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2022-11-23梁秀华

中国畜禽种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犊牛病毒性患病

梁秀华

(广西崇左市天等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崇左 532800)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迅速发展,养牛业是畜牧业发展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养牛场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养殖模式逐步从散户养殖向集约化、现代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养牛业不仅给消费者提供了肉制品、奶制品,还给养殖户和社会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在养殖过程中,常因牛只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发生疾病,其中牛病毒性腹泻就是养殖环节中常发疾病之一。该病于1946 年首次在美国纽约报道,患病牛以肠胃炎、腹泻为主要患病症状,9 年后,科学家在患病牛中发现除了有腹泻症状外,患病牛的消化道黏膜有较为严重的糜烂、溃疡变化[1],且证实了该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导致的。

1 发病原因

牛病毒性腹泻是我国二类动物疫病,其病原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与猪瘟病毒、绵羊边界病毒都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在血清学上存在交叉免疫反应,该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呈球状,其直径为40~60nm,病毒表面有以脂蛋白为主要成分的囊膜,内部有10nm 左右的环状亚单位结构,基因组是单股正链RNA。当对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进行细胞培养的过程中,可引起细胞出现病变效应。因此,该病毒可分为致细胞病变型和非致细胞病变型两类[2]。根据基因的不同又可将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分为1 型和2 型两个生物型。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毒株以1 型毒株为主,且1 型病毒株又可分为22 个基因亚型。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能经由上呼吸道、消化道进入机体,在鼻窦、口腔、咽喉、周围及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内复制、增殖,随后进入血液,造成动物病毒血症,也可经由心淋巴管和血液进入淋巴组织,在脾脏、淋巴结中增殖,引发综合性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在黏膜上皮中增殖时可引起黏膜上皮变性坏死,出现黏膜糜烂。急性病例往往会伴随免疫系统紊乱,还有可能继发其他疾病。

2 流行特点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能感染黄牛、奶牛、水牛、牦牛、山羊、绵羊、鹿、猪、袋鼠等,牛可将病毒传染给其他动物。患病牛和带毒牛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患病牛血液、脾脏、骨髓、肠淋巴结、呼吸道分泌物、眼睛分泌物、乳汁、粪便中均有病毒,这些病毒污染环境后,健康牛可经口、消化道、呼吸道感染病毒。怀孕母牛在感染非致细胞病变型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后,病毒能透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造成免疫耐受,致使胎儿在发育过程中被吸收或流产,如果胎儿能发育至足月,出生后仍旧持续感染,虽然这样的犊牛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能持续性地向环境排毒,造成环境的污染,使健康牛只患病。另外,种公牛精液中有大量病毒,当种公牛患病时,使用其精液进行冷配也都会因此患病。牛病毒性腹泻多为地方性流行,在冬季和春季更易发病,肉牛更易发病。犊牛发病时,急性病例可达25%,病死率在90%以上,还有很大一部分牛感染后呈隐性感染,无明显临床症状。

3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牛病毒性腹泻潜伏期为7~10d,人工感染时潜伏期为2~3d。根据病症的不同可分为急性型病例和慢性型病例。

3.1 急性型

多为青年牛,感染后发病急,体温上升迅速,且维持在40~42℃之间,高烧往往可持续2~3d,精神萎靡,厌食,心跳速度加快,呼吸急促,剧烈干咳。腹泻呈水样,粪便有恶臭气味且其中伴有黏液、血液,口腔黏膜坏死、糜烂,病情严重的,可看到口腔内黏膜呈被煮样,上面附着一层灰白色坏死上皮,大量流涎[3]。鼻镜部位也有坏死的上皮附着,损害部分会逐渐融合,形成痂皮。也有部分患病牛会出现趾间皮肤坏死、溃烂的症状。急性感染的患病牛病死率可达90%,发病后1~2周内死亡。

3.2 慢性型

多发生于成年牛,患病后临床症状轻微,不明显,大部分患病牛发病缓慢,可耐过。但会出现生长迟缓,排出的粪便不成型,且有恶臭气味,长此以往逐渐消瘦。除成年牛感染外,病毒经胎盘传播,犊牛因持续性感染也呈慢性型表现,多表现为间歇性腹泻,粪便内有血和黏液,随后厌食、流涎,口腔黏膜糜烂、溃疡,患病犊牛常因腹泻而出现重度脱水,体重减轻,发病数月后死亡。

3.3 病理变化

患病牛的鼻镜、舌头、软腭、硬腭、咽喉等处的黏膜有小的、形状不定的烂斑,鼻腔中有淡黄色胶冻样渗出物质,气管中有脓性分泌物,肺脏水肿、出血,切开肺部可以看到干酪样物质。消化道黏膜有广泛性糜烂,食道、瘤胃、皱胃黏膜水肿、充血、糜烂,肠壁增厚,小肠段有急性卡他性炎症,盲肠、结肠末端有出血条纹,空肠、回肠有点状出血,肠淋巴结水肿。患病严重的犊牛会出现小脑发育不全或两侧脑室积水等症状。

4 诊断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进行大致的诊断,但需要注意与牛瘟、牛恶性卡他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蓝舌病、牛口蹄疫及牛丘疹性口炎等症状相类似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需确诊应进行实验室诊断。

4.1 鉴别诊断

牛瘟多为暴发性传播,患病牛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唾液中有血,眼睑出现痉挛,体温升高,严重时可表现为下痢。牛恶性卡他热的发病多为散发,体温持续升高,结膜、角膜和巩膜有炎症反应,浑浊。淋巴结肿胀,皮肤损害严重,患病严重的可出现脑炎、腹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常发生在新生犊牛,患病犊牛的软腭上有灰白色针尖大小的脓疱,有鼻气管炎、结膜炎症状,瘤胃和皱胃中有明显病变。蓝舌病以虫为主要传播媒介,患病牛只呈现蹄冠炎、蹄叶炎,运动障碍,出现跛行,口腔糜烂,眼鼻内有分泌物。

4.2 实验室诊断

病原鉴定和血清学检查是牛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确诊依据。1980 年李佑民等使用牛肾细胞在流产胎儿脾脏内分离得到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并鉴定为1 型病毒。1981 年,我国首次对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进行血清学诊断,为该病的疫苗免疫效果评价提供了可靠的方法。但由于病毒中和试验很难适应大量样品检测,故可使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诊断,可以更好地满足大样本量的检测。我国还对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的抗原、核酸RNA 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免疫荧光检测法、RT-PCR 检测法、基因测序检测法等检测方法,以上检测方法的检出率均达到检测要求。

5 综合防治措施

5.1 治疗

牛病毒性腹泻目前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可以进行治疗,患病牛仅能通过对症治疗的方法来降低死亡率,减少养殖场的经济损失。对急性病例的患病牛,由于有腹泻症状很容易出现脱水。因此,应在饮水中加入补液盐、矿物质元素和电解多维,在纠正脱水的同时还能弥补因腹泻造成的电解质失衡、矿物质元素丢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抗应激作用,提高机体抵抗力和新陈代谢水平。当患病牛长时间发热,出现高热稽留时,容易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因此,应及时降温,可使用氨基比林进行肌肉注射或口服对乙酰氨基酚,以起到降低体温的作用,同时还应使用广谱抗生素以预防继发感染。对脱水较为严重的患病牛,可静脉注射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并在糖盐水中添加碳酸氢钠、乳酸钠,预防酸中毒的发生。该病的主要病变部位是胃肠道黏膜,可使用碱式硝酸铋对胃黏膜进行保护,用量为每头牛5~10g,与饲料混合后投喂。中草药中也有很多药物能起到清热解毒、利水止泻的作用,如葛根芩连汤和白头翁汤都能获得良好的治疗作用,也可根据患病牛临床症状酌情加减药物,煎药后的药渣也可与饲料混合后饲喂,有较好的疗效。

5.2 预防

5.2.1 加强牛场管理

由于本病在治疗方面没有特效药物,更应加强该病预防工作,在管理质量较好的牛场中牛只免疫力较高,当病原侵入机体时,有很大概率能通过自身抵抗力将病原微生物杀灭。3~24 月龄的牛只最容易发生牛病毒性腹泻,此阶段的牛更应加强饲养管理,尤其是犊牛断奶后。在饲喂过程中,应根据牛只不同生长阶段配制符合其营养需求的饲料,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调整饲料配方,确保饲料营养全面,在更换饲料时应逐步过渡,不得一次性换料,容易引起牛只应激反应,可通过3~7d逐步增加新饲料的添加比例实现换料工作。不得饲喂霉变、过期和发霉饲料,冬季应当做好圈舍的防寒保暖工作,犊牛舍应铺设垫草,以防受凉。在养殖过程中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如果使用不符合规定的抗生素,很容易导致牛只体内的肠道菌群失调,甚至影响肝、肾功能[4],使牛只免疫力迅速降低,更容易患有各种疾病。在饲喂过程中可以添加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调节牛只肠道菌群,改善牛群免疫力和抗病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5.2.2 免疫接种

自然康复牛和免疫接种牛体内都有可靠的免疫力,对非疫区牛群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进行免疫接种,免疫后15d 机体内可以产生有效抗体,基本能满足育肥牛的整个育肥过程。母牛进行免疫接种后,不仅能预防自身疾病,也能防止病毒经胎盘屏障威胁胎儿的健康。建议新生犊牛在出生后2 月左右进行首次免疫,间隔3 周后进行二次免疫,二次免疫1 个月后可对牛群进行抗体检测,如果抗体效价低应及时安排补免。

猜你喜欢

犊牛病毒性患病
犊牛腹泻病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辽中区患病草鱼体内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定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犊牛肺炎巧防治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犊牛疾病的预防保健措施
治病毒性感冒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分析
完形填空训练
高二生物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