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平稳运行 价格温和上涨
——安徽居民消费价格运行情况分析
2022-11-22陈肖玲
□陈肖玲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作为宏观调控的依据,居民消费价格(CPI)贴近百姓生活,所涉及的各类商品和服务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也与货币政策密切相关,是监测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宏观指标之一,能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与经济模式的波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CPI 保持平稳运行,为经济社会持续有序发展提供了强劲的保障基础。
|CPI 总体温和上涨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CPI 总水平基本稳定。2012-2021 年,安徽CPI 同比(以2011 年价格为100,下同)累计上涨20.6%,年均上涨1.9%。其中,食品价格累计上涨41.8%,年均上涨3.6%,非食品价格累计上涨14.8%,年均上涨1.4%。
分年度来看,价格同比走势阶段性特征明显。第一阶段,2012 年1 月至2015 年1 月,除2013 年10月份反弹上涨到3.1%外,CPI 基本处于波动回落走势,涨幅由2012 年1 月的4.7%回落到2015 年1 月的0.4%,逐渐缩小;第二阶段,2015年2 月至2019 年2 月,CPI 维持温和波动上涨区间,涨幅基本上处于1%-3%之间;第三阶段,2019 年3月至2021 年2 月,CPI 涨跌幅波动较大,从2019 年3 月开始一路上行,在2020 年1 月达到10 年高点(同比上涨5.7%),而后掉头下行,在2020 年11 月达到低点(同比下跌0.6%),走出抛物线态势;第四阶段,2021 年3 月至2021 年12 月,价格止跌回升,重新处于温和上涨通道。
整体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除2019 年冬季短暂走高和2020 年冬季短暂下跌外,安徽物价水平一直稳定处于3%以下的温和上涨区间,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高速稳健稳定持续的发展态势(图1)。
图1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CPI 月度涨跌幅(单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CPI 变动特点
(一)八大类消费品价格涨幅不同
2012-2021 年的十年间,构成安徽CPI 的八大类价格中,受2019-2020 年猪肉价格大幅攀升影响,食品烟酒类累计涨幅最大,上涨36.3%,年均上涨3.1%;其他七大类消费价格走势平稳,生活用品及服务类涨幅最小,上涨9.6%,年均上涨0.9%;受小型汽车、手机、上网费等交通通信消费升级,产品更新换代带动价格下降影响,交通通信类累计下降4.1%,年均下降0.4%。
(二)三大项中食品烟酒价格波动大
构成CPI 三大项的食品烟酒、工业品、服务项目价格走势相比较,呈现“一波动两稳定” 的态势,表现了三大项商品各自的属性和特点。其中,食品烟酒受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影响价格波动明显,2017 年处于低位,同比下跌1.1%,2020 年处于高位,同比上涨8.4%,涨跌幅相差9.5 个百分点,差距较大;服务项目、工业品供求关系基本平衡走势平稳,年度最高涨幅与最低涨幅之间相差分别为1.7 个、3 个百分点,差距较小,十年间服务价格持续温和上涨,工业品价格有涨有跌。
1.食品价格波动较大。食品价格走势是带动CPI 走势的主要因素。分年度看,2012-2016 年,食品价格走势稳定,涨幅在2.3%-4.7%区间;2017 年,受鲜菜和猪肉价格下跌影响,食品价格下降2.6%;2019-2020 年间,受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影响,食品价格分别上涨9.6%和10.9%;2021 年,受猪肉价格大幅下降影响,食品价格下降1.5%。食品中粮、油、菜、肉走势差距大,猪肉价格对食品类走势影响力强。分品种看,粮食是食品类价格的压舱石,价格涨跌幅不大,2012-2021年间,粮食累计上涨18.3%,年均上涨1.7%,涨跌幅差距4.7 个百分点;食用油累计上涨15.2%,年均上涨1.4%,涨跌幅差距13.8 个百分点;鲜菜和猪肉价格涨跌幅剧烈波动,鲜菜累计上涨73.5%,年均上涨5.7%,最高点(上涨14.9%)与最低点(下跌11%)相差25.9 个百分点,猪肉累计上涨33.5%,年均上涨2.9%,最高点(上 涨47.8%)与最低点(下跌31.1%)差距78.9 个百分点,对食品价格以及CPI 走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019 年春节后,鲜活农产品价格一直处于高位运行,年初鲜果价格居高不下,年中猪肉价格开始快速上涨,年度食品价格比上年上涨9.6%,2020 年食品价格继续高位运行,比上年上涨10.9%,两年食品类价格变化对总指数贡献率分别高达70.4%和86.7%。其中,猪肉价格2019 年和2020 年分别上涨44.9%和47.8%,拉动CPI 分别上涨1.1 个和1.6 个百分点,是当年CPI涨幅较高的直接原因。这两年启动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对低收入困难群体实施价格临时补贴。
2.服务类价格稳中趋升,工业品价格低位运行。2012-2021 年,安徽非食品价格累计上涨14.8%,年均上涨1.4%,最高点(上涨2.3%)与最低点(上涨0.4%)之间相差1.9 个百分点,走势比较平稳。
工业品价格上涨乏力。2012-2021 年,工业品价格累计上涨8.5%,年均上涨0.8%,对总指数的影响相对较小,最高点(上涨2.2%)与最低点(下跌0.8%)之间相差3 个百分点。工业品中能源价格涨幅回落较大,2012-2021 年,汽油、柴油10 年价格同比累计分别下降7.1%和10.7%,年均下降0.7%和1.1%,其中2012 年、2017-2018年、2021 年上涨,其他年份下降。
服务项目价格总体稳中趋升。2012-2021 年,服务项目价格累计上涨18.4%,年均上涨1.7%,年最高涨幅(2.5% )与最低涨幅(0.7%)之间相差1.8 个百分点,波动不大。分类别看,10 年累计涨幅较大的有:家庭服务(74.8%)、衣着加工服务(55.1%)、鞋类加工服务(46.2%)、旅游(41.2%)、住房装璜维修(39.7%)、教育服务(32.9%)。波动最大的类别是医疗服务,2015 年安徽启动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取消以药补医,城市公立医院实现三个“同步”(取消以药补医、提高诊察费、组织药品和耗材带量采购),控制城市公立医院的药品占比、耗材占比,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拉大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价差,推进分级诊疗制度,2015 年安徽医疗服务价格同比上涨12.9%,与最低(2012 年下跌0.1%)相比差13 个百分点。
(三)核心CPI 运行平稳
2012-2021 年,初步测算,消费价格中较为稳定的部分(即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核心CPI 同比累计上涨15.3%,年均上涨1.4%,涨幅低于同期CPI 均值0.5 个百分点,年度涨幅基本维持在1%-2%之间,需求性、流动性对价格的推动作用比较稳定。从供给方面看,除部分鲜果鲜菜等季节性不易储藏运输鲜活农产品外,其他各类商品的市场协调供给率充足,跨区域供给保障能力较强。
(四)与全国走势比较
2012-2021 年,全国CPI 总水平累计涨幅为22.6%,年度最高涨幅(2.9%)与最低涨幅(0.9%)相差2 个百分点。安徽CPI 总水平累计涨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 个百分点,年均涨幅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2个百分点,年度最高涨幅(2.7%)与最低涨幅(0.9%)相差1.8 个百分点,走势一致,波动幅度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图2)。
图2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CPI 与全国走势比较(单位:%)
|影响CPI 变动的因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消费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既有国际因素,又有国内因素;既有成本推动,又有需求拉动;既有产量变动因素,又有结构变化因素。总的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供求关系
从经济学原理看,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价格。当供大于求的时候,商品价格会下跌;供不应求的时候,商品价格会上涨。比较明显的如猪肉价格走势。分阶段看,2012-2014年,猪肉价格低迷,生猪养殖受国家养殖环保要求提高、疫病多发等因素影响,养殖户出现亏损,部分散养户退出,规模户缩减规模,市场猪肉供应不足;2015-2016 年,猪肉价格上涨,带动养殖户积极性上升,生猪存出栏量上涨,市场供应充足;2017-2018 年猪肉价格下跌,养殖户积极性下降,缩小养殖规模,出栏量减少,市场供应量下滑,当年非洲猪瘟发生,加剧了不平衡;2019-2020 年,猪肉价格不断攀升,国家出台生猪养殖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养殖力度,保证市场猪肉供应,至2021 年下半年,生猪存、出栏量均达到或超过常规年份水平,猪肉价格又开始大幅下降,推动当期食品价格指数下行。
(二)政策性因素
长期以来,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保持市场稳定,从中央到地方始终把保供稳价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政策调整作为市场价格机制外因,对维系整体CPI 形成机制意义重大。例如出台辅助农牧渔业增产增收的农业保险、发放农村种地生产性补贴、出台《关于支持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业增值税政策的公告》、发放新能源汽车的价格补贴、进行安徽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等政策因素,对消费市场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政策调控下,价格涨幅水平总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猪肉价格为例,在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保供稳价政策,通过猪肉收储及投放、恢复生猪生产、调控养殖规模、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等措施,在调控政策影响下,生猪供应稳步恢复,有效抑制了猪肉价格较快上涨势头。
(三)成本变化
劳动力、原材料、上游生产成本、物流成本、店铺租金等,是终端消费产品价格的组成部分,一定程度影响CPI 指数运行。2011 年,安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0640 元/年,2021 年为93861 元/年,初步测算,2012-2021年,工资水平上涨约1.3 倍,年均上涨约8.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累计上涨7.3%,年均上涨0.7%。劳动力价格和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增加了下游产品的成本,影响终端消费品价格。物流成本也会对消费市场的价格产生影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物联网大数据的应用使得物流运输成本有所降低,近1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除外)物流运输成本的逐步降低对稳定物价有一定的作用。
(四)自然灾害、疫病等突发事件
种植业受天气影响较大,2016年,安徽出现持续低温阴雨天气,谷物品质下降生产价格下跌,市场粮食价格下跌0.4%。畜禽养殖业受疫病影响较大,虽然防疫措施年年加强,但价格阶段性涨跌仍不可避免。2015-2017 年,部分地区发生禽流感,养禽业面临困难,禽蛋价格持续下跌,至2018 年逐步启稳回升,2012-2021 年蛋类累计涨幅1.8%,年均仅上涨0.2%,但10 年间涨跌幅相差27.3 个百分点。2017-2018 年,生猪养殖受猪瘟影响,市场猪肉价格持续下跌,2019-2020 年止跌回升并大幅上涨,波动剧烈。2020 年夏季安徽遭受洪涝灾害,鲜菜价格涨幅较高,7-9 月同比分别上涨24.7%、25.1%、27.6%。
(五)国际市场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经济的融合度越来越高,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越发紧密,国际市场大宗产品价格走势影响国内商品价格,对国内市场影响明显。如农产品中的大豆、玉米、肉类、棕榈油,原材料中的铁矿石、原油、煤炭,高科技中的芯片、集成电路、仪器仪表等,表现在生产端为饲料、能源、化肥,表现在居民生活中为食用植物油、畜肉、汽油、汽车、高端电子产品等。
(六)投机炒作
当某种商品出现供不应求时,上级经销商逐级向下传递产品供不应求信息,加大和强化各个销售环节产品涨价预期,大量中间商不断囤积该种产品,使得本就供不应求商品被人为大量囤积,造成更加严重的供不应求,推高价格,最后供求关系更加失衡。如前几年的“豆你玩” “蒜你狠” “姜你军”,近两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封控期间物流不畅、恐慌心理影响,部分生鲜食品价格出现暂时性上涨。
|促进CPI 平稳运行的建议
(一)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
民以食为天,通过10 年间CPI走势分析可以看到,食品价格走势对CPI 走势影响较大,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要进一步强化“米袋子” “菜篮子” 工程建设,保障粮、油、菜、肉等重要民生商品的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充分发挥生产基地、仓储物流、批发市场、零售店铺、线上平台等全链条多方作用,统筹建立重要民生商品应急保障体系,确保在疫情灾情等特殊情况发生时做好保供稳价,加强日常价格监管和监测预警,继续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行为。坚持完善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关注饲料等畜牧业生产成本上涨情况,切实筑牢粮食安全防线,打牢稳定物价根基。
(二)完善外向型大宗商品交易机制
近年来原油、金属、粮食、大豆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全球供应链受到反复冲击,对国内有关商品价格影响较大,如何降低输入性通胀风险,在全球资源配置中有话语权,精确获得全球大宗产品交易信息至关重要。能源价格对CPI 涉及的多类消费商品价格走势均有影响,同时,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发挥价格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做好煤炭保供稳价的基础上,持续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推动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完善水电气等价格调控机制,通过稳定能源价格对冲外部输入性压力。
(三)稳步推进价格改革
2021 年,“十四五” 时期深化价格机制改革行动方案出台,明确了“十四五” 时期我国的价格改革方向。在方案推进的过程中,要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情况,稳妥推进相关领域价格改革,加快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价格改革,对于牵涉到千家万户的价格改革,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建议,尽可能多地考虑到各方关切和长远发展,更大发挥政府调控功能和市场配置相结合的效果,提升价格治理能力。切实完善民生保障配套措施,关注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既满足人民群众的保障需要也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