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创新思维培育的中考作文命题:原则与设计

2022-11-22石修银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命题作文思维

石修银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25)

一、创新思维及其写作特点

2020 年1 月8 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这样阐述“创新思维”:

运用开放性、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应对问题情境,组织相关的知识与能力,注重独立性、批判性、发散性的思考。综合运用直觉的、顿悟的、灵感的、形象的、逻辑的方法,提出新视角、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创新性地解决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各种问题。

创新思维是写作建立在高阶认知能力基础上的高阶思维。“从布鲁姆(B.S.Bloom)弟子安德森(L.W.Anderson)修订的新版教育目标分类学来看,教育目标是由金字塔的基底起始向塔尖发展的,是由①记忆②理解③运用④分析⑤评价⑥创造6 个层次构成,①②③是低阶认知能力,④⑤⑥是高阶认知能力。”[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课程目标中“核心素养内涵”这样描述“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这种崇尚真知、探索创新的品质,演绎的就是高阶思维,也就是演绎提出新视角、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的创新思维。

具有创新思维的写作有两个特点。一是思想的独立性,不是演绎他人的观点,而是就命题材料或命题提出的观点做审辩思考,提出逻辑自洽的观点,表现出对社会、人生、未来的独立与深邃思考。二是表达的创造性。表现一为材料选择的独特性,具有发现独特素材的敏锐性;二为思想、情感表达形式、风格等的创意性,给人带来审美的冲击,折射青春生命的灵性。此类写作,或上面两个特点兼有,或具有其一。

二、中学生写作缺乏创新思维的原因

学生写作素材单一、思想雷同、表达方式单调甚或刻板同一,文章不见思维的鲜活、灵动,没有可读性,这样的写作无法提升与发展思维品质,无法培养具有创造力的生命。“创造性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学生缺少创造性,不仅仅取决于创造者本人,还取决于评价者和接受者。”[2]观诸教学,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思维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点。

首要原因,教师创新思维培养的意识淡薄。目前大多初中教师理解了2022 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总目标”第五点:“初步学会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教师对写作的情境性、清晰性有共识,但对如下的“第六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对如何激发创造潜能没有认真地探索实践。

教师没有培养创新思维的意识,与创意性表达在教材中地位没有凸显有关。创意性表达呈现的是表达风格、方式、内容、语言的个性化与创造性。而统编教材只在九年级下册最后的“写作单元”提出,内容也语焉不详。教材只写“首先是选材新颖”“其次,角度新颖”“再次,语言表达的新颖”“此外新颖的表现形式也很重要”,但因为编者对创意表达的理解不够,对“新颖”一词泛泛而谈,没有清晰的阐释,导致教师认为这与优秀作文的标准没有区别,教师无法形成创意写作的特有概念。

最主要的原因,是平常尤其是中考作文命题鲜见对创新思维的考查。目前中考作文命题存在两种倾向。倾向之一,重抒情轻思考,其指向两种对象的抒情。一是对生活情境的抒情。如2022 年河北卷:在生活中,一个场景,一处风景,一种境遇……往往可以让你触“境”生情。那“境”,那“情”,常常可以引发你的联想和思考。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二是对他人或经历的抒情。前者如2022 年郴州题:回首三年,岁月如歌。毕业之际,思绪万千:有回顾,有展望;有依恋,有祝愿……请以“写在毕业之际”为题。后者如2022 年铁岭题:书籍,提供更大的世界;阅读,遇见更好的自己。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让我们一起以阅读探享知识之美。请以《读出一个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维果茨基认为:“情感表达功能的言语,抒情色彩强烈的言语,具有言语的全部特征,很难归之为智力活动。”[3]重抒情轻思考、重感性轻理性的命题理念,无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倾向之二,重演绎思想轻独立判断。“国外母语作文教学中大多数关注逻辑的、侧重理性表达的‘刚性’写作能力。”[4]而作文命题鲜少对刚性写作的引导,大多是引导诠释或印证之作,这主要表现为二。一是演绎命题者提供写作思路。比如2022 年金华题: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了解到喜欢再到以此为乐,是逐步“走进”的过程。回忆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写一篇记叙性文章,讲述你在语文学习之路上走向“乐”的经历。

学生只能附和命题者提供的观点写自己语文学习路上,从了解到喜欢再到以此为乐,是逐步“走进”的过程。二是演绎命题者提供的话题或观点。比如2022 年怀化题:

浓浓亲情,让我们如云随月,难舍故乡;熠熠青春,为我们插上理想的翅膀,逐梦四方;泱泱华夏,召唤我们开启新征程,谱写新华章。这是伟大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我们的时代,请莫辜负。请以“莫辜负____”标题,写一篇文章。

学生就只能演绎莫辜负亲情、青春、华夏的召唤等,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很少。命题者没有给考生留下独立思考、自由演绎的空间,学生如何展示个人的天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考试语境中,考试与评价是学生写作能力的检测,更是对学生写作方向、理念的强力引导,故对作文命题于创新思维培育的影响不可忽视。

三、作文命题:原则与设计策略

中考作文命题实现对创新思维培育的引导,离不开材料选择、引导态度和写作要求的具体功能。为此,当遵循三个原则,探索命题设计的策略。

第一,视域呈现:开放原则

夏丏尊认为:“文章是表现自己的,各人有各人的天分,各人有各人的创造力。随人脚跟,结果必定是抑灭了自己的个性。所作的文章就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也就不真实不明确了。”[5]开放性最大的特点是尊重考生各自的思想、体验,尊重其独特的创造力。为此,命题设计时,一是提供多维的思考目标。比如2022 年金华题:

有人认为,“走进”永无止境,我们应该不断追求“走进”;也有人认为,“走进”时也要学会“走出”,不能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对此,你怎么看?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命题围绕“走进”“走出”提供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思考“目标”,这就不是让学生演绎命题者提供的单一观点,而是引导学生在比较思辨中独立判断。

二是题干提供多元观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思考。比如2021 江苏镇江题:

生活中,人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数字。其实,有的数字就只是数字,但是,有的数字不只是数字。请以“只是个数字”或“不只是个数字”为题,完成一篇作文。

命题者没有强力限制学生的思想,你可以对“只是个数字”提出自己的思考,比如写:这只是冷冰冰的数字,我们看不到真实的变化或真相,唯有透过表象,透过支撑数字背后的文化、情感等,我们才能发现真知。也可以写:“不只是个数字”,透过这些数字,可以看到数字背后的社会期待、未来发展方向等。这就是尊重学生认知与知识背景,尊重学生体验与本真思考的导向,也让学生拒绝浅表思维、盲从膜拜的写作态度,演绎深度思考与高阶思维。

三是引导思维驰骋,培育推理想象与制造隐喻的思维品质。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演绎思维的创造性。1999年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是一道引导学生想象推理的题目。如下的2021 年浙江衢州题也是体现这种引导:

学校在科技节中向同学们征集科幻作品,请你完成以下写作任务。

美国宇宙探索技术公司的埃隆·马斯克宣布移民火星计划,虽然天文学家、科学家对此有不同看法,但这个计划却给人们带来无限遐想,2021 年5 月15 日7时18 分,中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请自拟题目,写一个发生在火星上的科幻故事。

学生根据写作要求,审视命题者提供的思考支架:“以下五个情境也许能开启你的想象”“以下词语也许能丰富你的想象”“以下资料也许能支撑你的想象”。学生展开想象,要有一定科学知识的支撑,更当具有符合科学与生活逻辑的想象能力,展示创造力。

鼓励学生利用隐喻获得写作与思想的灵感。“隐喻是创造性、语言、理解和思维的核心,我们可以将隐喻定义为‘在两种事物之间进行的一项含蓄比喻’。”[6]中国古典寓言《刻舟求剑》《中山狼传》和小说《聊斋志异》都是具有创新思维的灵动而耐人寻味之作。《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一书中设计了一道训练题:[6]

观察一个同学,让一幅图进入你的脑海,可以是自然图景(山、湖、树、动物)家具(石椅、温暖的火炉、羊绒围巾、厨房的厨具、阁楼)或者其他任何图景,但不能是人的图景。

这是利用物景与人自己的微妙想象制造隐喻而激发创造思维的训练题。如果加上一个要求:请根据想象的图景构建一个承载情思的情境,并将之描写出来。文章就富有情趣与韵味,这样也就训练创意性的表达,也就培育创新思维。

第二,态度引导:促思原则

命题当引导考生审辩材料与生活的写作态度。审辩思维就是清晰和理性的判断思考。学生因此远离思维的单一性与直线性,远离视域的片面性与模糊性,在比较反思中不断深化思考。魏小娜认为:“西方写作教学在‘引导写作者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并不强调‘情感’的成分,而是倾向于以理性的态度‘表达自己’。”[7]这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近三年不少中考命题引导学生演绎理性思考的表达。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外向审视,引导学生反思质疑生活、社会,提出独立思考。比如2022 年温州题:

这一追问,或引发人们审视固有观念,或触发人们探寻真相,或促使人类探索未知,或……

“鲁迅作品难读,一定是这样吗?”考生审视生活与体验,揣摩或分析学生感觉鲁迅作品难读的心理、知识修养、后现代时代阅读习惯等原因,继而指出学生认识的误区或读懂鲁迅作品的方法,这就是演绎批判性思维。2022 年扬州题:“倾听,不仅仅是一种态度。”这是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提出诸如这样的看法:倾听不仅仅是一种对人态度,而是为促进自己知识的丰盈、思想的改变或为了品味他人的人生,获得生命的启迪等等,如此,不附和现成的或他人的观点,而是褫其表象、探析本质或真相。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与发展,创新思维得以形成。

二是内向审视,对自己的体验或生活做反思。反思即反向思考,是对所作所为或人生经历的总结,并从中找出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反思型写作(Reflective Writing),要求作者分析描述一段经历或者一个事件,得出自己生活或人生经验或教训,或是因此提出感想和具体观点。就2022 年温州考题,学生可以反思:有人说“你大一点,要让着弟弟”,让弟弟的做法有助于他的成长吗?为了弟弟的成长,我对“让”当守护什么原则?我该如何引导弟弟呢?比如,2021 湖南岳阳题:

你有没有做过计划的经历?(比如做家务,旅游等等)如果不做计划,蛮干会怎么样?你制定的计划有没有被打乱过?计划被打乱了你又是怎么做的呢?

对这一连串问题,你有什么感想和启发?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命题者引导考生回望自己做计划(或没做计划)、执行计划的经历,反思行为。继而分析原因,从中获得未来生活的启示或告诫。这样反思带来生命的自觉自省,是生命创造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第三,方式演绎:尊重个性原则

创造源自生命的自由,更是源自社会对自由对个性的尊重。“写作过程中,结合了复杂的心理活动,包括思想方面的情感、知识和技能,从感知到想象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8]可见,写作是具有个性化的心理活动,为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作文要求当体现尊重个性的原则。比如2022 年浙江绍兴题。材料是某地有一棵歪脖子树,横在马路上,给许多司机带来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对如何处理这棵树,许多人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卢师傅认为,这么多年有感情了,还是保留吧;有人认为可以挂“小心”的警示标语;有人认为可以将歪脖子树“纠正”,但是纠正了可能没办法存活下来。其任务一:可以站在当下,也可以展望未来,以树的视角或者卢师傅的视角,写一篇记叙文。

这可见命题者深谙写作规律,表现出对写作个性的尊重。命题者尊重对现实思考的考生,也鼓励虚拟想象的写作者,这样就引导学生自由展示自己的写作风格与写作个性。

值得提醒的是,教材中可见一些创意表达的文章,比如《皇帝的新装》就是借用童话来讽喻现实,警示世人。冰心《荷叶母亲》就是借物喻人,生活气息浓郁而又形象隽永。2022 年义教课标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中对第四阶段(7-9 年级)“教学提示”要求:“鼓励学生在口头交流和书面创作中,运用多样的形式呈现作品,发挥自己的创造。”命题也当放开写作文体与思考视域,允许学生选用自己的表达方式与内容,允许学生以写小小说、寓言童话、诗歌或戏剧的形式,演绎对命题所示观点的思考。

四、作文命题彰显引导价值的两个前提

培育创新思维,需要有创新思维应当具备的知识、思域、态度等,也不能忽视作文命题强力引导之功,而彰显引导价值当具有两个前提。

第一,命题具有指向审辨的明晰性。比如2022 年四川自贡题:

著名作家陈忠实在《蓝袍先生》中写道:人生的许多道理,要亲身经历之后,才能自然地醒悟;没有亲身经历的时候,别人再说,总觉得蒙着一层纸。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思考、感悟写一篇文章。

读此,可见命题者引导你思考而肯定或否定所供的观点,但由于这种命题意图没有明晰体现,学生就会为了规避风险,选择附和迎合,不做自己的审辩思考,提出真实真诚的“异见”。如果将“你怎么看”,改为“你赞成这种说法吗”,学生就会审视“唯陈言之务去”之道,独辟蹊径,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或修改意见。美国高考题是一个很好的借鉴:美国高考作文题基本一样,呈现三个不同的观点,然后要求“你写一篇清晰连贯的作文,就上述三个多角度观点进行评述。你的观点可以与其中一个观点完全一致,可以部分一致,也可以完全不同”。[9]这样就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认知与态度,无拘思考,进入畅适的写作状态,演绎深度思考。

第二,命题背景材料具有激发思想的张力。这张力,一是源自材料激发考生思考的欲望;二是源自材料提供的背景或情境激发考生情感的共鸣。比如2021 年上海题:

现代汉语词典对“有意思”有这样一种解释:有意义,耐人寻味,生活中的人、事、物,大多如此。请以“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为题,写一篇600 字左右文章。

这是一道引导对比思辨、审思生活的题目,但没有具体的场景,没有具体的引导,考生难以找到思辨的角度,也难以快速进入深度思考的写作状态。而我国台湾地区的2017 年高中会考题这样设计:

请阅读以下图表及文字,按题意要求完成一篇作文。

【传统习俗】

从小到大,许多传统习俗伴随我们成长。在这些传统习俗里,你也许感受到它所传递的情感,也许发现它值得保存的内涵,也许察觉到它不合时宜的地方。请就个人生活见闻,以“在这样的传统习俗里,我看见……”为题,写下你的经验、感受或想法。

命题引导学生审思自己对传统习俗的真切体验,发现内中的情感或值得保存的内涵,也引导思考是否有需要改进之处,这个话题可促使学生快速回溯生活的真实情境。命题者仅此还不够,担心考生思辨难以进行,还对四个习俗作了情境提示,学生可以迅疾进入思辨状态。可见,情景的设置,不仅提供思辨的具体抓手,还能激发其思考的欲望,让学生远离浅表或空洞的思考、演绎,思想、思维因之彰显创新性与创造性。

五、反思与期待

1912 年,《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中就指出:“国文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其智德。”可见重思想之能力,是生命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教育者早就有共识。钟启泉这样认为“基础教育”:“其一,强调‘基础性’——基础教育不是成‘家’的教育,而是成‘人’的教育,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教养的公民的教育;其二,强调‘能动性’——基础教育不能满足于‘低阶认知能力’,需要在低阶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发展‘高阶认知能力’。”[1]

中考作文命题,大多还是让考生演绎命题者提供的观点。这种附和、论证、演绎式的写作,无助于发展学生的高阶认知能力,无法促成富有思想具有创新意识的生命。为此,社会期待中考作文命题的变化。作文命题当引导学生彰显理性读书、审辩思考,诠释对生活、人生与未来的理性审辩,继而提升思维品质,塑造富具有创新思维的写作生命。

猜你喜欢

命题作文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