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民族平等理论与政策的形成发展及其重要意义(1921—1937)
——中国共产党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之三
2022-11-23张建春
张建春
(百色学院,广西百色 533099)
一、研究背景
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在坚持这些基本原则基础上所形成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其中,坚持民族平等是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前提和基础,是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具有最基础的作用。2014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强调:“坚持各民族平等,这是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必须确保各民族享受和履行平等的权利和义务……”[1]1042019 年10 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所具有的“十三个坚持”显著优势,其中之一就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2]270。2021 年8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民族工作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概括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十二个必须”重要思想,其中之一就是:“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3]
学术界关于党的民族平等理论与政策已多有探讨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如青觉、闵浩、黄东辉(2002)[4]历时性论述了党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的发展和完善过程,阐述了不同时期党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金炳镐(2006、2009)[5-6]、雷震扬等(2014)[7]等成果在整体研究党的民族纲领政策中论述了民族平等政策,总结了党的民族平等理论与政策的发展历程、成就、特点与经验。兰青松(2016)[8]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理论渊源、基本内容、主要特征和重要意义作了理论分析,对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中的政治平等、经济平等、社会平等、文化平等进行了系统阐述,指出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的核心,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是促进民族团结合作、共同繁荣发展的前提和保证。赵红(2017)[9]探讨了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思想的双重追求、形成条件、具体体现及重要意义,指出党的民族平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国际平等地位和实现中国境内各民族真正平等,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在正确分析国内革命形势和革命任务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成果。陈永亮(2021)[10]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的中国化进程与核心价值,指出坚持民族平等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基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原则与坚强保障。张万洪和刘沣莹(2021)[11]论述了党的民族平等政策的演进发展及其法治化演变历程,指出党的民族平等政策的发展及其法治化演进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视角和时代要求下,本文试图通过对1921—1937 年期间党的民族平等理论与政策的梳理与阐释,进一步认识这一时期党的民族平等理论与政策的形成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意义。这有利于在新发展阶段进一步坚持中国特色民族平等思想,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党的民族平等理论与政策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与理论基础
解决好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的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致力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坚持民族平等是其必然的、合理的选择。
(一)党的民族平等理论与政策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是党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平等政策的历史前提。从1840年开始,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深刻的社会危机之中。其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这就为近代中国革命提出了两个最根本的任务:一是反对帝国主义,推翻它们在中国的统治;二是反对封建主义,推翻其经济基础和政治统治。[12]3-6中国社会各阶层纷纷思考、比较、探求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力图挽救中国危亡、实现独立和富强。但是,洋务运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以变革、斗争或革命的方案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努力相继破产和失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呼唤着新的领导阶级和新的政党组织”[12]39。
在国家分裂、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而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各族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是中华民族不断觉醒的必然产物。[12]38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致力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统一的伟大事业,将自身的命运与中国人民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13]然而,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是艰巨而复杂的,为了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必须把各族人民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即努力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中国的具体国情,以正确地认清革命的对象,广泛地发动群众。在开展革命运动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日益认识到,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不是单纯的一个民族运动,而是和全世界被压迫的阶级及被压迫的民族自由运动互相联结的”[14]297,从而有意识地在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在此历史条件下,解决好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就成为党开展民族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主题。为了反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军阀的统治,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就必须完成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15]133,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使中华民族得到国际上的平等地位;二是推倒封建军阀官僚的统治,消灭封建制度,消灭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实现人人平等、一切民族的平等。
(二)党的民族平等理论与政策的理论基础
解放全世界一切被压迫者、被剥削者,废除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远大理想,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伟大事业。因此,民族平等就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既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根本原则和核心内容,又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原则和政策方针”[8]1。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理论以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消灭和阶级对立的消失为基础,坚决反对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这一理论主张世界民族之林的各民族绝无优劣贵贱之分,各民族无论大小、强弱、先进或后进都一律平等;主张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文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主张民族平等的一致性,即在形式上与事实上一致,在法律上与实际生活中一致。[8]19-21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思想武器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原则。[12]40-41因而,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必然的、合理的选择。“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16]1516在探寻救国救民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成功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确立和发展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基本框架,形成了民族工作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和政策”[17],提出和发展了具有中国化特征的民族平等理论与政策。
三、党的民族平等理论与政策的形成发展(1921—1937):以党的文献为中心的分析
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平等与无产阶级的伟大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倡和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从各方面帮助少数民族的解放与发展。在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确立和发展了包含民族平等在内的一系列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纲领、方针和政策。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大革命前夕(1921.7—1924.1)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将民族平等与无产阶级的伟大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1921 年7 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确立了“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的纲领;在组织建设和党员发展中坚持民族平等原则,规定“凡承认本党纲领和政策,……不分性别、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15]1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只有将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与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革命运动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联合起来,对外打倒资本帝国主义以求得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国际上的平等地位,对内打倒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以实现人民的解放与各民族的平等,逐渐建立人人平等、各民族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如1922 年7 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只有打倒资本帝国主义以后,才能实现平等和自决”[15]126;提出党的目标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15]133。1923 年6 月,《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提出了“取消帝国主义的列强与中国所订一切不平等的条约”“公私法上男女一律平权”等任务。[15]253
(二)大革命时期(1924.1—1927.7)
在与孙中央领导的中国国民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明确表明了坚持民族平等的主张。1924 年1 月,《中共中央局、青年团中央局对于国民党全国大会的意见》表明共产党的最低限度主张时提出:“惟关于民族主义内容的解释,我们主张是:对外反抗侵略主义的列强加于我人之压迫,对内解除我人加于殖民地弱小民族(如蒙古、西藏)之压迫。”[14]1当月,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参与和协助下,中国国民党成功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宣言及国民党的政纲明确申明国民党的民族主义是“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18]118,提出对外“一切不平等的条约”皆当取消[18]122。
在推动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被压迫阶级、各族劳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底下联合起来,提出“只有工人阶级与农民群众及其他一切被压迫民众联合一致”[14]423-424,建立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联合战线,才能取得反抗帝国主义和军阀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组织和发动革命运动的过程中,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民族平等政策。如1925 年10 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制定的《蒙古问题决议案》提出“应当使蒙古人的民族解放运动与全中国的解放运动结合起来”[14]538,在宣传工作中“要注意蒙古人的风俗言语及其他特点”[14]539。1926 年12 月,《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解放苗瑶决议案》提出解放苗瑶,“使其与汉人政治经济一律平等”[19]52。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7—1937.7)
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之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认识到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对于革命的重大意义,以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发动、团结和组织各族劳动群众进行民族革命战争,以反抗帝国主义的压迫,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1928 年7 月,党的六大通过《关于民族问题的决议》《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少数民族问题“对于革命有重大的意义”[20]450,决定在民族地区“以便于工作起见,于当地的党委员会之下设立少数民族工作部”[20]473。
在开辟、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党及时在各革命根据地领导建立苏维埃政权,制定和颁布包含民族工作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文件,日益完善民族平等政策的具体内容,日益扩大民族平等政策的覆盖面,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保障各族劳动群众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如1930 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广西红军今后工作给红七军前委的指示》提出要“宣传汉瑶平等待遇,要发动他们的自决权”[21]72。1930 年5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根本法(宪法)大纲草案》,提出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实行土地革命消灭一切封建残余,建立全国工农群众自己的政权,凡选举权、被选举权以及一切法律命令等对于各族劳动群众一律平等。[21]222-2271931 年11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领域内的工农兵劳苦群众不分男女、种族、宗教在苏维埃法律前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有完全的自决权。[22]650-652
面对帝国主义直接瓜分中国的险恶形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只有将中华民族的解放斗争与各少数民族的解放斗争联结起来,才能取得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战争胜利,才能解放中国和解放各少数民族,真正实现民族平等。中国共产党积极号召各民族的劳苦群众联合起来反抗侵略和压迫,如1931 年9 月,《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号召全中国工农兵士劳苦群众“坚决一致在争取工农革命胜利自求解放的利益之下,实行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斗争”[22]548,以解放中国。1934 年1 月,党的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目前的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提出“密切的将少数民族的解放斗争与土地革命联结起来”[23]48,完成全民族的解放,各民族“劳苦群众才会从奴役、剥削、饥饿之下解放出来”[23]51。
在进行战略转移的长征过程中,党和红军先后经历了不同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大量接触了少数民族群众,碰到和处理了许多民族问题,在实践中检验、完善和发展党的民族纲领政策。[24]这一时期,党的民族平等政策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主张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解决民族问题和处理民族关系,主张各少数民族在提出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联合奋斗以求得各民族的解放。如1934 年11 月,《中国工农红军政治部关于苗瑶民族中工作原则的指示》及其附件《对苗瑶民的口号》强调反对一切民族压迫与剥削,提出各族劳苦群众“联合起来协力同心为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而奋斗”[19]245,主张“实行民族平等,在经济上、政治上苗人与汉人有同样的权利”[19]246。1935 年8 月的《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和1935 年12 月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对内蒙古人民的宣言》都宣示了党的民族平等主张,提出“实行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政策”[25]267“民族是至尊的,同时一切民族都是平等的”[25]511。1936 年5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对回族人民的宣言》提出“在民族平等的原则上,建立联合的政权,解决回汉两民族共同的问题”,主张回汉民族亲密地联合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与汉奸卖国贼”。[26]129
四、1921—1937 年期间党的民族平等理论与政策形成发展的重要意义
坚持民族平等,并不是党的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党的一项基本政治原则和政策,是党解决民族问题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础理论与政策,为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其他方面确定了总纲。1921—1937 年期间,党的民族平等理论与政策为党争取、团结和联合各族人民建立革命联合战线提供了保证,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为党后来的民族平等理论与政策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为党解决民族问题和处理民族关系确定了总纲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际,无论是外国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瓜分与欺凌,还是国内封建军阀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民族压迫、剥削与不平等政策,都使民族问题成为当时中国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使解决民族问题成为当时中国的一个重大革命任务。为了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将“彻底解放中华民族及其他各弱小民族为其基本任务”[26]129,将民族平等与无产阶级的伟大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民族平等实现民族的团结与联合,消除民族压迫、民族剥削与民族歧视,实现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平等地位和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人人平等。在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广泛的、彻底的、真实的民族平等,即坚持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平等、各民族在事实上平等,进而形成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总政策,并基于民族平等原则提出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等其他民族理论与政策。由此可以说,党的民族平等理论与政策为党解决民族问题和处理民族关系确定了总纲,党的其他民族理论与政策都贯彻和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
(二)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平等与全世界被压迫的民族解放和全世界被压迫的阶级解放联结起来,将民族平等与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中国各少数民族的解放联结起来,将民族平等与消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消灭阶级压迫联结起来,从而使党的革命主张得到全国各民族劳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有力地激发了各民族劳动群众的革命热情,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在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以救亡图存为己任,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发动各民族劳动群众为自身的自由和解放而奋斗,号召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团结联合起来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国家统一而奋斗,成功唤醒了各民族劳动群众的革命觉悟,纷纷起来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压迫与剥削,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与高涨。[27]中国共产党积极贯彻和实践民族平等原则,尊重和保障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方面的平等权利,积极培养和吸收各民族先进分子加入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各项事业,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使党的革命主张和民族纲领日益得到各民族劳动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自觉扛起了抗日救亡的重任,在革命实践中逐步提出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主张,号召各民族各阶层团结联合起来抵抗日本的侵略。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第二日即发布通电号召全中国军民团结起来抵抗日本的侵略。1937 年9 月22 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至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使“中华民族真正成为政治上的整体”[28]573。
(三)为党后来的民族平等理论与政策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1921—1937 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逐步独立自主地思考和探索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对民族平等思想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提出和发展了具体的民族平等纲领和政策。党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民族平等理论和政策,反映了当时中国各民族各阶层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愿望与追求,反映了各民族劳动群众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压迫与剥削的强烈意愿。在大革命中,在创建革命根据地和建立苏维埃政权中,在战略转移长征中,中国共产党自觉在革命实践中应用和检验业已提出的民族平等理论与政策,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而使其日趋发展和完善。这些实践探索及其理论成果为党在后来发展和完善民族平等理论与政策提供了经验基础和思想理论根源。党在这一时期所形成和发展的民族平等理论与政策基本上确立了党的民族平等理论与政策的框架,推动了党的民族平等理论与政策的发展成熟,为党在后来各个时期有关民族平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奠定了基础。
五、余论: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民族平等政策立足于中国的革命实践,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之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化”特征。在新发展阶段,党要进一步坚持民族平等,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其他国家解决民族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坚持民族平等,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新时代,坚持民族平等有新的内涵与形式,也有新的任务和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民族平等,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一个民族都不掉队”,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充分保障和实现了各族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从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为其他国家解决民族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29]41。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倡导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倡导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共存;“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29]41-42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平等的思想和实践必将为世界各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