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州半岛冬种蔬菜产业与设施农业现状及展望

2022-05-18周群英程龙许多刘思嘉刘玲章月琴

热带农业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冬种湛江市湛江

周群英 程龙 许多 刘思嘉 刘玲 章月琴

(1.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 广东湛江 524088;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速生树木研究所 广东湛江 524022)

雷州半岛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21°15′~21°20′N,109°22′~110°27′E),是我国三大半岛之一。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长约1 180 km,连海岛海岸线总长达1 450 km。半岛上主要城市为广东省湛江市,辖吴川市、雷州市、廉江市(三个县级市)和徐闻县、遂溪县(二县),以及赤坎区、霞山区、坡头区、麻章区、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1]。雷州半岛是全国唯一的南亚热带气候区,光、温、水等自然气候资源丰富,优势突出,为当地冬季蔬菜的发展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气候条件。充分利用自然的光、热、水资源条件发展冬季蔬菜,相对于需要人工创造植物生长环境的设施蔬菜来说,投入少、效益高、生态环保,生产成本低。湛江冬季种植北运蔬菜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生产规模化、布局区域化、品种多样化、经营产业化的格局,成为我国南菜北运的重要基地[2-3],并且该地区的外运菜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国中南五省南菜北运基地首位,该地区冬种蔬菜产业及设施农业的发展对整个北方冬季蔬菜的市场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1 湛江冬季蔬菜产业发展的总体现状

湛江冬种蔬菜以徐闻县、雷州市、遂溪县、廉江市四大县(市)为主要产区。目前,湛江冬季蔬菜年种植面积达13.33万hm2(约200万亩),外运量达400万t,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居全国南菜北运基地首位[2]。

因自然资源条件优越,在湛江种植的蔬菜种类单产高、质量好,在北方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较高的市场地位。冬季蔬菜主要销往华东、华中、华北、东北、西北以及广州、深圳等地,在全国25个省(市)设有营销网点800多个,仅在东北三省的冬季蔬菜市场上,湛江冬种蔬菜占有率达30%,个别种类多达50%[2]。相关的统计数据表明,该地区已经培育了一批竞争力较强的产品和品牌,并取得了较为优势的市场地位[4]。另外,湛江市围绕优势农业产业,致力扶持较具实力的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为主的发展模式已初步形成。同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生产和流通得到一定的改善。

为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湛江市建立了国家、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开展了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对农业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和农药残留定性定量检测。对进入大型超市的蔬菜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以保证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

2 湛江冬种蔬菜布局现状

湛江的冬种蔬菜种植主要分布在徐闻县[2.67万hm2(约40万亩)]、雷州市[2.67万hm2(约40万亩)]、遂溪县[3.67万hm2(约 55万亩)]、廉江市[2.67万 hm2(约 40万亩)]、吴川市[1万 hm2(约 15万亩)]、麻章区[0.33 万 hm2(约 5 万亩)]、坡头区[0.33万 hm2(约 5 万亩)],其中遂溪县占总种植面积27.5%,徐闻县、雷州市和廉江市占总种植面积均为20%,吴川的冬种蔬菜占7.5%,麻章和坡头区分别占2.5%(图1)。

图1 湛江市冬种蔬菜基地优势区域分布

主要种植辣椒(6.67万hm2,约100万亩)、(茄子 2.07万 hm2,约 31万亩)、菜豆(1.4万 hm2,约21万亩)、南瓜/苦瓜/黄瓜等瓜类(1.00万hm2,约15万亩),叶菜类(0.87万hm2,约13万亩),番茄(0.45 万 hm2,约 6.7 万亩)、其他(0.89 万 hm2,约13.3万亩)。其中,徐闻以辣椒、茄子为主,其次是黄瓜;雷州以辣椒为主,其次是苦瓜、南瓜、茄子;遂溪以辣椒为主,其次是茄子、菜豆、黄瓜、苦瓜、香葱;廉江以辣椒为主,其次是菜豆、茄子、番茄、淮山薯;吴川以瓜类、豆类为主;麻章以叶菜为主;坡头区以莲藕、叶菜为主(图2)。

3 湛江冬季蔬菜产业的发展优势

3.1 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湛江位于东经 110°24′,北纬 21°12′,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度地区,大部分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雷州半岛南部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无霜,年平均温度22.7~23.3℃,年平均日照在2 000 h左右,年积温8 039~8 519℃,年均降雨量1 413~1 769 mm,光、温、水等自然气候资源丰富。充分利用自然的光、热、水资源条件发展冬季蔬菜,相对于需要人工创造植物生长环境的设施蔬菜来说,投入少、效益高、生态环保,生产成本低。

3.2 土地资源丰富

湛江地势平坦开阔,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32.25万 hm2(约 1 983.8万亩),耕地面积 61.03万hm2(约915.5万亩)。在常用耕地44.14万hm2(约662.13万亩)中,约有 20.67万 hm2(约 310万亩)适宜发展冬种生产。湛江冬季蔬菜用地主要为冬闲水稻田和旱坡地。利用冬闲水稻田种植冬种蔬菜,既符合国家的粮食安全政策,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不仅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还可实现轮作的目的。若解决灌溉和产品销售问题,还可在大量低产出的旱地中种植蔬菜,例如甘蔗地,种植甘蔗平均利润只有7 500~9 000元/hm2,而种植蔬菜平均利润达52 500~75 000元/hm2,经济效益显著是农民种植蔬菜的巨大动力。湛江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和丰富肥沃平坦的土地资源,以及通过种植蔬菜而实现的土地高产出和农民高收益是湛江发展冬季蔬菜的潜力和动力。

3.3 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

湛江市地处粤桂琼三省交汇处,居粤桂琼沿海区域中心,是连接广西、海南和大西南的枢纽。处于亚太经济圈中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是北部湾经济圈重要的城市。湛江拥有海运、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综合运输体系,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交通运输网[5],使湛江的物流、人流、信息流十分畅通便利,为农产品的生产、流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突显了湛江的区域优势。

3.4 人力资源优势突出

2008年末,湛江市农业从业人员205.52万人,在广东省排名第一,农业与非农业的就业结构为65.75∶34.25,劳动人口在农业中占了极大的比重,这是湛江农业劳动力资源在量上的优势。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岭南师范学院3所全日制高校坐落湛江,全市设有职业中学、中专、中技等70余所,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这为全市的农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保障。另外,湛江市拥有71家市级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和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5 外运菜生产起步较早,种植技术基础好

湛江冬种蔬菜北运始于20世纪70年代。廉江市、遂溪县和吴川市是南菜北运的发源地,多年来经过改水治旱、调整种植业结构、建设南亚热带农业示范区和改革耕作制度[2],多措并举,使湛江冬种蔬菜生产发展迅速。目前,湛江冬种蔬菜生产技术水平较高,产品品质较佳,销售渠道较畅,经济效益较好,已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增强。

3.6 市场优势明显

全国冬季南菜北运主要集中在湛江、海南、广西、茂名等几个地区,其中以湛江的冬季蔬菜市场优势最为明显。一是种类多,现有茄果类、豆类、瓜类、叶菜类等20多种,而海南主要生产辣椒,茂名主要是豆类,广西南宁地区主要是叶菜、根菜类。二是冬季北运菜在北方各省、市的市场占有率较高。按纬度、气候因素和作物生长特性,湛江冬种蔬菜在北方大量上市期正处于12月至春节期间,正是北方需要大量蔬菜供应期,而茂名蔬菜大量上市集中在10~11月份,海南蔬菜的最佳上市时间则在春节后,湛江冬种蔬菜上市时间正好填补北方淡季蔬菜市场[2]。

4 湛江设施农业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湛江市的设施农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设施规模逐渐增大,整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的设施大棚、管道喷灌、滴灌、微灌等设施农业种植面积约6万多hm2(约90多万亩),其中设施大棚面积0.25万hm2(约3.7万亩),滴喷灌等设施面积为5.8万多hm2(约87万多亩),主要集中在蔬菜、水果、花卉三大产业。整个湛江市的设施蔬菜的面积约2.33万hm2(约35万亩),设施水果的面积约2.67万hm2(约40万亩),设施花卉的面积约1万hm2(约15万亩)。该地区的设施农业形成了以徐闻为中心的设施蔬菜、水果,以麻章为中心的设施花卉生产优势区域。其中设施蔬菜的品种主要以辣椒、番茄、茄子、黄瓜、豆类等蔬菜为主,设施水果以香蕉、木瓜、菠萝等为主,设施花卉以盆栽花卉为主。

5 湛江冬种蔬菜产业及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1 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湛江地区冬季雨水分布不均,干旱制约了当地冬季蔬菜发展。湛江旱坡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0%,绝大部分需要打井取水才能发展冬种蔬菜。湛江耕地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加之耕地面积大,约50%耕地缺水问题仍未能解决[2]。

5.2 设施农业建设标准和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设施农业具有高产、高效、节水、节能等特点,已成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6-7]。设施农业的发展对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虽然湛江市的设施栽培面积较大,但整体设施水平很低,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各县(市、区)设施农业发展不均衡。如徐闻县的政府部门比较重视设施农业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积极促进当地设施农业稳健发展。有部分县(市、区)对设施农业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设施农业发展缓慢,无特色优势产品,竞争力不足。

二是设施农业缺乏建设资金。发展设施农业的投入主要由企业和农户自筹,政府对在各地建立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或一些龙头企业给予少量扶持。设施农业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了该地区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8]。

三是设施农业不成规模,难以实现产业化生产。由于设施农业建设主要由农民或企业自行投入,导致生产基地规模小且零散,设施设备落后,品牌效应不足,辐射带动能力差,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四是设施农业的建设标准较低。虽然湛江市的设施栽培面积较大,但整体设施水平较低,大部分设施仍以简易型为主,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图3)。

图3 湛江市设施农业的主要形式

五是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化有利于增质提效,但目前该地区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很低,栽培技术落后,生产管理仍然以经验为主,仍处于较低水平,设施农业生产的产品品质参差不齐。

5.3 良种良法未能跟上发展需要,标准化生产未成规模

种子种苗工程重视不够,从事蔬菜育种的专业人员有限,蔬菜良种的引种、示范和推广与生产发展需求脱节,品种的更新换代滞后。高新栽培技术应用不够普及,与集约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生产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标准体系不完善,产品质量标准、等级标准和生产、贮运技术规程仍不配套,标准化生产未成规模。

5.4 产后配套措施不完善,市场经营规模小

贮藏、加工和包装等商品化处理滞后,加工设备和工艺比较落后,精、深加工比重很低。产品冷冻冷藏库不足,冷冻处理率低。安全检测机构不健全,设备不配套,检测能力低。市场经营规模小而分散,设施建设不健全。部分市场中介及流通队伍素质不高,运销组织相对松散。“产-销”市场对接较松散,经不起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5.5 品牌效应不突出,信息化水平较低

品牌认证及创牌工作比较薄弱,重品牌注册而轻品牌维护现象较多。因规模化经营的龙头企业较少,生产规模较小,品牌效应难以发挥。网络的蔬菜种植技术服务系统有待完善,供求信息不能有效畅通,农民主动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足。基层缺少既懂信息技术又精通蔬菜生产技术的信息管理人员,缺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蔬菜产品的网上交易量较低,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尚未成形。

6 推动湛江蔬菜产业及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根据湛江地区甚至粤西地区的冬种蔬菜产业及设施农业发展水平的状况,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打造湛江冬种蔬菜的品牌,要着力从如下5个方面入手。

6.1 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

目前,湛江地区甚至整个粤西地区蔬菜产业专业人才缺乏,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一是要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创业环境引进人才,二是要重视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并加强蔬菜生产从业者的技能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为湛江市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6.2 建设良种良法示范基地

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可以引进新品种,试验新技术,制定产品生产标准,为冬季蔬菜的高效栽培、绿色食品生产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能够提高湛江市冬季蔬菜产品的质量和外运量、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

尽管湛江地区的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传统农业的基础扎实,普通的种植者也掌握了一定的现代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但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的情况下,很多农民对高科技的产品不接受,甚至有抵触的心理。因此,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能够对农民进行技术示范,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最终能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现代农民。

6.3 加快设施农业产业的发展

受季风气候影响,湛江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经常出现冬季干旱,同时还会遇到偶然的极端低温天气(一般不会低于10℃)和台风。因此,该地区冬种蔬菜产业受干旱、台风的影响较大。为了打造“中国冬季蔬菜基地(湛江)”的品牌及高端农产品品牌,需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大力发展符合该地区实际的现代设施农业体系。

(1)大力引进高效节水技术和设备,解决冬季的季节性干旱问题。重点推广喷灌、滴灌、地膜覆盖等应用技术,大力发展以冬种蔬菜为重点的现代设施农业,把大量无产出的冬闲水稻田和低产出或无产出的旱坡地释放出来,用于发展最具优势的蔬菜产业,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实现冬种作物从低效向高效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设施农业类型。目前适宜该地区发展的设施农业应以滴喷灌设施及造价 45万~120万元/hm2的钢架塑料大棚为主。这种大棚能抵御较大台风,完全能够满足高端农产品的生产需求,如反季节的西瓜、香瓜、甜瓜等需高温的农产品。

(3)推进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设施农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特点[9],规模化的生产是强有力品牌效应的前提,是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4)积极开展设施农业“双减技术”的示范与推广。从源头上杜绝在设施农业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尽快开展设施农业“减化肥减农药”双减设施栽培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实现设施农业的绿色生产,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

6.4 加快建设信息化服务平台

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并加以开发和利用,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10-12]。通过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全面改造与装备农业,农业信息化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相关要素的智能管控、精准运行、科学管理,显著降低各种资源消耗,节约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此外,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发展环境[13],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6.5 引进一批实用技术

由政府出面,与科研院所对接,引进一批先进、实用的产品和技术。一是引进新品种选育和制种技术,培育一批适合在湛江市种植的设施农业蔬菜品种[14];二是引进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综合考虑农户、社会和环境三者效益,协调应用农业、生物、化学、物理等有效防治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15],进一步提高冬种蔬菜品质;三是引进合理的节水灌溉模式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强化灌溉和施肥技术保障,提高水肥利用效率。通过引进系列实用技术,推进湛江冬种蔬菜增产增收、保障食品安全、扩大综合效益等。

猜你喜欢

冬种湛江市湛江
湛江美术
湛江鼓舞角逐“山花奖”
漫步湛江
冬种绿肥对水稻土硝化作用的影响*
湛江市文联等三家单位扶贫送温暖
湛江市文联领导慰问德高望重艺术家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写湛江、画湛江大型书画基层采风作品选
湛江市文联领导到城月镇坑仔村扶贫
广西贺州市冬种马铃薯灾害性天气气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