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百色市麻土屯滑坡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的探讨

2022-11-22敏,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22年2期
关键词:坡体排水沟挡土墙

梁 敏, 李 耘

(1.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地质队,广西 桂林 541000; 2.核工业(桂林)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广西 桂林 541000)

麻土屯地处百色市右江区,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在麻土屯坐落的边坡西南侧发育一处滑坡地质灾害。该滑坡失稳变形滑动后,将对滑坡顶部和下部的麻土屯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根据滑坡及其影响区实物指标调查结果,滑坡失稳后威胁人数约50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00万元。依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T 32864—2016)确定,滑坡防治工程等级为三级,属于小型地质灾害治理。滑坡地质灾害产生后将影响当地村民正常生产和生活,同时还将危及当地的社会安定。因此,对麻土屯滑坡进行工程治理是十分必要的,治理工程是保障滑坡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安全的重要举措。

1 麻土屯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

1.1 气象水文

百色市位于云贵高原东南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滑坡区降雨多集中于5—9月,占全年降雨的74.7%,1月份降雨最少,8月份降雨最多,期间多有暴雨发生。大强度持续降雨是滑坡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1.2 地形地貌

麻土屯地处构造—侵蚀与溶蚀相间的中、低山地貌区,岩溶峰丛与丘状峰顶山交替出现。滑坡区所在山体自然坡度上陡下缓,上部自然坡度40°~45°,下部20°~30°,植被发育,以灌木和杂木为主。受到麻土屯居民修建房屋、道路等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山体原始地貌形态及植被已遭到人为破坏。

1.3 地层岩性

滑坡区主要地层自上而下分别为:第四系素填土①(Q4ml)、坡残积黏土②(Q4dl+el)及三叠系下统逻楼群(T1l)泥灰岩③。

(1)素填土①:分布于局部地表,为修建乡村道路和屯内小路时填筑土;呈褐黄色,松散状,局部稍密,主要由黏性土组成,偶含碎石,硬质物约占30%,分布不均,回填年限约5年,层厚为0.90~1.00 m。

(2)黏土②:呈褐黄色,土质不均,结构较致密,摇震无反应,光泽反应有光泽,黏性强,干强度高,韧性高。根据现场取芯观察及原位测试,该层可分为硬塑状黏土、可塑状黏土两个亚层,可塑状黏土为硬塑状黏土中的软弱层,硬塑状黏土层厚为1.00~9.70 m,可塑状黏土层厚为0.50~0.80 m。

(3)泥灰岩③:主要埋藏于第四系覆盖层之下,局部坡体可见岩石露头。该层按风化程度可分为强风化泥灰岩、微风化泥灰岩两个亚层。强风化泥灰岩呈灰黄—灰黑色,岩石结构已被破坏,风化裂隙很发育,岩体破碎,局部已风化成土状,层厚为0.90~3.70 m;微风化泥灰岩呈灰—灰黑色,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泥质,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体结构较完整,有少量风化裂隙,仅节理面有方解石细脉充填,层厚为6.00~7.00 m。

2 麻土屯滑坡地质灾害体特征

2.1 滑坡规模、形态特征

滑坡发育于麻土屯所在边坡的西南侧,滑坡内现为村民种植甘蔗用地,坡顶、坡脚均建有房屋和屯内小路,滑坡东南侧为依地势修建的排水沟。滑坡后缘高程464.0 m,前缘高程449.7 m,相对高差14.3 m,整体坡度23°~25°。滑坡主滑方向247°,平面上呈簸箕形,纵向长度约38 m,横向宽度约27 m,面积约1.03 × 103m2,滑坡体平均厚度约5.5 m,体积约5.67 × 103m3[1]。受到持续强降雨影响,边坡滑动变形,后缘产生裂缝,错动下沉0.6~1.2 m,张开宽度0.3~0.6 m,可视深度0.3~0.5 m,延伸长度约65 m,坡顶小路随之拉裂下沉,路面出现多处开裂,滑坡周界明显。滑坡中部坡体变形十分严重,坡面可见数条裂缝,延伸长度3.0~4.0 m,张开宽度0.2~0.6 m,可视深度0.2~0.4 m,局部甘蔗歪斜倾倒,局部土体表层垮塌,滑塌体堆积于排水沟内,但未将排水沟完全堵塞,目前边坡现状未发现进一步的整体变形破坏。滑体物质主要为硬塑状黏土,滑动面为位于硬塑状黏土层中的软弱层(可塑状黏土层)。滑坡在气候干湿交替、强降雨、人工开挖等因素的影响下,滑坡土体结构不断被破坏,致使新裂缝不断发育,现有裂缝进一步加剧,更易于地表水下渗,软化岩土体,引起岩土体抗剪强度不断降低,致使坡体稳定性逐渐降低,最终导致整体变形破坏,将对上、下部村民构成威胁。该滑坡属小型牵引式浅层土质滑坡。

2.2 滑体特征

根据岩性和物质组成以及来源,滑坡体主要组成物质为黏土层。黏土层分布于滑坡坡面,遇水后强度降低,致使结构破坏严重,为地表水入渗提供通道。地表水下渗汇集于相对隔水面并沿该隔水接触面径流,在水的作用下引起隔水接触面结构抗剪强度不断降低,滑坡体在自重作用下沿该面蠕动变形,形成滑坡。

2.3 滑动带、滑床特征

根据野外工程地质调查、勘查结果,滑坡滑动带为可塑状黏土层(软弱层),滑床为硬塑状黏土层:坡面土体破坏产生裂缝后,地表水沿裂缝下渗,于土体结构较致密的相对隔水层滞留,软化上部土体,形成了软弱层,层厚0.5~0.8 m,其抗剪强度较低,不利于滑坡的稳定。软弱层形成后,上部土体极易沿该层滑动,下部硬塑状黏土层便成为滑床。

3 麻土屯滑坡形成的影响因素

麻土屯滑坡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是多种因素控制和影响的结果。

(1)物质组成:在长期的风化剥蚀等地质作用下,残积物质堆积在麻土屯所坐落边坡上,形成了厚度1.0~10.0 m的覆盖堆积层。充足的物源是堆积体存在并产生土体滑坡的客观、先决条件,其分布范围和厚度很大程度决定了滑坡的规模[2]。

(2)结构特征:滑坡体上部主要为残坡积黏土。受长期风化剥蚀作用,表层土体力学强度相对较低,受持续降雨下渗影响,在黏土体间形成渗流软化土体,形成软弱层面,其抗剪强度显著降低。滑体在自重作用下从黏土间沿软弱结构面蠕动变形,即形成滑动面。

(3)地形地貌:原山体地形较平缓,植被发育,坡体较稳定。后因村民修建道路、房屋开挖,使边坡形成临空面,坡体的自稳平衡被打破,在应力卸荷作用下引起坡体变形,加上坡体物质自身性质差,最终形成滑坡。

(4)降雨:滑坡区雨量充沛,降雨过程长且多暴雨。丰富的降雨一方面形成地面流和地表水,对边坡进行冲刷、侵蚀,破坏岩土体的完整性;另一部分转化为地下水,降低岩土体强度,增加了岩土体重度,不利于滑坡的稳定。

(5)人类工程活动:人类工程活动是影响滑坡形成、变化的最活跃因素,有时成为直接诱发因素[3]。滑坡区现有的人类工程活动较为强烈,因对边坡开挖,破坏坡体的原有平衡,引起岩土体应力的重分布,同时也应力释放,破坏原有结构,致使岩土体裂隙产生并发育。并且由于未作加固措施,致使滑坡区坡体变形加剧,形成了滑坡。

综上,滑坡的形成主要是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加上当地的气候、降雨及地形地貌、岩土体本身性质等因素的作用更加剧了滑坡的变形。

4 麻土屯滑坡防治工程措施

目前,防治滑坡的措施和方法有:①搬迁避让;②消除或减轻水对滑坡的危害;③改善坡体力学条件,增大抗滑力;④改善滑坡滑带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不同的防治措施会带来不同的工程效果及经济效应,存在各自的优缺点。针对麻土屯滑坡地质灾害的地质特点、地形及施工条件,采取的防治工程方案为:削坡减载+混凝土挡土墙防护+设置排水工程。

4.1 削坡减载工程设计

受滑坡变形影响,局部坡面破坏严重,应根据现状地势进行坡面清理。清理工作完成后,按设计坡比1∶1.5进行削坡,并整理、平顺坡面。若遇到坡面裂缝,采用黏土回填、夯实。在削坡施工时,开挖土方严禁堆放于坡顶和坡体上,以免对坡体稳定不利。同时,应加强对上方、两侧坡体的变形观测和监测,防治坡体失稳滑塌,威胁施工人员安全。

4.2 混凝土挡土墙工程设计

在滑坡前缘处设置挡土墙,长29 m,采用C20混凝土现浇,应分段跳槽开挖、分段浇筑,自两侧向中间施工。挡土墙地基持力层为硬塑状黏土层,基槽开挖至持力层,且无浮土、松土,并经过验槽合格后,才能进行挡土墙浇筑。挡土墙背面设置厚0.3 m碎石反滤层,反滤层采用粒径2~5 cm硬质岩碎石,并分层夯实或淋水振捣密实。反滤层底部、顶部分别设一层厚0.20 m夯实黏土防渗层。挡土墙设2排泄水孔,排距、孔距均为2.0 m,最下排泄水孔高出地面0.5 m。泄水孔材料采用孔径为70.0 mm的PVC管,排水坡度为5%,外端伸出墙面,内端伸至碎石反滤层段长0.1 m[4]。待墙身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75%时进行墙背回填碎石土,用人工分层打夯,且每完成1 m高挡墙分层填土一次,回填碎石土的压实度不小于90%,回填至顺接墙背坡面。挡土墙施工工序为:开挖、清理基槽→基槽验槽→测量放样→支模→C20混凝土浇筑→养护→拆模→自检→验收。

4.3 排水工程设计

水是引发边坡坡体失稳并发生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为减少降雨对坡面冲刷和下渗对坡体稳定性的不利影响,将在边坡内外设置完善的排水工程。目前,坡体内并未有排水沟,现有排水沟已被滑塌体堵塞,不能排除边坡地表水。因此,设计在滑坡坡顶、两侧以及坡脚等位置布设截、排水沟,使地表水能够顺畅排出。滑坡坡顶、两侧设置宽0.5 m、深0.5 m的截水沟,坡脚设置宽0.3 m、深0.3 m的排水沟,排水坡度0.3%,选用C20混凝土进行砌筑。在截、排水沟汇聚处设置沉砂消能井,新修建的截、排水沟应与现有屯内排水沟等排水工程顺接,以利畅通排水,避免沟内积水。

5 结语

(1)为了确保麻土屯滑坡的稳定,防止滑坡地质灾害发生,保障滑坡区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及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必须尽快对滑坡进行综合治理。

(2)建议在施工前,对滑坡区建立动态监测预报工作,要定员进行监测,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

(3)建议在雨季前进行滑坡治理工程施工,以防滑坡在雨季发生滑动破坏。

(4)在施工中,建议采用动态设计的“信息施工法”,施工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反馈信息,获取施工、监测信息,及时分析整理和进行设计调整[5]。

(5)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边坡的监测,当监测坡面发生明显位移时,应及时通知现场施工人员和受威胁人员撤离,并应立即向有关部门汇报,确保生命财产安全。

猜你喜欢

坡体排水沟挡土墙
甘肃和政地区松散层路堑边坡病害防治方案优选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体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市政道路工程常用挡土墙类型探析
强降雨作用下滑坡稳定性分析
加筋挡土墙在地震作用下的数值分析
坡角对公路坡间挡土墙稳定性影响技术研究
干砌石护坡灌注混凝土施工方法在水电站大坝施工中的应用
动词“Get”的用法
浅谈既有路基两侧帮宽施工排水处理方法
空箱挡土墙在水工建筑物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