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文化视域下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研究

2022-11-22◇张

大观 2022年7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文化

◇张 璐

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注重人才在未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传统地方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具有一定局限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将非遗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并拓展课堂容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水平及创新能力,从而对当地非遗文化的健康发展和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非遗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价值

(一) 为人才培育提供精神支撑

地方高校在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进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双创教育,以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而将非遗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有利于完善教育体系,为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同时,非遗是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将非遗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此外,非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资源,是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精神滋养及内驱力,能够为人才培育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二)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借助现代教育理念与先进的教学设施,将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与非遗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非遗文化中蕴含的艺术资源丰富,能够为艺术设计提供相关的创作灵感及素材,将其融入学生的艺术创作,既能凸显作品的民族性,避免作品出现同质化的问题,又有利于展现创作的中心思想及主题,使学生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深入了解非遗文化,从而促使非遗文化在陶冶学生情操和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1]。

(三) 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

不同地区的非遗文化的类型及特色多有不同。在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学生挖掘、收集、整理与非遗文化相关的素材,并将其以视频或图片等形式收入资料库,引导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和学习当地的非遗文化,并在创作过程中突出作品的文化特色,以此强化学生传承与发展当地非遗文化的意识。此外,借助非遗文化培育更多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可以推动当地非遗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有效对策

(一) 明确教学目标

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与非遗文化的融合,离不开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支撑。地方高校应综合考虑当地的人才需求、非遗文化特点等,制定合理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积极提升学生的双创意识与能力,使其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并对当地非遗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地方高校在确定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时,需充分考量高校的定位及专业的特点,不仅要注重传授给学生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地方高校应结合当地非遗文化的特点,将非遗文化融入专业教学,培养优秀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使其不仅具备非遗文化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具备非遗文化项目相关的管理和研发技能,从而满足当地非遗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2]。不同地区的高校还可以根据所在地区的非遗文化做到因地制宜,积极参与该地区的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近几年,随着我国对非遗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很多地方高校开启了非遗文化传承项目。但是由于部分高校的支持力度有限,非遗文化传承工作并没有获得最理想的效果。要想让非遗文化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得到有效传承,高校必须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价值,明确传承与创新非遗的重要性,以及其为我国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可以说,高校与非遗文化传承有着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也拥有着不可推卸的使命,应切实有效地开展非遗文化传承工作,并且将其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开设与非遗文化相关的课程,并且编写与非遗文化相结合的教材。同时,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只有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发展,并且在教学中将非遗文化的传承意识和理念转变成为实际的行动,才能够切实有效地转变当前大学生的学习观念,使其开始关注非遗文化传承。近几年,很多学生面对着极大的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非遗文化传承。面对这种情况,高校应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加入更多与非遗文化相关的内容,让更多的学生能够重视并了解非遗文化传承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当学生自愿传承非遗文化时,其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才可以得到显著的提升。例如,很多学生喜欢蓝染、木雕等非遗文化,但是由于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的限制,没有时间去主动进行学习和传承。因此,地方高校需要改变学生的传统学习观念,让更多的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且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时间、有精力进行非遗文化的学习,从而进一步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有效地传承非遗文化。

(二) 完善管理与评价机制

非遗文化视域下的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需依据教学目标和非遗文化的特点,在人才培育的管理及评价机制中增加非遗文化相关的内容。地方高校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并分析当地非遗文化相关的数据信息,并将其结果与专业特点相结合,重新定位艺术设计专业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针对性地调整学生管理体系及教师管理制度。根据当地非遗文化发展的需要,高校还应调整学生评价机制,不断推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三) 优化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应合理地开发并调整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及内容体系,促使专业教学与非遗文化相结合的课程机制尽快成型。在实践教学部分,高校可聘请非遗专家入校指导,突出非遗文化原生性的优点,克服非遗文化系统性不足的弱点,将专业教学与非遗文化进行有机整合。同时,高校应加强各个专业与非遗文化之间的联系,开设相关的选修课与必修课,促使学生更加科学地传承非遗文化。

建设非遗文化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体系,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深入了解当地的非遗文化,主动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将其创作历程纳入实践课程内容。尤其对于传统手工技艺类的非遗文化来说,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其有了丰富的色彩、图案及结构等等,内涵也更加突出,但是内容相对复杂。因此,高校应合理设置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入传统手工技艺类的非遗文化内容,突出专业教学的特点,遵循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切实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创作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可邀请传承人来校为学生深入讲解非遗文化知识,尽可能地确保非遗技艺的原生态,并且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这样有助于实现非遗文化与专业教学的有机整合,促进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完善[3]。

(四) 加强教学实践

与灌输理论知识相比,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更能促进学生对学习非遗文化的态度和观念的转变。学生可以依据自己对非遗文化的喜好和所学的专业,选择喜欢的方式参与非遗文化传承。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对非遗文化兴趣低的学生展开非遗调查活动,使其近距离地接触形态各异的非遗作品,深入领会非遗文化的魅力。同时,教师可鼓励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建立学生社团,引导学生完成非遗手工艺品的制作。另外,教师可引导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展开关于非遗文化的宣传策划活动。随着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和技能水平的提升,教师可引入“产学研创一体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承接当地非遗文化产业相关的项目。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亲身参与非遗实践活动,还可以充分发挥非遗文化在培育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方面的价值。例如,服装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将非遗文化融入自己的设计作品,使设计方案更有新意,更富有文化气息。

教师应加强对实训教学的重视,整合现代化设计理念和非遗的工艺技术,让非遗文化以新颖的形式融入专业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在实训教学中引入戏剧类非遗文化,指导学生对戏剧的服饰和舞美等进行创新设计,深入体会戏剧类非遗文化的特色和历史意义,从而丰富学生实训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此外,可以让学生围绕非遗文化的主题完成艺术设计任务,秉承现代设计的理念,规范化地展开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学生在实训活动中应灵活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积极开展小组讨论,集思广益,拓展设计思维,并在非遗传承人和教师的指导下,不断优化设计方案,从而实现对非遗的有效传承。这样也有助于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整合。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文创产品的销售活动,营造良好的非遗文化传承氛围,推动非遗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例如,“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太昊陵“人祖会”中泥玩具的总称,被誉为“真图腾”“活化石”“天下第一狗”。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参照“泥泥狗”来设计文创产品,将现代审美和离奇的神话传说有机结合,丰富所设计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

(五) 拓展传承空间

首先,打造专业文化空间。搭建艺术设计专业文化空间,可以为学生学习非遗课程创造良好的环境,促使学生与非遗传承人更加顺畅地进行交流。文化空间的模式主要分为静态传承和动态传承两种。静态传承模式是指用以普及非遗和提供设计创作环境的平台。例如,非遗展览馆是用于展览收集到的非遗传承人作品、非遗工艺流程及相关文字资料的,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同时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动态传承模式主要通过交流、演示及培训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并传承非遗文化,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采取基地建设模式。为非遗文化与专业教学的融合搭建传承基地,可以实现对非遗资源的高效利用。地方高校可在传承基地内搭建创意工坊,为学生提供创作实践和专项研究的平台,使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够近距离地接触非遗文化,实现对专业学习的有效反哺。艺术设计专业应采取产教结合的模式,加强与当地的非遗文创企业的合作,实现育人资源的整合,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切实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若学生能在此期间设计出具有时代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则能有效拓展非遗文创企业的效益空间,同时体现出专业优势和自我价值。此外,高校可建设非遗技艺工坊,使非遗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利用当代人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开展设计活动,积极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

最后,建立工作室。高校可采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接受“工作室制”教育,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并且使学生在毕业后有机会加入教师及行业精英组成的工作室,切实参与文创产品设计。在非遗传承人与行业内领军人物的指导下,学生不但可以还原传统的非遗工艺,还可以进一步地深入了解行业信息。通过不断反思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实现“调整—实践—反思—改进”的良性循环,从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应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设计出具有专业优势的非遗文创作品,提升自身的双创意识和能力。工作室可以将项目引导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融入艺术设计教学,丰富课堂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地方高校要想通过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来培育高素质的人才,就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响应关于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的政策号召,通过多种形式将非遗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为社会培养专业的非遗文化传承者,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专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部分专业介绍
谁远谁近?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书封与现代艺术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