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研究

2022-11-22李婧

中国新通信 2022年16期
关键词:教学信息化教育技术

摘要:教学信息化背景之下,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提升高校英语听说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质量,满足高校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需求提供了新模式。本文以信息化教学环境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背景,通过分析高校英语听说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听说教学评价模式进行了尝试性探讨,以期为建设高质量的英语教学课堂提供相应的参考,让教学评价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并最终实现高质量的高校大学英语听说教学。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学信息化;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一、引言

课堂教学评价即教师对教学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以评价教学质量,并根据教学评价结果及时调整课堂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发展日益迅速,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更先进教学方法的要求,而信息化教学的引入则为应对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对提升教学课堂效果、规范教学评价体系的作用日益凸显。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课堂各构成因素在教育评价中的价值与意义,重新审视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借助信息技术设计可行、多元的评价量表,并根据各项评价结果完成教学效果升级,同时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课堂参与感,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促进学生朝着更优的方向发展。

二、教学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评价问题分析

(一)教师教学评价意识和能力薄弱

学者普遍认为,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在确保课堂教学评价活动的展开和教学质量提升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目标,利用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标准,分析评价结果。最终通过评价结果发现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并适时作出调整,以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和意识对于教学效果而言极为重要。

国内学者们对于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的起步较晚,直到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简称《纲要》)中,才第一次明确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此后,学者们对于教学评价的研究才转向过程评价研究,并借助了计算机技术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自《纲要》发布以来,尽管各高校英语教师做了长达20年间的研究,但研究成果参差不齐。部分高校教师,尤其是水平较低的院校,并不了解何为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意识和能力普遍薄弱,更无从谈起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大部分高校教师只是单纯地完成教学任务,只上课,不评价,做起了“甩手掌柜”。教学与评价分离,教学短板自然无法得到弥补。

(二)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课堂教学行为是指在课堂上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以及行为主体之间在采取一定手段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行为活动的总和[1]。受传统英语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英语课堂的教学工作展开之中,主要是采用人力教学的方式展开,教师在此中发挥出自身的主体位置,从事课堂中的展示、疑问、口语口试等工作,并人工生成课堂教育评价[2]。大部分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多以教师为中心开展听说教学活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无法激发主动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参与感较低。教学中,教师过度强调教和学的因果关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将学生边缘化,只重视前者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而忽视后者在教学中的意义,导致了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3]。大学听说课堂教学只集中在“学生听,老师讲”,无法参与到与老师的课堂互动中。教学评价方式是单一的教师评价,严重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一分子,在教学评价中的作用。

基于一项大学英语课堂的同伴互评研究发现,只有当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成为评价的主体,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参与体验及时调整评价的每一个环节时,评价才能充分发挥促学的作用[4]。因此,教师应探索更优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在大学听说课堂活动的参与度,继而参与到教学评价中,以评价促教学。

(三)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

受到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理念、教育技术能力的约束和限制,教师难以制定符合自身高校学生水平的科学评价量表。大部分高校虽制定了统一的评价标准和量表,但评价标准脱离学生基础、脱离教学实践。缺乏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人数、不同基础的学生差异化的评价标准。且教学评价主要以教师的主观感受为标准,对学生课堂行为的过程性评价不能做到严谨和公平。技术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核心力量。而教师则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技术与资源的利用者。因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升至关重要[5]。在信息化教学环境高速发展的今天,部分教师在听说课堂中仍然局限于课本附带资源如光碟的使用。教学过程性评价以线下的纸质材料为依托,难以打破空间、时间的局限。此外,大部分高校教师在英语听说课堂教学评价中更重视结果性评价,缺乏过程性评价。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系深受应试文化的影响。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更重视和关心考试结果,单纯地将阶段性的成果通过考试的方式体现和总结,评价也多基于期中和期末考试结果。因而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

三、高校英语听说教学课堂模式探究

教学信息化是指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信息化教学工作中,教师有必要加强教学评价意识、提升教学评价能力,丰富教学方法,加强教育技术的掌握能力,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此外,教师应采用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与教育的逻辑性,最终为课堂教育與信息技术结合做出准备,实现教育课堂优化的目标[6]。英语听说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与学生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相关内容的收集,了解英语听说教学中的重点,吸收其中存在的优秀部分,整理经验,为之后的英语教学工作打牢基础。

(一)加强教师教学评价意识和能力

首先,高校教师应主动了解听说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内容和要求,主动学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并根据该标准的要求,查缺补漏,在教学课堂中主动向该标准靠拢,树立完整的教学理念,唤醒教学评价意识。其次,高校应加强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评价的培训。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进修课程应将形成性评价作为重点内容,教师除了将主要精力用于备课和课堂教学以外,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去反思自己的评价实践[7]。

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评价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及时反思教学评价结果并适时调整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应领悟到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以评价促教学。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不断提升的今天,教师还应积极主动学习高水平院校的评价理念、评价标准及其最新研究成果,探索和形成适合自己院校和学生水平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标准。

(二)评价方式多元化

过程性评价如何多元化?如何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听说课堂更为生动、立体?一方面教师应打破传统的灌输式上课模式,借助教育技术、网络资源,设计更生动有趣的线上线下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各种新兴的教学平台(学习通、雨课堂、钉钉等)如雨后春笋,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教师应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教育技术知识,与时俱进。

首先,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在上课之前明确课程考核占比和内容,引导学生重视过程性考核。在课堂活动中可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比如,在听说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小组合作式教学。学生针对教材,就相关话题进行模拟对话、听写训练,以训练听说能力。授课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适当引入主题相关的视频,提高学生上课兴趣。课后布置课外章节任务。例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考学习内容自行编演一段小对话,以视频方式提交,老师和学生在下一次课堂中给出评价。小组式教学为听说教学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教学情境更加丰富,学生参与感加强,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网络资源搜集能力可在此中可有效练习。

其次,整合资源、建设稳定的听说课堂网络平台。教师以课程组为单位,充分利用学习通、雨课堂、钉钉等教学平台,合力构建大学英语听说课堂网络平台。教师整理和开发网络资源(如课程相关音频、视频、图片、文档等拓展资料)上传至网络平台,并设置任务时长。此外,可在网络平台布置口语作业,学生以视频或音频的方式上传,教师针对学生作业给出评价。基于自身具体情况,水平相近的高校之间还可共享课堂网络平台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网络教学平台下,学生可随时随地学习,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学生与教师之间可随时互动,有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当然,要实现这一点,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让学生在网络学习时不卡顿、无障碍。

(三)制定差异化听说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教学评价要顺利实施起来,教师是冲锋的“一线战士”。课堂教学评价理论是教师课堂评价行为的出发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进行的一切评价活动的依据,也是教师课堂评价意识的源泉[8]。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教学评价理论修养,研习最新研究成果,参加该类会议与培训,学习最前沿的教育技术,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突出教学评价的作用。其次,教学评价标准的设计应该多元化。高校可以聘请具有教学管理经验和评价专业知识的人员,设计与教学环境相适应的评价方案,切实将评价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此外,评价设计还须考虑其他诸多环境因素,如生源、所授课型、教学模式(如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远程教育)等[9]。评价可以是打分制的量表,也可以是线上线下的问卷、访谈、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的类型,评价主体可以是学生互评、师生互评、学生自评。针对不同专业类型、班级人数、学生水平设计差异化评价标准,不可“一刀切”,最后,过程性评价应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避免评价单一化、片面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教学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听说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在教育技术作用日益凸显、教学信息化、网络化进一步发展的今天,大学教师听说课堂中应用教育技术、提升课堂质量和教学评价质量的能力仍然相当有限,教师缺乏教学评价意识和能力,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评价主体地位。高校教学评价无法达到差异化,主观因素强,结果用处不大。教师应提高教学评价素养、丰富课堂活动设计、制定差异化教学评价标准任重道远。教师要敢于走出舒适圈、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信息平臺,探索走出适合本校师生特色、符合本校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化教学评价标准,使其服务于教学过程,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单位:李婧    兰州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  考  文  献

[1]王娇娇.实践与反思: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以六所中小学校为个案[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2]耿毓谦.混合教学模式下的高校英语视听说课堂与体演文化教学法[J].大众文艺,2021(14):188-189.

[3]钟启泉,岳刚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课程意识的回归[J].中国民族教育,2004(2):33.

[4]周季鸣, 束定芳. 同伴互评中的教师实践与学 生认识互动研究[J].外语界, 2019(5): 64-71.

[5]张一春.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模型建构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4(5):26-29.

[6]田伟娜.“雨课堂”在中职英语听说课堂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2021(04):142-143.

[7]潘鸣威,冯光武.质量是核心,评价是关键——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评价要求[J].中国外语,2015(5):11-16.

[8]郑丽伟.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2(1):13-17.

[9]金艳.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评价——理念与实践[J].中国外语,2021(3):4-10.

猜你喜欢

教学信息化教育技术
以项目化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努力提升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水平
中等职业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
伴随教学信息化发展的经管类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从《ET&S》与《电化教育研究》对比分析中管窥教育技术发展
从教育技术的视角看数字化教育出版
探讨高校教育教学中数据挖掘技术的有效运用
信息化引领教育,语文课堂跨入“新时代”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