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期间河南省医护人员心理援助需求调查

2022-11-22张田宇张俊梅

河南医学研究 2022年21期
关键词:恐慌健康状况援助

张田宇,张俊梅

(1.郑州大学 临床医学系,河南 郑州 450000;2.河南省人民医院 护理部,河南 郑州 4500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作为一种全国乃至全球共同关注的传染性疾病,自暴发以来对全国人民造成了方方面面的影响。2020年2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风险级别调为最高级别“非常高”[1]。新冠肺炎的防疫工作不仅成为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应激与危机事件,也是全球重点关注的热点事件,牵动着千万人民的福祉。为迅速阻止疫情的大规模暴发,国务院及各部门持续出台多项政策与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该疾病具有人人易感、人传染人等特性[2-3],目前医学难关尚未完全攻克,新冠战“疫”仍未取得彻底胜利。

根据应激理论,持续蔓延的传染性疾病作为强应激源,若个体长期处于其中,不仅会影响其心理状态,也会干扰其正常工作和生活[4]。而医护人员作为疫情抗击过程中无可替代的中坚力量,持续奋战在疫情防控最前线,肩负着国家与人民的期望。面对类似的传染性疾病,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往往具有较高应激水平,若不采取有效措施,不仅会危及其身心健康,还不利于抗“疫”大局取得胜利[5]。加之医护人员的工作具有高风险、高负荷性和长期精神紧张等特性,本就极易出现心理和生理的问题[6],因此,关注疫情时期医护人员所承受的高度身心健康风险是迫切且重要的。基于此,本研究希望了解医护人员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援助需求,以便及时为之提供物质资源支持和心理援助支持,保证其身心健康,进而助力疫情的科学防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使用方便抽样方法,对河南省医护人员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 136份。删除答题时间少于200 s、高于1 000 s等其他无效作答问卷后,剩余有效问卷1 94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82%。参与者所处地区涵盖河南省17个地级市。依据参与者身边(即常规人际可接触范围,如所在科室、单位和社区等)是否存在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将参与者划分为风险接近者与非风险接近者。

1.2 研究方法采用自编《新冠肺炎期间心理援助需求调查表》对河南省医护人员进行调查。该调查表于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由具备丰富问卷编制经验的心理学教授、博士后、博士和硕士共5人,在参考以往SARS期间及类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文献编制而成,在经过数名心理学研究生试做和反馈后最终确定,并且在对医护人员施测前,由3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与科研经验的医护工作者进行审核与完善。该调查表共6项条目,涉及医护人员在新冠肺炎期间的心理健康评估与心理援助需求2个部分,各条目均为单项选择。在心理健康状态评估部分,为避免社会赞许性的影响,研究从自我评估和评价他人2个角度进行调查,除让参与者进行自我心理健康受影响程度的报告外,以参与者周围人恐慌比率来投射其自身恐慌情绪,进而全面了解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在心理援助需求部分,包括对心理学力量的需要度、对心理援助需要、获取援助渠道自信和心理援助内容4个方面。为使参与者充分理解题意,在部分题项后提供相关示例以作参考,题项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关的负性情绪,如:恐慌、焦虑、害怕和恐惧等”。本研究设计已经过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伦理委员会快速审查,并予以批准(伦理批号:202074)。

1.3 统计学方法使用Excel 2010和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不同资料类型,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频率分析方法和列联表χ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本研究调查对象所处地区覆盖河南省全部17个地级市,其中,男312人(16.08%),女1 628人(83.92%)。参与者年龄为18~66(34.27±9.06)岁。本研究中,有261名(13.45%)风险接近者,即身边存在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1 679名(86.55%)非风险接近者,即身边不存在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

2.2 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新冠肺炎期间,在自评心理健康状况方面,女性比男性受到更多负面影响(χ2=20.900,P<0.001),本科及以上者比大专及以下者受疫情负面影响更多(χ2=9.713,P<0.001),风险接近者比非风险接近者受更多的负面影响(χ2=34.522,P<0.001)。在他人投射方面,性别(χ2=27.212,P<0.001)和风险接近(χ2=14.573,P=0.006)与身边感到恐慌人数相关。见表1。绝大多数医护人员(84.33%)表示其心理健康状况并未受到疫情的负面影响,15.67%的医护人员表示自身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比平时差,但是绝大部分的(95.15%)的医护人员认为身边有或多或少的人因新冠肺炎而感到恐慌。

表1 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分布情况[n(%)]

2.3 心理援助需求情况医护人员对心理援助需求的结果见表2。绝大多数医护人员(87.94%)表示新冠肺炎防治过程中需要心理学的力量参与,25.82%的医护人员表示希望得到心理援助,81.19%的医护人员确信自己能在需要的时候有渠道获取心理援助。就参与者心理援助工作内容而言,其对新冠肺炎相关医学问题的需求度最高(61.80%),对于心理问题需求度最高的分别是强迫性思维(17.32%)和疫情带来的负性情绪(12.99%)。女性对于心理学力量的需求(χ2=6.434,P=0.011)和希望获得心理援助(χ2=5.477,P=0.019)的比率高于男性。本科及以上的医护人员比大专及以下医护人员更认可将心理学力量参与到疫情的防治中去(χ2=4.813,P=0.028)。风险接近者比非风险接近者更希望获得心理援助(χ2=8.876,P=0.003)、更缺乏获取援助的渠道自信(χ2=9.281,P=0.002)。采用Boferroni法进行两两比较可知,本科及以上者比大专及以下者对于医学问题的需求更低(χ2=3.941,P=0.047),但对疫情带来的负性情绪的咨询需求更高(χ2=10.978,P=0.001);风险接近者对医学问题的需求低于非风险接近者(χ2=6.992,P=0.008);女性比男性更有强迫性思维(χ2=4.533,P=0.033)。

表2 心理学力量与心理援助需求分布情况[n(%)]

3 讨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自发生后,医护人员英勇奋战在抗疫一线,在心理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出现心理应激反应。通过医护人员自我报告可知,面对本次新冠肺炎的暴发,大多数医护人员心理状况较为稳定,但少部分(15.67%)医护人员心理健康仍受到负面影响。而在普通民众中,仅有10.74%的人心理健康受到疫情负面影响[7]。医护人员在面对突发感染性医疗事件时,出现一定程度的负性心理效应是正常且自然的[8],但若医护人员持续和强烈地受到疫情的应激刺激,则可能使其心理与行为发生异常变化[4],使其进入亚健康状态或导致身心受损。这类突发重大传染性疾病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以往非典时期的研究中也得以证实[9]。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在本研究中,医护人员认为身边存在恐慌情绪的比率高达95.15%,同样高于普通民众(89.31%)[7]。进一步证实,医护人员在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普通民众受到更多的负面影响。从心理投射角度来看,心理投射是个体普遍的心理机制,个体经常将自我身上的特征、意念转移到他人,将自我思想、态度、情绪等无意识地反映到对事物的表达之中[10-11]。因此,医护人员所具备广泛的恐慌情绪,一方面可能确实存在于医护人员周边,受到其职业特殊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能来源于其自身尚未察觉的恐慌情绪的泛化。基于此,卫生部门和医院在类似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应及时向医护人员提供最新疾病救治战前培训,以增强其心理储备和情绪调节能力[12]。同时应重点关注医护人员在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及时给予干预和支持,以保证抗疫力量持续输出,保障抗疫工作高效进行。当然,引起个体恐慌情绪的原因是多样的,但是鉴于本研究设计中明确将项目和回答指向疫情因素,且庞大的样本总量足以弥补极少数无关变量因素带来的数据偏差,故研究已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对个体恐慌情绪带来的影响。在未来研究中,也可以考虑进行纵向数据采集和多视角测量等设计,以便更为严格的控制类似无关变量。

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女性比男性心理健康受到疫情更多的负面影响,周围有更高比率恐慌情绪、受教育程度更高者心理健康状况更差。这与以往非典期间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3-15]。这可能是由于女性在感情和直觉维度占优势,情感更为细腻,故更容易受到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受教育程度更高者,其往往具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和信息来源,能够获取更多疫情相关信息,但由于该时期疫情尚无有效手段加以控制,多为负面信息,故其心理健康状况受到更多疫情相关负面影响。值得重视的是,风险接近者比非风险接近者受更多的负面影响,周围感受到更多的恐慌情绪。根据应激相关理论[4,16],风险接近者身边存在更多威胁刺激,因而激发其心理变化,扰乱了其机体内部的稳定,引发了负面情绪,如果不加以及时干预和缓解,可能同时带来更严重的心理生理疾病。考虑到疫情和情绪均具有感染性,医护人员又具有被感染者、疾病控制者和疾病宣传者等多重特殊身份,因此在控制疫情传播的同时,也要注重风险接近群体自身及其周围恐慌情绪的传播,及时对高压医护人员给予干预,预防医护群体中恐慌氛围的形成,进而促进医护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增强医疗服务水平。

心理需要的满足是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17]。本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医护人员希望心理学力量参与到疫情防治,四分之一的医护人员希望得到心理援助,近五分之一的医护人员并不明确知晓获取心理援助的渠道。与普通民众对比发现,医护人员比普通民众对于支持心理学力量参与到疫情防治和希望获得心理援助比率均更高[7]。这反映出了部分医护人员在疫情期间的心理应激反应未得到良好调适,更加认可心理学专业知识和专业人员的参与对其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的重要意义。已有研究也表明,对危机事件进行应急管理有利于缓和个体的急性心理压力,减少心理创伤发生的可能[18],外界对医护人员心理应激反应的积极应对和理解支持能帮助其缓解创伤性心理反应,促进其心理健康[19]。因此,加强对广大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应激知识普及、对特定人员进行心理援助和干预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心理援助具体内容的结果显示,除对新冠肺炎相关医学问题的需求度较高之外,强迫性思维(17.32%)和疫情带来的负性情绪(12.99%)是医护人员在疫情期间更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对比发现,医护人员比普通民众对于疫情带来的负性情绪问题的援助需要更高[7]。在以往传染病流行期间,人们也易出现情绪困扰和认知歪曲等心理问题[20],这与医护人员的心理援助需求相吻合。考虑到医护人员比普通民众在疫情期间肩负着更重大的社会责任,承受着更严峻的压力考验,因此管理部门需不断完善危机事件应急管理系统,为医护人员采取认知与心理双重援助支持,加强个体对普遍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以提高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和工作胜任能力。

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群体的心理援助需要及需要内容有所差异,这可能与其自身心理健康状况有关。需要特别关注的是,风险接近者对医学问题的需求更低、更希望获得心理援助、更缺乏获取援助的渠道自信。由此证实,高风险水平医护人员在疫情下的应激反应可能更强。从需要理论来看,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心理援助需要之间有着重要且密切的联系[17]。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应看到不同群体间的特异性需要,重点关注高风险医护人员的对于心理援助内容和援助渠道需要,提供差异化干预和多渠道援助,同时与宣传部门密切合作,以使医护人员能充分了解到可利用的心理援助渠道。随着时间和疫情的推移,医护人员的情绪和心理状况可能随之变化,因此未来有必要持续了解其心理健康波动情况,并制定和完善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帮助其应对不良应激,进而增强其对抗疫情战斗力,助力新冠肺炎疫情早日取得彻底胜利!

综上所述,绝大多数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稳定,但周围普遍存在恐慌情绪,有切实心理援助需求,医疗管理部门需为其提供更多资源支持和有效心理援助,缓解其恐慌情绪,减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医护人员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增强医护人员的医疗救助水平和救助质量。

猜你喜欢

恐慌健康状况援助
考虑抢行行为的恐慌状态人员疏散研究*
体适能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实验研究
中国对外援助的那些第一次
绳短不能汲深井——保持“本领恐慌”
恐慌星期六Miya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
第十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1批受援助名单
甲流蔓延令印度恐慌
第九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6批受援助名单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