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及策略
2022-11-22何美萱
何美萱
(齐齐哈尔大学 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而想要最终实现“立德树人”就必须科学践行“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1]。高校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多数人的年纪都在20岁左右,在面对社会时,很容易出现各类心理问题。高校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可以充分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相关人才培养体制的建设,丰富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一、“三全育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三全育人”理念进一步促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符合新时代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规律。因此,根据“三全育人”理念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合理的,也是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进步的有效途径,它为各类高校实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2]。
(一)“三全育人”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
“三全育人”在关于教育主体、教育过程和教育方向这三个方面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全员育人进一步整合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力量,全过程育人则完善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性,全方位育人则进一步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局特征。
第一,全员育人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形成。全员育人在“三全育人”中主要要求的是教育主体,旨在确保所有教职工都能起到教育大学生的作用,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意味着所有教职工都要参与进来。
第二,全过程育人完善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性。其强调教育过程的可持续性,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涵盖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的所有阶段。
第三,全方位育人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三全育人”全面定义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领域、种类和水平上应该如何做。在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下,一方面,要有“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另一方面,要避免心理教育的随机性和混乱性,要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各个领域来进行调整和改善。
(二)“三全育人”是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创新思路和方法。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需要从新的视角来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情境,“三全育人”无疑会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从“三全育人”的角度出发,从全员、全过程及全方位的角度全面细致地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每一个方面和环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进行整体优化和改进。可以说,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提供了一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
二、“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
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快速发展,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时代下的大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仔细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同时,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是应对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
这项调查的目的是从“三全育人”的角度全面了解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此次问卷主要通过问卷星进行信息的收集,对黑龙江省内数所高校的大学生及相关人员开展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收集816份学问卷,有效率为98.65%,相关信息如上页表1所示。另外,本次问卷调查共计收回相关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人问卷74份,全部有效,充分反映了相关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相关信息如表2所示。
表1 学生版问卷样本基本构成
表2 教职工版问卷样本基本构成
由表1可知,在被调查学生中,男生占总数的44.72%,为360人,女生占总数的55.28%,为445人,总体性别比例基本上与被调查高校全体学生的性别比例相同。从学生的年纪分布来看,研三、研二、研一、大四、大三、大二、大一分别有44人、113人、58人、82人、183人、198人、127人。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也基本相同。从学生层次分布的角度来看,有551名本科生,占全体的68.45%,有254名大专生,占全体的31.55%,基本上与此次调查的大学分布一致。由表2可知,在针对教师的问卷中,相关高校心理中心负责人所处高校中,共有39个本科院校和35个专科院校,分别占比52.7%和47.3%,确保了数据收集的科学性。
(一)辅导员岗位职责模糊化
在现代社会,分工的程度可以决定工作的专业性程度,高校辅导员岗位也可以说是一样的,并且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非常复杂。根据教育部2017年8月的文件,辅导员职位的责任主要有: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学风建设、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等[3]。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员在其中起到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又十分复杂,这也使得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并不能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在调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负责人时,笔者提出的问题为:“你们学校的心理辅导员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率(参加者的数量),还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人员参与的水平(参与的深度)是多少?”通过以上问题来分析辅导员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上所存在的问题,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由表3可知,在针对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普查中,参与的比例中一般与比较少分别占了33.78%和6.76%,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一般或比较少的比例总计接近40%,比例较高。在心理健康教育参与程度及参与深度的调查中,较低参与率的比例为9.64%,一般参与率为40.54%,一多半高校心理中心负责人都认为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参与度较低或一般,这表明高校辅导员参与的范围和深度都比较一般。
在针对大学生问卷中,笔者提出了以下问题:“你认为辅导员对你自身心理健康的关心程度是?”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辅导员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心程度
从表4可以看出,40%以上的学生普遍认为辅导员关心或一般关心自身的想法变化和心理健康,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相关情况都基本差异不大。概括地说,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辅导员有着非常复杂的工作内容,专业责任的模糊性导致其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均深度和水平。许多学生认为辅导员对自身的心理健康关心程度一般,在遇到困难时也不会向辅导员求助。
(二)学校对全体学生心理状况排查不到位
在全过程育人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覆盖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首先,需要掌握所有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检查所有学生的心理状态,找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了解其心理状态,及时有效地对相关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处理[4]。笔者通过“学校是否有对全体学生进行过心理状况排查?”这一问题了解了学校的对全体学生心理状况排查工作,具体如表5所示。
表5 全体学生心理状况排查情况
从表5可以看出,31.08%的学校只检查新生的心理状态,25.8%的学校会定期检查所有学生的心理状态,5.41%的学校不定期检查所有学生的心理状态,37.8%的学校会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来检查所有学生的心理状态,几乎1/3的学校都不会定期或不定期对所有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检查。
总的来说,全过程育人要求高校不仅需要了解新生的心理状态,更需要建立一个涵盖整个过程的心理健康检查体系,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但现实中,有1/3的学校都没有实施检查工作,因此,学校无法检测出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也无法对其进行干预和处理。
(三)学校与家庭有机联动效应不明显
从中国的教育制度来看,大学入学考试是其中的分割点,在大学入学考试前,学生的父母一般都管理的十分严格,由于学生都还未成年,家校之间的联系也较多,但只要学生一进入大学,由于教育理念、年龄等各方面因素,家校之间基本不会进行联系,只有当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后,学校才会与学生的家长进行联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父母的参与,这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5]。
笔者在问卷中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家校合作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展状况”和“您认为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在和家长进行联系的过程中,学生的家长是否会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来对家校合作的开展情况和大学生家长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关心状况进行了解,具体情况,如表6所示。
表6 “家校合作”开展和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心程度
由表6可知,在“家庭与学校合作”的开展中,一般开展与不充分开展的比例分别为47.3%和8.81%,占整体的一半以上。在父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心中,一般和比较不关心的比例分别为48.65%和6.76%,合计超过一半。总体而言,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几乎有半数的学校认为,家长普遍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但也有几乎半数的学校认为,家长与学校的合作是一般的,仍有较高的改进余地。总之,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水平较低及家长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善策略
(一)强化高校辅导员骨干作用
“三全育人”理念下,辅导员起着协调的作用,负责跟踪反馈的工作。辅导员作为一名教师的同时,也需要参与相关的实践性教学和技能培训工作。辅导员还起着管理学生的作用,是师生、学生组织及学校内外之间有效的联络人员,是整体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在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缺乏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强化高校辅导员的骨干作用[6]。
1.加强专业培训,提高心理专业素养
辅导员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力量,同时,也处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前沿。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中,都离不开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高校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工作要求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很困难的。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心理咨询专业培训,提高心理咨询专业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在高校为辅导员提供心理学专业知识培训时,首先,应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辅导员能够更专业、更深入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如果辅导员有心理学的扎实理论知识,就需要对其进行技能培训,以提高辅导员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其次,要科学规划培训时间,至少每学期开展一次面向辅导员的专业培训。最后,为有效确保相关培训的顺利开展,需要为相关人员制订专门的心理知识培训体系,建立系统保证,确保高校辅导员顺利完成心理知识的培训工作。
2.找准角色定位,明确细化工作职责
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如何在复杂的日常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角色,以及如何更好地组织工作,是辅导员做好相关工作的关键,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设立专门负责特定工作的辅导员,进一步细分辅导员岗位工作。例如,有些高校设置了特别的辅导员来做心理工作,以此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其次,要明确辅导员的管理属性,避免重复工作,充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提高辅导员的专业质量,需明确相关工作内容和责任,任命专职心理辅导人员开展相关工作,履行自身职责,实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全面掌握各阶段学生心理状况
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想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高校在每个阶段都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人状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高校目前并没有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普查工作。因此,高校需要做好心理评估工作。完善高校平常的预警防控体系。在开展针对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同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以此来完成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做好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
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上述调查,几乎所有的高校都会针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评估工作,但并没有对其他阶段的学生进行测评。做好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评工作,首先,清晰目前学校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给予关注。其次,针对因重大事件受到心理伤害的学生开展疏通教育工作,帮助其调整自身心理状况。最后,发现那些因重大事故而出现现急性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和处理。部分学生受事件影响,可能会出现急性应激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学生需要通过全面的调查发现这一点,并据此进行心理干预。在实际落实环节,首先,要每年按时至少开展一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评,同时完善实施措施。其次,在评价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之前,要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普查的目的和实施,避免因学生对相关工作缺乏了解和支持而导致最终所收集心理信息的无效。最终通过相关信息帮助高校开展相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后,考虑到实际工作开展的困难,可以实行在线心理普查,选择适合中国学生特性的权威测量表,充分利用在线平台进行学生个人状况的填写和计算。根据相关测量结果来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介入,给予适当的关注。
2.健全学校日常预警防控机制
由于生活阶段和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大学生的心理发育不够成熟,遇到紧急情况时容易陷入危机,对自身的心理状况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心理问题往往以一种不容易被认识到的形式表现,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严重后果。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频频发生,高校要构建起“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的四层预警机制,不断改进学校的预警机制,在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快速干预及后期监测中做好工作。在四级预警机制中,一级预警机制(宿舍或个人)意味着宿舍室友或寝室长要关注身边室友的心理状况,在发现异常的情况下尽快向学院或辅导员报告。二级预警机制(班级)意味着心理委员需要做好相关班级工作,如果周围的学生有心理异常,应在短时间内及时向班主任或辅导员报告。三预警机制(专业、年纪)是指学院领导、学科教师需要经常注意学生的情况,发现问题后要及时联系相关领导反映,同时,寻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家的帮助,以防发生意外风险。四级预警机制(学校)意味着学生心理保健教育中心有责任协调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干预工作,及时为有风险的学生提供干预支持。通过建立和完善学校预警机制,可以及时检测和解决相关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合作机制
全方位育人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做好联动工作,面对高校与家庭合作效果不明显,同社会联系较弱的状况,如何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的三方联动合作机制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重要。
1.有效调动家庭、社会的教育力量
家庭对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能力、气质、性格等都是由出身家庭所培养的。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因此,对于家庭而言,家长需要以一种健康科学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孩子,帮助孩子培养起良好的心理特征。另外,也要关注学生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这方面可以从社区、企业、政府机关三方面加深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将社会资源与高校资源相结合。为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发挥社会的作用,首先,要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帮助大学生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其次,学校要多尝试开展校企对接,建立共同办学机制,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教育资源,要不断提高相关企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度,帮助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的逐步适应社会,实现从学校向社会的过度。最后,对于政府机关而言,一是高校组织建设共同培养体系。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丰富教育渠道。二是构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2.建立以学校为主体,家庭和社会为两翼的合作机制
高校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需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通过学校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同时,家庭和社会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也应受到重视。因此,想要实现全方位育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就需要进行整合,形成共同力量,三者需要加强各自在相关职能执行上的配合,更好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不应在学生遇到问题后再联系父母,而应从学生刚入学就保持与家长的常态化联系,不断完善“家校合作”模式。高校也可以尝试建立“家校合作”及“学生在校信息”平台,与学生家长开展常态化的联系。学校与社会之间则可以进行课程合作,建设起科学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目标和价值。
四、结语
从“三全育人”的角度来看,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教育范围等方面。但总体而言,高校辅导员相关岗位的责任依然不够清晰,高校对全体学生心理状况的排查也不到位,另外,学校与家庭有机联动效应不明显。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在“三全育人”理念下,笔者希望可以通过本次研究,从“三全育人”的角度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首先,应该不断强化辅导员的骨干作用;其次,要全面掌握各阶段学生心理状况;最后,要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