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依法治国为基础高校对辅导员法律意识培养路径分析

2022-11-23

法制博览 2022年15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辅导员素质

赵 琳

太原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依法治国实践提出全新要求,尤其对高校大学生表达了深切希望。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引导者。因此,在依法治国背景下,分析高校辅导员法律素质培养的意义与现状,提出具体优化对策,是对依法治国的深入探索。

一、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升高校辅导员法律素质的意义

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升高校辅导员法律素质可以为大学生学习生涯保驾护航,因此讨论高校辅导员提升法律素质的意义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生法律素质,高校辅导员法律素质深入提高,学生也会受到积极影响,当下大学校园中校园暴力、校园贷、传销等问题的频繁发生,反映出学生法律素质提升的必要性,高校辅导员在工作管理过程中加强与学生联系,为学生树立正面导向作用,给予学生法律帮助,逐渐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另一方面有利于保护学生合法权益,虽然大学生是高素质人才,但上当受骗案例举不胜数,尤其是毕业季,学生急于就业创业,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薄弱,极易受到欺骗。高校辅导员如果具备法律素质,可以及时给予指导,通过分享经典案例,传播法律知识,有效规避法律风险[1]。

二、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法律素质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取得一定进步,但在法律素质方面依然存在问题,具体表现有:第一,法律知识薄弱。注重实用性,缺少法理性,部分辅导员对法律关注点集中在话题性案件上,“选择性”学习导致法律知识体系混乱,对法律原理形成片面观点,即使做出案例评价分析,也带有情感倾向和价值偏向,难以提高法律素质。第二,法治观念淡薄。部分高校设置法律培训课程,辅导员具备一定法律常识,但并未内化成法律素质,虽然表面赞成依法办事,但真正面对问题时依然选择息事宁人,思想与行动无法有机结合起来。第三,法律信仰弱化[2]。高校辅导员承担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法律信仰是否坚定是工作开展效果的重要保障,也是优化法律素质的条件,但在工作实践中,部分辅导员缺少法律信仰,认为人情高于法律,内部选拔党员时出现拉踩现象,甚至触犯法律底线。

三、依法治国视角下培养高校辅导员法律素质的对策

(一)强化法律知识理论学习

首先,了解职业相关法律法规。当下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同时也包括高校自行公布的辅导员相关校纪校规。高校辅导员应该及时学习法律知识和校规,更新前沿法律最新动态信息,一方面督促自己守纪遵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掌握法律常识,约束规范日常行为和言语[3]。

其次,了解公民行为法律知识。离开高校辅导员的身份,现实生活中都是独立的个体,面临人际交往等问题,因此高校辅导员会与社会产生联系,应该学习公民行为基础法律知识,鼓励学生用法律武装自己,生活中遇到纠纷或者问题,辅导员可以及时给予指导,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保护学生人身安全。

再次,了解大学生就业相关法律。高校辅导员职能核心环节是为大学生开展就业辅导。当下,受疫情影响严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创业形势严峻,高校辅导员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辅导员为学生提供的就业指导不仅是招聘信息的传递、面试流程的介绍、未来的职业规划,更应该是帮助学生解读就业创业政策和法律法规,例如《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4]。高校辅导员了解大学生就业法律知识可以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基础,有效规避就业创业“陷阱”,确保学生合法权利。高校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时都需要签订、解除就业三方协议,面临档案归档、户口转移等问题,高校辅导员熟悉相关法律保障后,可以为学生保驾护航,分析就业形势,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建议。

最后,了解大学生思政工作法律知识。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另一关键环节是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国家曾发布高校思政教育有关的指导文件,例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高校辅导员唯有了解相关法律文件,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国家政治运行机制,解决学生政治困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5]。

(二)培养“法律人”工作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了解法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高校辅导员法律素养,养成依法执教法律意识,运用法治思维和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遵循依法执教管理思维。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工作类似,主要负责年级学生管理工作。现阶段,我国执行依法治国、依法治校,高校辅导员应该将依法执教管理思维运用到年级管理中。其中依法执教的“法”主要指的是年级管理需要遵守的制度和法规,一个年级或者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高校辅导员是小社会中制度倡导者和实践者,因此高校辅导员一方面应提升自身法律修养,培养法律思维,一方面教导学生树立程序意识,从而深入培养法治理念。

发挥知法守法模范作用。部分高校辅导员在缺少监督的情形下,会将法律抛诸脑后,随心而动,难以树立典型模范作用,学生法律意识也随之薄弱。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自觉成为法律实践者,遵守法律法规。充分认识法律精神和原理,以教师身份带头守法,做好表率工作。而且法律素养是“渐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高校辅导员需要规范日常行为,将知法守法作为生活常态,杜绝“选择性”守法心理和“嫌麻烦”的心态,从而发挥模范作用,带动学生一起知法守法。

采用法律方法解决问题。高校辅导员教育模式以引领指导为主,但实践中,仅仅依靠思想引领无法达成教育目标,部分学生依然我行我素,一错再错,难以发挥警示教育作用。因此,辅导员应该站在法律视角,用法律逻辑处理学生问题,在学生管理中讲程序、讲证据、将法律,按照常规法律程序解决问题,用法律约束学生不规范行为,处理有关纠纷。

(三)开拓法律实践参与渠道

大部分高校辅导员缺少法律实践经验和法律认识,而实践经验和认识是提高法律素质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多多参与法律生活,开拓法律实践参与渠道。

参与立法讨论。通常情况下,国家出台地方性法律法规前,会面向社会征集建议,高校辅导员应该通过报纸、广播、互联网等形式及时掌握相关信息,立足自身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工作实践,提出真实建议。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建议提出依据应该围绕法律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展开,切忌将建议的提出视作发泄不满情绪的途径。同时高校辅导员应该参加法律相关听证会,一方面熟悉法律程序,感受法治精神,一方面合法合规阐述相关见解,表达态度和观点。另外,高校都会制定相关规章制度,面向全校教职员征求意见,辅导员应该积极参与讨论会议,以立德树人为理念,做好大学生的“发言人”,将学生实际需求反馈到高校制度制定过程中。

执行法律监督。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具有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有提出申诉检举的权利,都属于法律监督范围内,是每个公民必备的权利。高校辅导员更应该具备行使监督权的政治觉悟,关注法律知识和不规范表现,及时向政府机构提出改正建议,但所提批评建议应该符合法律意识,避免无中生有。

旁听司法庭审。人民法院公开审判的案件,公民都可以进行旁听,高校辅导员应该利用旁听机会丰富法律实践形式,在工作业余时间向人民法院申请旁听司法庭审。旁听过程中,一方面了解案件审判流程,另一方面“身临其境”感受法律威严和法治精神,从而提高法律素质。

参与法律问题讨论。当下,我国司法透明度提高,部分大案、热案、冤案会公布于网络或者官方微博,鼓励群众参与讨论。高校辅导员应该把握法律实践机会,对案件进行梳理和分析思考,提出观点。讨论案件过程中,检验自己的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思维,通过“学以致用”,训练自己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同时,将经典案例与学生分享,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法律观和思想道德修养,例如“江歌案”判决生成后,与学生分享案件发生过程,案件判决依据的法律原理,帮助学生感受法治精神和法律威严。法律不仅保护受害人权益,也可以证实施害者的罪行,对思想丑恶者进行批判,进而从内心深处体会司法的伟大,形成法律素养。另外,高校辅导员针对时事热点新闻进行解剖,用法律视角客观分析、评价热点关注话题,既拉近辅导员与学生距离,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法律观念。

(四)提高法律实际运用能力

保护学生合法权利。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密切,在引导学生行为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权利的保护。维护人格尊严,公民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大学生人格健全,对客观事物有自己的态度和理解,对隐私、尊严、尊重有较高要求,高校辅导员在教育学生时应该避免对人格的指责,采取温和的方式开展教育工作,从性格方面入手,先表示理解,再提出改正原因和建议,保护学生人格尊严;维护隐私权,高校管理学生档案,辅导员对学生个人信息和家庭状况了解颇深,如果辅导员法律意识薄弱,将学生信息外泄或者出售,会导致严重后果,因此辅导员应该加强档案管理,遵守《民法典》中关于隐私权的规定,保护学生隐私;维护知识产权,信息技术发展,部分大学生缺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毕业论文、毕业作品被上传至网络,带来不利影响,所以需要辅导员及时了解情况,帮助学生维护权益,同时避免学生窃取他人知识产权,引发法律危机;维护财产权,高校辅导员可以接触学生经济事务,如果辅导员法律意识薄弱,会出现侵犯财产权问题,例如出现贫困生判定、助学金评定等错误结果。

根据制度解决问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管理中,学生比较自我,矛盾出现频率逐年升高,有时会涉及一些法律问题,处理问题时需要辅导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行事,做到有制度可依,判断学生行为是否违反法律法规,违反哪项规定,情节是否严重,应受哪些处罚等,解决问题时避免凭空想象,也不能掺杂情感因素,更不能自由裁量,应该确保问题解决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判定符合制度规定。

根据事实说话。高校辅导员在解决问题时,应该立足事实,搜集证据。证据应该具有关联性、合法性,用事实服众。根据行政诉讼法表明,证据种类主要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电子数据、视听资料、鉴定建议、当事人陈述、勘察笔录。辅导员工作过程中应该明确法律关系证据类别,运用证据思维。例如,学生请假时,应该履行请假程序,保存留档请假手续;学生打架引发纠纷时,利用录音、视频等形式存储记录,为后续取证做基础。

重视法治思维。设计规范合理性是建立在程序合理性基础上进行的,高校辅导员法治化工作模式有利于推动法律素质建设,因此辅导员在工作中应该用程序解决问题。辅导员工作有长期性和临时性特点,例如评定奖学金、开展思政教育等,但无论哪种活动内容都应该确保工作程序性,如在评选优秀班级时,先进行班级测评,再上报院系评估,最后审核、公示、监督、投诉。另外,辅导员法治化工作还应该利用逻辑思维,根据“三段论”原理,通过小前提(案件)寻找大前提(规则),再根据规则得出结论。例如学生反复旷课,在进行处分前需要告知学生,给予学生辩解机会与申诉权利,再做出处分规定解释说明,履行所有程序后,可以确保结果公平合理。总之,解决问题时应该重视法治思维,讲求程序和逻辑,保障结果正义。

四、结束语

辅导员是高校法治建设的主力军,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参与力量。因此,应该深入理解提升高校辅导员法律素质的意义,通过强化理论学习、培养法律意识、参与法律实践活动等方法,提高高校辅导员法律素质,从而更好的推动依法治国建设。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辅导员素质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