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平台+模块”课证融通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

2022-11-22陈佩娜饶敏强巫兴宏

职业时空 2022年5期
关键词:课证融通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陈佩娜 饶敏强 巫兴宏

摘要:专业群建设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中职汽车制造与检测专业群对接汽车制造产业链,群内遵循优势互补、融合共生、高度共享原则,通过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方式厘清专业群组群逻辑。文章通过多维调研,以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构建课程开发模式,明确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融入1+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要求和素养要求,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平台+模块”课证融通专业群课程体系。

关键词:职业能力;课证融通;课程体系;中职专业群

一、构建背景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中提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1]根据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粤府办〔2019〕4号)等文件精神,广东省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专业群建设为载体,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手段,推动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

当前,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化发展已经成为产业发展新常态,制造业沿着“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道路不断发展。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单一专业技能人才提高到多元化和复合化人才,因此,单一专业建设理念已经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2]中职学校专业群建设意在聚焦产业发展的人才诉求,建立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中高职衔接培养之间的平衡关系。[2]

二、基于产业链的组群逻辑

专业群是一组结构有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的集合。专业群的组群模式一般有“对接职业岗位群组群”和“对接产业链组群”两种。

(一)基于汽车制造产业链组建专业群

汽车制造产业链可分为“设计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售后市场”四部分。生产环节以整车制造为核心,延伸到上游汽车零部件制造和整车设计开发及相关支撑企业,这被称为汽车制造产业链。

我校汽车制造与检测专业群是基于“对接产业链”进行组群的。该专业群精准对接汽车智能制造,适应汽车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趋势,由汽车制造与检测、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检测、增材制造技术应用等四个专业组成,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汽车制造产业链:汽车制造与检测专业对接产业核心——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与检测,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对接产业链智能化生产技术——智能制造生产线装调与维修,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检测专业对接新技术——新能源和智能汽车制造,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专业对接产业链上游——整车及零部件设计与制造、汽车轻量化设计与制造。其中,汽车制造与检测专业为龙头专业,是省“双精准”示范专业,国家示范建设专业,其建设经验可辐射带动其它专业。

(二)专业群内优势互补、融合共生、高度共享

专业群内各专业面向汽车制造行业,服务于汽车制造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专业之间教学资源、实训室资源、教师资源、岗位就业资源等可实现集成共享,达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汽车制造与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拓展了汽车制造类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发展路径,提升了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就业目标定位,实现了专业优势互补。

“制造+智能+数字化”专业群的建设,能够有效培养汽车智能制造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适应技术变革带来的新业态新岗位,促进传统专业的迭代升级。

在课程和实训室高度共享方面,专业基础课程如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基础、钳工实训等,实现了统一安排,实训室也由各专业共享。

专业群内,共享就业岗位有汽车装配工等6个,也有迁移的工作岗位,如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电气装调等10个。

(三)以能力分析为基础,优化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通过岗位能力分析,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及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进一步优化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体如下:汽车制造与检测专业群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汽车制造领域,培养德技并修,适应新时代智能制造技术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机械基础、电学基础、制造工艺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及各专业核心知识,具有工匠精神、信息及安全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从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总成工艺设计、生产、装调及质量检验,智能制造生产设备操作、运维等岗位,“精装调、会检测、擅加工、懂设计”的德技并修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平台+模块”课证融通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课程体系是指由于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的排列顺序不同而形成的不同课程结构。

当前我国应用较广的课程开发模式有以蒋乃平为代表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以姜大源为代表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以徐国庆为代表的“项目课程”,上海市教委提出的“任务引领”课程,以赵志群代表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十年实践研究提出的“课证共生共长”课程模式。[3]每一种课程模式都是在特定的时代经济背景下提出的,有优点也有缺点。

本研究采用杜怡萍老师提出的“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采取对岗位、项目、任务及能力层层细化的方式,分解出各岗位的能力要求,包括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构建路径如下:

(一)以多維调研为基础

通过大数据分析、问卷调查、校企访谈、文献研究等方法开展全面调研。大数据共分析全国约19万个相关企业,其中广东省52 112个相关企业,大湾区45 465个相关企业,广州市10 041个相关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岗位)”的关系,结合专业群目标就业企业的岗位需求,确定与产业链关联度高的前50个岗位的人才需求数据,得出结论,全国对汽车制造与检测专业群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约604万人,其中广东省需求量约305万人,广东省人才需求约占全国的50.54%。

在调研中,我们访谈了大湾区与就业相关度高的企业14个,访谈职业院校6所,回收各类问卷1476份。通过企业访谈,了解了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趋势。通过查阅实地走访企业的资料,以及面向企业员工、企业高管、毕业生三大对象展开的线上调研的样本资料和大数据分析结果,分析了毕业后1~3年各专业关联岗位的职业生涯晋升路径,确定了专业的岗位群和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二)以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

根据调研结果、专业的岗位群和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学校邀请相关企业专家就职业能力分析的意义、步骤、方法等内容进行讲解辅导,企业专家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共同研讨、论证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在主持人(课程专家)的引导下正确表述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企业专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讨论目标培养岗位、职业发展路径是否合理,并运用“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方法,从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个维度,通过专业对接职业岗位、将职业岗位细化为工作项目、将工作项目细化为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细化为职业能力等四个步骤,最后从知识、技能、工具、方法、要求等五个方面剖析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4]。本次共分析出54个工作项目,282项工作任务,1 146个职业能力点。通过本环节,融入当前行业企业标准、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工具,为构建汽车制造与检测专业群的课程体系提供了依据和保障。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部分内容见表1。

(三)融入1+X证书体系

教育部推行1+X证书制度,其根本意义在于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与组建专业群的目标是一致的,与智能化时代企业的用人需求是相适应的。

专业群根据学生就业特点和升学特点,分析已公布的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从面向工作崗位、等级要求两方面进行分析,选择“机械产品三维设计”作为专业群通用的职业技能证书;汽车制造与检测、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检测专业选择“燃油汽车总装与检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选择“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2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专业选择“增材制造模型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上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与专业核心课程实现了课证融通,具体如表2所示。编制课程标准时重点标识与证书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授课过程中,要从X证书的核心素养和技能入手开展教学融通。不同专业可通过选修专业群拓展课程,学习其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贯通课程,可考取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四)构建“平台+模块”课证融通专业群课程体系

邀请由职业教育研究院、高职课程专家、中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专家队伍,在主持人的引导下,以企业需求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分析为重要依据,对接国家专业标准,关注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融入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目标,将职业的工作领域的课程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4],确定专业群及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构建“平台+模块”课证融通专业群课程体系。形成公共基础平台课校级共通,专业群平台课群内共享(部分课程校内共享),专业核心模块分立,专业群拓展课互选,订单班课、升学课特色发展。

1.公共基础平台课。公共基础平台课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开设,由必修课和限选课组成,平台课程由学校统一建设,校级共享,实行跨部门协同育人和管理。

2.专业群平台课。针对汽车制造与检测专业群内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掌握必备的职业通识能力,主要教授群内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机械结构、制造、电工等知识,职业通用实操技能,以及职业需要的基础素质课程,如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钳工实训课、电工电子技术等。这些课程作为专业通识课,为学生升学和就业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

3.专业核心模块课。专业核心模块课是从学生依据从事所在专业领域各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对应开设的各专业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的核心能力课程。依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对标国家专业标准,确定各专业核心课程,采用工学结合课程、模块课程的建设思路,由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进行开发和实施教学。

4.专业群拓展模块课。专业群拓展模块课是实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学习新技术新工艺的载体。课程应能使学生将学习路径与个人就业目标及职业生涯规划实现有效对接。课程应是动态化、立体化、模块化课程。专业群共开设21门专业群拓展课程,可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跨专业学习,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跨岗位就业能力,成就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此外,专业群内还开设公共基础拓展课和校企合作订单班课程,满足不同学生升学或就业的需求。

结   语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通过采用职业能力分析法构建“平台+模块”课证融通课程体系,优化原来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内容,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工具,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打破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形成“基础共享、专业分立、拓展互选”的新格局,更有利于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戴世明,方一鸣.“共建”走向“共生”:职教集团治理机制探讨[J].教育与职业,2021(10):34-37.

[2] 马廷奇,王俊飞.从专业到专业群: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产业需求逻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08):11-15.

[3] 徐平利.从世界到中国:职业教育课程典型模式的比较和慎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2):23-29.

[4] 杜怡萍,赵鹏飞,李海东,等.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建设的实践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1-01

[5] 杜怡萍,李海东.中高职衔接标准建设新视野:从能力到课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6] 王正勇,柳兴国,吴娟.基于成果导向的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02):44-49.

[7] 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教育研究,2016(03):72-78.

[8] 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9] 庄曼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依据与实施路径——访徐国庆教授[J].职业教育,2019(05):3-9.

收稿日期:2022-05-23

基金项目: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产业的中职汽车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研究”(GDZZJG202044)

作者简介:陈佩娜 (1975- ),女,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高级讲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专业建设与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课证融通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高校网络教学“课证融通”
基于课证融通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探讨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高职旅游专业“工学结合,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