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的探究

2022-11-23常明麒常锌熠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0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建设文化

常明麒 常锌熠

(1.滨州医学院图书馆,山东 滨州 256600,2.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 滨州 256600)

1.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开始备受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现代化的乡村文化;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的乡村振兴战略及规划,将乡村文化建设放到中国文化建设的首要环节。实现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要兼顾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实现经济与文化协调、健康的发展。同时国家综合实力的显著提高、国民经济有序健康的发展,乡村经济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补齐乡村文化短板,丰富乡村居民的业余活动,建设高质量的乡村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坚实基础。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过程中,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乡村文体基础设施的建设、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文化下乡等服务,使乡村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改善,作为“精神食粮”的文化产业建设得到不断的提高。但乡村文化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乡村文化建设内容与农村居民的需求脱节,缺乏创新、文化体制建设及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不足、乡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欠缺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了当代时期影响乡村文化建设推动的重要制约因素。

2.研究现状

2.1 国外现状

由于国外城市化起步早,经济发展快速,再加上各个国家的性质和国情的不同,各国学者、研究人员的着力点也各不相同。

在美国,1964年颁布了《图书馆服务与建设法》等法律,政府通过立法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多元供给满足公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每年将国内生产总值的1%用于全国文化建设;在日本,政府为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在法国,社会、政府及各个主体都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并倡导全民参与;在英国,1964年颁布《公共图书馆与博物馆法案》让文化建设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政府制定优惠税收政策,鼓励社会资源参与文化建设,并对图书、期刊、报纸的发行免收增值税。

2.2 国内现状

乡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词。建国初期,政府包揽文化建设,主要以沿海发达地区城市为主;八十年代初期,20份中央一号文件的颁布,我国乡村文化开始逐步的建设、发展起来;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将文化建设的中心向乡村倾斜,尤其是薄弱地区的乡村,彻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文化大环境;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入了党章,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远景;2018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现代化;2020年,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努力下,通过三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一站(文化站)一室(文化室)等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3.1 乡村文化建设供需脱节,创新力度不足

长期以来,政府文化建设的关注点主要在城市,农村地区基本上鲜有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文化建设初期,政府开始重视农村,大力支持乡村文化建设,投入大量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在数量和规模上得到了有效的增加,但却忽略了农村居民这一特殊群体对文化需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以可以通过电视、手机等多媒体设备观看电影、视频,而千篇一律的文艺汇演、送戏下乡等文化活动内容显然无法吸引农村居民,导致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不高。同时农村书屋书籍陈旧,更新速度缓慢,乡村文化站对党的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宣讲照搬照读,农村居民难以理解,都严重影响农村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影响文化建设的应有的效果。

由于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相对不高,在选择乡村文化活动时,往往忽略了文化内容要充分贴近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反映农民居民关心的农村、农民、农业等“三农”类题材,未关注到需要将乡村文化建设与民风民俗结合起来,使农村居民切实感受到乡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乡村文化建设照搬城市文化建设模式,使得乡村文化出现同质化现象,用城市的需求去服务农村居民,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得不到应有的契合。

3.2 文化体制建设及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这项艰巨的任务下,相关的文化制度和文化机制的设立也不容忽视。长期以来乡村文化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行政化色彩严重。各个部门在组织文化活动及日常的工作中互不沟通、各自为政,从而使得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居于形式、单调乏味,浪费了文化资源的同时,也未考虑到农村居民的各项文化的需求,导致乡村文化建设效率低下、事倍功半,群众认可度、参与度不高。

目前,乡村文化管理员大多是各个部门的兼职工作人员以及文化建设爱好的志愿者们,他们的无偿帮助以及没有相关的激励机制,导致乡村文化管理人员流动频繁。在乡村开展团队活动时,基本依靠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呼吁,缺乏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带领,使得乡村文化活动活跃程度低,协调、管理方面丧失秩序,降低在乡村举办文化活动的实际效果。同时,各个主管部门对于乡村文化建设的服务意识欠缺,未落实好相关责任人,使得乡村文化管理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较低,没有培养出专注基层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

3.3 乡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欠缺

无论是举办文化活动,还是建立农村书屋,充足的资金才是进行各项文化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在我国,“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根深蒂固,各地文化建设支出占当地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普遍较低,没有规范的经费核算和调拨流程,且受新冠肺炎的影响,整体经济环境低迷,税收大幅减少,资金经费极度缺乏,成为了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首要“拦路虎”。虽然部分地区前期对乡村文化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后续的供给不足,书屋图书陈旧、文化室无人问津,浪费前期投入资源的同时,使乡村文化建设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

4.乡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4.1 全方位掌握农民文化需求,创新文化建设内容和形式

广大农村居民在生活阅历和思想观念上的个体差异性,导致了每个人对文化需求的多样化现象。想要做到全方位掌握农村居民的喜好和文化服务的形式,就要广泛征集民意,让农村居民充分表达。可以通过走访、调研、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媒体等先进技术,多途径了解农村居民对文化建设的需求,并将文化建设需求进行分类汇总,挑选出合理、可实施的需求信息提供给文化建设主管部门,并予以落实到位,实现农村居民由原先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同时,乡镇有关文化建设部门可以组织农民书画展、诗作展、农民创意大赛等展现农村居民风采的文化活动,号召有时间、有能力农村居民利用空闲时间自发组织文化活动,推动积极向上的乡村文化建设氛围,并选拔高质量的自演活动,积极推送到周边地区,开展巡演活动,提升农村居民的参与度,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活动,将文化“下”乡变为文化“留”乡,将别人“送”文化变为自己“产”文化。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性越来越高。在农村书屋中设置电子阅览室,不仅可以解决书屋书籍老旧、更新慢的现实问题,还可以让农村居民更便捷的了解关于“三农”问题的最新政策和趋势,提高农村居民的对文化知识获得感、体验感,切实提高文化建设的效率,将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打牢。

4.2 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考核体系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大力支持。通过建立人才吸引政策,提高从事农村文化建设人员的工资福利,设立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补助,并为乡村文化带头人、组织者颁发荣誉证书及荣誉称号,将其作为评优评先的先决条件,特殊贡献者及其直系亲属可享受特殊待遇等等,从根本上打消有相关技能和掌握相关知识的文化专业人才的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的投入乡村文化建设中去,实现人才的有效供给。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原有员工的培训,挑选有潜力的员工到乡村文化建设起步较早、发展较好的城区培训学习,积极吸取有利的实践经验,并结合自己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文化建设路径。与此同时,乡村文化建设人才梯队的建设要想保持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就要着眼于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配备。只有全面兼顾,才能为乡村文化建设投入有能力、有胆识的专业人才。

在提高乡村文化建设人才及员工各项待遇的同时,也要加强工作成果的考核体系,将文化建设难易度和质量设立等级和激励系数,难度系数大的、完成质量好的、农村居民满意度高的,加大奖励幅度,并将工作成效进行公示,促进员工之间的相互督促和激励。只有建立健全的考核体系,才能激发员工的潜能,不断突破自我,提高自身发展空间,同时也是对有能力人才应有的尊重,使乡村文化建设人才资源更加充沛,为乡村文化体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助力乡村文化健康、长远的发展。

4.3 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加大乡村文化建设执行的监督力度

财政资金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来源,这是不可否认的,也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所在。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财政资金投放比例,建立长效性、稳定性的资金投入机制,确保乡村文化建设得到充足的财政资金保障。同时,政府还可以鼓励、号召爱心企业和公益组织捐赠资金,效仿英国,为积极响应乡村文化建设的企业免收部分增值税。并建立乡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融资平台,由政府安排专业审计机构对捐赠资金进行监督管理,定期公示收入及支出明细。与此同时,节约意识不能松懈,加强成本管控,开源节流,才能合理的利用有限的资金,建立规范化的多渠道资金筹措流程和机制,维持乡村文化的建设的有序进行。

乡村振兴背景下,颁布了各项倾向乡村文化建设的文件和制度,乡村文化建设的效率及质量得到了较大的关注,但是乡村文化建设监管方面确鲜有提及。通过公布匿名举报邮箱、完善相关文化建设的规章制度、加大乡村文化建设的专项审计等举措,打造有效的、切合实际的乡村文化建设服务监督机制,并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PDCA质量管理工具方法,发现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查找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针对问题制定相关的制度和解决措施,并按照制度和措施的要求严格执行,最后在执行过程中发现未解决或者新出现的问题,再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逐步在实践过程中完善相关监督机制,并将乡村文化建设推向新的阶段,从而保障乡村文化建设实现高质量、稳步的发展。

4.4 优化乡村文化建设制度,建立大文化管理体制

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重要进展,离不开国家及各个部门的政策、制度的扶持,结合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与实际相符的乡村文化建设制度,为日后确定乡村文化建设指明方向,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的全方位乡村文化建设机制。并将实际工作工程遇到的问题、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举措进行总结提炼,使之形成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同时,政府设立监管部门,定期对文化建设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为建成健全有效、管控有力、可操作性强、精准度高、覆盖面广的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保障机制,使乡村文化建设向更为高、更为广的方向健康发展,为乡村文化建设保驾护航。

乡村振兴背景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体制是乡村振兴文化管理的基础。首先,改善政府相关部门的文化职能,树立文化治理服务意识,充分解放固有思想,牢记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同时,整合各有关部门分散的文化资源,理清有职能交叉的相关部门各自部门职责,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盘活已有的文化资源,将以往的各自运作转变为大文化管理体制下的综合、统一管理,形成文化建设、文化服务的一体化流程,为农村居民提供文化的一站式服务,为农村居民提供更为广阔的文化建设选择空间。

5.结语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基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本文结合乡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及国内外现状探讨了当前乡村文化建设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提出了全方位掌握农民文化需求、创新文化建设内容和形式、优化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乡村文化建设考核体系、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加大乡村文化建设执行的监督力度、优化乡村文化建设制度、建立大文化管理体制的建议。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不断深入推进乡村文化的建设,为广大农村居民打造高水平、高质量的乡村文化阵地,使农村居民的“精神家园”更加舒心健康、积极向上,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层面的有力支持,实现乡村振兴的远大宏景,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年味里的“虎文化”
70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0倍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谁远谁近?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