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研究

2022-11-23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8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专业课协同

黄 乐

(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1800)

“三全育人”是素质教育引领下所衍生的一种教育理念,通过将该理念的全面落实不仅可将以往的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脱离问题妥善解决,同时两大主体的工作质量也有极大提升。辅导员在高校教育中是落实思政教育的重要力量,其作为学生群体生活和学习的关键引领者,承担着培养学生政治观念、强化综合品质的作用;反观专业课教师作为接触学生最为广泛的知识传授者,其应在日常授课中积极发挥言传身教作用,以促进大学生主体全面成长。而协同育人是智育和德育的协调统一,更是两大合作主体的优势互补,同时也是思政育人实效性提升和学生发展的关键性需求。

一、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立德树人教育任务落实

在针对全国高校所开展的思政工作会议中一再强调高校开展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有直接关系,并且该项会议中明确指出各院校应全力构建大思政格局,积极转变教育思想,确保在专业、教材以及学科体系中思政教育能够得到全面落实。以往专业教师、辅导员两者分别要承担教书、育人两大职责,而通过将两大主体融合实施协同育人,一方面可帮助大学生主体将技能与知识逐渐转变为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协同育人的深入推进也是立德树人实现和高校教育发展的根本需求。[1]

(二)有助于高质量育人队伍构建

从人才培养角度讲,无论是辅导员还是专业教师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皆有重要作用,尽管两大角色工作侧重点有所差异,但其教育目标却完全一致。在“三全育人”视角下,辅导员要在开展思政教育的同时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和学习规划,为实现这一要求,辅导员需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以及心理学和法律安全等相关内容;反观专业课教师为确保知识讲解环节能够将思政教育合理融入,除要加强自身文化知识外,也应通过多种方式强化主体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随着协同育人理念影响日渐深入,两大教育主体的综合能力必然会有极大提升,而这对高校实现构建业务精湛、理念先进、师德高尚的教育团队有重要促进意义。

(三)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价值

立足于工作性质分析,专业课教师的最终目标是为培养大学生群体过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其主要是通过实践实习、专业科研、创新创业以及课堂教学等方式完成此教学目标;而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多是围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择业就业、职业规划以及生活学习等多个方面,通过该系列工作辅导员可更为深入地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和需求,从而引导其树立正向“三观”。鉴于此,两者构建协同育人局面可辅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职业和学业发展,以此发现并实现个人价值,从另一角度讲,协同育人实效增强,可为国家培育更多品德素养优良、专业技能过硬的优秀大学生。

二、“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现存问题

(一)育人共同体观念不强

目前大部分专业课思想认知上仍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并未向素质教育转变,其仅是单纯认为专业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技能和知识教学,而学生的心理动态、学习效果、行为习惯以及生涯发展等方面皆是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但关于此问题,专业教师应明确,若在教育指导中过于注重课堂教学,忽视对学生群体的综合培养,将难以保证教书育人目标彻底实现,甚至对学生成长也会有诸多限制。而对于辅导员来讲,除要承担思政教育外也要负责与学生生活及学习相关的一系列行政工作,正因其所面对的工作范围较大、内容过于繁杂,以至于其常会将自身定位成管理人员,所以对于大学生主体的专业学习了解得极为有限,这一情况会导致其在落实思想教育指导时难以与学生专业发展充分结合。[2]此外,两大教育主体沟通深度不足,与学生相关的各种信息并未完全共享,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思维协同性不足,合理育人机制欠缺,从而导致“三全育人”格局无法彻底实现。

(二)合力育人氛围不足

协同育人实践中,部分学校并未立足合作育人要求对专业教师、辅导员进行科学引导,且有个别院校共同协作平台与合作机制缺乏。其实专业课教师工作通常会面临众多内容,如课时任务、课程建设以及科研任务等,这一系列工作任务皆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反而是对于该类教师的“思政育人”成效却未纳入教师能力考核范畴中,这一局面下,因监督管理不强专业课教师难免会出现工作懈怠。此外,辅导员工作复杂细碎,对于协同育人难以做细做实,尤其是在解决问题时,部分辅导员仅是停留于工作范围之内,而并未做到满足大学生个性化需求。另外,因两大主体工作背景、方式和内容皆有一定差异,且交流平台缺乏,以至于辅导员在落实学生管理时无法深入专业课堂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心理动态及能力层次。反之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和了解也仅是局限于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日常表现及道德品质也很少会进行教化与引导。甚至,部分专业教师的教育影响只体现在某一课程之上,学生的思想变化和专业发展其毫无涉猎。协同育人讲究的是以生为本,深入合作,若在教育实践中合作机制不够完善、互动交流极少,将无法形成育人合力。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构建路径

(一)完善相应制度保障

协同育人格局全面实现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基础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将育人主体创造性、积极性充分调动,并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首先,学校应对党的领导战略严格遵守并落实,由校内党政牵头组建专项工作小组,规定协同育人职责和边界。同时,也应将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育人工作实情相结合,建立科学、量化的评价体系,放大其在思政教育考核中的所占比例,相应的考核指标可依据学生满意度、工作落实情况以及最终成效等多个方面进行制定。具体来讲,针对辅导员的年度考评体系可将学生成绩、课堂管理和专业实践等方面作为基础指标纳入;而专业课教师则可立足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大赛以及第二课堂等几方面设置健全的能力考核标准,除此之外,也要对两大主体育人效果和工作方法加以考核。[3]其次,各高校为进一步激发两大教师角色育人动力,可结合学校实情设置专业教师评选和辅导员评选,对在协同育人中表现突出的人员给予物质奖励和表彰,或者院校也可针对专业教师指导第二课堂、学科竞赛和辅导员入课堂等工作活动给予一定补贴和鼓励,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工作动力。

(二)提升协同育人认知

关于协同育人认知增强,学校应结合发展实际,通过多种手段引导两大角色树立正确育人思想,达成协同育人共识,提高育人成效。首先学校应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力度,培养校内专业课教师及辅导员的政治素养,强化其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并引导其时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坚决保证其在工作环节能够深入学生思想并对大学生主体生活与学习全面掌握,若在该过程中发现学生思想存在波动,也要立即采取解决措施,纠正其人生价值观。其次,也应对学习培训加以重视,如可尝试设置职业规划培训班,帮助育人主体分析大学生特点、了解其内在需求,并将所学的职业规划知识充分利用,提升职业规划环节的协同育人能力。另外,通过学习培训辅导员对于各专业就业前景以及后续职业发展掌握得更加完善,从而在帮助学生解决就业择业问题时也会给出更多专业意见;而专业教师在培训指导下可使自身政治觉悟逐渐加强,并且其也会深入认识到思政教育并非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职责,只有对课堂主渠道积极利用,才能同时兼顾教书育人。[4]

(三)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三全育人”视域下,为保证协同育人有效推进,并促使两大主体能够针对学生学习、思想观念和生活状态等多方面信息全面对接和交流,学校可立足发展实情及需求建立网络互动平台。通过该类型平台辅导员可对学生学习状态精准掌握,从而有针对性地组织思政教育活动,突出教育引导实用性;而专业教师也可利用互动平台掌握学生思想观念和动态,而将这一系列信息作为教学依据,通过专业课教学将各种思政元素加以渗透。与此同时,两大育人角色可利用网络平台功能围绕大学生出勤状态、学习态度以及性格特点等方面制定电子信息档案,以帮助对方能够更好地完成育人工作。除此之外,学校也应定时组织协同育人研讨会和思想交流会,会议中可将最近所遇到的工作问题、新思想、新观念全面提出,通过多方研究后选择最佳的工作方案并制定接下来的工作内容,这样一来,育人主体皆能有计划地对后续工作侧重点进行调整。随着合作育人平台搭建和学术交流日渐深入,各种思政教育难点也能被更好解决,协同育人方法也会不断创新。

(四)合力开办第一堂课

课堂教学是思政教育实施主渠道,专业课教师应守好责任田,积极承担个人职责,以保证校内可以形成思政理论课及专业课同向同行的育人局面。在协同育人中“课程思政”是重要构成方面,专业课教师要做的是不断挖掘并创新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融合的全新路径与方法。另外,该类教师要学会关注学生思想,了解其更多想法和需求,同时应与辅导员一起对思政教育方法和具体内容深入研究,通过将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梦等诸多精髓内容融于专业课堂之中,帮助大学生强化其理想信念,提高其职业精神和学习态度。反观辅导员可将学生主体课堂教学的需求与意见向专业课教师逐一反映,让其对班级内学生最新状况及心理动态及时掌握,从而有目的性地组织学生开展集体谈话或主题教育,以此将教育引导作用最大化。[5]另外,辅导员要做到协助专业教师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思政教育渗透方案,加强专业课思想引领。只有协作育人主体在第一课堂中相互帮助,才能确保“三全育人”彻底实现。

(五)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协同育人要求下,专业教师、辅导员皆应将认知教育视为首要任务,并以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归属感作为基础条件,具体落实环节可采取企业实地考察、课程讲座、企业导师论坛,以及优秀学子互助等形式突出专业发展方向、就业前景和学习目标,全力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力,帮助其做好职业规划。其次,在把好第一课堂关的育人基础之上,需要对学风管理机制加以完善,通过营造学习氛围、培养综合能力、交流学习技巧等多个层面构建优良学风,针对学生所提出的各项问题要提出明确的解决方法。另外,“三全育人”格局下,为确保人才教育能够贯穿“全过程和全方位”,各高校可要求教师对网络平台充分利用,例如辅导员可尝试使用微信、易班或QQ 等平台发现并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择业和学习等多种问题,而专业课进教室也可通过该类平台组织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加强专业课指导,创新授课方式,协助大学生形成正确学习意识和习惯。除此之外,育人氛围也包括校园文化,在构建协同育人校园文化时应从校园基础氛围营造入手,例如,学校可将专业课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组织各种演讲、讲座、红歌比赛类活动,面向大学生传递人文素养和文化知识,使其能够坚定自身文化自信和理想信念。具体活动组织应由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作为负责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协同育人影响力发挥,并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下学会以客观、科学的态度面对和接受复杂的文化局面,提高自身分辨能力。

结语

“三全育人”视域下,为保证协同育人有效落实,教育者应将价值观塑造以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工作目标,辅导员、专业教师要通过完善制度保障、提高育人认知、搭建育人平台、合力办好第一堂课、营造育人氛围等多种途径,消除以往的人才培养弊端,构建全新的长效育人机制,不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专业课协同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基于案例教学法的饲料专业课教学策略——评《饲料学》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