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现代种业现状及高质量发展对策
2022-11-22赵起武
赵起武,韦 瑛
(甘肃省武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甘肃 武威 733000)
近年来,武威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促进现代种业发展的具体要求,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紧密围绕建设“三大特色产业带”,发展“8+N”优势主导产业,着力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打牢“种子”基础,不断夯实种业强市地位,持续推进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
1 武威市现代种业发展现状
1.1 全面推进种子基地高速建设
近年来,武威市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落实扶持制种大县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壮大以玉米种子生产为主,小麦、脱毒马铃薯、瓜菜、向日葵等种子生产为辅的现代制种基地。通过实施凉州区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甘肃)建设等重点项目,建成国家级“四化”玉米制种基地0.27万hm2,凉州区、古浪县被认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十三五”期间,武威市玉米制种面积累计3.8万hm2,年平均面积0.76万hm2左右,年生产玉米种子4600万kg左右,主要销往黄淮海、云贵川及东北、华北等地。2021年全市共建立各类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0.87万hm2,其中玉米制种面积0.77万hm2,瓜菜制种面积0.04万hm2,小麦良种繁种基地0.023万hm2,种子综合生产和供种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1.2 持续加大种子企业扶持力度
推动种业保险、信贷支持等政策落实,通过项目扶持等方式支持种子骨干企业改造提升种子加工设备、加强种子检验、强化品牌建设等能力建设。目前武威市共有各类种子企业84家,其中玉米种子企业19家,生产和经营小麦等粮食作物和向日葵、瓜菜等经济作物常规种子的企业有63家,生产和经营中药材种子、食用菌菌种的企业各1家。武威市建成种子储存仓库面积5.2万m2,种子加工车间面积1.5万m2,种子晾晒场面积28.6万m2,配套大中型种子加工生产线20条,籽粒烘干线27套,玉米果穗热烘干线20条,种子仓储能力达到1亿kg左右,年种子加工能力达到1.4亿kg。全市现有种子检验技术人员150多人,已建设投入使用的种子检测检验室面积2300多m2,购置各类检验检测仪器及设备570多台(套),通过省级标准化种子检验室验收的企业有5家。申请注册“搏盛”“安泰达”“金北”“武研”“金城”“甜美”“豪威田园”等种子商标达40多个。
1.3 加强和提高种子科技创新能力
鼓励和扶持种子企业建立市场化育种机构,建设融育繁推于一体的种子企业,积极推动种子企业主动与科研院所建立权责明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合作关系,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科技创新能力。目前武威市有28家种子企业建立了专门的科研育种机构,育成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新品种。“十三五”期间,武威市省级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60个,其中玉米新品种56个,小麦新品种3个,棉花新品种1个;登记(认定)辣椒、西红柿等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59个。武威新金城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西瓜品种及推广应用项目获得2020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民勤全盛永泰农业有限公司自主选育研发的籽用西葫芦“白雪公主”,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科技型创新项目,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4 切实增强种业产业管理
1.4.1 加强玉米制种基地管理 全面落实玉米制种网格化管理制度,建立“层层负责、网格到底、责任到人、全面覆盖”的玉米制种基地监管工作体系,消除监管缝隙和管理盲区。认真落实制种登记备案审核和制种合同签订制度,严禁违规落实玉米制种面积,无种子生产经营资质的企业或受委托生产未按规定备案的农户、合作社、村组一律不准从事玉米制种。
1.4.2 加强种子生产综合监管 市、县(区)建立种子监管和执法联合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冬季种子企业监督抽查、春季种子市场专项检查、夏季制种基地巡查和秋季种子质量抽查等种子监管“四查”行动,坚决取缔和打击转基因生产、侵权生产、抢购和套购种子、无证生产等违法种子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种子生产经营秩序。
1.4.3 加大种子质量监管力度 加强源头监管,对制种亲本种子进行转基因全覆盖的检测和真实性检验。落实种子质量控制措施,对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制种田进行严格的田间花检,全面提高种子质量。结合种子监管“四查”行动,加大对种子质量的抽查检验力度,全面保障农业用种安全。
1.5 种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武威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制定并实施了玉米制种网格化管理等制度。凉州区印发了《关于严明纪律坚决杜绝违法违规从事玉米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通知》《关于落实玉米制种网格化管理区级网监管工作责任的通知》《关于加强2017年玉米制种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2018年玉米制种管理工作的要求》《关于加强2019年玉米制种管理工作的要求》等多个规范性文件和制度,为依法治种和制种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1.6 制种基地管理进一步规范
制定落实扶持制种大县建设的政策措施,实施凉州区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甘肃)建设等重点项目,加快了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步伐,有力地促进了武威市种业的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有关种业发展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条例,全面落实玉米制种网格化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层层负责、网格到底、责任到人、全面覆盖”的玉米制种基地监管工作体系。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会同公安、工商等部门实行联动,逐步形成联合行动机制及工作格局,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类种子等违法行为,净化了种业发展环境。
2 武威市现代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种子企业竞争力还比较弱
现有的种子企业中只有部分企业拥有自主品种和新品种权,大多数种子企业普遍存在自主创新不够、产销规模不大、辐射区域不广、市场占有率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强等问题。
2.2 种子生产基地仍呈松散状态
武威市半数以上的种子生产基地仍为各家各户分散经营,制种地块零碎分散,不集中,加上部分种子生产基地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导致种子基地生产能力受到制约。
基地稳定性不够,制种企业与制种村(农场、合作社)年年都要协商谈判,一年签一次合同,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如果出现异议、矛盾和纠纷,都会导致制种企业失去原有的生产基地。制种基地比较分散,50%以上的种子基地仍为小农户分散经营,地块小而散,不同地块往往高低不平,不能满足规模化生产和机械化作业需要。部分基地制种农户素质不高,不听从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不严格执行种子生产操作规程生产种子等情况时有发生。
2.3 制种监管服务力量薄弱
市、县(区)种子管理单位普遍存在人员老化、经费困难、装备不足、技术落后等问题,而武威市常年制种面积在0.67万hm2以上,制种基地涉及乡(镇)、村组多,监管任务重、工作量大,种子基地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漏洞和盲区,还不同程度存在无证和超范围、超区域生产经营的问题。
2.4 种质资源开发和保护利用仍存在较大困难
全市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工作及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缺乏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基地建设、资源收集等工作难度较大。
3 高质量发展对策
3.1 进一步加强对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及现代种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种子作为现代农业生产的“芯片”,种质资源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基石。要深刻认识发展现代种业和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切实把现代种业发展和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摆在重要位置,并作为深度推进“8+N”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环节,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优势主导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抢抓种业发展良好机遇,着力加强种业自主创新、主体培育、基地建设、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监管治理,破难题、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构建具有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现代种业产业体系,助推“8+N”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
3.2 制定实施务实管用的种业发展扶持政策
紧紧围绕《深度推进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振兴三年行动实施意见》,坚持产业发展、种业先行和产业良种化、良种产业化,充分发挥武威市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优势,系统深入谋划研究和加快制定全市现代种业发展的相关规划,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发展瓜菜、玉米等特色制种产业,从人才、土地、税收、金融、科技等方面给予扶持,打造武威种业新高地。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种子工程项目机遇,统筹申报争取农田水利、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等涉农项目及种子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加大种子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种子生产条件。充分发挥市农科院等科研机构作用,整合科研力量,与市外科研院所开展种业新技术、新品种交流协作,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技术推广模式,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种业技术服务新模式。通过出台加大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优稀特新”品种,不断提高种业科技创新能力。深入推进种业科研人才与科研成果权益改革,通过有偿服务、产业咨询、技术参股、成果授权等多种方式,提高种业科技创新能力。
3.3 积极培育壮大种子龙头企业
进一步加大信贷和财政资金投入,通过积极争取项目实施,扶持现有种子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强强联合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换代步伐,建设大型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提升种子科技含量,加快培育壮大一批经营规模大、产业链条长、科技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现代化种子生产和加工龙头企业,提升企业在育种、成果转化、市场开发等方面的能力,力争培育2家竞争能力强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
3.4 推进制种基地“四化”进程
科学规划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优化配置种业发展资源,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种子企业通过土地流转、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作等方式建立集中连片、区域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抢抓国家实施种业提升工程机遇,积极争取实施国家玉米制种基地建设等项目,以重点骨干企业为主体,组织开展种子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作业机械、信息设备配套,完善灌溉渠系、电力设施、田间道路和林网配套,大力推广精量播种、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整合提高种子加工工艺,显著提升种子基地“四化”水平。压实属地监管、分级管理责任,建立健全种子基地全域全程监管机制,强化联查协查,严格规范管理和质量监管,切实提高种子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保障能力。
3.5 强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加快商业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培育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支持建设农作物育种中心,选育推广一批新品种(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新动能。实施特色产业种子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品种更新升级、品牌建设,推动种植结构由低端向高端转型。
3.6 加强种业监管和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市县(区)种业监管能力建设,进一步理顺县(区)级种子管理机构监管职能,配齐市县(区)两级监管监测人员,完善市县(区)种子质量检测设施设备,保障工作经费,形成种子管理机构和农业综合执法队伍相互配合、分工明确的种业监督管理体系。加强主要农作物品种区试体系、展示评价体系、区域试验及品种试验数字化管理系统、检测鉴定仪器设备和配套设施建设,建立种子企业与生产各环节各主体间的联合联动,实现种子产业育繁推与粮食产业仓加销、期货等一体化协同发展。进一步加强对种子种苗市场的监管,严格执行种子种苗生产许可和经营许可制度,加强种子备案登记和种子市场准入资格审查,依法严厉查处违法生产经营种子种苗的行为。
3.7 加快农作物育种和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建设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深入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和收集工作,全面摸清武威市农作物种质资源种类、分布、数量及形状等基本情况,深入挖掘全市具有地域特色优势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尽快育成一批适合本地自然气候特点、品质独特、抗逆性强、市场前景看好的地方特色品种。规范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库,全面系统开展农作物育种和种质资源收集、扩繁、提纯和鉴定评价工作,实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武威市珍稀、濒危、特有农作物品种资源,使地方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