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信仰教育思想及当代启示

2022-11-22王雄,蔡如丹

关键词:现实的人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

王雄, 蔡如丹

摘要: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信仰教育思想,马克思在文中正面阐述了信仰主体、信仰对象和信仰心态的基本特征,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任务,根本方法和教育目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一般原则和根本遵循。对新时期更好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信仰教育; 马克思主义信仰;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现实的人

中图分类号: A12; D64文献标识码: A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2.05.0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性。他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他还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2]由此可见,一方面,我们党的建设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需要不断巩固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同时也需要教育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信仰观,引导他们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它主要是对一定的社会成员进行某种世界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活动。”[3]在信仰教育中,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而与一般信仰的教育相比较,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又有其特殊性,与旧信仰、非科学信仰的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从其实施方案与具体展开的路向来看,具有两个基本维度: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4]因此,科学准确认识信仰教育的普遍规律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特殊性,对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中,曾多次阐述马克思主义信仰及教育思想,尤其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一文中,对现代信仰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在《导言》中,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角度,揭露了宗教压迫下人们被思想奴役的实质和现实表征,揭示了宗教信仰的社会表现形式和本质规律。从反宗教信仰的角度来看,他侧面表达了对现实的、真正的、科学信仰的内涵理解和要求,丰富了信仰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目的。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重温马克思在《导言》中对信仰与信仰教育、信仰异化及对宗教批判的思想,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当前信仰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发展,为塑造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培养更多有担当有信仰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一、 《导言》系统阐述了信仰体系的基本内容

了解一般信仰体系及其内容是信仰教育的基础,是人们准确把握、科学构建某一具体信仰的前提。《导言》从信仰主体、信仰对象和信仰心态三方面阐述了信仰体系的基本构成,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论述了信仰各构成要素的基本内涵。

(一) 信仰主体:“现实的人”

信仰归根结底是一种实践活动,信仰的过程可以分解成信仰主体对信仰对象(客体)的反映和作用。在《导言》中,马克思通过对宗教信仰主体的批判,阐明了他真正认可的信仰主体。他认为“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5]1,其中“丧失”一词明确指出,在宗教信仰中,信仰主体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或者是丧失了“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主体完全依附于信仰对象,丧失了主体自身的意识能动和理性活动。因此,宗教信仰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主体科学的世界观尚没有形成或原有世界观意识崩塌之后,在现实世界中无法构建新的信仰对象,主体在现实世界的超越变得不再可能,主体转向在意识和精神世界找寻“超我”的可能性。就这样,宗教信仰有了生存的土壤。随着主体在寻找精神慰藉上的深入,不但主动放弃了对现实客观世界的主体地位,而且还逐渐丧失了自我。

马克思对科学的信仰主体作了正面的阐述,他指出,“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5]1主体可理解为“现实的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现实的人”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5]153“现实的人”、“人的现实”的话题,反映的是历史的、社会的、具体的意象。现实的人的本质不是观念和意识的虚构,人的本质是存在于社会关系中,立足于现实生活,要强调人的现实性和具体性,人的活动都应该是人主體本身与客观物质世界进行相互作用的双向现实性活动,需要抛开只建立在自我意识的主体本身的幻想和反映,用理性来思考和实践,即非宗教信仰的信仰主体之不同在于,不会完全寄托自己的意志被动地等待所谓“福音”、“圣人”的救赎,主体的信仰活动应建立在理性认知和能动实践上,且保有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并能依据世界观指导现实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 信仰对象:主体实践活动的产物

信仰对象是整个信仰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信仰对象的区别,是宗教信仰与非宗教信仰的本质区别。马克思在《导言》中对于信仰对象的描述同样用到了“现实性”一词,他强调了无论是科学的信仰,还是信仰异化后的宗教信仰,都归根于人类现实的需要,因为信仰这一活动本身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现实需要的表现,是人类现实性得以共鸣与慰藉的总和。

即使信仰对象的现实的需要来源相同,但宗教信仰和科学信仰在其表现形式上又有根本区别,在《导言》中马克思就明确指出了二者信仰对象的这种区别。宗教信仰的对象是人自我异化后的充满幻想性的神圣形象,马克思将其表达为“自身的假象”、“非人”。非宗教信仰的对象是由现实的真正需要所产生的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结合,虽然表面上二者都具有超越的含义,但实际上宗教信仰是将现实的困难化作具体的“超人感”“神话性”,正如马克思所言,“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5]2宗教包含了对现实个例、巧合和意外等特殊现象的夸大,是对一种虚无的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依赖,在宗教信仰中这种超自然力量包罗万象,无所不能,但却并不建立在任何人类本身的理性思维及实践中,而是建立在自身幻想的对象和神化的现象上,并且在信仰过程中,宗教信仰主体会逐渐丧失现实感,迷失在信仰对象所呈现的抽象幻境之中。在非宗教的科学信仰中,信仰对象是建立在已经被证实的真理性的认识基础上,建立在现实需要上的精神超越。信仰主体在面对科学的信仰对象时会自觉保持理性,自主内化实践,做到“扬弃”,不会单纯依照、依赖信仰世界观生活,而是不断挑战、不断质询、不断检验,从而推动信仰观念、信仰图景的进一步发展。

(三) 信仰心态:主体超越现实的精神追求

信仰心态直接反映了信仰主体和信仰对象直接的关系,产生于信仰主体信仰过程之中,产生于信仰主体超越现实的精神追求。因此,信仰心态既是信仰主体与信仰对象直接的桥梁,牵引着信仰主体信仰构建的整个过程,又是信仰主体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张力,平衡着信仰主体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关系,还是信仰主体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的大门,大门畅通才能构建科学的信仰,大门的关闭,必将带来主体信仰的异化。马克思在《导言》中通过批判宗教生动地刻画了信仰的异化。他指出,“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感,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5]2信仰的异化其表象是信仰心态的异化,其本质是信仰主体在信仰过程中对现实的逃避,放弃自身的现实性。尽管这种放弃常常是被动的或不知不觉的。宗教利用虚幻的神明所谓的指引代替现实的主体实践,将人现实的苦难美化成一种虚无的期盼,误导人对现实的逃避和屈从,放弃自己作为“现实的人”的属性。人们妄想借此消除现实困境带来的精神痛苦,在意识上主动将宗教生活作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在实践行动上通过宗教崇拜妄想能摆脱困境,祈祷幸福,反而陷入了“痛苦-祈祷-痛苦”的无限循环之中。

关于如何在信仰的过程中确立科学的信仰心态,马克思已经在《导言》中为我们作出了解答。“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5]2马克思发现,正是由于“现实的人”本身过分追求宗教的精神寄托,才会异化了人的真正信仰。信仰一旦被宗教异化了,就会使人在肉体与精神上双双陷入无自我意识的麻木中。他进一步指出,从德国的历史上看,人们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表面上的禁锢被破除,但又把宗教变成束缚人们心灵的枷锁。故而,只有拥有“哲学的头脑”和“无产阶级的心脏”进行根本性的革命,才能实现彻底的解放,才算完成了对现实的超越,成功跳出了无谓的循环。

二、 《导言》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任务、

根本方法和教育目的马克思在《导言》中指明了科学的信仰所具备的基本条件,由此衍生出信仰的选择标准和本质内容,并且通过对个体能动性的讨论和理论转变为精神力量再到物质力量的变化以及追求现实的幸福的论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任务、根本方法和重要意义。

(一) 基本任务:人类主体意识和能动意识的觉醒

在《导言》中,马克思强调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现实科学性真理的理解,他指出,对宗教信仰的批判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批判表达上,重要的是以当时的宗教批判为起点唤醒人们对信仰意识的反思,主动摘取“真实的花朵”。马克思将现实能动意识作为构建新哲学的世界的基础,从宗教批判出发不断激发主体在“解释世界”的过程中“改变世界”的实践行为。

“问题在于不让德国人有一时片刻去自欺欺人和俯首听命。应当让受现实压迫的人意识到压迫,从而使现实的压迫更加沉重;应当公开耻辱,从而使耻辱更加耻辱。”[5]5。马克思在《导言》中对于宗教信仰的批判,就是在强调“压迫”、指明“耻辱”,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开始意识到自己对于过往生活的体验和理解是在宗教所创造的幻境中,是在宗教所遮蔽的现实中,是在宗教所引导的控制中。一旦人们开始觉醒,想要反抗,能够察觉到上帝和神明不过是人的自我意识异化的结果,往后的信仰意识才有可能建立在科学的、理性的、真实的世界观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要通过科学信仰思想的传播将人的意识从异化的虚幻状态中解放出来,是要去唤醒人们的觉醒意识和能动意识,并在这种意识的引领下,不断激发教育主体的能动性。教育主体分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在市民社会,任何一个阶级要能够扮演这个角色,就必须在自身和群众中激起瞬间的狂热。”[5]13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应该保证其自身的意识觉醒,拥有坚定的科学信仰、丰富的基础理论和开阔的教育视野,具备调动和激发教育对象学习热情的能力,更好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育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另一方面,激发教育对象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自觉自发的能动性,即教育对象根据自身的需要,促使其自身在实践中呈现出决心、意志、创造性等精神状态和自为状态,展现教育对象实践的能动性。教育对象以活动的自主性展现能动性。自主性是教育对象在实践中展现的以自主判断和自主选择催发自主自为的状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践性对教育主体能动性和觉醒意识的激发,增强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實践活动的社会聚合力。

(二) 根本方法: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统一

在《导言》中,马克思明确进行了有关理论教育作用的重要表述,“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9马克思在论述理论与物质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理论教育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强调理论教育的前提和核心是理论本身的科学性,但理论教育要想顺利进行、取得成效,关键和重点在于说服教育对象的教育方法,而在信仰教育中光凭借枯燥的理论灌输是不能成功说服教育对象、唤醒科学的信仰意识的。

从适用教育对象的层面上看,单纯的理论教育更适用于已经有一定信仰的基础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积累的有相当知识素养的人群,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光、也不能仅仅围绕知识分子展开,教育对象范围应该覆盖全方位、全阶段的社会全员。马克思就曾在布鲁塞尔和伦敦针对工人阶级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活动,活动过程中充分考虑工人群众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积累,没有进行大段的、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将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才能达到说服群众的效果。所以,说服教育对象不仅要从理论的科学性、严谨性出发,更要结合思想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思想教育应侧重道德信念和政治信念,这种信念更倾向于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和获得,需要教育者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教育,前提是要了解教育对象的学习能力和发展规律,在思路和语言上更加贴近教育对象的接受层次和接受能力,善于把理论的核心观点与教育对象的切身利益和实际生活需要结合起来,使得教育对象在主动参与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达到潜移默化传递社会信仰价值观念的效果,营造高效的、科学的信仰教育环境。总的来看,理论之所以能够启发人、引领人、说服人,是因为其在教育方法、传播方式上将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其不仅贴近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和行为实践,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超越对象现有水平的可行性、可预期的现实目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为基础,从而使教育者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有效进行信仰教育,使教育对象真正做到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层面上的知情意行全面统一。

(三) 教育目的:人类解放和追求现实幸福

马克思将“现实的人”带入“人的现实”中,将批判信仰异化看作在创造和追求幸福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环。马克思认为信仰的意义和对宗教的批判并不在于要反对人的全部宗教信仰,反對人们信仰的权利,而是反对将宗教过分包装、过分依赖于脱离现实的宗教“精神鸦片”,进而忽视了对现实的实践与理性思考,以至于丧失了自身的现实价值,最终一切的信仰都成了幻想中虚无缥缈的幸福。马克思在《导言》中的任务不仅在于对异化宗教信仰的神圣形象的揭露和批判,更重要的是对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的迷惑性伪装的揭露和批判。文中多次强调了“人的解放”“人的现实性”,其解放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精神力量将人们从被宗教囚禁的意识中拉回现实,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科学的信仰以理论确证为基础,以理论真理为限度,并服务于真正作用于现实的远大目标的行为过程中。这种行为追求是科学信仰的归宿。它不是为了单纯地进行情感体验,而直接是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本身。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就是帮助教育对象经过对现实状况的反思,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作出决策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是物质的活动,其教育目的、意义是追求现实的幸福。

通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引导人民坚信人类社会最终会获得解放,并且强调对现实困惑的反思,启示人类将理论转化为现实行动,追求现实的幸福。所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意义不是为了使教育对象追求形而上学的概念,科学的信仰作为可实践的、崇高的信仰,它始终立足于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始终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真实需要,始终将人民大众的现实的幸福作为根本目标。正确的科学的信仰来自现实生活,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运用辩证思维、理性思维解决生活问题,认识事物本质,能够使人们产生主动反抗生活的不公平现象的革命、改革意识,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改变生活,而不是沉溺于幻想的极乐世界。

三、 《导言》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6]历史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意识形态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要素。《导言》中关于信仰教育的基本理论以及相关论述,不仅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其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建立体系、把握根基、激发情感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 强调全局思维,建立信仰教育体系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体系,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7]信仰教育的研究同样要依照思想政治工作原则,立足整体视野、全局思维,在把握具体中走向一般,在聚焦特殊中走向普遍。坚持全局思维要求建立信仰教育体系,要求对信仰教育的要素相互协调、通力整合使之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系统全面地把握信仰教育体系这是教育开展有效性的前提保障。

体系构建既要回归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本身,又要贴合中国的现实发展状况以及各阶段人民生活的需求和特点,坚持问题导向、路线规划、拓宽场域的信仰教育基本原则。第一,问题导向。问题导向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理论品质,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建设传统。构建信仰教育体系首先要能够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8]新时代关注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精神诉求,解决意识形态领域、政治思想工作上的关键问题,做到及时回应、及时解决,不回避、不乱猜,在此基础上对意识形态、信仰构建作出引导,传播正确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第二,路线规划。信仰本身具有超越性,超越性要在立足于现实世界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建立在深刻的实践基础上的终极性超越,实现了超越性与现实性的伟大结合。信仰教育的体系建构需要从整体性上,分阶段合理提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美好愿景,通过教育说服人们将自我信仰价值的实现建立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点上,在意识形态建设上从人类的自由和全面解放出发,将个人的理想信念融入到整个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之中,特别是融入到中国梦实现中并为之奋斗。第三,拓宽场域。传统的教育传播场域十分受限于空间地理条件,通常只能借助课堂教学、演讲会谈等形式呈现,教育活动效果收效甚微。新时代人民的信仰教育培育需求决定了教育场域亟需拓展,经济、科技全球化也促使教育场域必然会从封闭走向开放。在构建信仰教育体系过程中要求立足多元文化场域,打开社会信仰价值观念的传播界限,进一步为国家和社会凝聚共识,聚合源源不断的信仰力量。

(二) 坚持一元主导,坚守信仰教育根基

“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有利于引导全党进一步坚定信心,聚焦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9]聚焦新时代、新特点,动荡多变的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空前的开放发展的网络媒体环境、常态化持续性的抗疫风险和举措、日益多元的社会意识观念等诸多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信仰价值、理想信念、意识形态等逐渐突破传统的信仰教育环境,呈现出差异化、虚拟化、多样化的基本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认同,甚至有人提出建构信仰体系,要吸纳多种意识形态,变一元主导为多元共生。显然,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根基的否定和动摇。尽管现实中价值观念的存在是多样的,但信仰教育的核心指导思想必须是一元的。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信仰教育的灵魂和精髓,是开展我国新时代信仰教育的思想根基。在我国信仰教育领域必须并且只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决定的,亦是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历史必然选择。新时代教育环境越是复杂、诱惑越是丰富、考验越是艰巨,就越是需要一个具有统领性的、引导性的、稳固性的思想理论基石来凝聚共识、规范行为,因为价值观念的无序化、混乱化、窠臼化,极易导致信仰教育发展的变质、转向和停滞。国家信仰教育本就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价值传递和本质体现,新时代更应该旗帜鲜明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国信仰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思想的最新成果来武装和教育人们,维护信仰教育观念、发展根基的稳定性和一元性,确保我国信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引导人们达成思想共识。

堅持“一元”主导建构决非彻底否定“多元”体系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事实上,惟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国家信仰层面上的一元主导,方能稳定价值观念多样性的基本发展方向。而正确地发展多样文化价值观念也才会丰富主流文化的内涵,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教育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更为稳固。在开展信仰教育的过程中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夯实根基、勇于斗争;完善体系、把握动向,在多元价值中找寻身份认同,扩大社会认同,不断凝心聚力,以增强我国信仰教育的实效。

(三) 融合创新意识,激发信仰教育情感

良好的情感体验是人们接受信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信仰教育的情感体验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确证的基础上的,新时代的新风尚、新气息、新精神、新状态适合以情感体验的方式让社会各群体、各阶层参与进来。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社会明显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精神状态。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明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日益彰显。用科学的信仰成果来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增强新时代人们对社会主义事业必将成功的信心,是进一步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信仰教育需要努力的方向。因此为了加快新时代融合创新意识和信仰教育体系,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

一是要创新信仰教育基础的理论阐释。缺乏信仰基础理论阐释是当代人们产生信仰危机的原因之一,因此首先要以更为系统、全面、透彻的理论来构筑科学信仰的基石,在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的前提下深化认识,提升认同。新时代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人民群众的头脑,结合我国阶段性发展的伟大成就、巨大变化和重要转折,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从多维度、多视角、多渠道引导广大群众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非马、反马的错误观念、思潮进行甄别和抵制。

二是要更新信仰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0]教育主体意识的改变源自对社会存在、时代背景和实践活动的深刻理解与准确把握。在教育过程中要了解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深化和更新,要了解教育对象的新特征、新诉求、新问题,明确在新时代价值信念、意识形态强塞硬灌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了,信仰教育应立足于“现实的人”重点分析“现实世界”的客观发展规律,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语言来表达宏大理论,构建全新的信仰教育话语场域并且与其他学科认知体系有效融合,实现信仰教育与教育对象实际需求的有效对接,提升科学理论的现实解释力和说服力。

三是要创新信仰教育内容的传播途径。信仰需要传承,也需要传播。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新时期教育发展尤以科学技术带来的变化最为强烈,在新旧媒体融合的关键时期,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传播速率显著增加,能够帮助信仰教育在教育信息传递过程中更好地实现其科学性、共享性、交互性、层次性,重视自媒体在互联网中发挥的意识形态引导、教育的作用,积极回应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关切,及时解决发现人们的实际生活需要和问题,满足他们对科学信仰的诉求,增进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念的传播力,引导人民群众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理论传播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信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修订版)[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3.

[3]刘建军.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本质内容[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04):14-17.

[4]徐秦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本质规定及其内在逻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04):122-12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习近平.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 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N].人民日报,2020-07-01(01).

[7]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01).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7.

[9]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1-11-17(01).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责任编辑文格)

Faith Education Ideas and Its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s of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Right’.Introduction

WANG Xiong, CAI Ru-dan

(Schoo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Hubei University,Wuhan 430062,Hubei,China)

Abstract: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Right’.Introduction contains a rich and profound idea of faith education.In the text,Marx positively expound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 of faith,the object of faith and the mindset of faith.It answers the basic tasks,fundamental methods and educational goals of Marxist faith education.It also analyzes the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undamental guidelines of Marxist faith education.To sum up,it has a significant meaning in better guiding the carrying out the Marxist faith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faith education; Marxist faith; Critique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Right’; realistic man

猜你喜欢

现实的人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
现代化视域下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的关系
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意识研究
信仰教育在哲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与实现途径
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
鲁南地区青年大学生信仰现状及信仰教育对策研究
关于青年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思考
网络多元时代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生态思维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通过“人”走向现实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