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电信诈骗的类型与防范对策

2022-11-23魏诗航薛振婷侯振飞葛舒舒

法制博览 2022年15期
关键词:受害者个人信息诈骗

魏诗航 薛振婷 侯振飞 葛舒舒 王 颖

新疆农业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近年来,电信诈骗日渐猖獗,且诈骗类型花样百出,层出不穷,这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造成了严重危害。由于大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易受到不法分子的蛊惑与威胁,缺乏对电信诈骗的深刻认知,导致了近年来校园电信诈骗案件频发。电信诈骗犯罪作为近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的犯罪手法,其手法不同于传统的诈骗犯罪,是结合网络、通信及大数据手段并结合伪基站来发送各种诈骗链接,假冒他人的来电或者通过技术手段非法窃取他人身份信息来进行犯罪。电信诈骗犯罪影响范围广,受害群体多,追赃难度大,校园作为电信诈骗犯罪的受害重灾区,在防范电信诈骗犯罪的建设工作中任重而道远。

一、校园电信诈骗的基本类型

对大学生进行关于电信诈骗的调查可知,由于近年来校园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频发,大学生已经成为遭遇电信诈骗的高危群体。真正引起公众对于大学生这一被诈骗群体的高度关注莫过于前几年震惊全国的“徐某玉案”。2016年,正值花季的徐某玉经过高考考到名校,本该是有着大好前程的人生,却被一场骗局终结。不法分子骗走了徐某玉的学费,伤心过度的徐某玉因此悲伤过度诱发疾病,落得了香消玉殒的悲惨下场,她的遭遇无不令人唏嘘,也让公众第一次在全社会层面对校园电信网络诈骗展开了关注。

根据近年来各种在校大学生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件汇总,在校大学生遭遇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电信诈骗犯罪的基本类型:

(一)假冒他人身份类诈骗,例如以下类型:1.冒充学校领导、老师诈骗:不法分子通过假冒学校相关领导,学校教职工等身份联系学生,以学校要开展相关工作为由,要求学生加入所谓相关微信工作群,窃取学生相关信息后进行诈骗。2.冒充亲友、熟人诈骗:不法分子通过技术手段非法获取他人相关社交账号,并假冒该账号主人对受害者以“家里有急事、我现在有困难”等所谓急迫事件为名进而实施诈骗。3.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诈骗:不法分子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拨打受害者电话,以受害者涉嫌相关犯罪为由,欺骗受害者联系相关“公安人员”并按对方指示打钱。4.假借发放助学金、奖学金诈骗:不法分子冒充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向学生或家长打电话、发短信,谎称当前正在开展相关助学活动,学生只要提供相关个人信息便可以领取奖学金、助学金,以此来达到诈骗目的。5.保险诈骗:犯罪分子冒充相关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谎称受害者保险出现异常,要求受害者另行购买其提供的“保险”,一旦受害者购买便会受骗。

(二)购物类诈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网络购物诈骗:不法分子利用在校大学生喜爱网购的特点,通过开设相关所谓正规网店,在学生下单后,窃取学生相关信息并指示学生跳转到其他链接购买,达到诈骗目的。2.网购退款诈骗:不法分子冒充学生购买物品的购物网站客服,通过联系受害大学生谎称其拍下的商品出现相关问题,需要退款并提供银行卡账号等信息,进而实施诈骗。3.假冒代购诈骗:不法分子假冒成购物网站代购网店客服,以海外代购作为幌子,一旦买家付款后,又以“商品过关需额外征收关税”等为由要求受害者额外付款。4.假冒快递人员诈骗:不法分子冒充相关快递人员联系受害学生,称其有快递需签收但相关信息不明,需学生提供后才能进行送货,一旦学生签收快递,再威胁受害学生已签收快递必须付款。

(三)高额金钱利诱类诈骗,以下类型比较典型:1.求职招聘诈骗:不法分子假冒相关企业招工人员,打出高额薪资的幌子诱骗即将毕业的求职大学生,要求学生到指定地点等候通知,随后以需先行交付培训费、保险等为由实施诈骗。2.抽奖诈骗:不法分子假冒受害者曾经购买过相关商品的商家,联系受害者,称其作为老顾客可参加相关抽奖活动,有机会获得高额价值奖品,需受害者先行缴纳保证金或个人所得税等为由进行诈骗。3.积分兑换奖品诈骗:不法分子联系受害者,谎称其在某网站的积分可以兑换高额奖品,诱使受害者进入其提供的所谓兑换链接,如果受害者按照其提供的网址输入相关个人信息后,其账户将会被盗,资金被转移。4.假二维码诈骗:不法分子以发放奖品或优惠券为由,要求受害者扫描相关假二维码填写个人信息,其所谓二维码实则附带病毒程序。一旦扫描,病毒就会盗取受害者的相关账户金钱达到诈骗结果。

(四)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消费类诈骗,这种类型的诈骗主要有以下典型例子:1.电话欠费诈骗:不法分子冒充相关通信运营商工作人员,联系受害者,称其电话欠费,要求受害者向某某账户转钱以解除手机欠费状态。2.出行订票诈骗:不法分子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非法获取受害者出行订票信息,假冒相关航空公司或铁路公司工作人员,以受害者订票的班次临时取消需重新订票,诱使受害者到其指定的假冒网站购票,落入诈骗圈套。3.刷卡消费诈骗:不法分子假冒银行工作人员或警察,以其银行卡消费涉嫌相关金融犯罪,指示受害者在其指导下重新办理账户,进而实施诈骗犯罪。

二、校园内防范电信诈骗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阅历及法律知识不足,防诈反诈能力较弱

一个人是否具有深刻的防诈骗意识在个人防范电信诈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从目前看来,社会大众的防诈骗意识普遍较弱,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归根到底是大学生的防诈骗意识较弱,对于电信诈骗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极易被花样繁多的电信诈骗迷惑从而被骗。学生对防范校园电信诈骗的认识不足,心态没有完全摆正。少数学生心存侥幸心理,认为电信诈骗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多抱以无所谓的态度,正是这种侥幸心理助长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使得电信诈骗案件在校园里不断发生。如果师生进一步加强对于电信诈骗的学习及认识,树立牢固的防诈反诈意识,能够识破电信诈骗的基本骗局,将大大减少校园电信诈骗案件的发生频率。

在校大学生大多十几二十几岁,刚刚成年踏入社会的大门,社会经验较浅,且在校园作为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下,大学生没有足够的阅历,对电信诈骗的认识不到位,极其容易相信犯罪分子冒充的网购客服、熟人、朋友、老师等,这是近年来大学生成为校园电信网络诈骗高危群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不注意保护个人信息,无意间泄露给不法分子

电信诈骗之所以能够发展得如此迅速,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公民个人信息的大量泄露。5G时代下高新技术已逐渐深入人民群众社会生活,并被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群体所接纳、使用与依赖。与此同时,大学生个人信息无意或被动地泄露为诈骗分子实施精准诈骗、攻破心理防线提供了便利条件。[1]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使得各种有针对性的新型电信诈骗犯罪不断出现。原先的电信诈骗多是“漫天撒网”型的,并不针对某一特定人群,而如今的电信诈骗由于公民大量的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犯罪分子集中获取某种人群的信息,进而根据该人群量身定做相关的诈骗套路,从而使得犯罪成功率大大提升,多数学生正是遭遇了这种定制性的诈骗套路,才轻而易举地被骗。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被不法分子加以利用。而许多在校大学生日常热衷于网购或者在上网时随意填写相关个人信息,这些不经意间的举动极易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取后有针对性地实施诈骗,而这种诈骗往往由于信息的真实性极易使受害学生相信,因此诈骗成功的可能性极高。

(三)电信诈骗犯罪手段日益隐蔽化、多样化,防范难度大

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下,网络化建设已经全面铺开,电信诈骗已由原来单纯的电话诈骗发展成了多种类型的网络诈骗,诈骗手段更加多样化、隐蔽化。诈骗手段的多样化、隐蔽化成了导致大学生遭遇校园电信诈骗的一个重要原因。

电信诈骗犯罪手段日益隐蔽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犯罪团伙身处境外。当前,在我国公安机关的大力打击下,国内电信诈骗案件的发案率呈下降趋势,因此,为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国内电信诈骗团伙多数转战境外,构筑起庞大的、有组织性的跨国电信诈骗犯罪组织,采取国外指挥、国内实施的犯罪模式,电信诈骗团伙组织的头目往往在境外对国内的产业链下游人员进行遥控指挥,这样就会形成一条国内外里应外合的电信诈骗犯罪产业链。多起在校大学生电信诈骗案件的发生,正是由于学生收到了境外来电,而往往这类犯罪分子通过技术手段篡改其境外电话号码,伪装成国内政法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号码频段,这种掩人耳目的犯罪手法极易使大学生难辨号码真伪,被犯罪分子蛊惑,轻信犯罪分子虚构的种种情况,一步步落入其圈套,直至钱财被骗。且由于诈骗团伙身处境外的缘故,以及跨国执法的难度较大,受害者的被骗钱财往往极难追回。追赃工作的不利开展,也使得境外诈骗团伙愈发猖獗,更加肆无忌惮地将诈骗的“魔手”伸向国内高校大学生。

三、加强校园电信诈骗防范的对策建议

(一)学校层面要进一步加强防诈骗宣传工作

学校作为校园防范电信诈骗宣传工作的主体,要发挥主体作用,落实主体责任,需在日常的专业教学和综合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引进电信诈骗教育内容,利用科学的方法、手段进行融合与渗透,加强对前沿的电信诈骗预防资讯和案例的关注,深入了解犯罪团伙的套路,并根据其情况进行防诈骗技术和方法的改进。[2]加强宣传引导,可以通过设置校园宣传海报,举办相关知识竞赛,联合公检法工作人员进校开展普法宣传教育等手段,应结合公安部门,形成以校园网络诈骗的预防、处理和事后重建为内容的校园安全体系管理制度[3]。密切关注学生对于防范电信诈骗的认知及学习情况,定期开展相关培训讲座,与时俱进,在宣传层面上加强对师生树立防诈骗意识的引导工作,在学生遭遇电信诈骗后能够第一时间介入,最大程度减少大学生损失,进一步推动校园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建设工作。

(二)大学生要加强法制学习,提高自身防诈骗意识

大学师生是遭遇校园电信诈骗的主体,加强自身法制学习,树立防诈骗意识是防范校园电信诈骗的治本之策。大学生应经常参加相关防诈骗宣传讲座,及时了解电信诈骗的最新类型及防范建议,激发自身兴趣,主动深入了解相关电信诈骗的相关案例,不轻信陌生短信及陌生账号,及时了解相关防诈骗宣传资料,注意网络舆情问题,不断提升自身防诈骗意识,能够识破电信诈骗的基本骗局,让不法分子不再得逞。

(三)大学师生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现代社会,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公民的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例如,大学生在网购时留下的电话号码,收货地址,姓名等,在学生收到货后随手丢弃的快递单据,这些随手丢弃的写有个人信息的单据,在大学生个人看来可能觉得无关紧要,但却极易成为不法分子利用,以此来牟利的工具。除此之外,在手机上下载的各种APP,通常在用户下载完成和登录的时候要求获取各种权限,授权后用户的个人信息将被获取,许多电信诈骗案件的发生正是不法分子利用了各种软件泄露的用户信息。因此,大学生平时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填写自己的信息,防止因个人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而导致自身遭遇诈骗。

四、结语

大学校园电信网络诈骗电话对大学生的伤害巨大,既影响财产安全也危害身心健康[4]。目前,防范校园电信诈骗工作仍是新疆农业大学乃至全国各大高校的重要工作,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学校作为电信诈骗的重灾区与防范主体,在防范电信诈骗工作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师生、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师生作为被骗的主要群体要加强法制学习,提高自身的防诈骗意识。学校要常态化开展相关防诈反诈宣传工作,完善相关处置机制,最大程度降低师生损失。电信诈骗的类型不断更新换代,花样繁多,如何识破新型骗局更是难上加难,防范校园电信诈骗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让广大师生远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管好自己的钱包,推动校园长治久安。

猜你喜欢

受害者个人信息诈骗
如何保护劳动者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时代”
“目睹家暴也是受害者”,彰显未成年人保护精细化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
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个人信息保护等6项通信行业标准征求意见
关注恐怖主义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