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地区森林碳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2022-11-22袁东海
袁东海
(湖南节能评价技术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83)
1 引言
当今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重,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2020年中国公开承诺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展现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生态问题,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进行了深人研究,发表了大量的讲话、批示和论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1]。发展森林碳汇既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银山”理论的具体实践。
湖南作为我国林业大省,森林资源丰富。其中湘西地区(张家界市、邵阳市、永州市、怀化市、湘西自治州)林业用地面积为677.28万hm2,活立木总蓄积量为32 324.65万m3(数据截至2019年底),约占全省活立木总蓄积量的54.30%。依托森林资源优势发展森林碳汇,是湘西地区实现生态资源价值,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2 湘西地区发展森林碳汇的困境分析
通过对湘西地区的实地考察,尤其是对当地生态环境局、林业局、林场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等进行座谈交流和深度访谈,本研究分析总结了湘西地区发展森林碳汇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2.1 植树造林空间不大,碳汇造林潜力受限
受退耕还林政策和木材价格影响,湖南省在2000—2005年期间掀起了植树造林的浪潮,凡是造林难度不大的地方基本上已经全部完成了造林,有一定难度的造林区域也在这十多年间逐步造林完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0》[2],2019年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全国森林覆盖率为22.96%。根据《湖南统计年鉴2020》和《湖南省2019年度森林资源统计年报》,湖南省2019年森林覆盖率为59.90%,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江西,是全国森林覆盖率的约2.61倍。其中湘西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7.41%,超出湖南省森林覆盖率7.51个百分点,是全国森林覆盖率的约2.94倍,剩下的无林地基本都是难以实施造林活动的石头山等。近年来大多是在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及公路两旁、屋前屋后等不属于林地的区域进行造林。根据现行《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项目活动的土地是2005年2月16日以来的无林地,方可纳入碳汇造林范畴,但湘西地区乃至整个湖南省大批量的造林活动均在2005年以前完成,符合方法学的项目极少,且剩余宜林荒山荒地较少,因此,若只是单纯的依托碳汇造林发展,其潜力有限。
2.2 发展森林碳汇意愿较强但需创新思路
当地生态环境部门、林业部门及林场对于发展森林碳汇的意愿较强,尤其是林场方面,由于森林生态保护,采伐指标一再缩紧,林场创收手段有限,对于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具有较迫切的意愿。但是,在发展森林碳汇方面存在困境:一方面,基于现行《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碳汇造林潜力有限;另一方面,森林碳汇项目实施环节繁琐,成本高。尚需出台明确的森林碳汇相关政策文件,来创新思路,促进发展。
2.3 森林碳汇在集体所有林地中实施难度较大
根据调研,目前湖南省集体林权改革已经全部完成,除极少的一点集体林地由于存在争议或作为集体自留地等原因以外,其他已经全部分配到户,即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归林农所有。在国有林地中,进行森林碳汇项目的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开发相对比较容易,但是在集体林地中,由于森林碳汇收益属于细水长流,短期内收益不大,而通过采伐在短期内即可获得巨大收益。初步估算实施森林碳汇约可产生收益375元/(hm2·a),而1 hm2杉木林地产值在15万元以上。同时,存在农村土葬需要有林地使用权等原因,林农出于各自考虑,很难统一思想进行开发。因此,在加强森林生态效益宣传的同时,前期森林碳汇开发工作应重点放在国有林地。
3 湘西地区森林碳汇发展对策
3.1 坚持目标导向,加强顶层设计
围绕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高位推动,有序实施,制定碳汇发展规划,统筹涉林草国土空间,全面加强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惠民,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细则,要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指导原则[3],把湘西打造成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现代化新湘西,让湘西地区的碳汇项目、碳汇经济成为湖南地区的典范,让碳汇工程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实现产业脱贫、生态致富。
3.2 树立系统观念,形成发展合力
适当灵活调整《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中有关项目实施土地类型和时间的规定,例如将2005年2月16日以来的无林地调整为2000年以来的无林地。同时,可将土地类型放开,将在无林地以外的植树造林活动也纳入碳汇造林范畴;强化森林资源管理,严格限额采伐,着重开展废弃矿山、采石(打砂)场、裸露山地、石漠化区和弃置地等重点区域的治理修复工作,确保湘西地区森林覆盖率只增不降,林木资源质量不断优化;在现有生态资源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当地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优势,合理利用森林景观开展森林旅游、生态康养、休闲度假等项目。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大力发展林上、林中、林下产业,因地制宜开展林下种植业和养殖业,实现“房在林中,村在林中,镇在林中”的美好愿景。
其次,可整合政府、银行等行业资源,发挥各行业领域的优势。政府支持是碳汇项目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碳汇项目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主导、引导、强力推进的作用。政府部门通过出台林业技术标准和碳交易体系建设等相关政策,为碳汇项目开发、计量、交易等环节提供一个好的运行环境,简化项目开发流程,尤其是项目监测程序,创新碳汇量核算方法,降低项目开发成本,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碳汇项目资金补贴,给予生态产品生产者一定的经济补偿,充分调动起老百姓的积极性,使广大民众都参与到碳汇项目建设中来;银行可利用自身优势,大力推进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利用碳金融工具,多渠道多方式开展“碳汇贷”融资项目,为开展碳汇项目提供财力支持,让湘西地区的碳汇项目、碳汇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
3.3 提升能力建设,促进碳汇产业
通过加强与高校的沟通合作,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专业,定点为发展碳汇产业输送专业人才。高校可采取技术参股的方式与企业共同合作管理碳汇项目,使高校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发挥重要指导作用,不定期组织高校师生、技术人员和群众代表进行技术研讨,实行“以点带面,先进带后进,后进赶先进”的原则,让好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各个林场及碳汇项目中得到推广和复制,让高校技术和当地森林资源稟赋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发展碳汇项目的企业可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在林场及碳汇项目的技术与管理竞争力,解决关于人才发展和培育的难题,高校教育也通过面向社会促进学校应用科学和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只有让高校与碳汇产业融合发展,才能使湘西地区的碳汇产业不断高质量高水平发展,让碳汇产业成为湘西地区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持续动力。
3.4 加强森林碳汇宣传教育
政府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官网、微信等媒体矩阵,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宣传方式,对国家、地方政府出台的碳汇经济政策和碳汇理念进行普及教育。不仅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在老百姓心中根深蒂固,还要让这种观念与平常的工作结合起来。对先进典型碳汇项目进行推广宣传,让老百姓真正看到和感受到森林碳汇项目带来的实惠,从而提高民众的积极性,扩大森林碳汇项目的应用范围,为开展碳汇项目和碳汇交易打下一个坚实的群众基础,使森林碳汇项目更加规模化、规范化。
同时还要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对做得好的省、市兄弟单位进行参观学习,使森林碳汇经济“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开放向纵深发展,积极开辟政府主导、各界参与、市场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价值实现路径。
4 结语
发展森林碳汇,不仅有利于湘西地区加快培育绿色发展新产业,开辟绿色振兴新路径,也有利于守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条底线。通过政府统筹协调和政策支持,同时调动起社会各界参与森林碳汇的积极性,大胆创新,协同发力,来破解当前发展碳汇项目过程中的瓶颈,争取抓住全国碳市场开放的契机,从而实现森林碳汇的经济价值,助力碳达峰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