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模型研究与实践

2022-11-22周苗苗崔晓霞

中国新通信 2022年16期
关键词:院校信息化高职

周苗苗 崔晓霞

摘要:本文聚焦教育强国和教育现代化发展理念,以线上教学为切入点,在国内外对线上教学的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基础上,结合各高职院校线上教学问卷调查,将线上教学成果衍生、拓展,经过多校联合实践,形成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要素及任务分解。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法”梳理逻辑关系,构建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模型,应用于“线上教学”、“教学能力比赛”中,经过信息化教学专家和优秀一线老师论证后,将模型进一步修正、完善,为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字: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模型;实践

一、研究背景

(一)多措并举,层层递进——“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改革迭代

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体系变革的内生变量,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教育应用将得到更多关注,教育行政部门继续出台新的政策以推动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1]。新时代赋予职教老师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提升在信息化教学中的胜任能力,因此,如果能够构建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模型,可以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优化,科学制定培养路径,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将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二)转危为机,技术革命——特殊时期防控期间线上教学改变了教学生态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线上教学成为教学主渠道之一,线上教学打破了线下课堂或实训室面对面的传统模式,给学生端和教师端都带来了开放的教学体验。我校在特殊时代情境下借助线上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改变了学生的学,改变了学校的管,并且营造了开放式、泛在化、个性化的学习生态[2]。在应对危机开展的在线教学实践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了飞跃提升,我们应将特殊时期倒逼下的“临时教改”转化为“质量行动”,以“学习革命”推出“质量革命”向縱深发展,但特殊时期期间大规模线上教学实践也暴露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短板与不足,所以构建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模型迫在眉睫。

(三)趋势变革,勇立潮头——特殊时期时代提出信息化教学能力新要求

线上教学期间,不少职业院校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重塑了教学格局,认为信息素养与学科能力已成为教师素养的“双核要素”。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制作、教学手段与方法运用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特殊时期时代的“双线”课堂,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达成规模化培养与个性化教育的有机统一。另外,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落地,也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何为教师打造一个可持续提升的平台,能不断适应信息化教学发展的要求,也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模型。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欧美一些国家已经制定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关标准,例如欧洲e-Learning协会,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分解为五大项指标,分别是:教学准备、教学实施、鼓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行教学评价[3],并且希望能够通过培训手段提高教师对技术的认识,从而改善教学质量。2014年美国新媒体发布的《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也指出“教师数字媒介素养不足”,已经妨碍高等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2-3],在国外,对职业教育院校教师信息化能力的研究,还涉及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问题的讨论,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下,以学习与教学互为依托,推进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培养,最终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进行高级检索,使用“篇关摘”检索,输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搜索资源共计1442篇,2010年之前发表的资源仅有27篇,由此可见,国内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关研究起步较迟,进一步细化筛选,输入“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搜索到资源共计134篇。从数量统计可以看出,国内相关研究主要开始于2012年以后,近10年资源篇量随之上升,从研究内容上划分,资源内容多数是对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发展情况、能力影响因素、发展目标、能力提升策略和学校支持制度等方面的研究,而对能力结构的构成要素研究较少[4]。从资源类型的维度来看,研究成果主要以“期刊”的形式来呈现,检索到的134篇资源中,硕士论文只有4篇,没有博士论文,由此说明对于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还不是很深入,此领域研究的深度、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

三、研究方法和应用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分成三个阶段:理论研究→模型建立→应用分析。研究过程主要应用以下方法:

1.文献研究法:知网收集近10年文献资料,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寻找本课题研究的新发展,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支持。

2.调查法:针对各项问题以调研、考察、问卷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搜集材料,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3.访谈法:在安徽省信息化教学指导专家组和一线教师选拔六名专家,从信息化教学认知、能力、素养和特殊时期期间线上课实践经验等多方面进行深度访谈,论证建立模型各要素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4.行动研究法:通过开展一系列信息化教学公开课、专家培训、指导教研活动,对研究内容探索、分析、综合、归纳、总结,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和理论。

5. ISM法: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是多方面的,各方面之间相互影响和依赖,ISM法考虑到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效解决了模型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和相互反馈,更能理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模型建立

对于模型要素的确定主要是参考国内外“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的研究,结合特殊时期时代“双线”课堂实践和专家经验,一共包括四个一级指标,分别是信息化教学课堂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实践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法简称 ISM 法,通过系统元素间相互影响关系的辨识,将错综复杂的系统分解为多级递阶结构形式,使元素之间的关系层次化、条理化,从而展现出系统的内部结构[5]。 ISM 法由美国 Warfield 教授于 1973 年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问题开发而来,如今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育教学问题分析,该方法应用广泛,是分析复杂系统结构问题模型化的有效方法[6]。

(三)模型应用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模型在近3年我校和省内兄弟院校针对教学能力大赛的培训中广泛应用,并且组建专家、名师动态收集应用反馈数据,参考同期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模型中指标要素进行修正,研究团队也将模型应用于指导教师课程资源建设和双线课堂中,多轮问卷调查分析数据,深入理论指导,同时与职教改革接轨,通过反复实践应用,优化指标要素的最优落脚点。

四、模型应用成果

(一)在线上教学中的应用

线上教学期间,教学团队将结构模型应用于校内及兄弟院校教师线上教学授课,根据“互联网+”时代学生注意力模式的特点设计课前任务点,以短视频和文档的形式,视频以原创为主,非原创视频均进行精准剪辑、加工,加入学生关注的元素,尽量做到碎片化、应景和精炼,课程资源建设立体丰富,学生对于课前任务点完成率95%以上。设置课堂积分权重,主要有知识前测、作业签到、参与讨论、回答问题、课尾测验和问卷调查等,反映直播课期间学生的参与度和响应度,线上课互动形式多样,学生响应度好,从课程数据统计来看,直播课期间学生与教师配合默契,课堂活动参与度好,任务完成率高,课后成绩稳步提升。应用教学能力结构模型指导线上教学授课和前期同专业同课程线上课进行纵向比较,成绩合格率及优秀率明显提高,教学团队收集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课程满意度达98%以上。

(二)在教学比赛中的应用

研究团队应用模型精准对接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以模型指标要素为指导,组织大范围培训每年不少于5次,近3年指导我校教师参加教学能力大赛省赛获奖率85%以上,比赛过程充分展现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背景下,我院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尤其在2021年,研究团队周苗苗和赵靖两名老师入围国赛,在国赛决赛赛制改为线上时,沉着应战,彰显出良好的教学应变能力和信息化素养,最终取得国赛二等奖。研究团队以教学名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为载体,与省内兄弟院校联动,对安徽省区域内的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现状进行调查,由构建模型出发,结合省内高职教师现状和特点,组织专家对于模型的科学性、适用性进行论证,将指标体系归类并且形成配套的动态更新机制,形成一套关于安徽省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为各高职院校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和指导,培养了更多的教学骨干和教学名师。

(三)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以教学能力结构模型为指导,改变了教师的教,改变了学生的学,通过模型的应用,进行线上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适应线上教学模式,也提升了学生信息化素养,使其在学习时间、自我监控、学习专注度等方面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投入到线上学习中并且获得等同甚至超越实体课堂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通过策略模型的应用,建立资源互动、环境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了教学过程中的密切监督、跟进和实时诊断、改进,根据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老师的教学感受设计线上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模式,充实教学资源,实现了线上教学质量的自我监控和闭环管理。另一方面,将模型指导下大赛中创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应用于日常教学课堂中,反哺了信息化教学改革动力,在我校项目化教学改革中也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硬软件资源,联合线上平台通道,通过“一对多”培训和“一对一”指导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点面结合”方式,持续助推我校及省内职业院校教师信息能力提升。

五、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或建议

(一)如何解决“变中求稳,稳中求进”的问题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定位,继而又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包括“双高”建设指标分解,都对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2020年,在检验各职业院校职教改革成果是否落地的同时,遇到新冠病毒的冲击,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又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特殊时期时代教育“新常态”推进线上、线下混合、融合的教育模式,教育目标重构、教育内容重构、教育形态重构、教学方式重构,如何在职业教育这种较为复杂的形式和背景下科学的找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要素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7]。

(二)如何解决“降低干扰,科学研判”的问题

本研究对象以我校专兼职教师为主,辐射安徽省各高职院校教师群体,研究对象身份和角色存在多样性,教师所属学科院系有差异,性别年龄不同,职称职务有不同,聘任方式有区别,兼职专职有区分,在50岁以上、副教授以上职称、兼职教师群体,参与教学改革和研究的动力明显不足,在教育信息化认知和能力上存在滞后现象,在研究过程如何分类进行深入分析,充分考虑到各个层面存在的差异,并且针对后特殊时期时代现状和动态化职教改革发展要求,构建出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模型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如何解决“科学普适,可评可测”的问题

本課题拓展线上教学期间积累的经验和成果,结合后特殊时期时代教育特点,深入探讨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能力结构要素,高职院校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需要具备“信息教学能力”和“扎实专业知识”的“双核素养”,并且能够趋势变革,与时俱进,课题中的能力模型层级和各要素之间需要将错综复杂的系统分解为多级递阶结构形式,使元素之间的关系层次化、条理化,有些数据还需要统计学的方法进行科学分析,结论需要多位专家探讨和研判,后期要增加院校专家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增强其科学性和普适性。

在特殊时期常态化防控期间,高职教师在线上教学的实践让自身的信息教育水平得到检验,在线上-线下“双线”教学中,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我们构建的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层次模式,理清了各能力要素之间的关系,为促进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优化、能力水平提升,以及为教师制定发展规划和促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发展指导[8]。

作者单位:周苗苗    崔晓霞    皖西卫生职业学院

参  考  文  献

[1]张宁宁,王庆.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软件导刊,2019,18(08):212-216.

[2]蒋爽.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以教师知识结构理论为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8(22):139-142.

[3]毛丽丽. 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7.

[4]于磊鑫,徐珊珊,张芸栗. 疫情期间高校线上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C]. 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第十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2020:1781-1784.

[5]张来阳.疫情期间高校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探索(下),2020(10):61-62.

[6]付保芹,焦然,刘佩琪.高职院校线上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育,2020,38(19):126-128.

[7]罗娟.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状况与培养路径[J].山西青年,2022(05):105-107.

[8]吴莹,刘柳.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21(06):82-87.

猜你喜欢

院校信息化高职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