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分析
2022-11-22冯娟娟
摘 要: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构建更高质量的教学课堂,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现阶段,不少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文章从整体角度出发,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展开探究,并提出了幾点教学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冯娟娟(1983—),女,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建国小学。
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满足信息时代下人们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深度不足、教学氛围过于沉闷、教学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而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能够解决以上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顺应教学改革浪潮,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了解更新颖的教学观念,学习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构建内容丰富、结构分明、学做合一的高质量信息化课堂做好准备。
一、利用互联网资源库,整合课堂教学内容
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将网上教学资源合理引入课程教学中,对于整合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深度有着重要意义。教师要注意甄别网络上的各种教学资源,并按照当堂课的具体教学需求选取合适的拓展教学内容。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教师引入拓展教学内容时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加工,将其作为教材内容的补充,且把握好难度[1]。
比如,在“100以内的加法”一课的教学中,结合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会学生竖式计算的教学目标,教师可在互联网资源库中查找相关内容,并整合教学内容提问:“哪位同学能告诉我20+30、10+50的结果分别是多少?”“21+30、11+50的结果分别又是多少?”教师从学过的知识内容切入,唤醒学生对旧知的印象,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相应的知识脉络。之后,教师再将互联网上的教学案例应用到课堂上:“某校组织二年级师生参观博物馆,其中1班32人,2班26人,3班31人,一共去了多少人?”提问后,教师板书问题,解析案例,让学生思考32=(?)+(?)、26=(?)+(?)、31=(?)+(?),引导其自主探究32+26、32+26+31的计算方法。学生将两位数拆解成整十数与个位数,并分别进行加法计算:30+20+30=80,2+6+1=9,80+9=89。这时,教师再引入竖式计算,便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不能只围绕着算法、算理,教师要合理应用互联网教学资源,对原有内容进行拓展,从更为新颖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使学生掌握利用辅助教学资源探索新知的技巧。
二、移动端预习教学,实现“先学后教”目标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移动联网设备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得到普及。教师可将智能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应用到预习教学中,先在课前指出课堂教学的目标与重难点,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课堂学习,实现“先学后教”的教学目标。此外,教师还可以提前将教学课件发送到班级学习群中,让学生在课前下载观看并研究PPT中的公式、问题等,为课上高效学习奠定基础。
比如,讲解“多位数乘一位数”前,教师可以先将课程主题图、课程学习思维导图、课件提前上传到班级群中,让学生借助智能手机、平板、学习机等移动端根据信息化预习资源进行课前探究。在课前导入阶段,教师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并根据其预习情况调整教学结构。在课前提问阶段,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请分别给出12×3、123×3、123×5的结果。”学生根据预习掌握的知识给出计算结果。根据课前检测情况,教师能够得知以下信息:(1)大部分学生掌握了非进位制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2)一些学生没能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3)绝大多数学生不理解进位乘法。根据以上反馈情况,教师略讲24×2、23×3等数学算式,加深学生对两位数乘一位数(非进位)的印象,详细讲解27×5、18×4等进位乘法,让学生掌握竖式乘法的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再将135×7、126×3等算式的计算思路在课件中标记出来,让学生在课后对这类算式进行拓展探究,为后续课程学习作好铺垫。
以上案例体现了学生利用移动端自主预习的优势,教师可通过课件教学、线上问答教学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自学效率,为课堂的高效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三、Flash动画演绎,增强几何问题学习体验
图形变化问题、立体几何问题是典型的数学抽象难题,如果不借助实物或辅助教学工具,教师很难将抽象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利于学生深度理解与应用相关知识。而将Flash动画应用到几何教学当中,通过动画直观演绎解释几何问题中难以理解的部分,能有效降低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难度。在Flash动画演绎期间,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具象图形抽象出几何模型,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具象与抽象的联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2]。
以“长方体与正方体”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在课上展示正方体、圆柱体、长方体、球的实物,让学生根据物体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并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6个面,8个角,12条棱。在学生观察后,教师再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提出问题:“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要怎么做?”在学生思考时,教师使用Flash动画将长方体实物抽象成长12cm、宽8cm、高6cm的立体几何模型。在分析模型的过程中,一些学生提出计算长方体表面积需要分别计算出六个面的面积,继而列出了12×8+12×8+6×8+6×8+12×6+12×6的算式。教师借助Flash动画对长方体的六个面进行抽象展示,让学生发现规律:长方体的上底面和下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侧面也完全相同,前后面也完全相同。在Flash动画的帮助下,学生脑海中形成了长方体的抽象模型,并从新的角度思考,得出:该长方体表面积=(12×8+6×8+12×6)×2(cm2)。
使用Flash动画对几何问题进行具象化演绎,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抽象模型,有助于学生解决几何问题,在此过程中获得几何学习的乐趣。
四、微课情境创设,攻克重难点问题
微课具有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的特点,将其应用到数学课堂中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使用微课能够有效展现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实现知识迁移。教师可借助微课视频创设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引發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深度思考,进一步活跃其思维。
例如,教师可使用微课视频创设“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的教学情境:小红过生日,妈妈特意为她准备了一个大蛋糕,并将其分为8块,小红吃了3块,爸爸吃1块,妈妈吃了1块,小红一家一共吃了多少块蛋糕?问题情境建立后,教师在微课中展现蛋糕图,并以不同颜色表示小红吃的、爸爸吃的和妈妈吃的。根据图片,教师提出问题:“代表什么?”“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在学生思考以上问题时,教师使用微课视频将被吃掉的蛋糕拼在一起,并列出数学公式引导学生思考:“你如何看待3+1+1?它与++之间有什么联系?”在微课情境下,学生分别从个体角度与整体角度分析问题:如果每份蛋糕各为一个整体,则小红一家一共吃了5块蛋糕;如果整个蛋糕是一个整体,则小红一家一共吃了++的蛋糕。通过情境再现,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分数加法的意义,并主动探究++的计算方法。借助微课视频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分析数学问题,能够使其在回顾旧知识、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迁移,从而快速攻破重难点问题。
五、多媒体问答互动,提高课堂练习效率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仅靠口头提问难以对数学问题展开深入剖析,而书面测试的步骤又过于烦琐,难以实现即时、高效的问答。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问答互动,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屏幕上的题目,并借助课件中的数学图案、数学模型等内容快速解答问题,从而提高课堂练习效率。
在对“分数除法”一课进行练习教学时,教师可分别设计简单、中等、困难类型的题目:(1)在PPT上出示简答题,如分数除法的意义是已知( )与( ),求( )的运算;或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 )这个整数的( )。以此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2)在PPT上展示计算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的答案,并检查计算步骤、计算方法,考查学生运算分数除法的能力。(3)在PPT上展示应用难题,如某个儿童体重35kg,他体内的水分约占其体重的,那么他体内的水重多少?学校有女生160人,是学校内男生人数的,该校男生有多少人?考查学生的应用题审题能力与对分数除法相关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课堂练习教学水平。对于上述案例,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现要考查的具体内容,并在题目旁附辅助解题的图案或图表,能帮助学生快速抓住题眼,从而提升其解题效率。
六、电子交互白板归纳,提升总结教学效果
电子交互白板是一种形式丰富、数字化程度高、具有动态模拟功能的信息化辅助教学工具,将其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数学知识结构;而将电子交互白板应用到小学数学复习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和解题技巧,发挥其最大效用。教师使用交互白板的多媒体插入、画笔、批注功能绘制思维导图,通过插入图片、标记颜色、批注内容标记复习重点,能使学生能够有目的、有重点、有计划地复习所学内容。
在复习“数与代数”这一模块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使用交互白板绘制复习思维导图。首先,确定本模块的主要复习内容,分别用黄色、蓝色、绿色、紫色的荧光笔填充“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四个主要分支,通过标注颜色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在课上一边提问,一边引导学生回顾四个分支的知识点,比如“什么是计数单位?”“十进制计数法是什么?你能联想到什么?”“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分别有什么含义?”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将所学内容对号入座,分别填写到思维导图的不同位置。最后,提出“0.0045里有45个( )”“2与8是互质数吗,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什么?”“(15+35)×20=?”等问题,以运算题与应用题收尾,使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回顾基本算法算理,并将总结经验批注在导图中。电子交互白板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性,在此期间,教师以教学辅助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问题,从而培养其良好的数学概括思维。
七、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开展课后巩固探索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教师往往会为学生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练习题,来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教师可以利用线上学习平台为学生布置相关习题,学生作答完毕后,线上学习平台能够进行自动批改,并为学生展示具体的参考答案,这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减轻了教师的辅导负担。
例如,在学习“圆”的相关知识内容后,教师可以通过线上平台为学生布置课后练习题,注意要遵循控制题目数量、合理概括的作业设计理念。譬如为了检验学生对圆相关计算公式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一个圆形花坛周长为25.12米,则这个花坛的直径为( )米,半径为( )米,面积是( )平方米。学生进行运算后,便可以提交答案,系统会自动判定学生提交的答案的正误并显示分数,如果学生答案不正确,系统也会给出标准答案,并且列出相关的解题步骤。学生可以根据课堂笔记和系统给出的解析自行复习,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再求助教师,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
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自学的能力,可以在课后习题中融入一些开放性习题,如:请自主查阅相关资料,谈谈为何汽车的轮子要做成圆形?做成正方形或者三角形是否可行?如不可行,请说明原因。提问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在课后查阅资料和总结,在下节课请学生发言,以此促进学生知识探索欲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面对多元化的信息教育技术,教师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教师要学习互联网资源库、移动端、微课、多媒体技术等信息化辅助教学工具的应用方法,夯实自身教学技术基础,始终以构建高效课堂为目标,以讲、练、做为主要手段,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教学方式,推动新老教学方法融合,积极整合教学资源、攻克教学难点、提升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包巧兰.让课堂有声有色: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策略[J].读写算,2020(34):19-20.
李森林.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高效融合探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6):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