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述生猪养殖技术及常见病害防治

2022-11-23李红艳

中国畜禽种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耳病圈舍猪群

李红艳

(内蒙古通辽市畜牧业发展中心,内蒙古通辽 028000)

生猪养殖过程中,饲养管理方式,病害防治情况是影响猪群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生猪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背景下,传统养殖管理技术所存在的弊端日益突出,逐渐无法满足养殖管理需求,增加了病害发生概率。为保障猪群健康生长,养殖场户应高度重视养殖管理和病害防治工作,推动养猪业健康发展。

1 生猪健康养殖技术要点分析

1.1 种公猪饲养管理技术

种公猪养殖时,首先要控制好膘情,确保其处于不肥不瘦的体重,避免过于肥胖,降低性欲,影响配种,同时也避免过于瘦弱,影响精子成活率。只有控制好膘情,才能更好地保障配种成功率。其次,做好圈舍卫生环境管理工作,定期擦拭清洁猪体,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应每天冲洗1 次,确保体表卫生。保证种公猪每天有适量的运动,运动时间控制在2h 为宜,提供种公猪的抵抗力。单独饲养种公猪,避免频频接触母猪导致频繁发情,影响发育。最后,做好饲料管理工作,科学搭配日粮,保证日粮营养均衡。种公猪饲料以精饲料为主,特别在配种时期,应保证蛋白质充足,每日补充鸡蛋、胡萝卜、鱼粉等营养物质,使种公猪具有更高的配种能力,提升精液质量,达到更高的配种成功率[1]。

1.2 母猪饲养管理技术

母猪饲养时首先要选择优质品种母猪,确保产下的仔猪具备优良的体型和外貌特性。具体来说,在选择母猪时,应优选毛色光亮、嘴长头小,耳大前倾的母猪,确保外生殖器官正常,保证具有稳定的遗传性能和良好的繁殖性能,为生长繁殖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保证母猪身体健康,这是顺利产崽的关键。在母猪饲养时,应加强营养补充,确保饲料适口性好,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蛋白质、微量元素、矿物质,满足母猪生长对多种营养物质的需求,促进母猪生长发育。定期检查母猪健康状况,如发现有患病猪只应考虑淘汰,避免对后期繁殖造成影响。最后,高度重视妊娠母猪的护理工作,配种后18~24d 和39~45d 分析母猪妊娠状态,及时发现未成功受孕的母猪,并进行针对性地处理。要控制好妊娠母猪的运动时间,妊娠前应减少运动,使母猪充分休息,妊娠中期要逐渐增加运动量,同时要补充光照,提高体质,妊娠后期要逐渐减少运动量,避免出现早产、流产等现象。妊娠母猪要做到谨慎用药,最大限度地降低母猪流产概率。控制好圈舍温湿度,保证温湿度适宜,及时做好防寒避暑工作,避免产生冷热应激。母猪分娩时要做好护理工作,合理判断临产状态,及时转入产房,难产母猪应及时注射催产素、强心针,帮助母猪尽快产出胎儿,降低胎儿窒息死亡的发生,助产时应保证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母猪子宫。母猪所排出胎衣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被母猪误食[2]。

1.3 仔猪饲养管理技术

仔猪出生后要设置专人看管,避免遭受母猪攻击或被压致死。及时辅助仔猪吸吮初乳,进而被动获得免疫抗体,有效降低仔猪疾病的发生。如产崽数过多导致乳头不够,要及时人工辅助哺乳,保证生长一致。随着仔猪的生长,需补充钙铁锌硒等元素,避免仔猪贫血或营养不足影响生长发育。尤其是硒元素,可在仔猪初生后3d 注射亚硒酸钠溶液,有效防止仔猪水肿病和白肌病的发生。适当补水,做好水质检测工作,确保水质健康无污染,及时补水有助于缓解仔猪胃液分泌不足的问题,活跃胃蛋白酶,提升仔猪消化能力,加快新陈代谢,促进仔猪生长发育。一般情况下,仔猪7 日龄时即可开始补充饲料,应遵循少喂勤添的原则,帮助仔猪逐渐适应饲料,促进胃肠道发育,同时也能减少应激反应。最后,养殖人员要严把断奶关,母猪产后21d,其泌乳量逐渐减少,无法满足仔猪哺乳需求,随着仔猪营养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此时可逐渐断奶,并配置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全价饲料,满足仔猪生长对多种营养物质的需求,提高抗病力。结合仔猪不同生长阶段,及时做好免疫接种工作,重点落实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伪狂犬病、猪流感、蓝耳病、口蹄疫等疾病的接种工作,建立免疫档案,为后期查验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3]。

2 生猪常见病害防治对策探讨

2.1 蓝耳病

蓝耳病是生猪养殖常见病,该病属于免疫抑制性疾病,其病原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尤其是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健康猪患病后会出现高烧、不愿进食、频繁咳嗽、呼吸困难、耳部等皮肤发紫等现象,行走不便,如妊娠母猪患病,极易出现早产、流产等现象,产下僵尸胎,严重阻碍猪群健康发展。

防治猪蓝耳病时,首先,要做好饲养管理工作,合理控制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保证圈舍光照通风正常,及时做好防寒避暑工作,为猪群生长营造舒适的环境。其次,定期做好消毒工作,轮换使用石灰水、新洁尔灭等消毒剂对圈舍及周边环境展开全面彻底的消毒,有效杀灭细菌病毒,确保猪群健康生长。再次,重视免疫接种工作,及时接种猪蓝耳病灭活苗,做好免疫检测工作,避免出现漏免及失效等现象,实现对蓝耳病的有效防治。最后,针对患病猪,可以使用替米考星、泰乐菌素等抗生素配合干扰素治疗,提高治愈率[4]。

2.2 猪流感

猪流感全称为流行性感冒,该病属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为A 型流感病毒,病猪患病后症状表现为高烧,食欲减退,咳嗽,鼻孔干燥现,呼吸困难,大便干结,尿液呈黄色,如延误病情,极易诱发肺炎和支气管炎,增加病猪死亡率。

防治猪流感时,养殖场户应在流行期前做好防控工作,加强对猪群的营养补充,饲喂营养均衡的全价饲料,保证饲料适口性,满足猪群生长对多种营养物质的需求,提高抵抗力。同时,密切留意天气变化,在春节秋季早晚温差较大的时节应做好防寒工作,避免产生冷应激。保证圈舍空气流通,避免污染有害气体积聚,控制好圈舍湿度,避免过度潮湿。要做到自繁自养,全进全出,有效防止疫病的传入和传出,保证猪群健康生长。此外,重视疫苗接种工作,及时注射猪流感灭活疫苗,有效防控猪流感的发生。最后,患病猪可使用复方氨基比林、安乃近、阿尼利定等药物进行治疗。

2.3 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属于人畜共患病,会对人及猪的健康造成较大影响,链球菌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危害性大,主要通过伤口、空气传播感染。猪链球菌病可发生于一年四季,潜伏期为1~3d,潜伏期过后开始发病,病猪体温升高至40℃,食欲逐渐废绝,粪便干结,严重的呈败血症病变,致死率较高。

预防猪链球菌病时要加强营养补充,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蛋白质,使日粮营养成分更加均衡,提升猪群抗病力。同时要强化卫生清洁工作,及时清理圈舍内的粪便和污水,并用清水冲刷地面,定期使用高锰酸钾、过氧乙酸等消毒剂消毒,为猪群生长营造无菌环境。及时做好防寒避暑工作,减少冷热应激,避免诱发猪病。制定免疫接种计划,从正规途径采购疫苗,做好疫苗保存工作,合理控制好疫苗接种方法和剂量,确保达到最佳的免疫接种效果,降低猪链球菌病发病率。此外,针对患病猪可使用安乃近、青霉素、链霉素、地塞米松等药物进行治疗,可起到良好效果[5]。

2.4 仔猪腹泻

仔猪养殖时,腹泻是常见病,其病因复杂,如大肠杆菌、寄生虫、应激等,均会导致腹泻的发生。仔猪腹泻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尤其是冬季和春季等寒冷季节有更高的发病率。仔猪患病后会出现明显腹泻、喜饮水的现象,不愿进食,日渐消瘦,精神状态不佳,剧烈腹泻极易导致仔猪脱水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防治仔猪腹泻时要从哺乳入手,确保初生仔猪及时吸吮充足的初乳,初乳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有助于提升仔猪抗病力和免疫力。同时,结合仔猪日龄,合理控制好饲养密度,避免拥挤。换料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禁止突然换料,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消化酶,有效改善仔猪肠道菌群状况,提高仔猪消化能力和吸收能力,保障仔猪健康生长。此外,定期做好圈舍消毒工作,杀灭细菌和病毒,防止腹泻疾病的发生。针对患病猪应对症、对因治疗,如由于寄生虫病引发的腹泻,可使用阿维菌素、阿苯达唑等药物治疗;大肠杆菌等引发的腹泻可使用青霉素、庆大霉素、氨基比林治疗,及时口服补液盐、黄芪多糖,避免脱水死亡[6]。

3 小结

综上所述,在地方和国家经济发展中,养猪业是重要的支撑力量。养猪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背景下,传统粗放化的养殖管理模式严重影响出栏率和养殖效益。基于此,要重视养殖技术创新工作,应用生活高效生态养殖技术,加强病害防治,有效降低猪病发生概率,提高生猪养殖效益,推动生猪养殖业良好发展,促进畜牧经济稳步增长。

猜你喜欢

耳病圈舍猪群
如何做好猪免疫前的评估工作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替米考星对初产母猪蓝耳病的治疗研究
猪蓝耳病临床诊断与综合防治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一种畜牧养殖圈舍的设计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雏鸡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冬季种猪蹄裂的防治方法
猪蓝耳病发病的特点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