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锡安的聋教育实践与探索研究*

2022-11-23杨克瑞

现代特殊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聋人聋哑聋校

杨克瑞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 南京 210038)

2016年,“赵锡安手语教学研究推广中心”由徐州市教育局发文成立。这对赵锡安来说,是了却一桩多年的心愿;对中国聋教育事业来说,则是又增加了一块中国手语的宣传推广应用阵地。赵锡安,这位从基层走出来的手语专家,2011年被“天津手语联盟”评为“中国手语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十位专家学者”之一,在中国当代聋教育教学改革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无论社会如何称誉与评价,研究当代中国聋教育的发展,赵锡安是绕不过去的一面旗帜。他扎根基层多年,躬耕于教学一线,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与不懈追求,最终成为中国聋教育发展改革的旗帜,成为公认的手语教育与推广专家。其在中国特殊教育史上,不仅留下了个人精彩的人生篇章,也是新中国聋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代表性人物。正如原江苏省特殊教育研究会理事长程益基对他的赞赏,特殊教育教师都应该向他学习,“努力钻研业务,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

一、从基层走出的手语专家

赵锡安出生于1951年,在“上山下乡”的年代,正值青春奋发之际的他被安排到江苏徐州西北部的丰县锻炼。到了1974年,赵锡安被推荐到徐州当地的沛县师范学校就读,初步实现了人生的转折。两年的师范学习生活很快过去,1976年,赵锡安被分配到徐州铜山聋哑学校工作,开始了他的教育人生。正如后来人们对他的评价:“赵锡安决心要认真地钻研聋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全身心地将自己献给特殊教育事业,献给聋教育事业,竭尽全力让这些孩子从他们原有的水平上升到所能达到的高度”[2]。

不过,对于赵锡安来说,真正走上聋哑学校的讲台之前,他还要接受特殊教育的专业学习。为此,学校很快又安排他到仍属于徐州地区的东海聋哑学校进行专业提升,特别是进行手语培训。当时学校所推广的手语,正是国家原内务部、教育部与原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63年联合发布的《汉语手指字母方案》,这是基于《汉语拼音方案》而设计的第一套全国通用手语,由30个指式来代表拼音字母,属于手指语类型。此外,为了能顺利地与聋人沟通,他还要学习很多手势语。对于肯吃苦、乐学习的赵锡安来说,经过勤学苦练,这一关总算是过了。为了更好地胜任聋哑学校的教学工作,赵锡安将手语作为与聋人交流的工具,与聋人交朋友。业务的精通也带来了他事业的腾飞。1986年,他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1987年,他被提拔为徐州市第二聋哑学校的副校长。

当然,赵锡安最为知名的还是他的手语技能。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成立,中国特殊教育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聋人和手语都得到了社会的重视,此时赵锡安的任务也繁重起来。1985年,他担任徐州市首届手语培训班教师;1987年,他主持了徐州市第二届手语培训班。经过长期的手语实践积累,他出版了关于手语研究的第一部著作——《手语:聋哑人的语言》。该书填补了国内手语教科书的空白,在中国聋教育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特别是很多新建聋校以及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如皋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昌乐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等国内特殊教育院校都将此书作为教材使用”[3]。更令赵锡安意想不到的是,该书还受到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关注,并成为他们进行国际相关组织友好交往的馈赠礼品。1990年,他再接再厉,又出版了《聋校实用语文词典》,同样填补了我国聋校语文教学工具书的空白。

一时间,赵锡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手语专家。从聋校教师到手语研究者,再到全国著名的手语专家。在全国性的各种手语培训活动中,赵锡安都是倍受大家关注的嘉宾,他也一直乐此不疲地致力于中国手语的推广。1990年,全国首届“中国手语”培训班在长沙开办,他是主讲人之一。1990年底,赵锡安又主持了江苏省首届“中国手语”培训班。他在这次培训活动中,除了进行手语词汇与句子的知识点教授之外,还穿插进行手语理论知识的讲解,很受学员欢迎。他对理论的探究精神也奠定了其后来出版的《中国手语研究》一书。此后,他又曾在苏州、徐州、南宁、武汉、拉萨等多个城市参加手语培训活动,成为国内最为活跃的手语推广员。此后,他又参与了《中国手语》的修订,以及“中国手语”国家标准的研制。能够参与这些活动,自然都是国内手语方面的知名专家,而赵锡安能够同时参与这两项工作,其在国内手语界的地位可见一斑。

二、积极倡导双语双文化教学

赵锡安热爱手语,更是关注手语的学术地位,以及手语使用者的社会地位。1995年,他在《现代特殊教育》发表了《手语是一种无声语言》一文,他在文中说,“聋人手语具有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以及表情达意的物质外壳,具有语言特点的本质,能够充当聋人交际的工具,充当聋人思维的拐棍、能够与其它语言进行相互转译,完全具有作为语言的资格”[4]。文章虽不长,但学理深刻,从语言学的角度论证了手语的语言特征,足见其对手语语言学地位的长期思考。这篇文章也在无意间引发了学界有关手语是否可以确立为语言的大讨论。讨论过程中,很多手语研究与爱好者纷纷表示支持赵锡安关于确立手语语言地位的观点,客观上推动了人们对于手语价值的再认识。

赵锡安引起的这场有关确立手语语言地位的讨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国际上有关“手口之争”的延续。自聋哑教育活动正式开展以来,有关手语教学的问题就一直争论不休,这就是国际聋教育界著名的“手口之争”。有史可查,最早系统开展的聋哑教育是西班牙本尼狄克修道院的修道士庞塞,他曾成功地教会了聋哑儿童开口说话,是口语教学的先驱。后来,另一位西班牙人波内特于1620年发表《手指字母的简化和手势语的教学方法》一文,最早提出了“手指字母”思想,可以称之为手语教学的先驱。1760年,法国天主教神父莱佩在巴黎开设了聋哑儿童训练班,这也是后来巴黎聋哑学校的发端,通常也被认为是世界上创办最早的聋校。莱佩正是观察总结聋哑人的手势动作,通过双手来比划拉丁字母,从而实现了与聋哑儿童的沟通与对其教学。他在正式创立聋哑学校的同时,也开创了聋哑儿童的手语教学模式。其后不久,德国人海尼克于1768年创办了德国的第一所聋人训练学校,1778年又迁至莱比锡,并获得了政府的认可,这也是世界上最早得到政府批准的聋哑学校。海尼克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口语沟通交流为目标,成为口语教学流派的重要代表。由此,聋哑教育的“手口之争”也开始了。值得注意的是,1880年在意大利米兰召开的国际聋人大会,却作出了抑制使用手语的决定,且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期。新中国成立后,聋教育与其它行业一样,全面学习苏联,苏联的聋哑教育是继承了德国的口语教学。因此,全面推广口语教学,是新中国成立后聋哑教育的工作方针,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初期。

赵锡安关于确立手语语言地位的思考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特别是在中国手语教学长期被压抑的情况下,重新唤起人们对于手语价值的认知,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客观而论,让聋人开口说话是最为理想的,但不是所有聋人都可以做到。在这样的现实下,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开始流行双语双文化的教学思想。

20世纪80年代,瑞典在为一些听障学生建立了最早的双语课程之后,“聋人双语课程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如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荷兰和南非等国)”[5]。赵锡安敏锐地抓住国际聋哑教育的新思潮,积极宣传推广聋人的双语教育,即汉语普通话与聋人手语。首先,他强调要充分认识手语的重要性。在他看来,聋人手语指的是聋人之间使用的自然手语,是聋人的母语。尊重聋人的母语,是尊重聋人的前提,也是尊重聋人权利的必然。其次,双语教育已成为国际潮流,中国聋教育应当与时俱进。他研究大量事实与材料发现,“在欧洲,法律规定聋人必须接受双语教育。在丹麦、挪威、瑞典、荷兰等国家,所有的聋人、健听人都是双语主义者,他们对双语都抱有积极的态度”[6]。再次,改革教学模式,重视手语教学。1997年,赵锡安去加拿大进修特殊教育;1999年,他作为团长率领江苏省特殊教育考察团赴英国考察,接触了国外先进的双语教育。他充分认识到,“进行双语双文化教学的一个前提就是先教给聋童一种语言,使他们能够运用这种语言来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这个前提最好是利用聋人的母语——手语”[7]。此外,他结合中国特殊教育的现实情况对双语教学效果进行提升,包括双语教学环境的设置,如教室环境、走廊环境乃至人际环境等,都有着较为系统的论述。特别是2004年,他的《聋人双语双文化教学研究》一书的出版发行,充分奠定了其在这一领域的学术创新地位。赵锡安无疑也成为中国聋人双语双文化教育的杰出代表。

三、努力推动聋校新课程改革

1991年,赵锡安调入徐州市教育局,负责特殊教育的管理和研究工作。作为从事特殊教育的一名教师和领导,赵锡安不仅关心手语教学,更要思考整个徐州市特殊教育的教学改革。早在1994年,他就参与了全国聋校数学教材的编写工作。随着新世纪特殊教育学校新课标的颁布,他承担了全国聋校新课程方案的研制,特别是在聋校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原则方面,他提出了要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听障学生语文学习的特殊性、聋校语文教学的差异性等观点,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在参与全国聋校教材的编写与课程方案的制订活动中,赵锡安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更为深刻,并积极倡导与推动聋校的新课程改革。

首先,深刻反思与分析传统聋教育教学的问题。他发现,长期以来,聋教育课程与教学存在功能单一的问题,即过于强调知识的获得与掌握,而没有从听障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这反映在课程的教学目标上,就是局限于认知目标,而对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诸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重视不足。这种单一教学目标的不良后果是课程教学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他还发现,在这种单一目标的引导下,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也是落后的,教学过程体现为接受性学习,机械训练、死记硬背成为了教学常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压制。

其次,重视聋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意义。他发现,新课程改革方案的重要内容与改革目标,就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听障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8]。为此,聋校的新课程改革中增加了“交流与沟通”“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引导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发展。

再次,明确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应当看到,当前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转变作为首要任务,力争使新一代公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对于聋校的课程改革,他明确提出:“新课程强调形成听障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9]。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转变,对于聋教育中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等,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对于聋校新课程的具体实施,他结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以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与学会共同生活这“四个学会”,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论述,多篇学术成果公开发表,并最后形成了《听力障碍学生教育教学研究》一书正式出版。该书出版后不仅受到了全国聋教育工作者的欢迎,也获得了江苏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四、自我评价

赵锡安从事特殊教育工作40余年,按照他自己的总结就是:尝试过口语教学法、全面交流法以及双语双文化教学法,经历过从学校集中办学发展到随班就读和融合教育,以及今天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随班就读和适量特教班为主体的特殊教育新格局。从普通教师到学校领导,再到区域特殊教育工作的负责人,赵锡安不仅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有着较高的研究水平与管理经验。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聋教育乃至特殊教育发展进步的见证人,更是改革创新的引路人,是中国聋教育发展前进的一面旗帜。

猜你喜欢

聋人聋哑聋校
中日聋人大学生体育参与比较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
聋校多年坚持用心用手“唱”响国歌
聋人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比较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聋哑人罪犯服刑期间的心理情况调查与分析
两个好朋友
浅谈聋校数学数形结合思想实施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初探新形势下如何开展聋校语文教育教学
女儿孝心无边聋哑50年的母亲开口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