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奶牛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及防控

2022-11-22赵凤命杨治平钮慧敏赵凯

中国畜禽种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奶牛场布病布鲁氏菌

赵凤命 杨治平 钮慧敏 赵凯*

(1.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山西太原 030027;2.山西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山西太原 030027;3.山西省阳曲县农业农村局,山西太原 030100)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以流产和发热为特征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布鲁氏菌可感染人、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引起相似的临床症状与病理损伤,如发热、流产与不育、慢性关节炎及神经损伤等。山西省长期以来存在偏高的牛羊布病感染率和流行率,随着社会发展,对奶制品的需求不断增大,山西省奶牛的养殖量不断增大,奶牛布病的存在和流行严重影响了山西省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鉴于此,分析了山西省奶牛布病的流行概况,提出了山西省奶牛布病的防控策略,并就今后山西省奶牛布病的防控提供了合理建议,为山西省布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1 山西省奶牛布病流行现状

山西省是全国布病的老疫区和多发省份之一,布病疫情经历了20 世纪50—70 年代流行高峰期,80—90 年代初期的基本控制期,90 年代中后期逐渐上升,自2000 年以来快速上升,2000—2003 年报告病例数连续4 年位居全国首位,2004—2017 年报告发病数均位于全国前五位,是全国疫情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山西省尤其北部大同、朔州、忻州等市奶牛存栏数量较多,随着奶业振兴计划的推进,奶牛存栏数量仍在持续上升,截至2020 年底,山西省奶牛存栏已达到38.8 万头。随着饲养规模增大,相关从业人员数量增多,奶牛交易频繁,从业者频繁接触奶牛,布病的感染机会增多。

山西省奶牛布病抽检的个体阳性率和群体阳性率长期偏高,为有效掌握奶牛群体间布病流行情况,组织对规模奶牛场、散养户、屠宰场、运输车辆和交易市场等相关场点进行采样监测。监测结果显示,2016—2020 年山西省奶牛布病抽检的平均个体阳性率和群体阳性率分别达到2.02%和13.41%(表1)。奶牛个体阳性率持续偏高,且2017 年后有上升趋势。群体阳性率持续维持在高位,野毒株的污染面较大。

表1 2016—2020 年山西省奶牛布病血清学监测结果

在全省奶牛布病情况总体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同类型监测场点数量、牲畜存栏数量和样品代表性等多种因素考虑,对监测场点中的规模养殖场和散养户两种不同养殖规模的奶牛感染情况进行进一步分析,规模养殖场的个体阳性率相对较低,两者群体阳性率相差不大(表2、表3)。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可能是规模养殖场构建了相对完善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

表2 2016—2020 年山西省奶牛规模养殖场布病血清学监测结果

表3 2016—2020 年山西省奶牛散养户布病血清学监测结果

山西省流行的布鲁氏菌以羊种为主,主要流行优势种型为羊种3 型,菌种型存在宿主转移现象。奶牛布病平均个体阳性率和群体阳性率偏高,主要原因可能与牛只调运、养殖场(户)私自引种、牲畜混养等情况有关。此外,《山西省动物防疫条例》 规定,“奶畜需要实施布鲁氏菌病免疫的,应当逐级报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批准”,但奶牛场存在私自进行布病免疫的情况,因目前实验室常用血清学检测手段无法有效区分疫苗株与野毒株感染,从而将部分私自免疫奶牛样品认定为布病阳性,这也是检测样品平均个体阳性率和场群阳性率偏高的原因之一。

2 山西省奶牛布病防控策略

山西省综合运用“检、免、杀、消” 等防控策略控制布病的流行,积极推动布病防治技术集成创新,推广了“四防一免三查一处置” 的畜间布病防控技术措施(四防是防传入、防传畜、防传播、防传人,一免是进行免疫,三查是查点灭源、查阳性场、查人治病,一处置是对布病疫情进行科学处置),使布病防控技术在基层更加简单明了,更具操作性。同时,奶牛布病净化工作在山西省全面展开,推动布病防控从有效控制向逐步净化消灭转变。

2.1 全面监测

为及时掌握山西省奶牛布病流行情况,根据农业农村部安排部署,山西省定期组织开展布病监测工作,形成包含集中监测、日常监测、定点监测、专项监测、飞行监测多种监测方式的监测体系,监测覆盖山西省11 市,主要采用虎红平板、竞争ELISA、试管凝集试验等血清学检测方法,对山西省6 月龄以上奶牛进行抽样检测。2016—2020 年检测奶牛血清样品分别为3578、13378、4916、2407 和2438 份,监测场点涉及种畜场、奶畜场、散养户、屠宰场、交易市场等不同类型,实现监测场点类型全覆盖。

2.2 免疫接种

山西省作为布病一类地区,《2021 年山西省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 规定对种畜外的牛羊进行布鲁氏菌病免疫,种畜禁止免疫;奶畜原则上不免疫,确需实施免疫的,有关养殖场(户)可逐级报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局同意后,以场群为单位采取免疫措施。截至目前,山西省已有3 家大型规模奶牛场完成全群布病免疫申报。山西省布病强制免疫疫苗招标采购种类为S2 减毒活疫苗,主要用于对羊群进行布病免疫。据了解,部分奶牛场存在未报经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局同意,即使用布鲁氏菌病活疫苗(A19株)进行布病免疫,目前尚未对该类养殖场(户)数量进行统计。

2.3 阳性畜扑杀

对监测过程中检测出的布病阳性奶牛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消灭传染源。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实施指导意见〉 的通知》,对相关养殖场(户)进行补助,补助标准为6000 元/头。

2.4 消毒灭源

规范消毒程序,对养殖场所定期开展预防性消毒,在养殖场所出入口处配备消毒池,及时补充、更换消毒药品。对病死动物及流产胎儿、胎衣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流产物污染的场地进行彻底消毒,病畜粪便进行发酵密封处理。

2.5 布病净化

持续推进奶牛布病净化工作。采取分步推进的方式,于2020 年启动了省级动物疫病净化创建场建设工作,筹备建立了省级净化专家库,制定了工作方案,引导有积极性、设施设备条件、管理水平较好的企业参与净化工作,示范带动山西省奶牛场布病净化工作的开展。

3 山西省奶牛布病防控建议

3.1 切实摸清奶牛场布病免疫情况

对山西省奶牛养殖场(户)逐场逐户摸清布病疫苗免疫情况,完善免疫档案,做好免疫记录,有布病免疫需求的养殖场(户)完善免疫申报手续。切实摸清山西省奶牛场(户)布病免疫情况,确保山西省布病监测数据有效排除因开展布病免疫造成的干扰。

3.2 加大检疫监管力度

加大对跨地区调运奶牛的检疫监管力度,奶牛养殖场(户)申报检疫时需提供布病阴性检测报告。调入的奶牛需进行落地报告,并隔离饲养45d,期满检测合格后方可混群饲养。

3.3 提高奶牛强制扑杀补助标准

目前奶牛强制扑杀补助标准为6000 元/头,与市场价格相差过大,阳性畜强制扑杀时养殖户抵触情绪较大,影响养殖场(户)配合开展布病防控的积极性。为确保奶牛布病扑杀无害化处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建议提高扑杀补助标准,达到奶牛市场价值为70%~80%,有利于提升养殖场(户)参与布病防控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淘汰工作顺利开展。

3.4 加强联防联控

布病作为人畜共患传染病,各级农业农村和卫生健康部门应建立合作机制,加强信息交流,破除信息壁垒,对每年新发人间病例联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大数据分析,及时做好布病阳性场的疫情处置,摸清布病“由畜及人” 的主要传播路径,切实阻断布病传播蔓延。

3.5 禁止牲畜混养

布病作为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猪、牛、羊、犬、人等均易感。本病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感染。因此,奶牛场应禁止饲养其他易感动物,防止互相感染。奶牛场还要做好驱鸟、灭鼠、灭蚊蝇,防止流浪猫、犬进入等措施,消灭传播媒介。

3.6 加强宣传培训

各级农业农村和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合作,通过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开展人畜共患病防控知识宣传。针对不同人群举办人畜共患病防治培训,发放防控宣传挂图、宣传手册等宣传资料,广泛宣传人畜共患病防控知识,增强布病防控意识和能力,营造群防群控的良好氛围。

4 小结

奶牛布病防控作为山西省人畜共患病防控的重点工作,需要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加强布病防控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全面开展防控工作,狠抓措施落实,才能有效遏制奶牛布病的扩散蔓延,才能推动奶牛布病防控逐步从有效控制转向净化消灭,进而逐渐缓解布病对山西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威胁。

猜你喜欢

奶牛场布病布鲁氏菌
9例布鲁氏菌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规模化奶牛场投入品的管理
引种牛羊时布病防控策略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中蒙医解毒化湿法治疗布鲁氏菌病
蒙药治疗老年性布病81例疗效观察
2013年全国16 省(区、市)规模奶牛场卫生保健与疫病防制状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