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菊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
2022-11-22汪春潮
汪春潮
(甘肃省成县种子管理站,甘肃 成县 742500)
万寿菊种植是成县引进的东西协作扶贫订单项目,近年来成县采取积极措施,大力引进并发展万寿菊生产。通过政府部门的引导鼓励和农业农村部门的科技指导等多种形式,增加了万寿菊种植面积,提升了种植农户的经济收益,逐步形成了万寿菊产业的发展雏形。同时,万寿菊以独特的观赏价值等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2020年成县推广种植万寿菊0.133万hm2,收入达2933.52万元。2021年推广种植万寿菊达0.213万hm2(绿化公共区域种植713.33 hm2),全县17个乡(镇)均有种植,育苗、种植及鲜花收购期间解决劳动力3000余人(次)。万寿菊被当地农民誉为“致富花”,但通过调查发现农户在万寿菊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万寿菊的品质和产量,切实提高农户收入,对万寿菊的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总结如下。
1 育苗
1.1 种子选择
选择适应性广,植株高度适中,分枝多,开花早、花朵大、花期长,抗逆性强等综合性状好的品种。
1.2 育苗时间
通常在移栽前40~45 d开始育苗,成县的育苗时间为4月10—15日,苗龄必须达到40 d才可移栽。
1.3 育苗用种量
正常情况下,每移栽1 hm2万寿菊所需苗床面积为300~375 m2,用种量约为0.45 kg。
1.4 育苗方式
小拱棚是农业栽培中幼苗移栽最常用的农业设施之一,成县万寿菊育苗一般都采用小拱棚育苗。为了降低育苗成本,小拱棚的骨架用竹子等轻便材料搭建而成,然后在骨架上覆盖塑料薄膜即成小拱棚。小拱棚间距至少40 cm,方便后期人工操作。苗床一般选择向阳避风地块,以东西走向为宜,选用提温、保温性能良好的无滴膜进行育苗。苗床要选择松紧适宜、质地良好、结构合理、保水性和透水性适宜、整体田面平整的土壤。苗床面积以便于育苗管理为宜,一般宽度以1.25 m为宜,棚骨之间的距离一般为0.4 m左右,拱棚高度以0.6~0.7 m为宜。播种应在无风的晴朗天气进行,播种前须晒种和精选种子,仔细剔除杂质和秕籽,然后用多菌灵浸泡种子消毒,并在20~25℃的温水中浸泡7 h左右,捞出控干水分后拌细沙播种。为了预防万寿菊苗期病害,可用广谱性内吸剂(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广谱保护性杀菌剂(百菌清1200倍液)进行药剂拌种。
1.5 育苗期管理
为了促使种子发芽,棚内室温一般保持为20~25℃。播种后约7 d便可出苗,幼苗长至3 cm左右,第一对真叶长出后要进行通风和清除杂草。幼苗长至4~5 cm时,喷施1次甲基托布精或白菌清预防病害。幼苗长至5~7 cm时移栽1次,长出7~8片真叶时便可定植。
2 栽植
2.1 整地施肥
万寿菊种植应选择背风、朝阳、平整、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地块,尽量避开地势低洼、积水不能及时排除及连作和上茬喷施过除草剂的地块。冬至前深耕土壤,同时深施有机肥30000 kg/hm2、磷酸二铵225~300 kg/hm2、钾肥150 kg/hm2、尿素60 kg/hm2作基肥。为防止地老虎、蝼蛄、蛴螬等地下害虫的危害,整地时可撒施辛硫磷颗粒剂45 kg/hm2。边平整土地,边覆盖地膜。
2.2 种植方式
一般采用大小垄地膜双行种植方式,地膜带幅间距50 cm,膜面60 cm,在同一地膜带上两边单株移栽两行,株距约50 cm,行距约40 cm,栽植密度36000~42000株/hm2。
2.3 移栽定植
移栽苗以叶片4~5对为佳,移栽深度为3~5 cm。一般在5月15—20日开始移栽,5月25日前结束。移栽后即时覆土、及时浇水。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可在水中加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灌根。水要浇透,土要盖严,栽直栽正[1]。
3 田间管理
3.1 查苗补苗
苗期经常观察幼苗生长情况,定期开展田间检查工作,发现有缺苗、死苗的田块要及时补苗。补苗前对死苗进行仔细检查,如是地下害虫导致,要及时对死株周围的地下害虫进行清理;如是病株,将病株妥善处理后对周边土壤进行杀菌处理,同时拔除杂异株和病劣株。
3.2 松土
及时松土、锄草,提高地面温度,防止土壤板结,促苗早发及健壮生长。
3.3 浇水
移栽后如出现干旱情况,及时浇缓苗水1~2次。
3.4 适时培土
一般培土分2次进行,第一次小培土,在第一对侧枝长到10~15 cm时进行,第二次在封垄前8~12 d进行,天气干旱时培土结合浇水进行。
3.5 喷施叶面肥
孕蕾期至开花期等生长旺季,以延缓植株衰老为目的进行叶面喷施0.3%尿素液+0.5%磷酸二氢钾1~2次。
3.6 及时摘心
株高20 cm左右时及时摘心平顶,以平衡苗情、促进植株分枝、促使开花整齐一致、降低植株倒伏风险。摘心原则:强旺苗重增摘,弱小苗轻增摘。
4 病虫害防治
防治万寿菊病虫害除选用抗病虫的优良品种外,还要将发病植株及时清除,并立即烧毁,减少田间菌源。此外,要针对万寿菊病虫害的发生时间和发生特点积极开展化学防治。化学防治原则:考虑防治效果;考虑防治药剂的价格,提高投入产出比[2]。
4.1 病害
4.1.1 斑枯病 斑枯病由真菌引发,高温多雨的闷湿天气易发病。发病时叶片出现斑点,并逐渐增多,发病严重时叶片变黄、发黑干枯,最后脱落。防治方法:日常管理中一定要多通风,做好水肥管理;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喷施多菌灵800倍液,或50%托布津1000倍液,或10%波尔多液,每隔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3~4次。也可喷施65%代森锌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连续喷2次。
4.1.2 立枯病 该病主要发生在万寿菊育苗期,发病时茎基部产生椭圆形褐色小斑点,随着病情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导致茎部干枯、幼苗死亡。防治方法:喷施50%代森锰锌1000倍液或50%多菌灵,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
4.1.3 病毒病 该病发病率较高,症状表现为苗期植株矮缩,叶片呈现细小、增厚、皱缩状;开花期上部叶片有皱缩现象,出现畸形,严重时叶片呈缺刻破裂状,花蕾畸形坏死,无法正常开花。防治方法:病情严重时可喷施病毒A、病毒必克、植病灵、杀毒先锋等药剂,每隔5~7天喷1次,连喷2次。
4.1.4 白粉病 湿度大、光线差、通风不良的条件下易感染该病,发病时叶、枝、茎和花蕾上出现白粉,随着病情发展叶片枯萎,植株无法开花。防治方法:尽量改善生长条件,及时通风,降低空气相对湿度;生长期间喷施5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二硝散200倍液[3]。
4.2 虫害
4.2.1 蚜虫 蚜虫是万寿菊常见的害虫,生长全过程都有可能发生,以淡茶褐色蚜虫和青绿色蚜虫为主。防治方法:在万寿菊生长过程中随时观察植株生长状况,出现蚜虫时及时喷施10%吡虫啉4000~6000倍液。
4.2.2 红蜘蛛 又名短须螨,虫体很小,不足1 mm,圆形或卵圆形,桔黄色或红褐色。由于体小,不易发现,一旦发现其为害时植株已受害比较严重。红蜘蛛多群集于万寿菊叶片背面吐丝结网为害,以口器刺入叶片内吮吸汁液,使叶绿素受到破坏,叶片出现灰黄点或斑块,叶片枯黄、脱落。防治方法:喷施40%氧化乐果1000~15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每隔7天喷1次,连喷2次;也可用1.8%克螨特和速克毙防治。
4.2.3 潜叶蛾 潜叶蛾是一种危害比较大的害虫,幼虫采食万寿菊叶片,严重时叶片干黄枯死。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及时摘除被害叶片,发病严重时用40%氧化乐果等内吸性杀虫剂喷雾防治。
5 适时采摘
适时采摘是影响万寿菊品质和产量的关键因素,在叶黄素含量最高的时期适时采摘才能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的目标。正常情况下采收期为7月1日—9月20日,一般每隔5~7天采收1次。花朵形成球形,花蕊未全部开放,花瓣展开80%左右时为采摘适宜期。每茬花的采收应在1 d内完成,采收时要确保花朵无水珠、无霉烂、无泥土、无其他杂质,且花梗长度不超过1 cm。采收后及时出售。若受天气和人工影响,不能及时出售时,为防止鲜花变质须晾在通风阴凉处,厚度不超过10 cm[4]。
6 成县万寿菊规范种植情况
为了准确掌握农户种植万寿菊的规范性,先后对8个乡(镇)的72户种植户在栽植、管理、病虫害防治、采花等4个层面,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调查。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凡是摘花产量高、效益好的,多数是规范种植户,能按技术要求进行壅土、追肥、病虫害防治及采摘。部分种植户管理比较规范,能按技术要求追肥、防治病虫害,也能及时采摘,但收入不高,主要是地块选择不合理。如沙坝镇开元寺村地势低洼,雨季容易形成内涝,万寿菊植株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影响了植株的正常生长,导致产量低。部分农户因缺少劳力,只栽不管,疏于田间管理致使杂草丛生、植株生长不好,且没有及时采花,致使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农户不重视壅土、除草、追肥、病虫害防治,不及时进行叶面追肥,植株发病后才匆忙打药,导致植株大面积枯死。部分林下栽植光照差导致产量低,如鸡峰镇草滩村,栽植标准、管理到位,产量低的主要原因是万寿菊种植在核桃基地,核桃树冠大,光照严重不足,导致核桃树下的万寿菊生长瘦弱、不分枝、开花小、产量低、虫害严重。
7 结语
成县万寿菊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发展前景良好。种植区域为海拔1200 m以上的坡地、新开垦撂荒地,应实行轮作倒茬、覆膜种植,避免在重茬地、地势低洼地、通风不畅地及林下地块种植。与常规农作物相比万寿菊植株有异味,野猪等不为害,且万寿菊管理简单、适应性强、易成活。万寿菊种植具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可美化乡村人居环境,有助于形成以产业促旅游、以旅游促产业的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只有在实际栽培过程中应用科学的栽培技术和合理的田间管理方法,才能提高万寿菊产量、质量及种植户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