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化工领域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大有可为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杨为民

2022-11-22徐俊峰

中国石化 2022年10期
关键词:分子筛化工绿色

□ 本刊记者 任 卓 徐俊峰

杨为民,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绿色化工与工业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石油化工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与工程开发,在石油化工绿色生产、资源优化、节能降耗新技术开发方面开展了创新性工作,研究成果在45家企业实现工业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化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专利金奖一项、中国专利银奖一项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六项。

“高新石化科技成果为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刊记者:请您结合自身实践,谈谈十年来中国石化在炼油化工领域取得的成就和突破。

杨为民:十年来,中国石化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战略性的科技创新成果。高效环保芳烃、甲醇制烯烃(SMTO)等成套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发展实现重大突破,为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以乙苯/苯乙烯、丙烯腈技术为代表的绿色化工新技术引领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多项技术成果在国内外大型石化装置上成功实现工业应用,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高性能碳纤维等一批关键材料填补国内空白,全新结构分子筛创制、国际标准制定等方面实现“零的突破”,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

从2013年开始,我与我的团队开始了新结构分子筛创制的探索研究。分子筛催化材料的发明与应用往往会带来石化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国际知名能源化工公司都十分重视分子筛材料的开发,并创制了一批引领石化技术发展的新结构分子筛材料。而我国企业界在这方面长期处于空白。

为了填补这方面空白,我们利用材料基因工程方法,结合先进的高通量分子筛合成与表征系统,实现分子筛材料的高效合成与筛选。历经两万余次的试验,团队先后合成出30余个以中国石化命名的SCM系列新型分子筛。

2018年,我们创制的SCM-14和SCM-15分别获得国际分子筛协会(IZA)授予的结构代码SOR和SOV,使中国石化成为我国首个获得分子筛结构代码的企业。在此基础上,团队再接再厉,2021年以SCM-14分子筛为活性组元的新一代催化剂成功应用,实现国内原创新结构分子筛的首次工业化应用。这两个“首次”证明了中国石化在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大有可为,也更加坚定了我深入开展新结构分子筛创制和性能研究的信心。

“让绿色化工技术服务国家发展、满足人民需求”

本刊记者:过去谈到化学工业,经常会与环境污染等意象联系在一起。如今,绿色工业、绿色化工已经成为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方向。作为“绿色化工与工业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请您谈谈对于石化工业绿色发展的体会?

杨为民:当前,全球资源和环境保护要求日趋严格,绿色化工是未来的必然选择。要根据我国的资源特点开发绿色化工技术,以提高技术与产业的竞争力。发展绿色化工技术、推进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化工领域科技工作者共同的目标,也是我们不懈努力的科研方向。

我们依托上海院,建立“绿色化工与工业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石油和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重大需求,针对化工产业节能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开发绿色化工及先进工业催化新技术为目标,力争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术创新基地。作为国家级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将针对化工产业节能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开发绿色化工及先进工业催化新技术为目标,力争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化技术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自1994年以来,我一直从事绿色化工领域的基础科学、新技术及产业化研发工作,在原料多元化乙苯绿色生产、稀乙烯资源高效增值转化、新结构分子筛创制等方面开展研究。多年的科研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石油石化产业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我们必须始终秉承科技报国的初心,将“国之所需”与“我之所能”结合起来,把创新工作融入国家和产业发展的大局,不断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用绿色化工技术真正解决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才能实现创新工作的价值,真正让科技服务国家发展、满足人民需求。

“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在于技术的先进性和安全可靠性”

本刊记者:您长期从事催化新材料和催化新反应研究,创新发展了多种新型分子筛和复合氧化物催化材料,开发的催化剂及催化反应工艺在40多家企业实现工业应用。请您分享一下推动科研成果实现工业转化的宝贵经验。

杨为民:央企的科技创新工作主要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在发现新现象、创建新理论、取得新突破的基础上,把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真正解决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确保技术的先进性和安全可靠性。

一方面,要确保技术先进。成套技术涉及多专业、多学科、多个团队的协同攻关,绝不能自我封闭、单打独斗,要有一套既符合科研规律、又能激发内生动力的团队合作机制。上海院建立了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矩阵式”攻关模式,把催化剂研发、工艺设计、中试评价、表征分析等各领域骨干力量集结起来,组建攻关团队,同时充分利用中国石化一体化优势,加强科研单位与工程设计单位、生产企业的深度合作,形成“大兵团”作战的攻关合力,确保成套技术快速开发、水平先进。

另一方面,还要确保技术安全、可靠。新技术的开发往往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需要通过严谨的科学试验对技术效果、安全风险、经济性等关键指标进行详细评估,确定最佳技术路线,并通过工程化研究,为工业装置设计和建设提供依据、积累经验,确保装置顺利开车和稳定运行。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容不得一丝马虎大意,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研发管理机制,严把科研质量关。上海院坚持实施科研项目“门径式”管理,遵循技术开发和转化的客观规律,对科研项目的立项、关键技术的攻关和放大等过程实施严格的技术审查。抓好小试、模试,特别是中试和工业试验阶段的技术论证,层层把关,确保成套技术在生产企业安全、可靠地落地转化,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抓住机遇期,为建设新时代能源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本刊记者:您认为当前我国石化工业发展形势如何?在行业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石化作为大型央企可以作出什么贡献?

杨为民:我国石化工业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发展的大趋势下,行业“低端过剩、高端短缺”的突出矛盾仍然存在,资源高效利用与清洁转化的问题制约着产业发展,在高端电子化学品、新能源用高性能材料、医用可生物降解材料等高端化学品生产技术方面还存在差距,绿色化工“卡脖子”技术亟待突破。

面向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等新任务新要求,石化工业亟需加快高质高效、低碳低耗、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升级,加速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培育产业未来发展的新动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确保石化工业产业链安全自主可控。

当前,我国石化工业正迎来转型发展的机遇期。中国石化紧抓机遇,提出建设“化工新材料”原创技术策源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正在奋力攻关,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培育不断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奋起直追,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持续加快。未来,依托先进的技术、上下游一体化、人才集聚等优势,中国石化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将迎来新的跃升,人才创新效能进一步释放,能源化工领域重要人才集聚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快形成,必将在支撑我国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新时代能源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猜你喜欢

分子筛化工绿色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绿色低碳
5种沸石分子筛的吸附脱碳对比实验
分子筛结构设计研究现状及展望
13X/SBA-15复合分子筛的制备及其处理造纸废水的研究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SAPO-56分子筛的形貌和粒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