 地膜两边每隔40~50 cm 压土固定。

4.1 发菌期 播种后封棚保湿控温发菌,菌丝生长阶段控制膜下温度不高于18 ℃,晴天中午温度过高时适当通风或膜上喷水补湿降温,土壤保持湿润状态。 一般3 天后菌丝伸出土面,7天后菌丝大量伸出,并有菌霜形成。

4.2 外援营养袋 播种后7~15 天有大量菌丝长出畦面, 并有大量菌霜形成时摆放外援营养袋, 每亩放置不低于4 000 个外援营养袋,0.25~0.3 kg/袋。 外援营养袋成分为60%麦粒、30%阔叶树木屑、 7%玉米芯、 2%轻质碳酸钙、1%生石灰,经高压或常压灭菌冷却后使用。

摆放时在营养袋一侧打孔或划开8~10 cm口子, 打孔或划口朝下放在菌床上有菌霜的位置,稍加压实,再覆盖好地膜。 定期检查外援营养袋,污染严重的及时撤除,发生虫害及时喷药防治。

4.3 催菇期 当菌丝发育成熟,营养袋内的营养已被充分利用, 棚内地表滑动平均温度5 ℃以上时开始催菇, 一般在2 月初。 调水前查看15 天的天气预报, 以避开出菇后的恶劣气候。喷催菇水前3~5 天揭去地膜,拉大温差,增加散射光刺激,适当通风增加氧气供给。

采用喷重水的方式, 使土壤水分近于饱和状态,棚内空气相对湿度达90%~95%,排去畦沟内积水,沙性较大的土壤可增加喷水次数,补足土壤水分。喷水后适当通风,然后封棚保湿保温出菇。

4.4 出菇期

1)湿度。一般在喷催菇水7 天后可见原基。出菇期间保持土壤处于湿润状态, 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为85%~92%。土壤水分充分的,不补喷,水分不足的,喷1 分钟左右雾化水。高温时段不喷水,结合通风进行。

2)通风与温度。 出菇期棚内温度控制在7~20 ℃。 低于8 ℃时封棚保温, 温度高时适当通风; 高于18 ℃时加强通风, 20 ℃以上时拉平遮阳网, 使遮阳网脱离棚膜。 温度持续增高时, 在棚顶加盖2~3 m 宽的无纺布, 并在棚顶加装喷灌带喷水降温; 原基形成与生长期加大氧气供应, 提高换气量, 通风时不能直吹畦面。

4.5 病虫防治 羊肚菌栽培过程常出现的竞争性杂菌有木霉、曲霉、链孢霉、盘菌等;侵染性病害有白霉病;生理性病害主要是畸形菇、水渍菇、低温冻害、高温灼伤等;虫害有菇蝇菇蚊、蛞蝓、跳虫等。

羊肚菌病虫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策略。 一是调控好温度、 湿度和通风换气,做好清洁田园工作;二是物理防治为主,农药防治为辅,充分利用好夏季高温闷棚、黄板诱杀、环境调控等措施;三是农药防治抓好防治节点,主要在土壤培肥期、放置营养袋前和调出菇水前进行,杜绝在出菇期用药,优先使用生物农药如苦参碱、鱼藤酮等。

4.6 适时采收 当羊肚菌网纹全打开时便可采收,采收前2~3 天控制用水。采摘时用手捏住菌柄,用小刀齐地面切下,按大小标准分级放入框内,注意采收时不要伤及周围的幼菇。

5 废弃物处置

菌种袋、营养包袋、废弃农膜应进行回收利用,农药包装物应集中回收销毁,营养包废料集中再利用作有机肥。

猜你喜欢

羊肚出菇陕南
小小羊肚菌 拓宽致富路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尴尬的陕南
《羊肚菌“喝水”有学问》
羊肚菌药膳之“扬眉吐气”
党建地图·陕南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陕南民歌保护与创新研究
香菇松木屑“暴发式”出菇栽培技术
香菇新品种秋香607
葡萄园套种“羊肚菌” 增收增效又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