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四重维度探析

2022-11-23李东航

关键词:文明生态制度

李东航,肖 珍

(1.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2.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国家永续发展的大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是逐步走向和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主题,深刻把握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沿着新时代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探索,提出了诸多新论述和新观点,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其中,价值理念、目标导向、实践方略、制度建设是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在构成的四个基本维度。价值理念是从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价值判断回答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目标导向是从美丽中国的战略高度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实践方略是从保护环境与绿色发展的协同实践中回答怎么建设生态文明,系统完整的制度构建是对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深入推进。

1 价值理念之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价值理念是对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关系的总体思考和价值判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价值理念:“生态文明兴衰论”通过把握文明更替规律阐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必然; “生态治理全球论”立足国际视野体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使命担当; “生命共同体论”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度反映了对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全新定位。这些创新性的价值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构成,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我国生态文明价值理念的原创性观点。

1.1 “生态文明兴衰论”阐明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明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各种进步因素的结晶,而生态关系是构成人类文明的基本向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6这表明生态发展决定人类文明兴衰。因为文明的生成、文明内容的确定、文明形态的创获,总是根源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中。“人与自然的互动是人的进化和自然界的人化相互交织的过程,也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形态转型的根本动力。”[2]离开了“人化自然”和“自然化人”的和谐交互,人类文明也就无从谈起。因此,生态与文明的辩证关联表明,人类文明的演变发展,必须重视构建生态文明。14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兴起,率先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但事实表明,资本支配下的现代文明进程隐藏着诸多的冲突与矛盾。资本的自在逻辑往往以不计代价的方式追逐利益最大化,忽视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与人自身的整体性,导致生产力遭到破坏、生态危机爆发等多方面的社会发展矛盾。这意味着,资本主义主导的现代化进程未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越发展越是陷入包括生态危机在内的多重发展困境。因此,人类文明的形态塑造、社会的持续发展、现代化的演进规律都共同指向了生态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文明兴衰论”,不仅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基本导向,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高度。

1.2 “生态治理全球论”彰显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立场

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问题,没有哪国能够独善其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3]这深刻地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蕴含的国际视野,表明了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担当姿态。新时代是一个全球深度交流、融合和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大行其道”、充满变数的时代。全球生态本应“共治共享”,但却被变局和逆流裹挟。一些资本主义大国在生态治理上失责推责,无视并破坏国际生态协定,人为地打破生态平衡,亦或向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转移生态矛盾; 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地区为了经济利益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生态矛盾,使本国的发展更加深陷生态困局。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整体性,生态关系是全球关系中基本关系之一,全球生态问题的解决必须在理念上形成正确共识,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秉承共建共享共治的价值遵循,合力共筑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才是打破全球生态治理困境的应然抉择。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1]127这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球生态问题上合作共治和敢于担当的积极姿态,标识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广阔的国际视野。

1.3 “生命共同体论”揭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本质规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4]50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核心价值理念,既深刻反映了人与自然的本质联系,又揭示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本质规定。一般意义上,“共同体”是一个多学科使用的概念,意指诸多具有共性关联事物的基本存在样态。在社会发展中,“共同体”越来越成为人们对拥有诸多共同性特征而形成相互依存关系的特定表达,形式多样的“共同体”不断出现。但从根本上看,共同体关系的本根是生命关系。“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5]410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这就规定了人与自然之间贯穿始终的本质联系是生命关系,意味着生命共同体才是诸多共同体中最根本的存在样态,因此,任何共同体都无法超越生命关系的统摄。无论是面对自然,还是处理社会关系,我们都应该自觉遵循“生命共同体”的基本共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断,阐明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和共荣的本质关系,揭示了人类发展应遵循的总体价值。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上,运用这一理念指导全球生态发展,提出“生命共同体论”[6]的新命题,这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因此,“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揭示了有机体之间最根本的规律性联系,标识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生态关系的基本规定,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度。

2 目标导向之维:建成美丽中国

准确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对理解生态文明的实践展开和发展趋向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主题,擘画了新时代建成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与时俱进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这一问题。

2.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以生态为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1]20可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进程离不开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要筑牢生态文明的坚实根基。关于美丽中国的生态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并且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同推进,这就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高度,形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开启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把这一目标确定为“建成美丽中国”,这意味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条件和衡量标准。报告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性目标:2035年,生态环境基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的生态战略部署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同向一致,深刻表明了建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同向推进。因此,美丽中国呈现的不仅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图景,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它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全新视境。[7]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一直是我国发展中的一条鲜明主线,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美丽中国的提出赋予现代化以生态的内涵,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加完善。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离开了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既不完整也不充分。总之,美丽中国目标契合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

2.2 建成美丽中国以生态文明为根本指南

人民美好生活内含生态需要的向度,美丽中国的提出不仅意味着要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美丽自然环境,而且回应了人民群众向往优质生态产品、优美生态环境的生态需要,把环境优美与生态民生结合了起来,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生态方面的目标指向。“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1]8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发展的基本保障,更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构成。从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进程来看,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生产生活,但粗放型发展方式的占比较大、资源依赖性强、利用效率不高、加之开发失度,对自然生态污染破坏严重,结果经济体量较大,但发展质量不高、结构失衡。同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间接地加剧了人与环境之间的资源性矛盾和生存危机,长期如此发展必将陷入困境。因此,生态问题制约发展的“短板”必须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化,必须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1]7可见,建成美丽中国要以生态文明为根本指南,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关照人民群众的生态需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边生态环境质量仍然很差,这样人民不会认可,也经不起历史检验。”[8]

3 实践方略之维:保护环境与绿色发展协同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只有抓住主要矛盾,系统建构实践举措,生态文明才会从理念转变为现实,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才会有思路、有方案、有成绩。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实践中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坚持保护环境与绿色发展两条主线协同推进,不偏不倚。这就从发展视角科学地回答了“怎么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

3.1 生态文明的发展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1]25建设生态文明关键是聚焦发展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义是人的发展必须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探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径。生态困境根源于人的无序发展,也必将在人的有序发展中破解。建设生态文明的理性思维是在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应该把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的发展完全对立,应自觉运用辩证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审视生态问题的症结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发展不能破环境是对的,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不敢迈出发展步伐就有点绝对化了……只要把两者关系把握好、处理好了,既可以加快发展,又能守护好生态。”[1]22这一论断进一步阐明了生态文明与实现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表明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性,即生态问题从产生到解决的关键在于发展。生态问题从根本上看是人与自然之间长期失衡发展的结果,长期多方面地无序无限开发自然资源、污染破坏自然生态致使生态问题发生,这就导致了人类社会越是发展就越发陷入生态困境,造成生态与发展相矛盾的“悖论”。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的发展与自然之间并非天然地存在矛盾,人的发展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并非只有绝对的对立状态。只要转变发展方式,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有序发展、长期坚持就能够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出两条鲜明的实践路径。一方面,针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污染的情况,狠抓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另一方面,针对不合理的发展引起的生态矛盾和资源问题,积极引导转变发展方式,实行绿色发展,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这两条实践主线协调一致,既着力于推进我国当前生态领域突出问题的解决,同时也兼顾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构建起保护与发展相统一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

3.2 守护生态的全面性

保护环境功在当下,利在千秋,良好的生态环境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到地方考察,生态始终是重要内容。他强调:“要把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8实践表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狠抓环境治理,加强对生态治理的全面领导,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对自然生态的修复和保护力度。例如,建设生态主体功能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统筹推进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流域环境的综合治理,河长制等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创新举措得到贯彻落实,构筑起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态综合治理格局,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强度和效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守护生态的目标是发展,为发展提供根基,如果只讲保护,而不关照发展,这显然有悖生态文明的发展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9]209,揭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12,阐明了保护环境与实现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两个重要论断从生产力和发展的根本上鲜明有力地表明:保护环境与发展之间并不绝对对立,相反保护环境、维护生态能够促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一方面,守护生态能够促进形成新的生产力形态,创造出绿色发展的空间,带动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保护环境能够创造出生态效益。良好生态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生态动力,能够创造出高质量的生态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由此可见,新时代全方位的守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指导生态文明实践方面的显著特征之一。

3.3 绿色发展的必然性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10]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重视通过以生产发展方式变革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强调通过绿色发展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一方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发展方式。为破解发展难题,突破发展瓶颈,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这其中“绿色”发展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明确的发展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1]32绿色发展要求生产方式向集约高效、节能低排的方向转型升级,兼顾环境承载力,实现产业结构之间的循环互通,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污染,同时,开发和利用清洁自然生产力,探索符合自然规律的生产动能。唯物史观表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意义。绿色发展聚焦生产变革,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发展的价值规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绿色发展要求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力、生态消耗、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生态因素,倡导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协调发展,摒弃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方式。生产中的绿色变革反映在生活中就要求人们形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对此,我们要提升全社会的生态自觉,让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成为人们主流的生活方式。

4 制度建设之维:建设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生态制度机制具有重大的意义。重视和加强生态制度建设,用最严格、最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有效开展和长期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4.1 凸显制度优势,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和核心所在。具体而言:一是党的领导能够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沿着正确方向行进。方向正确才能推进社会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从根本上、全局上引领我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的重要法宝。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二是党的领导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基石。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民生福祉,这就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毫不动摇地加强党的领导。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同时也要造福于人民。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就是要在制度顶层设计中,保障以更高的发展质量和更优的发展方式维护人民利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生态需求,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制度期待,从而让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2 狠抓制度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1]109。对此,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完备的生态制度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规范化、合理化的有效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决定》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要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确立起了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思路。整套制度构建覆盖从源头、过程、再到结果的全过程,采取严防、严管、严惩的设计思路,明确提出了三大制度体系:一是包括健全自然资产产权制度等7个制度构成的源头严防制度体系,二是包括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5个制度构成的过程严管制度体系,三是以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生追究制和实行损害赔偿制度为主的后果严惩制度体系。同时,《决定》也提出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等措施配合生态文明制度的实施。这就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根基。另一方面,严格制度落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99通过生态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生态行为才能得到监督,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的成果才能得到保障。由此可见,生态制度建设构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贯彻落实。

5 结 语

总之,价值理念、目标导向、实践方略和制度建设构成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四个基本维度,体现着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脉络。在价值理念维度,秉承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深化了对人与自然、生态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把握; 在目标导向维度,将建成“美丽中国”写入党章宪法,明确定位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发展导向,又表明了党治理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和意志; 在实践方略维度,坚持守护生态与绿色发展协同推进,系统地提出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各项举措,变革了“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模式; 在制度建设维度,强调了建设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更完备的制度机制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11]生态文明建设是伴随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唯有在理论和实践上深刻把握和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才能不断深入推进建成美丽中国的伟大进程,不断开拓21世纪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制度
请文明演绎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长抓政治生态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漫说文明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