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长江:“首席科学家要既挂帅又出征”

2022-11-22宋玉春

中国石化 2022年10期
关键词:科研人员科技材料

本刊记者 宋玉春 刘 涛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

北京化工研究院院长 吴长江

长期从事高端新材料方面的研究,主持了多项国家和中国石化重大科技项目的技术攻关。突破了VD21、特种橡胶、功能性高分子膜在基础理论、聚合工艺和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实现了40余种新产品的开发,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国防军工、电子信息、医疗健康等领域。

“中国石化努力为科研人员创造更好的研发环境和条件”

10年来,中国石化科技投入明显增加,科技重大专项逐一落实,科研设施与配套条件水平显著提升。以北化院为例,近10年投入约10亿元用于科研装备及配套设施建设,引进大型仪器200余台,建设了用于材料合成及加工应用研发的装备近200套;建成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中国石化聚烯烃高通量技术中心和中国石化塑料技术中心,打造了12个国家及行业级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2019年,集团公司批准北化院建设天津科学试验基地,总投资超过22亿元,试验基地瞄准国际一流标准设计并建设,建成后北化院将形成集基础研究、工艺及产品开发、加工应用研究为一体的完整研发链,具备集成输出成套技术的能力,能够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也深切体会到,中国石化聚焦科技创新发展,科研配套条件及后勤保障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特别是坚持绿色低碳研究院建设,引进了现代先进实验室设计和建设理念,倡导实验室“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打造“安全、专业、节能、便利”的实验室,努力为科研人员创造更好的研发环境和条件。软环境的不断完善和提升,为科研人员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能够保障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科技创新工作中。

“凌晨两点项目现场攻坚的画面常常出现在我的脑海”

十年弹指一挥间,其中有很多令人激动的时刻。我们服务国家战略,坚持“四个面向”,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完成一项又一项重大任务。VD21攻关任务时间紧、任务重,事关人民生命健康,我们开局既冲刺,600余天没有片刻懈怠,与时间赛跑、向极限挑战。直到今天,凌晨两点项目现场攻坚的画面还常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们经历过失败挫折,经历过惊心动魄,最终迎来了成功。我们加快特种医用透气膜材料研发进程,坚持打好国家“1025”项目攻坚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成果。

令人难忘的还有天津科学试验基地的启动建设。这是为满足国家对高端化工新材料的战略需求,打造世界一流的中试研发平台,补齐建强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上中试研究的关键一环,将为我国合成材料产业链、价值链迈向高端赢得更强的创新优势;这也是北化院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奋力打造世界领先的现代化工和高端材料的研究机构的重要举措。未来,天津科学试验基地将成为集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开发、领军创新人才培育、成套技术转化与应用等功能于一体的世界领先综合性研发中心。

我热爱科研,希望作更多的贡献。国家重大项目,我要求自己既挂帅又出征;2021年度的香山科学会议上,国际顶级专家济济一堂,我汇报的中国石化化工新材料,特别是聚烯烃领域的发展,使参会人员对中国石化非常认可;在主讲北京大学兴大科学报告时,与同学们分享交流。这么多年,我得到了组织的培养、关心和北化院员工的信任、支持,未来,我将继续团结全体干部员工,把北化院一院四地建成世界领先水平,为北化院和中国石化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科研人员更要砥砺精神”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科研人员更要砥砺精神。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何突破核心技术、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如何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这需要向内求索、源头发力。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是无数科技工作者努力拼搏,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中逐渐形成的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内核”,为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为科技工作者建功立业新时代确立了精神标杆。

北化院成立于1958年,建院之初就承载着发展新中国石油化工事业的历史使命,老一辈科学家在科学探索和强国富国之路上创造了辉煌业绩,一系列填补新中国空白的重要科技成果载入史册,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有力支撑新中国现代石油化工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现在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上,我们肩负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使命,这就需要我们赓续老一代科学家宝贵精神财富。2019年,我们将6月1日建院日定为北京化工研究院“传统教育日”,连续4年开展纪念活动,就是要用历史成就鼓舞人心,用初心使命激发干劲,让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

“科技攻关组织模式的创新意义重大”

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科技攻关模式创新和体系构建非常重要,必须勇于尝试,大胆实践。科技创新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四个面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凝练科学问题,以合理的研发力量布局、科学的创新资源配置,来保障科技攻关。

北化院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构建了多元化的科技攻关体系。

一是对国家和集团公司重大科技攻关任务,采取“大兵团”协同攻关模式,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生产企业、应用企业等,组建“大兵团”。从总体统筹,以需求为导向,以凝练出的科学问题为切入点,组建全产业链攻关团队,实现上下游贯通式创新。

吴长江(左三)深入实验室,与科研人员分析研讨聚合物分子结构。潘亚男 摄

二是对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的急难险重任务,实行“揭榜挂帅”竞争性攻关模式。选择重点科研项目中的急点难点作为榜单任务,采用竞争性揭榜机制,在较短的攻关周期集中攻关,并及时对攻关成果进行激励奖励,激发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热情。

三是对科技创新前沿的新领域新任务,采用“新领域培育”技术攻关模式,在竞争择优的基础上鼓励自由探索。选择可能对学科、产业产生颠覆性影响的新领域,设置重点培育的研发项目,组建跨部门研发团队,定期考核及时激励,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实现在新领域提前布局,占领赛道。

科技攻关组织模式的创新,意义重大。“大兵团”科技攻关模式旨在聚焦大规模的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整体目标,集合全产业链协同攻关;对大型科技攻关任务中的急点、卡点,可以采用“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模式,设置榜单任务,多个团队竞争性地并行攻关,短周期内实现技术突破;对于“新”的技术发展方向,采用“新领域培育”科技攻关模式,加强对科研人员的考核与激励,更好地鼓励科技队伍,调动团队科技创新积极性,创造出更好的业绩,推动技术快速攻关和转化。

“我们在高端材料的研发上要有更大作为”

中国石化作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领军企业,是国家关键技术攻关的核心力量,在国民经济和工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在高端材料的研发上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需要有更大作为。未来我们将继续在乙烯、有机和精细化工、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化工环保等优势领域深耕,集中攻关医用卫生材料、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等新材料制备技术,布局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技术、二氧化碳综合利用、高分子资源化利用等前瞻技术领域,为国家和行业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以科学问题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深化“产学研”合作、夯实产业链创新平台,同时要培养人才队伍,建设好国家级研发平台。我也将积极在国家和行业的战略规划中建言献策,为中国石化和我国高端材料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科研人员科技材料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我国科研人员揭秘银杏古树长寿机制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最美材料人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