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豇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控对策

2022-11-23李良会陈帅王春花陈俊谕

热带农业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蓟马豇豆悬浮剂

李良会 陈帅 王春花 陈俊谕

(1.澄迈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海南澄迈 571900;2.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海南海口 571101)

海南省地处我国热带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常年日照充足、温湿度适宜,是我国重要的冬季瓜菜生产基地。豇豆是海南冬季种植的主要蔬菜之一,也是海南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海南全省豇豆种植面积约2.23万hm2[1],占冬季瓜菜种植面积的15%。然而海南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病虫害发生,且呈逐年加重趋势[2]。海南豇豆受蓟马危害时可导致减产20%~30%,严重时可致减产50%~80%[3]。当前针对豇豆病虫害的防控过度依赖于使用化学药剂,在生产过程中,过量用药、频繁用药、乱用药的现象普遍[4],如针对豇豆重要害虫蓟马和潜叶蝇防控使用的农药最为频繁[5],成为豇豆农药残留超标的主要因素,极易酿成诸如2010年的“毒豇豆”事件[6],对公众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食品安全问题是制约海南地区豇豆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解决豇豆病虫害的绿色防控,保障豇豆农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介绍海南豇豆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其为害症状,并提出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科学用药等综合防控策略。旨在通过综合防控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应用,保障豇豆产品质量安全,促进豇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豇豆主要病害发生与防控

1.1 豇豆锈病

1.1.1 发生与为害症状可为害叶、茎、蔓、叶柄和豆荚。叶片受害初期表现为白黄色斑点,随着病斑发展,中央逐渐凸起,呈暗红色,病斑破裂后可见红褐色的粉末。受害严重则导致叶片干枯、脱落,降低豇豆产量。种植地土质黏重,低洼和排水不良或种植过密、通风不良,高温高湿等有利于发病。

1.1.2 防控技术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锈病病菌发生的条件。发病初期,可选用50%嘧菌酯干悬浮剂3 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7],或29%吡萘•嘧菌酯悬浮剂675~900 mL/hm2,或 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195~300 g/hm2,配合氨基寡糖素使用效果更佳,还能提高豇豆产量。注意农药的轮换使用,每10 d左右喷施一次,连续2~3次。

1.2 豇豆炭疽病

1.2.1 发生与为害症状连年重茬、地势低洼、土质黏重、种植过密、雨水多有利于发病[8]。主要为害叶、茎和豆荚,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发生。幼苗叶片染病后,出现红褐色近圆形斑;茎上表现为短条状或梭形斑。成株期叶片受害,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边缘褐色的病斑,外缘可见黑色的轮纹,湿度大条件下,病斑上可见浅红色的粘状物;茎受害后病斑圆形或椭圆形,稍凹陷;豆荚受害病斑圆形,中心部位为黑褐色,稍凹陷。

1.2.2 防控技术播种前,使用50℃温水浸泡种子30 min或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进行种子消毒。发病初期可选用46%咪鲜•几丁糖水乳剂 450 g/hm2,或2%几丁聚糖水剂2 250 g/hm2,或24%噻呋酰胺悬浮剂360 mL/hm2,或10%苯醚甲环唑可分散粒剂900 g/hm2[9],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或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 600~900 mL/hm2,或 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900~1 200 g/hm2,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叶面喷施;每隔5~7 d一次,连续2~3次。

1.3 豇豆白粉病

1.3.1 发生与为害症状以为害叶片为主,茎、荚也可发病。叶片受害初期,叶背呈黄白色的斑点,随后逐渐扩大,斑点转为褐色,表面有白色粉状物,后期病斑可扩散至整个叶片。为害严重可导致叶片枯黄、脱落。天气干旱、潮湿郁闭环境有利于该病发生,尤其是开花结荚中后期。白粉病发病适温为20~30℃,相对湿度40%~95%。

1.3.2 防控技术于抽蔓或开花结荚初期喷药预防,或发病初期防治。可选用 25%腈菌唑 2 500倍液,或75%百菌清800倍液[10],或0.4%蛇床子素可溶液剂 600~800倍液,或 70%布津+75%百菌清(V∶V=1∶1)1 000~1 500倍液[11],或 29%吡萘•嘧菌酯悬浮剂 675~900 mL/hm2,或 58%锰锌•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695~2 295 g/hm2等,每隔7~15 d 1次,连续2~3次。

1.4 豇豆灰霉病

1.4.1 发生与为害症状可为害豇豆的叶、茎、花和荚果。叶片受害通常从叶缘开始,病斑可见同心轮纹;茎受害后呈暗绿色水渍状斑,稍微凹陷,后期病斑逐渐环绕茎蔓;开花结荚期,败落的花蕾通常先染病,逐渐扩散至豆荚,表面可见灰霉。20℃为该病菌流行的适宜温度条件,湿度大也有利于发病。

1.4.2 防控技术发现零星病株时喷药防治。可选用30%甲硫•福美双悬浮剂2 250~2 812 g/hm2,或50%硫磺•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 025~ 2 490 g/hm2,或30%嘧菌•腐霉利悬浮剂1 500~ 1 650 mL/hm2等喷雾,每7~10 d一次,连续2~3次。

1.5 豇豆轮纹病

1.5.1 发生与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茎和豆荚。叶片受害初期呈红褐色斑点,随后逐渐扩大,呈圆形或近圆形的同心轮纹病斑,有明显边缘,湿度大时可见灰色霉状物;茎受害后呈不规则的深褐色条斑,后绕茎扩展,致茎枯死;为害豆荚初期病斑呈褐色,后逐渐扩大为轮纹斑。高温多湿、通风条件不好、连作低洼地均有利于该病发生。

1.5.2 防控技术可用55℃温水浸种15 min,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进行种子消毒。发病初期,可选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或 50%甲基托布津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 d一次,连续防治2~3次。

1.6 豇豆枯萎病

1.6.1 发生与为害症状该病是豇豆重要的土传病害,主要由尖孢镰刀菌引起[12-13]。感染初期可见地上部分一侧叶片萎蔫,数天后整株枯死。豇豆茎和根部的维管束为红褐色至黑褐色,严重可致根部腐烂。病菌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为20~30℃。连作地、低洼潮湿地有利于发病。

1.6.2 防控技术选用抗耐病品种,合理轮作。采取高畦、深沟种植。注意种子消毒,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发病初期可选用氨基酸水溶肥+微生物菌剂(2亿活孢/mL芽孢杆菌水剂),幼苗期和开花期用 300倍液灌根各 2次,500 mL/株,苗期2次之间间隔3 d,开花期2次之间间隔一周[14];或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300~400倍液等灌根,每株灌根150~200 mL,每10~15 d一次,连续2~3次。

1.7 豇豆根腐病

1.7.1 发生与为害症状为害根部和植株茎基部,发病初期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变黄,先侵染侧根,然后向主根扩散,最后整根腐烂,地上部分逐渐枯死。病根维管束呈红褐色。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偏施氮肥、地势低洼、肥力不足、线虫为害造成伤口等均有利于该病发生。

1.7.2 防控技术该病为土传病害,需提前灌药预防。可用 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900~1 200 g/hm2,或 50%硫磺•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200~1 800 g/hm2,或 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3 750~7 500 g/hm2等兑水喷淋或浇灌,每亩(1亩≈ 667 m2)用 60~65 L或每株浇灌兑好的药液400 mL,隔10 d左右1次,连续2~3次。注意轮作、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高畦深沟栽培均可减少该病发生。

1.8 豇豆病毒病

1.8.1 发生与为害症状该病可由白粉虱、蚜虫、植株间汁液接触及农事操作等传播[15]。植株受害后,叶片表现为褪绿、花叶或皱缩、畸形,逐渐扩散至全株,植株矮小或丛生,影响植株正常生长。遇高温干旱天气、蚜虫发生重、田间管理粗放、多年连作等有利于该病发生。20~35℃为发病的适宜温度条件。

1.8.2 防控技术生产上注意蚜虫、粉虱等传毒昆虫的防治,可选用 0.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750~870 mL/hm2,或 20%吡虫啉可溶液剂225~300 mL/hm2,或 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67.5~90 g/hm2,或0.6%苦参碱水剂600倍液等喷雾防治。结合悬挂黄色诱虫板诱杀蚜虫和粉虱、采用银灰色地膜避蚜等。发病初期,可选用 5%氨基寡糖素水剂1 125~1 500 mL/hm2,或8%宁南霉素水剂 1 125~1 500 mL/hm2,或 0.04%芸苔素内脂水剂1 000倍液,每隔7~10 d一次,连续2~3次,注意轮换用药。

2 豇豆主要虫害发生与防控

2.1 蓟马

2.1.1 发生与为害症状主要以豆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Bagnall)发生为主,也称为普通大蓟马[16-17]。以成虫和若虫为害,可为害叶、花、果荚。嫩叶受害后导致褪绿或畸形;花器受害后可见褐色斑,严重则导致无法坐果;果荚受害则导致表面出现褐色粗糙的伤痕,影响果面品质和产量,造成经济损失。20~25℃是豆大蓟马发育繁殖的最适宜温度[5]。

2.1.2 防控技术利用蓟马的趋色性可悬挂波长为 440~461 nm的蓝色诱虫板配套蓟马诱芯进行诱杀[18],每亩悬挂30~40张,悬挂高度为距离豇豆顶部 10 cm[19]。自然生境下小花蝽、猎蝽、捕食螨、草蛉等均是蓟马的优势天敌[20],可通过人工释放以上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在蓟马低龄若虫盛发期前,或每株虫口达3~5头时应立即进行防治[21]。可选用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45.0 g/hm2喷雾,药后1 d防效即可达76%,持效性和速效性均较好[22-23],或 15%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52.5 g/hm2,或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 4.5 g/hm2[20],或10%多杀霉素悬浮剂187.5~225 mL/ hm2,或20%虫螨腈•唑虫酰胺微乳剂 750 g/hm2,或 10%甲维盐•啶虫脒微乳剂750 g/hm2[24]。施药应在上午豇豆开花时进行,建议轮换用药,以免蓟马产生抗药性。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利用昆虫对味道的趋避性进行防治,将香樟精油和香茅精油与乙基多杀菌素进行组合使用,其防效高于单一药剂[25]。

2.2 潜叶蝇

2.2.1 发生与为害症状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Blanchard)、三叶草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Burgess)是海南豇豆发生的主要潜叶蝇种类[26]。幼虫孵化后钻蛀叶肉表面,在叶面形成先细后宽的蛇形虫道,其内有交替排列整齐的黑色虫粪,为害严重可致豇豆幼苗死亡,造成缺苗断垅,或成株叶片脱落,影响植株生长,造成减产。

2.2.2 防控技术在成虫始盛期至盛末期,每亩悬挂 15张黄色诱虫板诱杀。研究表明,诱虫板配合诱芯使用的诱捕效果是单独使用黄板的 2.3倍[27]。在低密度条件下,可释放黄色潜蝇茧蜂、姬小蜂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自然生境下天敌寄生率可达 50%以上。在成虫活动高峰和幼虫 1~2龄期施药。可选用 35%阿维菌素•灭蝇胺 105~210 g/hm2[28],或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210~270 mL/hm2,或 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162~243 mL/hm2,或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750~870 mL/ hm2喷雾防治,每隔7~10 d 1次,连续3次。注意轮换用药。

2.3 白粉虱

2.3.1 发生与为害症状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个体小、可全年繁殖,寄主广泛,多在叶片为害。成虫和若虫刺吸叶片汁液,导致植株营养流失;叶片被为害后褪绿、变黄,该虫分泌的蜜露可引起煤烟病,同时该虫还可传播病毒病。

2.3.2 防控技术可悬挂黄色诱虫板诱杀,或释放丽蚜小蜂、瓢虫、草蛉等天敌进行防治。也可选用生物农药 1.8%阿维菌素乳油 375 g/hm2,药后7 d防效可达90.9%,可作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理想药剂[29-30]。此外,还可选用 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 645~855 mL/hm2,或 40%噻嗪酮悬浮剂 300~375 mL/hm2,或 40%螺虫乙酯悬浮剂 180~270 mL/hm2等喷雾防治。施药重点为叶背喷施,视虫情每10~15 d喷1次,交替轮换用药。

2.4 豆荚螟

2.4.1 发生与为害症状豆荚螟Maruca testulalisGeyer幼虫共5龄,可为害花蕾和豆荚,低龄幼虫在花蕾和嫩荚中取食,老熟幼虫主要在豆荚内为害,幼虫蛀食后豆荚上产生圆形蛀孔,影响产量和品质。7~31℃下豆荚螟均可生长发育,其中,28℃为最适宜温度。

2.4.2 防控技术在防虫网内种植可减少豆荚螟为害;生产过程中及时清除被害的花蕾和豆荚并集中处理,减少虫源。通过在田间悬挂诱虫灯、性诱剂可诱杀豆荚螟,尤其在花期和结荚期。在低密度情况下,可使用苏云金杆菌、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SC、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C等生物农药喷雾防治。发生高峰期,在幼虫孵化并蛀入花蕾及嫩荚前施用,可选用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 450~600 mL/hm2,或 1%甲维盐乳油300倍液,或 10%虫螨腈悬浮剂 1 000倍液,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液5 000倍液喷雾防治;每5~7 d一次,连续2~3次。

2.5 豆蚜

2.5.1 发生与为害症状豆蚜Aphis craccivoraKoch以成、若虫为害,可为害茎、幼芽、嫩叶、花和荚果,叶片受害后蜷缩,该虫分泌的蜜露可导致煤污病发生,影响光合作用,严重则导致植株不能正常开花、结实,造成减产。此外,豆蚜还可传播多种植物病毒病。20~28℃适宜豆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其中28℃最适宜其种群增长[31]。

2.5.2 防控技术可悬挂黄色诱虫板诱杀,每亩悬挂 30张;或覆盖银灰色地膜避蚜。发生初期,可通过释放瓢虫、寄生蜂、草蛉等天敌控制蚜虫[32]。密度大时,可选用 7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2 500倍液,或30%唑虫酰胺悬浮剂2 500倍液,或5%啶虫脒乳油1 500倍液[1],或0.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750~870 mL/hm2,或20%吡虫啉可溶液剂225~300 mL/hm2,或0.6%苦参碱水剂600倍液喷雾防治[33];每隔7~10 d一次,连续2~3次。

2.6 朱砂叶螨

2.6.1 发生与为害症状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以活动螨态为害,主要在叶背吸食叶片汁液,造成叶片褪绿,严重则导致叶片枯黄、脱落,影响植株生长。25~30℃为朱砂叶螨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最适宜温度,适宜湿度为35%~55%;高温干旱季节有利于其发生,暴雨冲刷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田间螨口数量。

2.6.2 防控技术在未发生或发生初期,可通过人工释放捕食螨或捕食性瓢虫进行防治,连续释放3~4次,释放后2周内不施用农药或使用天敌不敏感的低毒药剂。在发生高峰期,可选用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30%虫螨·噻虫嗪悬浮剂450~600 mL/hm2,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25~300 g/hm2,或240 g/L虫螨腈悬浮剂300~450 mL/hm2等喷雾,应重点喷施叶片背面;每7~8 d一次,连续2~3次。

3 豇豆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综合技术

3.1 农业防治

3.1.1 品种选择结合海南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气候特点,并根据当地消费者的饮食选择习惯,因地制宜选择抗病、抗虫、耐高温、高产的品种。

3.1.2 合理轮作注重水旱轮作和与非豆科作物轮作,如豇豆和水稻轮作、豇豆和韭菜轮作[34],减少病虫害发生,尤其是往年枯萎病严重的地块,至少要与非豆科作物轮作2年以上。

3.1.3 田园清洁生产过程中,及时清理病叶、落花落荚,防止病原传染以及豆荚螟等害虫转移为害。采收结束后,清洁田园杂草和残枝落叶,并进行深耕晾地,减少病虫源基数。

3.1.4 加强栽培管理注重肥水管理,多施有机肥,少用化肥,增施磷钾肥,增加植株抗逆性;选择地势较高、疏水性较好的地块,深沟高畦整地;同一地块的豇豆种植期尽量统一,生长期、开花和采收期尽量一致,便于统一管理和病虫害统一防控。

3.2 理化诱控

3.2.1 防虫网阻隔海南地区的豇豆栽培以露地为主,推荐在防虫网大棚内进行豇豆健康栽培,科学使用防虫网能起到有效阻止斜纹夜蛾、豆荚螟等鳞翅目昆虫,减少潜叶蝇、蓟马等小型害虫的虫口数量的作用[35]。当前生产中主要以 40目防虫网应用为主,但其对害虫的阻隔效果一般。研究表明,在80目全封闭的防虫网内进行豇豆种植,对蓟马的阻隔效果较好,且采收期延长了14 d,产量提高了50.86%,因此可考虑采用80目防虫网大棚进行豇豆种植[36-37]。而在海南三亚相对高温地区,推荐使用50~60目防虫网[38],且绿色防虫网更有利于豇豆生长和减少蓟马发生量[39~40]。

3.2.2 诱虫板、信息素和灯光诱杀利用昆虫的趋性,通过悬挂黄/蓝诱虫板结合昆虫诱集信息素对昆虫进行诱杀。用于监测时,每亩悬挂2~3张;用于防治时,每亩30~40张。根据不同时期发生的主要害虫靶标,选择相应的诱虫板种类。黄色诱板可诱杀潜叶蝇、蚜虫、粉虱等,蓝色诱板可诱杀豆大蓟马[41],推荐使用 440~461 nm 波长的蓝色诱虫板[9]。结合在田地周边安装诱虫灯可诱杀鳞翅目和鞘翅目等多种害虫[42]。

3.3 生物防治

3.3.1 以虫治虫在害虫尚未发生或发生初期,可通过释放捕食螨、小花蝽、草蛉、瓢虫、寄生蜂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如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小花蝽、大草蛉等防治蓟马[43-44]。连续释放 3~4次,使其建立种群,达到可持续控害的作用。

3.3.2 生物农药在害虫轻度发生区或发生初期,推荐选用苏云金杆菌(Bt)、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绿僵菌、苦参碱等生物农药,选用中生菌素、芽孢杆菌等防治枯萎病等细菌性病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4 生态调控

利用生物多样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生态平衡,减少病虫害发生。在田地周边种植马塘草或其他蜜源植物,给天敌提供栖息场所。研究表明,多样性种植的豇豆区域比单一种植的天敌数量多 30.56%[45]。或通过在周边种植诱导植物,将害虫诱集到诱导植物上集中消灭,如可在豇豆周边种植玉米吸引蓟马,或种植美菘菜和金盏菊诱集潜叶蝇,或在周边种植紫苏也有一定的防虫效果[45-46]。

3.5 科学用药

预防为主,科学合理用药。结合病虫害监测,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并注意不同药剂的轮换和交替使用。严格遵守药剂使用安全间隔期,根据药剂使用说明进行用药,控制用药量和用药次数。在采收期,应选用安全间隔期短、低残留的农药,避免农药残留超标。

4 结论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海南作为我国的“菜篮子”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到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植保工作的首要目标。海南地区光温条件适宜,病虫害猖獗问题突出,化学农药滥用乱用等现象普遍,曾经的“毒豇豆”事件给海南农业带来的损失和负面影响值得深思和反省。近年来,海南省已采取了相关的农产品生产链条管控措施,包括加强产地检测、加强农药市场监管、加大绿色防控生产对公众的宣传力度等,豇豆生产安全用药和品质保障工作已得到较大改善。然而,单一的技术和措施难以针对豇豆病虫害达到理想的防控效果,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和单一反复使用农药极易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引发害虫“再猖獗”,且污染生态环境,需要综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生态调控和科学合理用药技术,创造出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生态环境,减少化学农药施用,提高豇豆品质,保障豇豆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研究表明,采用绿色防控技术通常可比农户常规种植减少农药使用量30%~50%[47]。

猜你喜欢

蓟马豇豆悬浮剂
含壳聚糖氨基酸肥料与悬浮剂混合使用下悬浮率的研究
福建甜椒蓟马发生情况及蜡蚧轮枝菌对蓟马优势种的致病力
0.5%藜芦碱可溶液剂与20%乙螨唑悬浮剂配合应用 防治柑橘红蜘蛛药效试验
蓟马防治难的原因及综防措施
豇豆先生变魔术
豇豆魔王
昆明地区危害苹果的蓟马发生初步调查
40%氰氟虫腙·甲氧虫酰肼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问药效试验
清淡豇豆
对捕食螨在蓟马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