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物化理论再思考
2022-11-23谢秋
谢 秋
(贵州大学,贵阳 550025)
关于卢卡奇的思想大致可以划分为一正一反两个维度。反的方面是他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即他的物化理论。正的方面是他对于新革命道路的探索,即他的“总体性”辩证法。论述的是在十月革命的大背景下如何坚守住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问题。“物化”一词贯穿《历史与阶级意识》,它是指人的活动与劳动变成了与自身相对立的东西。卢卡奇是在韦伯的“合理化”思想和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他自己的物化理论的。
一、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思想之源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来源于马克思和韦伯的思想。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的理论。卢卡奇是根据韦伯的“合理化”思想和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思想来提出他自己的物化理论的。
(一)韦伯的合理化思想
韦伯认为,西方传统社会的经济系统、科学艺术甚至是国家都处于传统的宗教和道德的合法性压力之下。何谓合理化,即根据计算来加以调节的过程。根据这个理论,生产中的不可计算的东西是不会被承认的,有差异的内容是被排除在外的。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对象只能不断被划分为相似部分,以方便可计算。劳动对象成为了一个个独立的部分,和整体之间便失去了联系。生产的主体方面,劳动者的创造性在合理化原则下只能是错误的源泉。因此,劳动者的劳动变成机械被动的劳动,即马克思所说的人隶属于机器的状态。
(二)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思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不是卢卡奇物化思想的文本支撑材料,这是我们需要记住的一个客观事实。尽管马克思的《手稿》问世以后,许多人认为卢卡奇的物化和马克思的异化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我们要知道卢卡奇写《历史与阶级意识》时并没有看过马克思的《手稿》。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卢卡奇的思想敏锐之处。他参照的主要是马克思成熟时期的思想,包括《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具体来说是商品拜物教思想。卢卡奇在《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开头就写“商品拜物教是我们这个时代、即现代资本主义的一个特有问题”[1]。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了“幽灵般的对象性”,它以自律性不断进行下去。卢卡奇的物化就是从他对于商品拜物教思想的思考而得来的。
卢卡奇在继承韦伯合理化思想和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的基础上,把二者糅合起来,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物化思想,他因此而提出了物化意识这个具有他自己特色的理论。
二、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分析过程及含义
(一)卢卡奇物化理论分析过程
首先,卢卡奇通过现实本身来说话,接着追问历史,找出规定性的原则来,最终来理解当下的社会现实。其实这样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法并不是他所特有的。
商品形式成为普遍形式的资本主义现实,必然导致物化现象。商品形式成为普遍形式,就是我们常说的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这是劳动对象方面的变化。在主体方面,抽象劳动不再是人们脑袋中经过计算得来的东西,实际发生在生产过程中了。卢卡奇所说的物化其实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获得了“物”的性质,这就导致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变成与人无关的东西。它是自律的,它自己给予自己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它还是合理的。
卢卡奇对劳动分工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由此提出了劳动对象的专门化。分工体现了人类生产力不断进步的过程,但是卢卡奇的关注点并不是这个。他关注的是在社会分工的发展历程中,劳动主体和客体各自发生了什么变化。他说在劳动分工过程中,劳动对象逐渐被划分为相似的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联系也逐渐被切断。在主体方面,由于劳动对象的不断切割,劳动者只能做着相似的工作。特别是在机器的作用下,劳动者的劳动就不断地机械化和定额化。
卢卡奇把韦伯的合理化思想引入劳动过程,得出时间的空间化的结论。时间与人发生远离,时间下降为可测量的东西。这就是说,在相同的时间内,你的劳动和我的劳动不存在差异。在合理化原则的作用下,劳动对象和主体中不可计算的东西都不被承认。有差异的内容都被排除在合理化原则之外,来源于工人的创造性内容只会是错误的源泉。工人只能采取直观的态度,劳动过程变成合规律的过程。
物化变成了人的普遍命运。每个人都是孤立的原子,他所面对的是那个合理化生产过程。人们之间的联系也是通过那个合规律的过程。人与人的关系获得了“物”的性质,人与人的关系也进入了合理化。人与自己的劳动对象的关系和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都被切断,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切断。他论述“物化”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普遍命运并不是从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去论述,而是通过论述生产领域的物化,人的劳动成为异己的力量,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物化来论述的。
(二)物化的含义
物化是指人的劳动成了客观和对立的东西。客观方面,人们不能改变刚出现的事物规律。在主观方面,人的劳动成为了异己的东西,与自身相对立。劳动成为一种商品,不依赖人而自己运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因此,资本主义时代的特点是,对工人本身来说,劳动力是归他所有的一种商品形式”[2]。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物化成为必然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所掩盖,获得了物的性质。这个关系变得与人无关,变成自动且合理的过程。
卢卡奇的物化与马克思的不同。马克思曾提到过物化的问题,“物化”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对象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交换价值=物化在产品中的相对劳动时间”[3],二是指由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反过来成为一种异己的东西,成为与人相对立的东西。卢卡奇的物化与马克思的物化第二层意思相近。
说到“物化”就不得不说一下“物象化”和“事化”。研究马克思思想的很多学者都认为“物化”和“物象化”没什么区别。但也有人持不同的观点,比如刘森林则认为“物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现象,而“物象化”“事化”比“物化”更严重。他指出“在马克思那里,物化是未经反思的自然状态而物象化则是意识有所反思甚至奥秘已被看穿的非自然状态”[4]。所以“物化”只是一种低级阶段的自然现象,而“物象化”则是一种非自然状态。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卢卡奇的“物化”和马克思所说的“物化”存在不同之处。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物化”更偏向“物象化”。因为卢卡奇所提出的“物化”所要研究的是主体间性,更为重要的则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物化与异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马克思的《手稿》公开发表之后,许多人认为卢卡奇所提的物化与马克思在手稿中所提的异化存在很多共同之处。马克思的异化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涵义是,生产出来的产品本应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变成了限制人的东西。卢卡奇的物化当然也有这层意思,但更为重要的是指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物化。他的物化是指人们的社会关系必须通过一个“物”(生产过程)来联系。这个生产过程是自动且合规律的,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作为劳动主体还是劳动对象的差异性都是被剔除之后才进入生产过程。所以,社会变成只认能计量的东西。但实际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不能单纯用量去衡量,比如说感情,爱情、亲情都是难以衡量的。
面对发达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自动的生产过程,首先是劳动者的劳动是异化的。每个人只能做属于他自己领域的工作,他的才能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其次,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们的关系只能通过自动的、合规律的生产过程来体现,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社会关系的物化。以上都是属于社会存在方面的物化。社会意识会随着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人们的现实生活发生了物化,社会意识的物化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并不是说人们的意识发生了物化,那么就能改变现实的物化状态。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人们意识到了物化现象,却加重了人们的物化情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种种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私有制的存在,是造成物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物化意识是卢卡奇独具特色的内容。卢卡奇根据韦伯的合理化思想和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物化思想,其中独具特色的是物化意识。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意识已经被物化了。物化现象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普遍命运,物化意识必然会成为一种普遍的意识结构。物化意识产生之后,它又加剧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物化意识具有直接性和普遍性的特点,直接性是指它不见内容的意识,是形式上的意识,而普遍性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心者、劳力者,精英、大众等全都沦为大众。
解决物化的途径是让无产阶级觉醒阶级意识。就像卢卡奇自己思想的两条线索,一条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无情的批判,是他的物化理论;另一条是批判之后要建立一个怎样的社会以及怎样实现的问题,是他的辩证法所要研究的内容。他的辩证法我们称为总体性辩证法,是一种积极的辩证法,即它批判性地提出新的东西。他信仰未来是共产主义社会。他认为人们的意识已经物化,而解决物化问题的途径,是让无产阶级担负起历史使命,觉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作为无产阶级这个阶级中的个体都能觉醒意识,我认为它更偏向于有知识、有文化的无产阶级中的一小部分。
三、物化理论的启示
(一)适度的物质追求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生产对任何社会都很重要。“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生产的重要性,劳动是一个社会存在的基础。任何一个社会都要进行生产。不过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在生产上存在着质的不同。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是以单个人独立生产为出发点,单个人和一般劳动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商品交换、交换价值和货币等来表现的”。而共产主义的生产,单个人的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劳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以私人劳动为基础,要顺利实现资本循环的话,必须要使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而到共产主义社会后,生产直接是社会劳动,不需要经过这个转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哪个社会,生产都必不可少。
卢卡奇的物化批判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适度的物质追求能够促使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当然也存在物化现象。但是我认为,物化对于当前的我们来说不仅只存在拜金主义、获取不正当利润等缺点。只要正确对待它,合理利用它,也存在很多优点。合理分工,既保证效率也保持住部分和整体之间的联系。只有不断发展生产,我们才能实现共产主义。
物化产生的一个最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分工的太过细化,这是它的缺点。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它也是优点所在。只要我们合理地加以利用,就能推动社会进步。社会分工是必须,因为社会分工可以提高人们的生产率。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社会分工意味着它能够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来进行生产,从而来交换本民族没有的。这个意义上,人们也就产生了交换的需要,从而使世界越来越紧密联系。
(二)提倡包容性文化,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
差异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所以我们应该对差异保持一种包容的态度,不断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部分。世界纷繁复杂,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每个人好像都是麻木的,都是“机器的附庸”。一切都要按照价值规律进行等价交换才具有意义,所以每个人的劳动只存在量上的差别。也只有这样才能转为被社会承认的有价值的劳动。因此,每个人都被抽去了不被承认的部分才进入生产过程。这种“趋同性”使同一个部门的人做着相似的工作,失去了人们独特的创造性。这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是我们不应该提倡的。我们希望的劳动状态是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自由自觉地劳动。我们鼓励创造性,包容差异,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这里所说的包容性文化是指我们要提倡一种能够容纳差异与不同的文化。一个合理且强大的社会,应该是可以接受不同的,每个人都能够有自己的特性,当然这也要在不违背道德法律基础上。卢卡奇认为在合理化的原则下,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都是相似的人,人的创造性在合理化原则下只能是错误的源泉。生产者与劳动对象和他自己都失去了联系,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切断。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在合理化原则下,人的创造性成为错误的源泉。所以,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应对物化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