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定制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2022-11-22叶勇
摘要: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岗位需求在不断变化,教学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需要教师结合目前职业岗位的相关要求来展开具体的分析与探索工作,以此来实现满足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并有效推动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的成长。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工作来说,主要是为社会提供更多专业化现代化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智能化助力。因此,相对来说教学针对性会强一些。就更新需要从社会岗位入手开展相关教学和分析工作,以此来实现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岗位定制;高职教学;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一、引言
作为高职院校教师来说我们在落实相关教学工作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发展,同时加强学生对于社会现实的认知,需要从岗位定制的角度入手开展具体的教学设计工作。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更是如此。作为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来说,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即注重理论知识的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也应该结合岗位需求的实际,与相关企业交流,深入了解实际需求和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展开课程的教学活动,更何况是专业课程。然而通过相关调查,在实际的高职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中,尽管教师有结合岗位教学的意识,但缺乏创新,以至于与当前的高速发展的社会化岗位需求逐渐偏离,这样一来是无法有效地推动学生获得发展。
二、立足岗位需求展开教学的作用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常常更加注重实践教学,以期达到以职业需求为主导的课堂目标。通过相关的分析和探索能够知道,高职计算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能够做到立足职业需求,展开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竞争力。这也是立足岗位需求做好课程设计的作用之一。在现在的社会环境来说,工作机会减少,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压力非常大,这就要求学生的竞争力相对较好一些才能具备优势。而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其中最为主要的竞争能力,便是学生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基础。通过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给学生进行一定职业能力的培养,能够在未来进入社会的时候,花费更短的时间,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以此来实现学生社会竞争力的发展。
(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素养
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往往能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基本能适应职业需求,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素质。对于高职学校来说,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获得好的就业,以及学生的就业率,是学校口碑的标榜,以及日后招生的希望,想要保障就业率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教学素质上。而通过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能够看到并不是每个教师都会主动进行教学素质上的提升。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做好对学生进行职业需求的培养,就需要加强教师对于岗位的认识。教师形成了岗位认识之后,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此来实现学校教学素质的提升。
三、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模式“一刀切”缺少岗位针对性
我国的高职教育仍然强调通识性教育的教学目标,我国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不同的行业领域信息化程度也在提高,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要求也是差别很大的,如果一味地进行通识性的计算机教育往往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模式比较丰富,既有普通高考的学生还有部分技能高考的学生,学生的来源比较丰富,所以,肯定会出现有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别较大的情况,在简单的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很难因材施教,让学生有学习的获得感,学到有价值的内容。
(二)教学教材与企业实际需求有所偏离
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更多的是在于实践操作积累技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导致新的技术内容更新也比较快,但实际的教学中使用的教材知识点更新都比较落后,导致学生不能及时地了解和学习到前言的新技术和知识,自然学习效果就比较差,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的学生综合技能相对就比较差,找工作没有优势。尽管部分学校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对教材做了一些调整和修改,但由于教师长期处于教学一线,没有办法涉足每一个产业和专业,对当前新的技术内容了解得不够全面。另外,还有一些学校在教材的革新上比较热衷于前沿技术,有点脱离实际教学环境,缺乏实用的针对性,无法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
(三)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
在高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明确指出,高职院校主要是向社会提供专业型的职业人才。所以在高职教育中,其中最为具有特色的,就是教育过程中,所凸显出来的职业特性。即便是在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需要考虑结合学生的职业特性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展开教学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综合竞争力。然而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围绕教材中的内容来展开,并没有结合当前的职业发展趋势或者是案例进行教学补充。这样一来,就忽略了职业教育中的强调的职业特性,也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四)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高职计算机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没有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只是从教学设计来展开,过分依赖课本内容,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目前基本上还是书本知识教育为准,而对于其他方面的内容,反而容易形成忽略。但在计算机教学中这一点内容也不例外,很多教师知识简单让学生结合教材上的案例进行上机操作,但是没有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反馈的问题以及知识点进行探究与分析,从而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思路和综合能力造成不良影响。
(五)整體课程发展滞后
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其中整体的课程发展相对来说,比较滞后。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现在的学校课程教学管理中,随着教育科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课程管理新理念。当前的教学活动还是以多媒体教室的理论讲解为主,搭配部分课时的上机操作练习,这种方式既能保证理论的教学也能兼顾实践的操作,具有一定的优势,也能让学生学到技能知识,但没法维持学习的持久性,不能保证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整体发展,不能很好地推动职业技能的养成。
四、计算机专业的岗位分布
(一)硬件或软件销售/售后技术服务岗位
由于IT产品的特殊性,对专业化程度要求比较高,无论是从事产品的销售人员还是售后的技术支持都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Web网站的开发建设、维护与管理岗位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基本上所有的企事业单位都有相应的软件需求,包括软件网站的开发、运行和后期的维护,内部网络的规划布线,还有最重要的网络维护工作也是需求量很大的。
(三)多媒体技术岗位
随着短视频,自媒体的兴起,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在多媒体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设计类的岗位、动画制作、视频制作甚至是PPT制作等。
(四)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岗位
随着我们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加快,几乎各行各业都有自己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尤其是大型重要的信息系统均需要专门的信息系统操作维护人员,尤其是大数据时代很多企业的数据信息量大,还需要专门的数据库信息维护人员。
五、基于岗位定制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探索
(一)工匠精神培养
结合新教育法的内容,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做好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工作。所谓的工匠精神,实际上指出的是一种职业精神,基本包括了敬业、精益求精、专注、创新等方面。高职院校主要开展的是职业教育,学生日后步入社会走向各个职业舞台,职业精神的展现就显得尤为重要。新教育法中明确提出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对学生的教育渗透工作,而工匠精神则是根据我国传统文化中匠人日复一日、雕琢改善工艺,追求细节的行为,从而提炼而成的精神品质,展现的是过人对于精品的执着与坚持。因此,可以说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必须完成好工匠精神的培养,培养工匠精神能够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
那么在高职院校教育活动中,如何做好工匠精神的培养渗透呢?可以从两个方向来展开。一是理论渗透。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在他们平时的生活中,应该了解或者是听到过工匠精神这一词,但是对其中的内涵不甚了解。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授课工作中,可以通过列举我国古代工匠精益求精,不断探索的故事来给学生解释什么是工匠精神,从而让学生能够对这一概念形成基本的了解。二是实践感受。作为高职院校教学来说,实践课程必不可少。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平时的专业实践中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反复实践,从而找到最佳的方式,以此来落实学生工匠精神的形成。
(二)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展开课程教学
在高职计算机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本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从而展开相应的课程教学活动。对于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来说,每一学年之间都不会有太大的个性,因此就教材内容本身来说,没有太多的差异,但是教师在给不同基础的学生上课的时候,需要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在充分考虑专业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课堂教学设计,从而去完成以职业需求为转移的课堂教学,达到提高学生职业的目的。
(三)形成基础+应用+行业的课程教学模式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更偏向于动手实践,但又不能脱离理论学习,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形成基础+应用+行业的课程教学模式。“基础”要求立足课本内容,学好理论知识,夯实基本功。“应用”是指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在实际应用中使用基础。“行业”是指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多参与动手实践,提升行业的知识运用能力。按照这样的模式,学生能提升自身知识能力,同时还能提高职业能力。教师在讲解某一操作案例进行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阅读,对其中的操作步骤进行细致的讲解。讲解完成之后,教师要让学生互相之间,根据操作步骤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互相的提问。而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结合自己以后的职业,进行一定的角色扮演提问。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要完成自己职业的具体内容,从而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知识基础的发展。
(四)创新实践教学的理念
计算机专业教育非常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机械性的实践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实践教学的难点在于需要学生有浓厚的专业学习兴趣作为前提条件,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加深学生对于计算机专业内容的认识,还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入好专业门”关键在于如何在课程开始前的时候进行专业教育,以当前热门的技术为作为素材,积极引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多组织开展一些计算机方向的知识讲座,提高学生对本专业本行业的全面认识,增强职业自信心。学校与行业内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在理论课程之外提供更多更全面的真实实训和岗位实习机会,聘请企业工程师参与实训项目的教学指导,模拟企业工作场景,真正让学生在理实一体的教学环境下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五)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方式
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要求动手实践的内容较多,重复一些简单的代码实践练习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帮助不大。需要集合生活实践,设计教学项目案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还需要注意项目的内容要符合当前知识点范围,尽量精炼易懂。高职学生基础不是很好,学习能力有限,他们平时积累的知识基础有限,因此有些知识点会有一些难度,部分基础好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也能从各种资料中找到一些解决办法,但大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有限,很难通过探讨轻易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容易打击自信心,学习的积极性慢慢被消磨了,不能很好地激发学习热情。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探究课程中,要综合考虑学情,合理的选择精炼易懂的实训内容。在进行实训项目教学之前,尽可能做好项目构建前的咨询。对于00后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个性鲜明,想法独特,通常都有自己的思维意识和能力,对于课本知识的探究,需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从而形成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项目,保证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六)培养合作意识
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无论是课后作业还是最后的课程考核基本上都是要求独立完成的,很少专门的考察同学们的合作意识。而从事计算机相关的工作,合作正是岗位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无论是从事偏向应用类硬件岗位还是偏向开发类的软件岗位,都要求有较高的合作意识。所以在进行实训项目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分组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小组内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去完成共同的目标,相互合作,共同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小组决策,提高学生的项目实训效果。
六、结束语
一般来说,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岗位信息和学生需求的具体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获得学生水平和能力的具体专业要求。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结合专业的岗位需求数据来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整合、教学模式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等方面,结合信息化手段、资源、各种教学方法,探索与岗位要求高度契合的多维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现高职学生更好地职业发展。
作者单位:叶勇 武汉工程职业技術学院
参 考 文 献
[1] 周扬帆,王成.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分方向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8(23).
[2] 张福林.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及策略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08).
[3] 宋凯. 基于岗位定制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4(5):3.
[4] 曹秀平. 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计算机教学研究与探索[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