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文旅深度融合及其路径研究
2022-11-22王黎萍
王黎萍
(兰州城市学院 图书馆,兰州 730070)
中国旅游由地理景区的观光游览在向科普学习、环境教育、遗传解说深度转型。中国经济发展到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以后,大众一方面是休闲度假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是对旅游内涵提升。旅游所起的文化传播、户外教育、科技生态等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室内图书馆研学游与室外景观游之交融,不仅仅是简单相加,更是有着深远的意义。
2018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组建,图书馆文旅融合成为学界讨论热点,以部分图书馆文旅融合成功范例的分析为基础,探讨图书馆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提出了从顶层设计[1]、政策制定[2]、基础保障[3]、文化内核深化[4]、从业人员队伍提升[5]、服务要素创新[6]等广维度的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给图书馆文旅深度融合提供了多元的理论指导。
一、图书馆与文旅融合的理论价值
文化和旅游原本就是相互促进的载体,文化精髓通过游学进一步挖掘弘扬,旅游产业又多形式彰显文化力量,二者的价值在深度融合中升华。
如果说上世纪的图书馆是借还图书及研习的学堂,那么现如今则是一个巨大的智慧图书馆空间,一个信息化知识大发展的时代。
从时代耦合视角来说,当今已发展为第三代的图书馆是知识通过人与人交流共享的时代。图书馆不断增强自己与社会的关联度,越来越注重人性化需求,注重客观存在的实践与开放,注重生态环境和信息资源的融合。文旅融合的双发展推动着第三代图书馆的知识流通,第三代图书馆的新发展又为文旅融合增添了文化科技权威型内涵。图书馆是文化创研、文化旅行合作交流的重要社会场所,是促进文化新发展不可替代的空间,图书馆不断发展的建筑特色、物理空间及其功能展现的讲座、展览、书评、研讨、影视等创新交流环,吸引着更多的专家、学者和读者。
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图书馆利用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典藏资源等优势,吸引着众多学者、游客,有了一定的成功经验。进一步研究区域高校图书馆在文旅深度融合下的服务创新,开发科技服务手段、促进文化传承产业链效能增长、推动全民阅读受众推广空间延伸,显得更为重要。
二、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实践意义
高校图书馆在文旅融合方面早有了实践探索和发展。以图书馆为基地的现代研究型大学取得了不可替代的、认知领域的权威地位。
多年来,国内外大学图书馆以建筑特色、传承文化吸引游客的形式进行资源延伸服务,积累出一定的经验,也大大增强了社会影响力。本文以牛津大学图书馆和兰州大学图书馆为例展开论述。
1.以经典建筑蜚声世界的牛津大学图书馆
如果说图书馆内部地理能够为科学产生的认知方式提供条件,那么图书馆的外在形象就能够向社会讲述它自己的故事了。
图书馆建筑不只是对于实践问题的一系列结构性回应,它自身也是一种空间的书写符号。
牛津大学有36个学院,分布在牛津市的各个街道,许多著名建筑师都在这里建筑过楼宇。漫步牛津大学,如同开启一部建筑艺术书:各学院建筑风格迥异,古色古香,从诺曼人的教堂建筑到后现代派的购物中心,哥特式、文艺复兴式、新哥特式、乔治时代的风格和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格,所有时代在这里都有具体的代表。每一位学者、游客的目光皆被这些经典建筑群紧紧吸引,目不暇接地阅读欣赏这部古老建筑之“书”。
博德利图书馆(Bodleian Libraries)是牛津大学总图书馆,正式建立于1602年。上世纪50年代末之前,是英国藏书最多的图书馆,后为英国第二大图书馆。藏书名列世界前茅,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称其为“饱蠹楼”,可在此处畅饮饱餐。该馆构建特色浓郁:一个四合院建筑,居中的是老博德利图书馆,其方庭墙上的哥特式嵌板、后哥特式的凸窗,还有古旧的带有雉堞的尖塔和矮墙,成为英国哥特式建筑的代表。建筑本身也体现了馆长个人对自然科学的热衷和传承发扬。
博德利图书馆是经英格兰旅游局(Visit England)官方认定的可供公众参观和游览的场所,同时也是该机构认定的具有质量保障的游览场所。
博德利图书馆每年推出大量的特色展览活动,公众可通过博德利图书馆官网查询进行中和即将推出的展览活动,根据感兴趣的展览推出时间来规划参观活动。公众除了可以通过讲解服务了解博德利图书馆当下的展览、建筑历史、馆藏资源等内容外,还可在布莱克威尔厅的博德利咖啡馆内短暂休息和用餐,在博德利纪念品商店购物[7]。
图书馆景观学也是一门介于建筑学与文化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在历史长河中,博德利图书馆是国内外资源环境、艺术生态享有美誉之馆,是传承文化科技、服务特色旅游的突出代表。
2.在信息传播中文旅相融的兰州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是信息收集与实践应用的中心,它的这种特性在文旅深度融合的工作中更是被放大了。
具有百年历史的兰州大学图书馆,藏书、建筑、环境在西北地区可谓首屈一指。
图书馆建筑面积67000平方米。老校区图书馆主楼的上方,高耸着五层格局的钟塔,是图书馆建筑的中心。钟塔具有浓郁的哥特式风格,由宽方至窄尖,直达最高处的旗杆,醒目夺目,挺拔有力。
兰大图书馆其历史可追溯到1909年.
至公堂是清政府在甘肃的贡院建筑物之一,是兰大最早的图书馆,也是目前为止能够见证兰大百年历史唯一的古建筑。如今的至公堂,也是拍照留念的极佳地。
兰大图书馆新馆追求现代功能,沿用传统标志,由著名建筑设计师关肇邺设计,保留了欧式风格和作为旧馆标志的钟塔,与校园整体风格相协调,更体现了学校的学术传统。图书馆塔楼的挺拔隽秀,在每一整点响起的钟声里,学子们倍加珍惜时光,刻苦前行。
图书馆网站“资源发现”栏目提供了庞大的文化知识信息源,电子、纸本资源丰厚,学习获取便利,特色资源的“西北边疆文献中心”,为区域文化信息亮点,对于文化传承和旅游产业的有机链接注入了有效基础资本。
为满足广大师生对文献资源的需求,图书馆连年举办“一小时讲座”。2019年的系列41场“一小时讲座”,是活灵活现的文化延伸服务,在11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中,成为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图书馆在资源延伸服务方面,重实效投入,有不凡成绩。引进的美国Sirsi公司生产的Unicorn系统,集藏、借、阅、管为一体,适应了多校区办馆的要求。建成的自动化集成系统、光盘库系统和INTERNET网服务器等,又有遍布全馆的近2000多个信息节点,为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存储、网络化服务、现代化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8]。丰厚的文化资源使兰州大学图书馆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
三、高校图书馆文旅融合路径
图书馆,让社会更加智慧、更加包容,在国家地方发展战略中,具有良好的文化桥梁纽带作用,信息资源在全球文化交流过程中呈现出文旅媒介功能。大学图书馆是诗和远方的结合,是文旅融合的推动者。
牛津大学、兰州大学图书馆可谓文旅融合的典范,作者结合高校图书馆实际功能与发展前景,作出相应路径思考。
1.凸显校园建筑魅力
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的图书馆,除满足借、阅、藏及其多种信息资源服务外,需增强图书馆建筑的形象宣传,提升文旅融合功能。设计令读者、学者、访问者满意的图书馆建筑,为读者提供更多人性化服务,是大学图书馆推进文旅融合的重要一环,值得社会与图书馆共同努力。
(1) 发挥图书馆建筑独有作用
大学校园内,图书馆是师生共享最频繁的重要场所,有着他处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建筑景观它饱含综合整体思想、景观多样性研究。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图书馆建筑设计及其独到的文旅融合作用,日益显现出来。
日本一些图书馆方面的建筑专家提出:建筑是人筹谋创造的,反过来,建筑也造人。图书馆应吸取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以此载体增强文化宣传、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发挥图书馆建筑独有的作用。
要大力开发图书馆知识文化殿堂更多更新的作用。图书馆不仅仅是信息文化存储地,也是历史与自然界交融的驿站、文化交流研讨的会馆、学者游学访学的打卡地,这是大学图书馆建筑发展的方向,也是文旅融合的路径之一。
(2) 增强图书馆建筑特色
新时代高校图书馆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改变高校传统的较为静止固态的服务模式,对于文化事业传承产业链的打造和旅游产业文化底蕴的注入,促进全社会阅读推广的新发展以及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文旅创意不断兴起,高校图书馆建筑特色随之有了新的使命。图书馆建筑要与教学楼、办公楼有明显的区别,凸显文化学堂亮点,同时作为大学校园的醒目景致,给人以强烈造访的欲望。
要将图书馆形象宣传和文化推广作为大学的一个重要阵地。图书馆应是校园内标志性建筑体,其指导思想要体现超前意识,兼之文旅融合等方面的多功能实用性。
设计建筑新图书馆,不可过于保守传统,更不可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应是图书情报工作与建筑学科的交叉渗透。
2.富集文旅资源信息
图书馆分门别类收集文旅信息,真正成为资源“饱蠹楼”,众人在此“畅饮饱餐”访学游学,是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
高校图书馆要收录国内外重点文旅信息资源。一些大学设有旅游管理学院或者相关专业,对于相应教研人员的需求,图书馆应给予高度重视,提供多元文化旅游数据,建立文旅特色数据库。
(1) 收集本地、本专业相关信息
大学图书馆开发专题文化旅游资源数据库,要确定好科学的数据库的结构,采集文化旅游的政策法规、学术和产业的研究资源。如政策法规方面的公共文化、遗产保护、旅游法研究等,学术方面的文化、文物、考古的研究等,产业方面的规划、融合、管理的研究等,还有相关学科的历史学、地理学、管理学等信息资源。
人类历史所创造出的具有当地特色的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生活于该区域内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具有重大影响。如果采集信息专业学术性强,数据库则可以成为地方旅游文化系统独立、不可或缺的补充。例如,甘肃河西走廊张掖市,有五百多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群,俗称“张掖丹霞”,气势磅礴、场面壮观、造型奇特、色彩斑斓,令人惊叹,是国内独有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的复合区,其地质构造、岩石走向成因的历史文献资料,可收入甘肃高校图书馆数据库中。
(2) 收集红色教育、地方特色信息
旅游信息资源开发须有意义、有目的、有正能量。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是大学持续深入开展的活动。高校图书馆应加大红色旅游的教育、宣传和的推广。红军长征会宁会师、庆阳革命老区、红军西路军高台纪念馆三条著名“红色旅游”主题线路,已成为甘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甘肃高校要做好本省乃至全国红色教育的信息资源库。
与此同时,要及时跟进自然生态保护的科普宣传和资源收集,如西北甘肃有兰州市地震博物馆、平凉市博物馆、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中国科学院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成县西狭景区、陇西李家龙宫、民勤防沙治沙生态建设展览馆的信息资源。
(3) 收集地域性和民族性文化信息
在新文化传播方式下的大学图书馆要顺应发展要求,不仅服务于本校师生,更要开阔视野,为本省旅游经济发挥应有的作用。如甘肃省大学图书馆可收集开发独有的裕固族和特有的东乡族、保安族稀缺文献资源。
在采集民族性信息时,注重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呈现出来的民族特点,从地理成因、历史环境、当地民间传说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着手,挖掘开发其中的科学知识、民俗演变、宗教、建筑特点及其由来,尽量保证所建数据库的系统性。
3.深度开发文化旅游服务
打造文化IP,采取多元化、多业态发展方向,进一步拓宽资源于社会的高端性和覆盖面。
(1) 开发特藏典籍
特藏资源是图书馆最可珍视的资源,如《四库全书总目》为清乾隆37年至47年间纂集《四库全书》时的相连产物[9],是古典目录书现存篇帙最大的一部巨著。特藏资源能够满足访者通过亲身查阅经典古籍的研学活动而获得开阔眼界、增长阅历和知识的目的,图书馆当属文化型的重要旅游资源地。
很多图书馆有自己的“镇馆之宝”,这些珍贵的文献宝藏,就是一张张宣传名片,是促进文旅融合的利器。如世界最大善本收藏宝库——国家图书馆,《敦煌遗书》、《四库全书》、《永乐大典》、《赵城金藏》四大专藏彰显其独有的典籍力量[10]。
图书馆作为高校文化知识殿堂,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特藏典籍应有进一步的投资和研发,提升文化内涵,增强馆藏品牌效应。据了解,位于甘肃的兰州大学图书馆、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兰州理工大学图书馆、兰州城市学院图书馆在特藏典籍的开发、研究、运用等方面,均有突出的实力显现,设有古籍善本馆、文墨阁、电子书屋、经典书墙等,是宝藏亮点,是馆游景点。
(2) 开发新技术、新媒体
将更多的现代技术应用到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当中,利用计算机模拟分析技术模拟旅游地带性和地域分宜规律,展示出旅游景观类型的分布与划分视频图片。
充分应用新技术支撑下的媒体形态,尤其是以微博、移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5G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推动高校图书馆转型和现代化发展。强化高校图书馆新技术应用,以数字化信息以及网络化技术等方式服务于读者的新变化新需求,创设图书馆立体空间服务模式,促进与读者的交流沟通,更好、更多、更及时地提供各项服务。
坚持文化创新的核心理念,以智慧图书馆系统构架感知层,实现文旅融合的智慧感应,实现图书馆科学发展的持续性。
(3) 开发新特色服务
改善图书馆空间环境,创新并延伸对读者和访问者的服务方式,采取大学研学旅游、“图书馆+”、网红图书馆等模式,在文旅融合中提升服务效能。
高校图书馆为社会公众利用高等教育资源提供了桥梁,针对生态环境、气候变化、旅游地理等方面,可联合政府职能部门聘请相关专家,举办线上、线下讲座,图书馆制定日程表,并负责课后讨论及课外活动,促进实践良好效果。
图书馆信息资源所涉范围为人类一切有价值的文献。高校图书馆可开设MOOC,对文旅环境下知识生产、信息利用再提升,推动资源为MOOC提供全面支持,通过用户信息行为分析,帮助用户进行旅游兴趣定位,提供针对性的资源服务。开展“MOOC文旅主题月”活动,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互联网文旅产品。
利用现代高校图书馆建筑特色及新颖独到的功能空间设计,做网红图书馆,吸引大量校内外公众造访,推出各类文旅特色展览讲解活动,开辟优雅休闲区,同时加以历史文化、红色旅游等信息的宣传,如甘肃高校可制作展示天水伏羲、秦安大地湾遗址、敦煌飞天、武威马踏飞燕、会宁红军会师旧址等代表性的文化明信片或简易纪念品,供访客进一步了解并作留念。
四、结语
旅游业已发展为国内外最受重视的产业之一。文化旅游更是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旅行者的关注。图书馆在文旅融合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历史职责与使命,图书馆与文旅深度融合,更多地体现出有效价值重构。
作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相交汇而形成的新兴理论与实践方向[11],高校图书馆理应承担起文旅信息开发与服务的工作责任,建立并有效运用文化旅游资源信息数据库,服务于国家旅游经济发展,更多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