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小说汉译显化策略动因研究
——以《高老头》四个汉译本为例①
2022-11-22张铱
张 铱
内容提要 显化策略是文学翻译中一种重要的翻译策略。本文以释意理论为基础,研究《高老头》四个汉译本中的显化策略,将译文中的文化负载词、修辞手法、影射以及互文现象等作为“显化标记”,旨在为法汉文学翻译中显化现象的普遍性提供理论依据。显化策略作为统称术语,涵盖很多具体的显化形式。显化策略也是文学译者对文本的主动干预,主要解决三类翻译困难:消除语义模糊、避免无意义表述以及抵消翻译损失。这三种情况构成《高老头》汉译中应用显化策略的主要动因。由于显化策略的应用,译者提高了翻译的忠实性、可读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然而,译作也可能融入译者的主观阐释和再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作内容和读者的“期待视野”。
引 言
文学译者能否向译入语读者传递一部外国作品的全部意义?如果说文学翻译旨在让译入语读者得到与外国读者阅读原作时相同的感受,那么显化策略就是文学译者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目前的翻译学研究中,不少学者将显化现象视为翻译的普遍特征之一。布鲁姆-库卡(Shoshana Blum-Kulka)最早提出,译者倾向于让译文比原文更加冗长。她提出著名的“显化假设”,认为显化是一种普遍趋势,是所有语言调解(linguistic mediation)过程中的固有特征。②Shoshana Blum-Kulka.“Shifts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Translation”, in Juliane House and Shoshana Blum-Kulka (eds),Interlingu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iscourse and Cognition in Transl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Tübingen:Narr, 1986, p.19.这一理论为研究显化现象的普遍性奠定基础。
本文基于四个《高老头》(Le Père Goriot)汉译本,旨在论证显化策略在法汉文学翻译中的普遍性,并研究文学译者采用显化策略的主要动因。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原著深深根植于法国19世纪的历史文化中,传递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巴尔扎克作品在中国的经典化,《高老头》成为深受中国读者青睐的外国名著。自1944年傅雷首次翻译《高老头》以来,这部作品成为国内被重译次数最多的外国文学经典之一。本文选取的四个汉译本分别为傅雷经过两次重译的版本、左翼诗人、文学家穆木天1951年的版本(题为《勾利尤老头子》)以及韩沪麟和许渊冲分别于1989年和2012年完成的两个译本。四位译者都不约而同地将显化作为重要的翻译策略。通过研究同一外国作品在不同时期的汉译,本文也旨在对显化现象进行历时比较分析。
一、文学翻译中的“显化标记”
本文不考察单纯由“语言不对称”③Kinga Klaudy.“Explicitation”, in Mona Baker & Gabriela Saldanha (eds.),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London:Routledge, 2011, p.105.所引起的语法层面的显化决定,旨在超越语言特性的局限性,研究译者对原著中的文化负载词、修辞手法、影射以及互文等现象所应用的显化策略。当译入语读者缺乏外国语言文化知识时,直译无法使读者理解原著。因此,译者“往往感到有必要借助于自己对文化背景的了解,让他们的翻译更加清楚”④Angel Pino, Isabelle Rabut.« Le marquis D’Hervey-Saint-Denys et les traductions littéraires.À propos d’un texte traduit par lui et retraduit par d’autres », in Viviane Alleton & Michael Lackner (eds.), De l’un au multiple : Traduction du chinois vers les langues européennes.Paris : Éditions de la Maison des sciences de l’homme, 1999, p.134.。
目前,很多研究涉及的显化标记(indicators of explicitation)⑤Sandrine Zufferey & Bruno Cartoni.“A Multifactorial Analysis of Explicitation in Translation”.Target, 2014, 26(3), p.363.仍然是原文语言与译入语之间的语法差异所导致的显化现象。在探讨显化策略时,皮姆(Anthong Pym)提出将翻译研究与比较语言学的研究进行区分⑥Anthony Pym.“Explaining Explicitation”, in Krisztina Károly & Ágota Fóris (eds.), New Trends in Translation studies.In Honour of Kinga Klaudy.Budapest : Akadémia Kiadó, p.30.,已有很多翻译学者承认显化现象与语言系统无关。不少学者将显化研究涉及的范围扩大。克劳迪(Kinga Klaudy)在《翻译学百科全书》(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书中将显化分为四类:必要显化(obligatory explicitation)、非必要显化(optional explicitation)、语用显化(pragmatic explicitation)以及翻译本身的固有显化(translation-inherent explicitation)。⑦Kinga Klaudy.op.cit., 106—107.其中,实用显化是由文化差异决定的:“译入语文化社群的成员可能不了解原语中的文化常识,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通常需要在翻译中加入解释。”⑧Ibid.除了语法、文体差异以外,贝歇(Viktor Becher)也将文化差异纳入研究范围,认为这三种因素必然导致显化现象,甚至可以被认为是显化的动因。⑨Viktor Becher.“Abandoning the Notion of ‘Translation-inherent’ Explicitation: Against a Dogma of Translation Studies”.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2010, 11(1), p.4.除连接词显化以外,萨尔达尼亚(Gabriela Saldanha)还将文化负载词、外语词、习语以及文字游戏等修辞手段作为显化标记。⑩Gabriela Saldanha.“Explicitation Revisited: Bringing the Reader into the Picture”.Trans-kom, 2008, 1(1): 21—28.她认为,译者在处理这些元素时,往往采用显化策略来使译文更翔实(informativeness)。我国不少学者在研究《红楼梦》英译时,也将原著中历史人物、典故、礼仪习俗、社会关系、宗教背景及诗词曲艺作为显化标记。⑪参见侯羽,杨金丹,杨丹.《杨宪益夫妇语义显化翻译〈红楼梦〉策略之启示意义研究》.红楼梦学刊,2019(1):279—299;洪涛.《解码者的渠道与〈红楼梦〉英译本中的“扩展译法”》.红楼梦学刊,1997(3):284—298;谢军.《霍克斯英译〈红楼梦〉细节化的认知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通过实证研究,学者们认为显化能够降低目标语读者理解译文的难度,使译者得以全面传达原文的语言、文化及文学特质,并提高译文的可读性与可接受性。⑫侯羽,杨金丹,杨丹.前揭文,第280页。
二、重新定义显化策略:释意理论视角下的显化策略
释意理论从三个方面阐述显化策略的必要性,为显化的普遍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首先,显化是译者提高文本可读性的一项重要策略。释意理论强调翻译的可读性,并提出可读性是笔译实现其功能的必要条件(Lederer 2014:74)。其次,勒代雷(Marianne Lederer)认为所有文本均由意义的外显部分(partie explicite)与隐含部分(partie implicite)构成(Lederer 1998:163)。她用修辞学上的“提喻”(synecdoque)来描述意义的外显部分(Lederer 2015:46)。根据释意理论,所有的语言表述都是不完整的,都倾向于选取概念或事物的最相关特征(trait pertinent)来特指其整体。这一特征构成意义的外显部分,而在不同的语言中,人们表述同一概念或事物所使用的外显部分都不相同(Lederer 2014:41)。最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各国的格言谚语:每个文化里都存在意义相同的格言谚语,而它们的表述方式都不相同(Lederer 2015:46)。显化策略是译者对文本隐含意义进行的再表述。勒代雷也提出,文本的可读性并非全由文字表述的内在特征所决定,应将整个语篇与目标读者因素纳入考察范围(Lederer 2014:53)。读者在理解文本时,首先通过言语意义及认知语境对文本进行阐释,然后调动其自身的语言外知识及相关经历,对文本意义进行补充(Lederer 2014:52—53)。根据读者对文本的理解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读者补充相关知识是至关重要的。显化策略具有普遍性,因为无论译者针对的是模范读者(Lecteur modèle)或实际读者(Lecteur réel),都有必要预估读者的知识水平以及他们对原文主题、文化及历史背景的了解,有针对性地补充相关知识,帮助读者理解原文,提高翻译的可读性。因此,显化策略可被定义为:译者考虑到读者的知识水平以及译入语文化、表达习惯、社会规范,重新选取外显意义或加强意义的外显部分。
三、显化干预的三种动因
显化不仅限于一种翻译技巧。根据克林斯(Hanns Peter Krings)的定义,翻译策略是“译者在一项具体的翻译任务框架下,为解决具体的翻译问题而采取的潜在、有意识的各种计划”⑬Hanns Peter Krings.“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advanced German learners of French”, in Juliane House &Shoshana Blum-Kulka (eds.), Interlingu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Tubingen: Gunter Narr, 1986, p.175.转引自Birgitta Englund-Dimitrova.Expertise and Explicit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Amsterdam : John Benjamins, 2005, p.26.。显化应为一种翻译策略,可被视为一个统称术语。“显化策略”这一术语集合很多不同的显化形式,例如在正文中添加简短说明或添加译注、采用描述性翻译(traduction descriptive)、释义(paraphrase)、代用语(périphrase)等技巧都属于显化策略的范畴。
加拿大学者巴斯丁(Georges Bastin)提出,翻译策略是译者作为调解人(médiateur)在译文中进行的干预。⑭Georges Bastin.« Histoire, traductions et traductologie », in G.Wotjak (ed.), Quo vadis Traslatologie ? Ein halbes Jahrhundert universitäre Ausbildung von Dolmetschern und Übersetzern in Leipzig.Berlin : Frank & Timme GmbH, 2007, p.39.他对“干预”一词的定义取自法国国家科学院(CNRS)编撰的《法语宝典》(Trésor de la Langue Française):“自愿参与到一项已开始的行为、一件正在进行的事情,并在其中发挥作用,以改变或停止这项行为或这件事情。”⑮« Prendre part volontairement à une action commencée, à une affaire en cours et y jouer un rôle pour la modifier ou l’arrêter.» 参见电子版《法语宝典》(Trésor de la Langue Française Informatisé),http://stella.atilf.fr/Dendien/scripts/tlfiv5/advanced.exe?8;s=3208653525.访问日期:2022年02月12日。这一定义强调译者采取某一翻译策略时的主动性,以及译者采取某一翻译策略后,对翻译文本造成的改变。就显化策略而言,为解决由上述“显化标记”所导致的译文晦涩难懂,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译者在翻译时主动地采用显化策略。从文本内容来看,无论译者采取何种显化形式,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文本变形。在下文里,我们也将观察到,译者还可能将自己对作品的主观阐释融入翻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目标语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因此,显化策略可被视为译者对翻译文本的一种干预。
基于对《高老头》四个汉译本的分析,我们发现译者主要应用显化策略解决以下问题:消除语义模糊、避免无意义表述以及抵消翻译损失。这些翻译问题构成《高老头》汉译中显化决定的动因。在文学翻译中,以上三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构成翻译困难,妨碍文学作品在译入语读者中的接受。
1.消除语义模糊
语义模糊(ambiguïté)指的是文中的一些表述(énoncé)可能有不止一种阐释。⑯Irène V.Spilka.« Ambiguïté et traduction ».Meta : Journal des traducteurs.1998, 24(4), p.323.换言之,由于出现不明确的表达,读者对文本意义有着多种解读,对文本的阐释不确定。语义模糊通常让读者犹豫不决。他们暂停阅读,想在文中找到一些线索和提示,来厘清文本意义。语义模糊造成译文表述或整体明晰度的下降,或导致某段落里的句子缺乏衔接。⑰Essam Almohaya.« L’explicitation en traduction.Une étude de cas : la traduction du Monde Diplomatique en arabe durant la période 2001—2011 ».Thèse soutenue à l’Université Sorbonne Nouvelle - Paris 3, 2015, p.223.译者应在读者发现语义模糊以前,补充相关的知识或背景,帮助他们理解文本。根据原作者的意图,可以区分两种语义模糊的情况:作者有意(ambiguïté intentionnelle)和无意的语义模糊(ambiguïté non intentionnelle)。这两种情况引起的翻译问题有所不同。无意的语义模糊可能是原作者使用省略的表达,或表述中包含文化概念,即传递着语言外知识、影射或暗示。⑱Ibid.这种情况需要译者进行显化干预,充实不完整的表达,或阐明读者不熟知的概念,将原文读者能理解的影射、暗示明晰化。相比之下,有意的语义模糊是作者精心构思的文学效果,以影射、暗示的方式传递信息,不一定引起显化干预。译者有时需要还原原文的多重内容。如果译者认为读者缺乏阐释能力,无法揣测出作者意图,显化干预就旨在对原著添加注解或阐释。
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常借用俗语,以动物喻人。直译会导致语义模糊。在四个译本中,两个译本添加译者注,另外两个译本简短、婉转地对俗语进行定义。不同的显化形式与译者处理这部作品的整体策略密切相关,也体现着翻译规范对显化决定的影响。
Bientôt la veuve se montre, [...]sa personne dodue comme un rat d’église, son corsage trop plein et qui flotte, sont en harmonie avec cette salle où suinte le malheur, où s’est blottie la spéculation, et dont Mme Vauquer respire l’air chaudement fétide sans en être écœurée.(Balzac 1976 : 54)
穆木天:……她那个像教堂老鼠[18]似地肥大的身体(1951:9)
译者注[18] 教堂老鼠,是对于教会里的信男信女的一种讽嘲的叫法,有时也用做指教区里教士以外的雇佣人:雇员,歌咏队员,警卫等。
傅雷:像教堂的耗子[教堂的耗子原是一句俗语,指过分虔诚的人;因巴尔扎克以动物比人的用意在本书中特别显著,故改按字面译] 一般胖胖的身材……(2002:359)
韩沪麟:……身体又肥又厚,就像一个虔诚的教徒……(2017:9)
许渊冲:……身体丰满得像一个踏实的教徒……(2015:6—7)
这个例子取自小说开头对伏盖太太的描写。巴尔扎克施展其肖像描写艺术,描写一所膳宿公寓中众多迥异的人物。他将伏盖太太比作“教堂老鼠”(rat d’église),既是俗语,又是形象化表达,文中采用的是其转义,带有贬义色彩。由于中国读者缺乏文化背景,这一俗语就构成隐含意义。根据释义理论,“对原文的理解越是取决于语言外知识,译者就越应掌握这些知识”,并在再表达时将其融入文本(Lederer 2014:53)。穆木天和傅雷都采用直译法,保留原著中的动物比喻。直译让读者对文本有多重阐释,如不添加解释,读者就无法理解作者的“欲说之言”(vouloir dire),甚至可能产生误读,认为伏盖太太有着像教堂里的老鼠一般的肥大身材,还可能将汉语中与“老鼠”相关的负面意义用于理解伏盖太太的形象。由于语义模糊,读者可能中断阅读,推测文本意义,但无法在故事背景中找到相关线索,只能带着误解继续阅读。穆木天和傅雷添加译者注,阐明“教堂老鼠”这个俗语的转义和讽刺意味。而两个版本的译者注有较大不同。穆木天指出俗语的来源,他的解释类似字典的定义。实际上,他采用的整体策略是学者型的异化翻译。作为左翼文学家,穆木天的翻译深受“硬译”的影响,译文中充斥着硬译的词句。他总共添加了244个详尽的译注,附在译文卷后,对原著中涉及的所有历史文化知识加以解释说明。译注中断读者的阅读,因其内容大多与巴尔扎克小说无关。傅雷在简短说明俗语意义后,还指出巴尔扎克小说的语言和艺术特点,并向读者解释重译本改变翻译策略、对书中比喻都采取直译的原因。韩沪麟和许渊冲则删去原著中的动物喻人,直接阐明意义。这种显化形式的可读性更高,但是导致原著语言和艺术特色的损失。特别是,许渊冲版本译为“踏实的教徒”,改变原著的意义,削弱原著的讽刺意味。
[...]un usurier connu, nommé Gobseck, un fier drôle, capable de faire des dominos avec les os de son père ; un Juif, un Arabe, un Grec, un Bohémien, un homme qu’on serait bien embarrassé de dévaliser, il met ses écus à la Banque.(Balzac 1976 : 83)
穆木天:“那个高利贷,名字叫做勾卜塞克,那是一个很大胆的流氓,他都会用他的父亲的骨头去做都敏诺牌的;那是一个犹太人,一个阿拉伯人,一个希腊人,一个波西米亚人[66],他那个人的钱,别人要想偷想抢,可真是万难,他把他的钱都放到国家银行里头啦。 ”(1951:55)
[66] 意思就是说:最贪欲的高利贷。
傅雷:“……你知道高勃萨克是个了不起的坏蛋,会把他老子的背脊梁雕成骰子的家伙!真是个犹太人,阿拉伯人,希腊人,波希米人,哼,你休想抢到他的钱,他把洋钱都存在银行里。”(2002:385)
许渊冲:“[...]放高利贷出名的葛布塞家。葛布塞是个自以为了不起的怪人,为了赚钱,不在乎把父亲的骨头做成骨牌去卖,真是个爱财如命的犹太人。你休想赚到他一分钱。他把金币都存在银行里。”(2015:34—35)
释意理论将话语清晰作为翻译的目标(Lederer 2014:74)。在这个例子中,原著对犹太人、阿拉伯人等的刻板印象可能构成阅读障碍:中国读者与法国读者对犹太人抱有同样的刻板印象,认为他们贪婪、擅长经商,而对阿拉伯人、希腊人或波西米亚人则较少有刻板印象。傅雷采取的是直译,让读者基于自身的阐释能力、对犹太人的刻板印象以及上下文的其他线索,来推断意义。在此,显化并非是必要的。但是,保留所有刻板印象的确可能造成语义模糊。穆木天的翻译原则是避免损害原著的完整性,他采取直译法,并在译注中直接阐明作者的意图。许渊冲则认为中国读者不熟知的刻板形象是多余的,无助于理解比喻背后的逻辑,其语义模糊可能使读者感到困惑。他的显化方法是:只保留对犹太人的刻板印象,添加“爱财如命的犹太人”,以增强意义的外显部分,从而加强比喻效果,消除歧义。
2.避免无意义表述
由于原著与译著语言文化差异以及原著读者与译作读者知识水平差异大,译者采取直译后,可能造成文本出现无意义的表述(non-sens),文本意义令人费解,读者完全无法对文本进行阐释。⑲Essam Almohaya, op.cit., p.222.读者既不理解言语意义,也无法抓住原著的“欲说之言”。从用词、句、段落到整个篇章,读者可能在不同文本层面出现不理解的情况。例如,当译者通篇采取“硬译”方法时,文中充斥着大量无意义的音译词,可能导致读者无法理解整个篇章。
当遇到令人费解的词句或段落时,读者重读之前的部分,希望找到理解情节的线索,进而对文本意义或故事情节进行推测,但是由于文本中出现无意义的表述,读者完全无法理解译作。由于文本晦涩难懂,阅读乐趣大大降低,翻译较原文出现重要的内容损失,引起读者困惑,甚至质疑。当读者非常难以理解、阐释译文时,可能放弃阅读,或仅聚焦故事的主要情节,快速地读完译作。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时刻考虑到译作的可读性,避免导致读者完全无法理解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必须立即进行显化干预⑳Ibid.,进行解释说明,或避免无意义的表述。根据显化处理的不同,译文清晰度差别较大,并可能伴随着原著内容的变形。下文的例子涉及《高老头》中一处互文现象的处理。
Enfin, cet homme [Poiret] semblait avoir été l’un des ânes de notre grand moulin social, l’un de ces Ratons parisiens qui ne connaissent même pas leurs Bertrands, quelque pivot sur lequel avaient tourné les infortunes ou les saletés publiques, enfin l’un de ces hommes dont nous disons, en les voyant:Il en faut pourtant comme ça.(Balzac 1976: 58)
韩沪麟:总之,此人似乎以前曾经是系在我们这个巨大的社会磨盘上的一头驴,是巴黎的拉东[1]阶层中的一个,这些人甚至不知道他们的贝尔脱朗是谁;他又是某根支轴,社会的种种不幸与秽行劣迹就依赖它转动。一句话,我们见了这样的人,常常会说:“不过也少不了他们啊。”(2017: 14)
[1] 影射拉封丹的寓言《猴子和猫》,说的是猫拉东为猴子贝尔脱朗火中取栗。
傅雷:总之,这家伙好比社会大磨坊里的一匹驴子,做了傀儡而始终不知道牵线的是谁,也仿佛多少公众的灾殃或丑事的轴心;总括一句,他是我们见了要说一声究竟这等人也少不得的人。(2002: 362)
许渊冲:总而言之,假如社会是个大磨坊,他就是一匹驴子,他为别人卖力,却不知道是在为谁帮忙;社会上发生了多少不幸的或者肮脏的事情,他就是用来转动社会这部大机器上的一个小螺丝钉。俗话说得好:“总得要有人来做他所做的事情呀!”(2015: 10)
根据释意理论,由于语言表述和意义的不完整性,翻译应既考虑原著的外显意义,也考虑隐含意义。原著的外显意义符合其目标读者的知识水平,译者应根据译入语读者的知识水平,来调整译作的外显意义(Lederer 2015:49)。这个例子取自巴尔扎克对波阿莱(Poiret)的描写。作者在描写人物的衣着及外形特征后,用暗喻的手法,影射拉封丹的寓言《猴子和猫》,将波阿莱比作“不知道自己的贝尔脱朗是谁”的“拉东”。如果采用直译,即仅译出原著的外显意义,中国读者会对整段译文不知所云。他们熟知的成语“火中取栗”正是源于此寓言,但是很少有读者了解寓言中猴子和猫的名字。韩沪麟采取直译,保留原文的结构和影射。他用译注简短说明拉东和贝尔脱朗指的就是拉封丹寓言里的猴子和猫。他考虑到读者具备的语言知识,使用成语“火中取栗”。这种显化处理能够有效补充读者的文学知识,保证原作的完整性,但是会中断阅读。傅雷和许渊冲版本都删除了互文影射,用释义法进行显化。这种处理让读者能够毫不费力地跟随故事情节的发展。然而,他们的翻译影响读者对原著的理解。两位译者选择不同的相关特征(trait pertinent),为人物赋予不同的性格特征。两个版本的清晰度也有差异。傅雷将波阿莱比作傀儡,强调其性格易受别人操纵。许渊冲版本更能够让读者立刻理解意义,译者利用显化,重新阐释人物性格。在他笔下,波阿莱为别人卖力,像“社会大机器上的一个小螺丝钉”,从而塑造了一个慷慨、热心和利他主义者的人物形象。
3.抵消翻译损失
在原语向译入语转化的过程中,由于译者缺少某些言语或修辞手段,导致原文的部分信息未被阐明,从而造成原文内容的损失。㉑Jean-Paul Vinay, Jean Darbelnet.Stylistique comparée du français et de l’anglais.Paris: Éditions Didier, 1958, p.12.在这种情况下,译作内容被简化、扁平化,翻译削弱了原著的文学效果。译者采用显化策略可以抵消翻译损失,目的在于完整呈现原著。如不进行显化,读者无法了解原著蕴含的语言和文化知识,或无法深刻理解译作。然而,直译有时并不影响读者跟随故事情节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原著,却提高译作的可读性。对于多数不懂原语的读者而言,他们难以察觉到翻译损失。在运用显化策略抵消翻译损失时,译者需要考虑到文学翻译与交流中的各种因素,如翻译功能、整体翻译策略等。
- Voilà ce que c’est, jeune homme, dit le quadragénaire en peignant ses favoris.
Et rose, elle a vécu ce que vivent les roses,
L’espace d’un matin.(Balzac 1976: 92)
穆木天:「不错的,就是那样哩,青年人,」那个四十岁的人,一边理着他的连鬓胡子,说道。
可是,蔷薇呀,它活着,如同那些蔷薇一样,
就是在一朝之间。[76](1951: 70)
[76]这是法国十七世纪大诗人马赖伯(Francois de Malherbe)(一五五五——一六二八)的《给杜裴利叶的安慰》(Consolation a Duperier)那首诗中的名句。 在此地,吴特兰,很不敬地,引用了这两句诗。
傅雷:伏脱冷理着鬓脚,说道:“这就叫做,孩子啊,
“那蔷薇,就像所有的蔷薇,
只开了一个早晨。”(2002: 392)
韩沪麟:“年轻人,该这样说,”已到不惑之年的人梳理着髯须吟诵道:
玫瑰花,它的命运与其他姐妹一样,
只活了一个早上。[2](2017:53)
[2] 这是法国十七世纪诗人马莱伯的一首著名的诗。伏脱冷有些文学方面的知识。
许渊冲:“事实就是事实,年轻人。”四十岁的沃特能摸摸颊髯,念出马莱的诗:
玫瑰都是玫瑰,不管多么鲜艳,
也过不了一天!(2015:46)
在原著中,巴尔扎克围绕着伏脱冷巧妙地设计了很多矛盾和谜题,在人物显而易见的行为和深沉的性格之间创造强烈对比,意图让读者体会人物性格与经历的复杂性。例如,巴尔扎克为掩盖伏脱冷可怕的罪犯身份,让他唱着当时最流行的浪漫曲和歌剧。到伏脱冷被捕之时,公寓的房客们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在被捕前,巴尔扎克一直将其塑造为一个有时善良厚道、有时风趣,又口若悬河的人物。
巴尔扎克在此援引法国文艺复兴时期诗人马莱伯所作的《安慰裴耶先生》,他让这些诗句从人物口中说出,暗示着伏脱冷也有一定的文化。根据释意理论,译者需为读者提供相关的语言外知识,以便理解原著的意义。如不添加显化,译者可能隐藏伏脱冷的性格特点。在四个版本中,只有傅雷的版本没有进行显化。实际上,他只对文中部分互文现象添加简短的注释。在此,他的翻译也可以让读者了解伏脱冷具备一定的文学才能,读者可能将伏脱冷视为一位诗人。其他三位译者采取的显化形式都不同,显化都带有特定的目的。穆木天说明诗句的来源,介绍诗人和诗的题目,为读者提供详尽的信息。特别是,译注带有为原著注解的功能。韩沪麟简短地介绍诗的出处和诗人,但是他认为读者的文学能力不足以阐释原著隐含的意义,因此还阐明巴尔扎克的“欲说之言”:“伏脱冷有些文学方面的知识。”许渊冲版本的特点是尽量减少译注,他的版本只添加了三个译注。他主要采用文内显化,在文中添加解释,这里他指出诗句来自一位名叫马莱的诗人。这种显化方式简单有效,避免让读者费力阐释,让他们轻松地跟随故事情节的发展,但是读者不了解诗人马莱,可能认为是小说里虚构的人物。
此外,巴尔扎克以法国地名为线索,描写故事背景,暗示小说人物的社会出身。有些地名具有象征意义,需要译者加以解释说明,以避免原著的损失。
« où vous rencontrer désormais, madame ? lui avait-il dit brusquement avec cette force de passion qui plaît tant aux femmes.- Mais, dit-elle, au Bois, aux Bouffons, chez moi, partout.»(Balzac 1976: 77)
穆木天:“今后,在什么地方可以再碰到您呢,夫人?」他,用着使很多女人都欢喜的那种热情的力量,猛然地,向她说。「可是,」她回答说「到博阿[49],到布风,到我的家里,到什么地方都可以。”(1951: 51)
[49]博阿·德·布龙纽(Bois de Boulogne),巴黎的散步场,在巴黎,糯叶,和卜龙纽之间,由阿尔风(Jean Alphond)(一八一七——一八九一)给很艺术地修理起来的。
韩沪麟:“以后,我能在哪儿见到您呢,夫人?”他突然向她问道,口气中充满了激情,使女人感到十分满足。“啊,在树林 [2] 、在意大利剧场、在我家里,哪儿都行呀。”(2017: 34)
[2] 指巴黎近郊布洛涅森林,是巴黎上流社会人士游乐之地
许渊冲:“夫人,以后在哪里能见到您?”他忽然一下感情冲动,冒出了这么一句。而这正是迎合女人心理的话。
“这个,”她回答说,“布洛涅森林,喜剧院,我家里,都可以的。”(2015: 29)
这个例子取自拉斯蒂涅初次在舞会上遇到雷斯托夫人时的对话。雷斯托夫人提到 Bois,这是巴尔扎克有意设计的语义模糊,目的是再现当时法国贵族的说话和生活方式。所有译者都加以解释说明。然而,他们的策略有所不同。穆木天将Bois音译为“博阿”,这种译法符合“硬译”的翻译规范。阅读译作时,虽然读者知道“博阿”是地名,但音译并不能传递含义。穆木天在译注里添加了百科全书式的详尽解释,有些内容与故事无关,属于题外话。译注集中在卷末,而读者必须借助译注来理解译作,因此中断阅读。韩沪麟忠实地翻译为“树林”,目的在于保留和再现原著有意的语义模糊。由于担心读者无法理解原著的暗示,为避免造成翻译损失,他在译注中补充信息,说明这里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娱乐场所”。许渊冲则采用文内显化的方式,将地名译为“布洛涅森林”。一方面,这种译法直接阐明原著精心设计的语义模糊,造成原著表现手法的损失;另一方面,大多数目标读者可能不熟知巴黎的地名及其历史,无法理解原著对法国贵族生活方式的暗示。许渊冲版本更侧重对原著情节的再现,与补充原著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相比,译者认为阅读的流畅性更重要。
我们已在上文中看到,译者可以采取显化策略来消除读者可能对文本产生的误读。另外,由于译作读者缺乏外国语言和文化知识,不详尽的翻译可能造成读者对原文细节的误解,不利于对原著的全面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采取显化策略,旨在避免读者对原著的错误阐释,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完整地再现原著中的社会文化风貌。与此同时,译者也可能利用显化策略,为译作读者补充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Il [Monsieur d’Ajuda] épousait une demoiselle de Rochefide.Dans toute la haute société une seule personne ignorait encore ce mariage, cette personne était madame de Beauséant.Quelques-unes de ses amies lui en avaient bien parlé vaguement ; elle en avait ri, croyant que ses amies voulaient troubler un bonheur jalousé.Cependant les bans allaient se publier.(Balzac 1976: 105)
傅雷:阿瞿达先生要同洛希斐特家的一位小姐结婚了,整个上流社会中只剩特·鲍赛昂太太一个人不曾知道。有几个女朋友向她隐隐约约提过几次;她只是打哈哈,以为朋友们妒忌她的幸福,想破坏。可是教堂的婚约公告 [西俗凡教徒结婚前一个月,教堂必前后颁布三次公告,征询大众对当事人之人品私德有无指摘] 马上就得颁布。(2002: 405—406)
韩沪麟:他[阿絮达侯爵]将娶罗什费特家族的一位小姐为妻。在整个上流社会,唯有一个人对这门婚事尚蒙在鼓里,此人便是鲍赛昂夫人。她的几位朋友曾向她影射过这件事,她听了只是笑,以为是她的朋友妒心大发,想从中作梗罢了。然而,结婚启事即将公布于世。(2017: 69)
根据《罗贝尔法语词典》(LePetit Robert de la Langue Française),“bans”一词指的是“郑重宣布未来的婚约”。这一词语暗示着当时法国社会的习俗。傅雷详细清楚地说明了这一习俗。他的显化干预旨在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并补充读者的文化知识,而了解异国文化也构成读者对译作的“期待视野”,他们可能对西俗很感兴趣。从傅雷的译本来看,他的翻译基于自己掌握的百科知识,也可能查找了相关资料,目的是消除读者阅读时的所有疑虑,也力求让自己的版本更令人信服。相比之下,韩沪麟的译法直接来源于双语字典给出的定义,可能造成读者误解:随着结婚启事的公布,阿絮达先生与罗什费特家族小姐的婚事也就成为事实。这个细节不妨碍读者跟随故事情节的发展。译者也可能在翻译过程中,决定接受这种译法造成的翻译损失和失真,认为无需补充过多的文化知识而中断阅读。
结 论
随着当今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文学翻译的可读性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国内外的经典名著仍然是读者在阅读内容上的主要选择。㉒人民网.《“亚马逊中国2018全民阅读报告”解析阅读趋势》.2018年4月20日,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8/0420/c1013-29938013.html.访问日期:2022年2月12日。然而,根据《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当今阅读的碎片化趋势明显,大多数读者倾向于浅阅读。㉓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新阅读,2019(5):45—47.如果翻译目的并不是让读者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与阐释,那么文本的可读性就构成翻译中的重要问题(Lederer 2014:46—47)。从读者的角度而言,翻译的可读性构成评判翻译质量的重要标准。文学译者自然需要让译文明白易懂,这也是保证阅读乐趣的必要条件。
本文通过研究巴尔扎克《高老头》四个汉译本中的显化决定,证明显化策略是文学译者的一种重要翻译策略。我们可以将直译与显化策略进行比较,从而定义显化策略。从上文可以看出,穆木天和韩沪麟的整体策略是直译为主。然而,直译可能造成语义模糊,导致译文中出现无意义表述和翻译损失,大大降低译文的可读性。四位译者均表现出显化倾向,在译文中运用不同的显化形式,在翻译过程中主动采取显化策略,以阐明可能妨碍阅读的内容。除提高可读性外,译者也力求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三种情况构成文学译者采取显化策略的动因:消除语义模糊、避免无意义表述,主要为提高作品可读性而进行的显化干预;抵消翻译损失则是译者出于对原文的忠实,希望译出一部完整、可让读者信任的版本,并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在显化过程中,译者对原著的显化处理有时源于其对原著的理解和阐释。显化也成为文学译者发挥创造力、解读原著或对原著进行再阐释的空间,带有主观色彩,可能改变原著内容或人物形象。
除上述动因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显化的目的和具体形式:翻译规范、目标读者以及译者的翻译计划等均为影响显化策略的文本外因素。限于篇幅,我们将在后续研究中讨论影响显化策略的此类因素。