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构的历程、经验与路径

2022-11-22季正聚

关键词:国际形象政党建构

季正聚 马 璐

(1.经济日报社,北京 100054;2.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中国共产党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牵动着世界的目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1],“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2]。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关注的不断提升,建构良好的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成为一个愈发迫切的呼唤。立足于“两个大局”,应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重要外宣窗口期,向世界人民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故事。梳理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建构历程,总结其中的宝贵经验,对于提升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建构历程

党的国际形象与国内形象具有同一性。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紧密相连,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作为奋斗目标,彰显了胸怀天下的初心使命与国际担当。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革命者形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怀有崇高革命信仰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英勇顽强地进行革命斗争,积极向外界传播党的政治主张,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树立了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革命者形象。

确立形象标识。“符号体系是组织结构的最明显的表示”[3],政党需要用具有极高辨识度的符号标识来塑造其形象,如党的名称、旗帜、服装等都可以作为政党形象的符号。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正式确立“中国共产党”的名称。毛泽东在六届七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党的形象”这一概念,“关于党名,党外许多人主张我们改,但改了一定不好,把自己的形象搞坏了”[4],说明党中央领导人对塑造良好的中国共产党形象的重视。1927年秋收起义,出现了代表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面旗帜。1945年中共七大,党旗的基本样式被确定为由红色旗面为底、黄色铁锤和镰刀图案组成。形象符号的确定,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形象识别系统的确立,为党的国际形象建构奠定了基础。

开辟宣传阵地。1922年由周恩来指导出版的《少年》(《赤光》)杂志在欧洲发行,为传播共产主义理论、宣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号召工农群众奋起反抗国民党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一大批党报党刊相继问世,筹建红色中华通讯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等媒体。1931年,红色中华通讯社首次用英文向世界宣布了中华苏维埃政府的成立,这成为中国共产党向海外开展的最早报道。1944年,新华社成立“英文广播部”,英文每日电讯对外开播,这成为新华社走向世界的开端。政治媒介发挥了汇聚民心、统一思想的重要作用,是宣传党的理论、传播党的国际形象的有效途径。

团结国际友人。延安时期,外国记者通过与中共领导人的亲密接触和革命根据地的所见所闻,通过大量客观公正的报道,加强了对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正面宣传。1936年,斯诺作为第一位采访苏区领导人的西方记者来到延安,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革命根据地进行广泛调查。通过向外界披露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实践的真实情况,对中国共产党赢得国际舆论支持、建立国际统一战线意义重大。1944年,中外记者团、美军观察组抵达延安,对解放区的情景留下了深刻印象,发出的一系列报道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正面形象。

这一时期,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认知从“红色威胁”到中国革命的“红星”。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被海外学者及政界关注,但由于国民党的消息封锁及舆论控制,使国际社会对党的形象认知存在较大误区,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中国共产党视为“红色威胁”。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的出版,瓦解了国民党及国际社会歪曲、丑化中国共产党是“赤匪”和“流寇”的谣言,以质朴生动的文字还原了中国共产党斗志昂扬的革命形象。党通过建立最广泛的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团结一切积极力量,发挥国际友人对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宣传作用,使国际社会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照耀中国革命的“红星”,极大提高了党的国际形象。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建设者形象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从战争年代的革命形象转变为治国理政新形象的重要阶段。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积极投身国家和社会建设,以执政党形象开展对外交往,向国际社会塑造了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形象。

巩固新生政权。新中国成立后,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与政治孤立,毛泽东宣告,“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5]。党采取一系列措施使遭受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的恢复,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提供了重要保障。1949年到1956年底,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占世界1/4人口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根本变革,激发了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从根本上夯实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新形象。

发展对外传播事业。为打破西方国家的舆论控制和新闻垄断,提升党的国际影响力,党中央对外宣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期望。毛泽东在1955年指出,新华社要“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6]1956年,新华社在海外建立了11个分社,通过全球报道,向世界传播新中国新气象,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事务中表达主张、传播形象的能力显著提升。党的重要文献和领导人著作也在海外广泛出版发行,《共产国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大量刊发了毛泽东的著作,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选集》的海外传播得到了统一规划与整体推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了解进一步增强。

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开展对外援助。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遏制的态度。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对中国安全构成严峻的威胁,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支援朝鲜,成功迫使美国停战。抗美援朝的胜利极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深刻表达了中国坚定捍卫国家利益与维护人类和平正义事业的精神。在国际关系上,1953年周恩来在西藏问题谈判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亚非国家的广泛支持,成为中国冲破美国封锁、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形象得到有力彰显。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开始对广大亚非拉地区开展大力援助,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中国援助修建坦赞铁路以及向非洲国家派出大量医疗队,打开了与第三世界国家合作的新局面,对树立中国共产党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中平等互利的国际形象影响深远。

这一时期,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认知是以苏联列宁主义的“中国化”来理解的。美国社会学家舒尔曼( Franz Schurmann) 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纯理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一部分是实践产生的理论——毛泽东思想,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7]冷战思维主导全球国际关系格局下,西方国家对中国共产党有“红色政党”“精英政党”的他塑型认知。随着中国外交格局的打开,中国共产党逐渐树立了独立自主的国际形象。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改革开放领导者和推动者形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的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局面,邓小平对党的形象建设进行总体设计,党在这一时期确立了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改革开放推动者形象。

改革开放形象的提出。树立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的形象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邓小平多次强调:“中国一定要有一个具有改革开放形象的领导集体”[8]318,“无论如何要给国际上、给人民一个改革开放的形象,这十分重要。”[8]315-316邓小平要求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要以有利于改革开放的事情为抓手,干出实绩,提升为民形象。同时,邓小平强调要与一切损害党的形象的事情做斗争。“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8]379邓小平立足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意义重大。

调整外交政策。为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理解和支持,党中央审时度势,积极调整外交政策,力图向世界彰显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的国际新面貌。1971年,“乒乓外交”成为推进中美两国关系的转折点,加速了新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开创了中美友好交流的新时代。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以亲和自然的举止风度,睿智超凡的个人魅力,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开放自信的崭新形象,为中国的发展打开了与西方世界交流合作的通道。通过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中国和平、稳定、发展的大国地位得以确立,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深化党的形象建设。树立改革开放的形象,树立安定团结的形象,树立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是中国共产党形象建构的重要内容。“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9],中国共产党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昭示了世纪交替中的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形象、改革开放形象。在国际传播方面,党中央要求重视对外宣传力度,强调“加强和维护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形象”[10],“做好对外宣传工作,进一步展示和提升国家良好形象。”[11]国际传播方面,形成了以“向世界说明中国”的新理念,向世界阐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和平崛起的中国形象的新局面。

这一时期,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认知为多元化的政党。改革开放作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构的重要组成。中国以开放的胸怀面对世界,“学者狄忠蒲、贝淡宁等探讨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民族性,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中国性;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在从领导人民致富转为更加注重发展民主。”[12]改革开放让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固化印象演变为非单一向度的政党。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引领者形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形象塑造方面提出诸多新论断、新思路和新观点。习近平指出“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13],进一步阐明党的形象建设的重要性与显著性。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与全球疫情跌宕蔓延,中国共产党坚持人类命运休戚与共,以恢宏的世界胸怀为人民谋幸福,树立了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引领者形象。

坚持人民至上。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立场作为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14]182党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重大的政治论断,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新时代制定发展战略的根本考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方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党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一系列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成效显著,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形象深入人心。

勇于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是塑造党的良好形象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大的政党是在自我革命中锻造出来的。”[14]541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中国反腐败取得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发展,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形象的塑造在国际政党中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号称“亚洲最廉洁的国家”——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访华时,曾主动提出同中共领导人交流反腐经验,“中国式反腐”成为国际社会点赞的话题。勇于自我革命对于展示中国共产党激浊扬清的精神风貌、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胸怀天下。习近平以博大的胸怀洞察世界历史大势,着眼于人类长远利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世界舞台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初心使命与责任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围绕人类前途命运发展问题贡献了一系列“中国智慧”,深刻践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共产党倡导世界各国人民利益与共、命运与共、前途与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向世界贡献如“一带一路”倡议、新冠肺炎疫苗援助、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方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广阔前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示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国际形象。

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认知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创新开放、包容担当的正面积极形象被广大发展中国家及西方部分有识之士所认可。诸多国际政要、智库媒体充分肯定中国共产党为人类社会和平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认为中国共产党从人民切身利益出发,不断增强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面对疫情挑战,中国共产党展现了高效的治理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15]在消除贫困方面,“中国共产党的经验给世界以启迪,树立了典范。”[16]“经历了百年风雨,中国共产党不但成为领导中国发展事业的核心,也成为引领世界潮流的重要力量。”[17]中国共产党是共建美好世界的引领者已形成国际共识。另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及部分西方政客敌视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舆论中抹黑党的形象。西方炮制“中国威胁论”,用网络上丑化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虚假新闻混淆视听。这种认知不平衡的背后实则是国家利益的博弈与传播霸权的制约,致使部分对中国及中国共产党缺乏真实了解的国际受众产生跟风跑的现象。

二、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构的基本经验

面对不断增加的国际不稳定因素以及国内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总结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构的历史经验,推陈出新,可以有效提升党的国际形象。

(一)坚持发展动态化,为党的国际形象建构注入不竭动力

党的国际形象始终坚持发展动态化,在“变”与“不变”中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变”的意涵是,党的国际形象建构始终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任务,不断调整自身角色,为自身形象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中国近代以来面临的两项历史性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经过革命完成前一个任务,才能为完成第二个任务创造前提和条件,这也决定了党会依据具体实践需要进行调整,以塑造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国际形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深刻而彻底的民族民主革命。“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5]1357“革命者”形象是中国共产党最显著的标识。新中国成立后,党面临最紧迫的历史任务是开启兴国大业,党的形象转化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形象。1978年以后,党推动了改革开放伟大方略,塑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领导者和推动者”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成就,产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变革,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引领者”形象深入人心。虽然党的国际形象在不断发生演变,但“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精神气质,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价值内核一以贯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和国际担当。在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构的过程中,“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始终贯穿其中,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构的基本内涵,又根据不同的历史任务不断发展和丰富党的形象,使党的形象紧扣时代主题。

(二)坚持受众全面化,为党的国际形象建构争取国际认同

对党的国际形象的建构始终坚持受众全面化,为党和国家事业争取更多的国际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就意识到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争取国际援助的必要性,党的国际形象建构的受众为一切爱好和平的海外华侨和国际友人。毛泽东认为,中国的外交政策,以自力更生为主,同时不放弃一切可能争取的外援。[18]中国共产党广泛争取爱好和平的支持者,积极联络海外侨胞支援中国抗战,主动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开展对话,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构面向的受众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中国以三次建交浪潮获得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以“三个世界”理论为基础构建的反霸国际统一战线话语,使党的国际形象赢得亚非拉国家的广泛认同。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准确研判国际形势,积极树立对外开放的国际形象。党由“支援世界革命”的对外工作方针转变为致力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中国与世界其他大国建立了不同层面的伙伴关系,党的国际形象的受众面进一步扩大。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格局以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党的国际形象建构的受众覆盖面实现了新的跨越。党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一外交工作主线,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拓展新型大国关系,以“亲诚惠容”的理念与周边国家友好合作,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整体合作机制,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对外工作格局。随着党的国际形象受众面不断开拓,党的全球影响力和对国际社会的塑造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三)坚持载体立体化,为党的国际形象建构扩大宣传阵地

对党的国际形象的建构始终坚持载体立体化,提升党的国际形象传播效度。毛泽东认为“报纸、刊物、书籍是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最锐利的武器。”[19]党成立初期,利用报刊、通讯社、驻外机构等载体向国际社会塑造党的形象、传播中国革命主张。在法国巴黎创办的《救国时报》、纽约创办的《先锋报》等海外刊物,中俄通讯社、红色中华通讯社以及《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一大批国内报刊,在争取国际社会支持中国革命中成功塑造了党的良好形象。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不断创新对外传播载体,通讯社、广播电台和出版社等相继建立,党的国际形象传播体系逐渐形成。典型的传播载体有:一是报纸、刊物,如新中国第一份外文刊物《人民中国》、宋庆龄主办的《中国建设》(后改名为《今日中国》)至今仍在出版,向国际社会展示新中国的面貌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二是广播、电影,如国际广播编辑部下设的不同语种的广播科、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等电影宣传了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国际形象。三是党的领导人的著作。“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著作在海外翻译出版,向海外传播党的科学理论,使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更为全面。改革开放后,媒介技术快速突破、繁荣发展,党的国际形象建构的载体不断丰富、传播体系逐步完善。从书刊、广播到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电视、再到新世纪的网络等媒介载体的整合与创新,使党的国际舆论引导能力不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融媒体趋势不断加强,互联网是信息传播最主要的媒介,党的国际形象建构以信息化、移动化、智能化的数字载体为主。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播载体的立体化建设和创新,以“四全媒体”为特征的传播载体,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提供了更为畅通的渠道。

(四)坚持途径多样化,为党的国际形象建构提供良好契机

对党的国际形象的建构始终坚持途径多样化,全方位塑造党的国际形象。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进行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参与国际会议、联系国际友人是党塑造国际形象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会议上,阐述了中国的革命主张与政治经济形势,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了解。史沫莱特、斯诺、斯特朗、爱泼斯坦等外国记者或作家,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实况,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正面宣传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外支援、外交活动、外宣斗争等方式推动了国际形象的建构。抗美援朝的胜利捍卫了新中国安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可;20世纪6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抗苏联强权,改善中美关系、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等都体现出党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不断提升。改革开放后,党领导人民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圈,加入世贸组织、举办北京奥运会等国际赛事、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等,党建构国际形象的途径更为多元。其中,党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针对国际社会关注的议题向海外记者提供权威的信息,对于阐释国家政策、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多样化的途径从不同层面展示执政形象。举办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等政治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一系列重大多边活动,如中国共产党与世界领导人峰会、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等;党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党发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球紧急人道主义行动等,众多卓有成效的途径展示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深刻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心系人类命运的国际情怀,党的国际形象认同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三、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构的推进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14]67要保证“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应当以党的形象定位为核心,推动党的国际形象分众化传播,不断加强对外话语创新,引领世界政党交流与互鉴,建构优化更具国际认同的中国共产党形象。

(一)准确把握党的国际形象定位,阐释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价值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具有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定位之根本。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明了党的国际形象定位,“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是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大党形象的真实写照。把握党的国际形象定位,要厘清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大党形象的深刻依据、初心使命与责任担当,向国际社会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问题,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更加全面深刻的认知。

一是阐发胸怀天下大党形象的深刻依据。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0],阐明共产党人不为自身谋私利、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奋斗的鲜明特质,这也是共产党胸怀天下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把握世界历史大势,在历史变革中顺势而为,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发展紧密结合,蕴含了党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胸怀天下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承载着中华文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协和万邦”等鲜明的价值理想。中国共产党将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胸怀天下的大党形象具有新的时代内涵。

二是坚守胸怀天下大党形象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21]毛泽东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邓小平多次强调到21世纪中叶,“中国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习近平进一步阐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21]进一步向国际社会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坚守胸怀天下的初心使命,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不仅为中国人民造福、也为世界人民造福的初心,秉持着为世界共同发展做贡献的使命自觉。

三是践行胸怀天下大党形象的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对世界、对人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影响,中国通过向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进一步履行大国责任、展现大国大党担当。中国积极倡导国际合作与互利共赢,为世界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如持续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为沿线周边国家人民带来丰厚实惠,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积极开展人道主义援助,向面临自然灾害和人为冲突的国家和地区提供粮食及疫苗等物资,帮助他国战胜安全挑战。中国共产党通过采取一系列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的措施,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展示出胸怀天下大党形象的大胸襟、大担当、大作为。

(二)合理区分国际受众,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分众化传播

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建构要注意合理区分不同文化背景、语言体系、思维方式及立场观点的国际受众,实现分众化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1],分众化传播有利于消解国际社会的污名和偏见,提升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传播的实效性。

一是根据不同国家民众特点做好受众分析。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构面向的受众可以按照西方发达国家、新兴大国、“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非洲和拉美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细分为四个层面。要深入挖掘不同层面的国家和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已有的认知和关切点,针对国际上不同行为主体对中国共产党的国际社会角色、地位和作用的认知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强化积极认知,消解负面舆论。

二是以受众为导向,有的放矢地优化传播策略。在合理细分受众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不同受众的接受心理和利益诉求,根据不同国际受众的细化,将关键受众、重点受众和一般受众进行分众传播。要避免传播内容的空洞与说教,结合不同国家受众的认知习惯与偏好,从不同受众的差异性中把握价值共通性,实现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精准传播。倡导以交流的方式寻求最大公约数,使中国共产党的声音从被国际社会“听得到”转变为“愿意听、愿意信”。

三是发挥新媒体场域意见领袖的引领作用。在新媒体平台上,以国际受众的镜头传播真实的中国镜像,可以增强分众传播的说服力。如YouTube上有一些外国网红在中国发布的视频点击率达到数百万次,他们以外国人的视角传播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故事。这些视频可以有力回击西方社交媒体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民族政策以及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措施等的曲解和攻击。

(三)加强话语载体创新,增强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话语主导权

话语作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构的基本媒介和载体,是国际传播最基本的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1]其核心要义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表达方式去阐释中国理论与中国实践,变“他塑”为“自塑”主导话语,着力打破西方主导的话语霸权,增强中国共产党国际话语主导权。

一是提升话语议题设置能力。“具有融通中外特质的政治话语更容易实现共情、共通、共享”[22],“融通中外”的话语议题设置有利于被国际受众广泛接受和认同。加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构的话语“自塑”能力,需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重大话题进行总体设计,阐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中国方案”,是人类跨域“卡夫丁峡谷”的重要智慧与合理方案,符合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共同价值追求。要将话语内容从国际共同意义即“融通中外”的角度加以阐释,以中国题材、中国故事为核心,设置与各国政党相似境遇的国际议题,推动价值认同、实现民心相通。

二是激发话语传播的情感共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话语传播,可以借助“以情感为基础和传播纽带力求达到传播活动的目的和需求。”[23]抓住话语受众的情感取向,是实现“国之交”“民相亲”的一种理想的话语叙事方式。要借助具有人类情感共通性的主题和价值观念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如以红色文化叙事为载体,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达到以情动人、形塑中国共产党真诚、亲和的形象,提升国外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理解、内化和认同。

三是着力实现话语体系的大众化。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归根结底是需要被人民群众所了解、掌握并有效运用于党的形象建构,使之在国际舆论场中产生积极的效应的。因此,在党的国际形象话语体系构建中,应避免说教式的政治话语,要善于发挥理论的感召力与故事的吸引力,使人们易于理解、善于表达,实现话语体系的大众化。

(四)引领世界政党交流互鉴,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朋友圈”

政党外交作为具有传播属性的政治活动,是塑造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重要途径。习近平出席世界领导人峰会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愿同各国政党一起努力,始终不渝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4]通过增强同各国政党的多边友好交往,中国共产党可以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合力。

一是积极构建多边政党外交平台。多边政党外交涉及的政党数量多、影响力大,是展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重要空间。要以主场外交或重大事件为契机,积极搭建多边政党外交平台,将党的国际形象进行集中展示。如可以以党的二十大会议召开等重要事件为契机,通过主场的多边政党外交活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其他政党交流政治、改革经验,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系统全面、生动客观地反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与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发挥政党外交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宣介作用,传播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二是持续扩大政党外交影响力。要不断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广交天下朋友”,同世界各国政党开展对话和合作,尊重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政党的价值观差异,持续扩大政党外交影响力。中国共产党正前所未有地走进世界政党舞台中心,目前已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的56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保持着经常性的联系。要在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社会主义政党交往的基础上,深化与拓展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政党的交往,同世界各国政党普遍交往并建立友好关系。在促进世界政党交流互鉴中,从多层面、多渠道积极推动各国决策层更加客观理性地了解党的执政理念和政策主张,使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引领力进一步提升。

三是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深化世界政党交流与合作,广泛凝聚起全人类命运与共的价值共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的政党能量。人类命运共同体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议题为核心,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为政党外交提供了价值基础。各国政党通过政治对话,加强互学互鉴,有利于强化全球治理的责任担当,提升以政党为主导的政治力量参与解决全球共性问题的能力,凝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合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提供了新方向,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屏障,利于构建自由、平等、和谐的合作语境,弥合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塑造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大党形象。

四、结语

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政党对话、大众层面的互动逐渐增多,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构的载体、途径进一步拓展,国际受众对中国共产党形象认知的影响因素变得更为复杂。国际社会普遍赞誉中国共产党百年治国理政取得的辉煌成就,肯定中国在经济、政治、科技和安全等多个领域对世界的发展贡献巨大。但美西方国家凭借话语霸权藩篱,对中国共产党发出质疑、诘难,甚至妖魔化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构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正确立场破解“话语陷阱”,构建多维度的传播理路,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阐释,使国外民众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将党的国际形象建构与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在各项国际事务中以卓越的战略定力发挥引领作用,推动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构的现代化实践。

猜你喜欢

国际形象政党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延安城市国际形象构建:由外宣翻译误译谈起
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国际形象的相关性分析
建构游戏玩不够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浅析《共产党宣言》中的人本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