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奋力引领我国石化工业高质量发展

2022-11-22谭伟春

中国石化 2022年10期
关键词:炼油炼化芳烃

本刊记者 谭伟春 任 卓

2021年6月28日,中国石化镇海基地一期项目全面建成。至此,镇海炼化形成2700万吨/年炼油和220万吨/年乙烯产能,进一步增强我国石化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底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石化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等重要指示,以自身结构的优化、竞争力的增强,带动石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截至2021年底,中国石化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炼油公司、第二大化工公司。

做强做优炼油、乙烯和芳烃三大产业链,打造大型化智能化一体化世界级炼化基地

十年来,中国石化围绕做强做优炼油、乙烯、芳烃三大产业链,聚焦打造大型化、智能化、一体化世界级炼化基地,坚持优“炼”强“化”,加快大乙烯布局发展,推进芳烃产业链升级和适度延伸。

世界级炼化基地相继投产。除了镇海基地一期项目,2020年6月,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投产,这是中国石化“十三五”期间投产的最大炼化一体化项目;2021年8月,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投产,这是海峡两岸合资合作最大的石化产业项目……这些大型炼化基地充分发挥产业链链长作用和磁石效应,以高端材料产品强链延链补链,聚焦洁净能源、绿色石化与先进材料等领域前沿关键技术开展攻关,有效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大乙烯布局发展。2021年5月,中国石化天津南港高端新材料项目集群正式启动;海南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及炼油改扩建项目建设接近尾声……中国石化打造数个以乙烯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不仅提供大量特色化工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而且带动千亿级下游产业,有效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海南炼化芳烃联合装置。林鸿冠 摄

同时,中国石化芳烃产业链也有新发展。今年6月8日,中国石化第三代芳烃成套技术首套工业应用装置——九江石化89万吨/年芳烃联合装置一次开车成功,标志着我国芳烃成套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突出抓好“油转化”“油转特”,积极引领化工业务迈向中高端

2021年1月,上海石化1.2万吨/年48K大丝束碳纤维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今年8月15日,上海石化首套大丝束碳纤维生产线中交,项目设备安装全部完成,为下阶段试生产迈出关键一步。上海石化成为国内第一家、全球第四家掌握大丝束碳纤维生产技术的企业。

十年来,中国石化突出抓好“油转化”“油转特”,推动炼油业务转型发展;大力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壁垒的新材料新应用,积极引领化工业务迈向中高端。

炼油业务方面,中国石化持续加快“油转化”进程,以项目带动产业优化,以技术改造促进产能质量提升,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打通芳烃、烯烃产业链。截至2021年底,北海炼化炼油结构调整投产,扬子石化炼油结构调整、安庆石化“油转化”项目全面开工。持续加大“油转特”力度,坚持高端碳材料开发战略定位,金陵石化、茂名石化高端碳材料装置顺利产出合格产品;着眼润滑油脂高端化、自主化,实现传统用油高端化提升;突破高端特种油品技术,建成投产超高压变压器油项目;加速打造低硫船燃国际化排头兵,持续推动油品质量升级。

化工业务方面,中国石化坚持“基础+高端”“化工+材料”发展方向,加快存量资产改造升级与落后产能淘汰,不断增强乙烯等产能竞争力;以交通、医卫、环保、新能源、建筑材料等为重点领域,加快推进新材料领域研发突破和产业化布局,扩大高端材料市场份额。从历时十年攻关的生物可降解共聚酯新材料PBST、PBAT先后实现工业化生产,到自主开发的抗菌熔喷布专用料用于口罩生产,再到自主研发生产的碳纤维成功应用于冬奥会火炬“飞扬”,中国石化不断强化新材料领域行业领先地位。

同时,中国石化还深入推进数字技术、工业技术和核心业务的深度融合,依托“数据+平台+应用”新模式,大力推进产业智能化提升和数字化转型,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截至2021年底,中国石化累计建成智能炼化工厂15个。

持续发力煤炭综合利用,推动煤化工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2021年7月6日,中国石化贵州50万吨/年PGA(聚乙醇酸)项目一期工程在毕节市织金县开工。该项目是中国石化推进煤化工前沿技术向工业化进军的示范性项目,是贵州省实现新型工业化和乡村振兴的标志性项目。

十年来,中国石化以技术突破为先导,助力做好煤炭综合利用大文章,争当煤化工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主力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煤化工业务可持续发展。

中国石化坚持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方向,以沿高端产业链布局为基本路线,坚持在富煤地区发展煤化基地的策略,将炼油、化工、绿氢与煤化产业链深度融合,持续推进煤基燃料、精细化工产品、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产学研用、协同发展。

中国石化积极推动产业链延伸突破,加速从化工到材料、从煤制烯烃向煤制化学品发展,促进煤基化工与石油化工协调发展,形成更合理的产业结构;联合大型煤企推动煤炭分质利用,广泛集成低阶煤中低温热解、煤基多联产、燃煤发电超低排放、煤基可降解材料等技术,推动形成煤炭清洁化、高效化、低碳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

2017年9月1日,长城能化与中国中煤能源公司等4家股东单位投资建设的中天合创煤矿和化工装置全面转入商业运营,是当时世界上在运行的最大规模煤制烯烃项目;2020年7月1日,中安联合煤化工项目正式转入商业运营,一举突破高灰分、高灰熔点淮南煤发展煤化工的瓶颈,改写了安徽煤只能作为燃料煤的历史。

2021年,中国石化煤化工板块首次实现3个已投产煤化工项目全面盈利,累计生产主要化工产品产量384万吨;今年上半年,煤化工板块保持稳产增产,盈利大幅增长。

提升工程建设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力推进重大装备国产化攻关

乙烯裂解炉是乙烯工业的龙头装备。在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乙烯“三机”(裂解气压缩机组、乙烯制冷压缩机组、丙烯制冷压缩机组)、挤压造粒机组、EO反应器等重大装备全部实现国产化,项目整体国产化率超过95%。

十年来,中国石化通过自主创新、科研攻关、技术和工程相结合的方式,持续提升工程建设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力推进重大装备国产化攻关。

工程设计水平是国家重要的软实力,体现了国家工业现代化发展水平。2012年,中国石化重组成立炼化工程集团,经过十年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科研攻关和技术实践,炼化工程集团目前已具备自主建设现代化炼油千万吨级、乙烯百万吨级大型成套装置的工程技术和能力;通过自主开发的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之后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目前第三代芳烃技术已实现工业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炼油化工工程能力已经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

中国石化重大装备国产化始终位居央企前列。截至“十三五”末,中国石化重大装备国产化率创新高,其中,千万吨级炼油装备国产化率达94%,百万吨级乙烯装备国产化率达87%,为石油化工行业发展、中国装备制造行业转型升级作出重要贡献。在推进传统业务所需装备国产化的同时,紧跟石油化工行业发展步伐,深入推进重大装备国产化攻关,助推新能源、新材料、新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炼油炼化芳烃
探究炼油设备腐蚀与防护技术
镇海炼化一体化基地全面建成
关于重芳烃轻质化与分离的若干思考
中国石化炼油销售有限公司
压力表在炼化装置上的应用
从小到大,由大走强—40载炼油节节高
“剩”况空前 炼油之踵
炼化企业的中国高度
轮胎填充油中8种多环芳烃的检测
高芳烃环保橡胶填充油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