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英语教育中的情感教育策略
2022-11-22陈庆娟黄文
陈庆娟 黄文
摘 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英语教育的核心目标。教育发生机制涵盖学生情感发展和认知发展,情感和认知相辅相成。核心素养发展和课程思政视域下,英语教育中应凸显情感教育,改变重知识传授、重认知而轻情感的单向度异化教育,促进学生情感和认知协调发展,实现全人教育。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英语教育中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路径为:运用人本主义教育活动,让学生拥有愉悦的外语学习情感体验;改变权威型师生关系,构建“情感-交往”型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
关键词 核心素养;情感教育;人本主义;积极人格;成长型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2)02-0049-03
在教育过程中,情感和认知密不可分。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情感发展是有机的统一体。情感是认知的基础和催化剂,情感是认知和理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情感可以促进或者抑制认知的发展,“情感是认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情感教育是语言教育应有的本质内涵,语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完善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协调发展,全人教育才是语言教育的终极价值。当下的英语教育,存在重知识学习积累、忽视能力素养发展,以及重视学生认知发展、忽视学生情感发展的倾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虽然已经纳入英语课程标准,然而将它们融入常态化教学的尝试还不多,即使有成功的尝试,也未能被广泛地推广。
从情感角度来看,英语教育的重心在于看见学生,从促进人的情感发展的角度重构英语教育。英语教育要凸显人的主体性,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赋权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自主性;创造英语教育的情感氛围,建立“情感-交往”型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促进学生积极人格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
一、人本主义视角:开展人本主义学习活动
人本主义学习活动,源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将人的思想、情感和情绪置于人的整个发展的重要地位,强调人的情感发展和智力发展同样重要。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倡全人教育,提出学习过程“全人参与”的观点,寻求学习的个人意义;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人本主义尊重学生的个人需求和个人情感,接受学生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鼓励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责任感,主张提供具有真实个人意义的学习经验和全人教育[2]。通过人本主义学习活动,学生能够增强自尊心,发现自身长处,赏识他人优点,洞察自我,发展友好的人际关系,意识到个人的情感、价值观,并建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3]。
在语言教育中,开展人本主义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自主性;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表达,组织具有真实个人意义的学习活动。以色列心理学家费厄斯坦提出的中介理论[4],将人本主义活动运用到英语教学中,要点有:
(1)教师必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任务的重要性、相关性;
(2)学习者还必须意识到当前学习经验的深远意义和长远目标;
(3)学生理解学习任务的意图;
(4)增强学生的胜任感;
(5)学生能掌控、调节自身的学习、思考、行动;
(6)学生设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并制订计划实现;
(7)满足学生对挑战的内在需要,鼓励他们积极寻找挑战;
(8)学生能理性认识变化: 理解人的变化发展,并能识别或评估;
(9)面对困难,树立学生的积极信念,解决问题;
(10)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同伴合作更容易解决问题;
(11)帮助学习者认识自身的个性、优势和独特性;
(12)帮助学习者建立属于某个群体和某种文化的归属感。
二、朱小蔓情感教育的视角:重构“情感—交往”型师生关系
朱小蔓先生作为中国情感教育的奠基者和实践者,提出“教育爱”,关注人的完整教育。她指出,构建“情感—交往”型师生关系,就是在教学场域里,“教师表现出尊重、关怀、耐心(伦理上追求完善)、宽容、欣赏、惬意(美感上追求完善)等情绪情感体验和状态;学生体验安全、兴趣、热爱、信任、胜任、成就、自在等情感状态”[5]。教育的本质是交往和互动。在“情感—交往”型课堂上,教师能够真正地“看见”学生,“‘看见学生是教师能敏锐地意识到学生行为表现背后所包含的理性和道德的需求,识别并回应学生常常内隐的情感状态的变化及需要”[6]。
在英语教育过程中,建立“情感—交往”型师生关系和课堂是价值理性教育的回归,是对工具理性教育的驳斥。在工具理性教育中,没有教育的主体,教师、学生都成了“隐形人”,他们都沦为了工具,而非具有人之尊严的价值主体。一个富有生命活力、充满情感互动的课堂,要包含三个要素:教师作为真实的人、学生作为真实的人和课堂教学场域的创设[7]。
构建“情感—交往”型师生关系 ,需要打破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创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课堂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构建“情感—交往”型师生关系,教师话语也要充满情感性、正面性和鼓励性。英语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的語言反馈和肯定性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努力而非天分的肯定,能促进学生努力解决困难;相反地,教师对学生的消极否定评价,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其自信心,从而使其放弃努力。教师用积极的语言所传达出的对学生的关心和期待,会让学生从内心产生敬慕,有利于师生间建立起平等、和谐、信任的关系,教师才会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另外,即使学生答错了问题,教师也不要直接否定,而应使用温和型的鼓励性语言激励其从别的角度思考问题。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马丁·塞利格曼等提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个核心内容,即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个体特征和积极的机构环境 。积极人格特质包括:乐观、希望、公平、爱、感恩、勇敢、谦逊、仁慈、宽容、善良、同情心、自尊心、慷慨、自律、坚持、信念等积极品质[8],是人性中美好的、正面的品质和优点。语言教育要行之有效,关注情感必不可少,而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语言教育的重要内容。
英语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基础学科,拥有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的丰富素材。教师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得“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的教学目标显性化,日积月累,学生就会感受到积极人格的力量并内化于心。英语文化中,优秀文学影视作品不胜枚举,众多的文学影视人物更是耳熟能详。灰姑娘的善良和勇敢、鲁滨孙孤岛上求生的坚定和足智多谋、富兰克林的自律、勤奋、电影《肖生克的救赎》里主人公的永不放弃等,都可作为英语教育的素材,来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
另外,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教师本人也要成为榜样。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学生的精神导师、品格塑造者和灵魂建造师,即“道德教师是教师的第一身份”[9]。教师的积极人格会影响学生的积极人格的形成,学生会追随他敬爱的教师的身影,模仿之,成为之,超越之。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教师个个都要做波莉安娜,但是教师的积极人格、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教师秉持的教学热情、教育爱,却是学生积极人格、形成乐观人生观的重要来源。正如叶澜教授所言:“作为教师,首先要自己像人一样地活着,他才能对别人产生影响,一种使其成为人的影响。自己活得像个人,并不是说像一个圣人,而是说你很真实、很努力、有信仰,你在为这个信仰践行。”[10]
四、成长型思维的视角: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于2006年提出了固定型思维模式与成长型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的提出突破了人们对“智力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传统惯性认知,打破了人强加于自身的另一个精神桎梏,也打破了教育界对智力崇拜的神话,给“每个人都能通过努力而取得学业成功”提供了科学依据。思维模式(mindset)是一种内隐理论,是个体对某种特有品质或能力的可塑性的具体信念。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认为人的智力、能力是天生的,是后天不能改变的;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认为人的智力、能力具有可塑性,通过后天努力,智力、能力是可发展、可以培养的,它更看重努力而非聪明对于学业的作用。[11]成长型思维培养了“一种对实践和学习的更健康的态度,一种对反馈的渴望,一种更强的应对挫折的能力”。两种思维模式的区别具体见表1[12]。
由表1中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对比,不难看出:成长型思维模式将学生的情感从认知的独断和操纵中解放出来:代表认知的智力并不能独断地决定人的全部发展;人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态度、信念、努力才最重要,才是促进智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成长型思维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统一到了一起,情感促进认知的生成,两者相辅相成。教师要重塑学生的学习信念,帮助学生建立成长型思维,即“授人以渔”。学生拥有了成长型思维模式,他们就拥有了自信、乐观和勇气来应对英语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不会轻易退缩。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是英语教育中发展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英语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教师要学会表扬学生的努力,而非天分,因为努力是成功的保证,只有努力才可以激发天分;教师要改变学生对错误的消极认知,让学生意识到错误是学习进步的踏脚石,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投入度,而非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给予学生积极反馈,运用形成性评价。同时,教师要善用积极、鼓励的语言来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积极的语言可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积极认知和积极思维,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树立他们勇于探索、不惧失败、持续努力的精神,建立起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例如,迪斯尼说“我们保持向前进,打开新门,尝试新事物,因为我们是好奇的,好奇心一直引导我们走上新的道路”,可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去探索新事物;曼德拉说“在事情还未完成之前,一切都看似不可能”,可用来应对学生对成功的疑虑和自我怀疑;文斯·隆巴迪说“你一旦学会放弃,这将成为习惯”,可用来鼓励学生坚持努力、永不放弃等。
(陈庆娟 黄文,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南京 210000 )
参考文献:
[1] SWAIN M.The inseparability of cognition and emo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J].Language Teaching,2013(2):195-207.
[2][4] WILLIAMS M, BURDEN R.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36,69
[3] MOSKOWITZ G.Effects of humanistic techniques on attitude, cohesiveness, and self-concept of foreign language students[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1(1):149-157.
[5] 朱小蔓,王平.情感教育视阈下的“情感-交往”型课堂:一种着眼于全局的新人文主义探索:一种着眼于全局的新人文主义探索[J].全球教育展望,2017(1):58-66.
[6] VIRGINIA R,GARY D,Fenstermacher.Manner in teaching:The study in four parts[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001(6):631-637.
[7] 张华军,朱小蔓.“看见”学生:情感人文取向的课堂教学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9(3):10-15.
[8] 斯奈德,洛佩斯.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M]. 王彦,等,译.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53
[9] 成尚荣.道德教师是教师的第一身份[J].中国德育,2020(5):15-19.
[10] 葉澜.教师不静下来,怎么反思、怎么发展?[EB/OL].https://www.sohu.com/a/446560137_120671094,2021-01-25.
[11] DWECK C.Mind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M].New York:Random House Incorporated,2006:13.
[12] 德韦克.终身成长[M].楚祎楠,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